《《习作:家乡的风俗》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部编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习作:家乡的风俗》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部编人教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家乡的风俗习作教学设计评改指导【教学目标】1 .能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完善习作。2 .欣赏、学习优秀作品以及精彩片段。【教学重点】能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完善习作。【教学准备】学生已完成的习作。【教学过程】一、习作导入1 .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同学们都认真完 成了习作。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修改、完善这次的习作吧!(板书一习作:家乡的风俗 评改指导)2 .引导学生参看教材中的几个习作引导问题,梳理出本次习作的评价标准。(板书:明 确评价标准)预设:家乡的风俗习作评价表评价标准自评互评1.这篇习作是介绍一种风俗或自己参加风俗的活动经历吗? 2.是否语言准确流畅,过渡
2、自然? 3.这篇习作抓住重点,突出风俗特色了吗? 4.如果介绍风俗,是否从几个方面介绍,并加入自己的实际体 验?5.如果写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是否重点描写了活动的现场情况和自身的感受与看法?提示:前三项内容比较基础,每项分值为2颗星;后两项内容是本次习作的重点,后两项抓住一项写即可,一项分值3颗星,共计9颗星.3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评改作文吧!看看哪位同学的习作最能体现家乡的风俗 特色。1/8设计意图:谈话导入自然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梳理本次习作的评价标准,紧 扣本次习作训练重点,可为后面的习作评价和修改作铺垫。二、评改指导1 .探究任务对典型习作进行评价和修改,明确修改方向
3、,学习修改方法。提示:先分小组讨论,再派代表在班级交流分享。2 .探究活动(1)引导学生按照习作评价表,进行自评。读:默读自己的习作。答:结合习作,参照评价表中的五个问题。(后两个问题选一个即可)评:你会给自己几颗众?(2)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典型习作,师生合作,集体修改。引导:这篇习作存在什么 问题?你有什么好的修改方法吗?(板书:掌握修改方法)端午节一挂香袋在我的家乡,端午节那天有佩戴香袋的习俗。于是,我常常期盼端午节快点到来。对于小朋友而言,每年的端午除了吃粽子,挂香袋就是最大的乐趣所在。再长大些上 了小学,奶奶依旧会提前一天买好香袋挂在我和弟弟的床头。每当香袋的香气萦绕在我的 身边时,我
4、就知道端午节到了。端午节,挂香袋,已成为我们过端午的习俗。世界上并无鬼神,但小小的杳袋是中国 文化的传承,是老一辈对小一辈的祝福,更是人们对于平安的祈祷和祝愿,温暖着一代又 一代中华儿女。预设:这篇习作大致上介绍了端午挂香袋的习俗,但是事例过于简单,没有具体体现 端午节挂香袋的习俗特点。我们在修改的时候要写清楚事例,还可以加入习俗的来历。引导思考:我们起来看看如何更好地修改这篇习作?扩一扩,加入风俗的来历或特点。(板书:扩一扩,加入风俗的来历或特点。)引导思考:端午节挂香袋有什么来历呢?修改范例1:在我的家乡,端午节那天有佩戴香袋的习俗。听奶奶讲,端午节是每年 农历的五月初五,古人常说五月是“
5、百毒之月”,就是指这个月份气候潮湿,容易滋生各种 毒虫。传说古时候,每年的四五月份,各种虫害、瘟疫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玉皇大帝便派 了一位神仙下凡,查访民情,治理瘟疫。神仙发现同是天下人,心眼不一般。有的人好,2/8有的人歹,便惩恶护善,掏出五色香袋对善良的人说:“每年五月初五,你们同家里的小孩 戴上它,身上戴香包,门上插艾蒿,癌病全除掉,吉祥光高照。”奇怪的是,从那以后,凡 是戴着香袋的大人小孩,虫害见了便逃之天天,而没有香袋的恶人们却因虫害毒疫身亡。 后来,人们便在每年的端午节佩戴杳袋,以求驱吉避凶。教师点拨:加入端午节风俗的来历和特点,蒙上神秘色彩,为下文写“我”对端午节 的认识作铺垫。加
6、一加,加入参加风俗活动的实际体验。(板书:加一加,加入参加风俗活动的实际 体验。)出示片段2:我常常期盼端午节快点到来。引导思考:能不能加入“我”对挂香袋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修改范例2:于是,我常常期盼端午节快点到来。小时候,每年的端午节我总是用手 轻轻地抚摸着胸前挂着的杳袋,心中浮想联翩。我连晚上睡觉都紧紧攥在手中不放,似乎 小小的杳袋里藏着无穷的秘密。对于端午的最初印象,就有了与别的节日不同的好奇与神 秘。教师点拨:加入自己独特的体验,这样写文章会更加生动,更让人产生共鸣。改i改,让情感表达更充分。(板书:改一改,让情感表达更充分。)出示片段3:对于小朋友而言,每年的端午除了吃粽子,挂杳袋
7、就是最大的乐趣所 在。引导思考:能不能用一件具体的事例来体现对小朋友来说挂香袋是最大的乐趣所在 呢?修改范例3:对于小朋友而言,每年的端午除了吃粽子,挂香袋就是最大的乐趣所 在。小时候,每到端午,我便追着问:“奶奶,奶奶,你今年准备给我买个什么样的香袋? 一定要买个最漂亮的!”这样的期盼成为了我对端午最深刻的记忆。记得有一次,奶奶给我 买了一个葫芦形杳袋,上面是彩色丝线绣出的活灵活现、火眼金睛的孙悟空。我挂着杏袋 兴高采烈地去上幼儿园,一蹦一跳地炫耀自己的“孙悟空”。班里大部分小朋友也挂了各 袋,可大家还是对我投来了羡慕的目光,那天满心的自豪与欢喜至今仍记忆犹新。教师点拨:加入具体的事例,“我
8、”对香袋的喜爱跃然纸上。同时奶奶的形象贯穿其 中,寥寥几笔便将奶奶的慈爱与香袋联系起来。出示修改后的整篇习作。端午节挂杳袋3/8在我的家乡,端午节那天有佩戴香袋的习俗。于是,我常常期盼端午节快点到来。小 时候,每年的端午节我总是用手轻轻地抚摸着胸前挂着的香袋,心中浮想联翩。连晚上睡 觉都紧紧攥在手中不放,似乎小小的香袋里藏着无穷的秘密。对于端午的最初印象,就有 了与别的节日不同的好奇与神秘。听奶奶讲,端午节是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古人常说五月是“百毒之月二 就是指这个 月份气候潮湿,容易滋生各种毒虫。传说古时候,每年的四五月份,各种虫害、瘟疫严重 地威胁着人们,玉皇大帝便派了一位神仙下凡,查访民
9、情,治理瘟疫。神仙发现同是天下 人,心眼不一般。有的人好,有的人歹,便惩恶护善,掏出五色香袋对善良的人说:“每年 五月初五,你们同家里的小孩戴上它,身上戴香包,门上插艾蒿,癌病全除掉,吉祥光高 照。”奇怪的是,从那以后,凡是戴着香袋的大人小孩,虫害见了便逃之天天,而没有香袋 的恶人们却因虫害毒疫身亡。后来,人们便在每年的端午节佩戴香袋,以求驱吉避凶。对于小朋友而言,每年的端午除了吃粽子,挂杳袋就是最大的乐趣所在。小时候,每到 端午,我便追着问:“奶奶,奶奶,你今年准备给我买个什么样的香袋? 一定要买个最漂亮 的!”这样的期盼成为了我对端午最深刻的记忆。记得有一次,奶奶给我买了一个葫芦形香 袋,
10、上面是彩色丝线绣出的活灵活现、火眼金睛的孙悟空。我挂着香袋兴高采烈地去上幼 儿园,一蹦一跳地炫根自己的“孙悟空班里大部分小朋友也挂了香袋,可大家还是对我 投来了羡慕的目光,那天满心的自豪与欢喜至今仍记忆犹新。再长大些上了小学,奶奶依 旧会提前一天买好杳袋挂在我和弟弟的床头。每当杳袋的杳气萦绕在我的身边时,我就知 道端午节到了。端午节,挂香袋,已成为我们过端午的习俗。世界上并无鬼神,但小小的香袋是中国 文化的传承,是老一辈对小一辈的祝福,更是人们对于平安的祈祷和祝愿,温暖着一代又 一代中华儿女。点拨:小作者从端午节的香袋出发,这是一个平常的角度,但小作者却能通过细腻的 语言写出独属于自己的味道。
11、开篇描写“我”对端午节香袋的实际体验,表达了 “我”对 端午节香袋的好奇与喜爱之情。加入端午节香袋的传说,为全文蒙上神秘色彩。引用传说 最忌长篇大论,小作者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习作后半部分,小作者回忆了幼儿园和小 学时关于香袋的两件事,详略得当,写出了 “我”对香袋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此外奶奶 的形象始终贯穿其中,通过细节描写将奶奶的慈爱与香袋联系起来,进而呼应了结尾”是 老一辈对小一辈的祝福”的美好涵义。(3)练一练,出示典型习作片段,小组合作,修改语段。4/8去年的清明节,我是在外婆家过的,到外婆家的时候外婆刚好要做青团,我自告奋勇 地要求帮忙。在外婆的指导下,我也学会了制作青团。吃着自
12、己亲手做的青团,我心里美 滋滋的。引导:谁能说说这个习作片段存在什么问题?预设1:没有总体介绍清明节的风俗。预设2:仅用“指导” 一词不能充分表现外婆如何教“我”制作青团,也没有具体写 “我”学会后是怎么制作的。预设3:没有融入自身的实际体验。追问:你能给出具体的修改建议吗?预设1:可以加入清明节的风俗,使得文章承接更加自然。预设2:可以加入外婆制作青团的动作描写,从而激发“我”学做青团的兴趣,使当 时的场景更真实、具体。预设3:可以加入“我”学做青团的切身体会,以及制作成功后品尝青团的兴奋之 情。预设4:最后可以加入“我”对做清明团子风俗活动的感受与看法。小组讨论、修改,并推选代表读一读修改
13、后的片段。修改预设: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每当清明到来之际,全国各 地的人们都会祭拜先人。除了祭拜的方式大致相同之外,各地也有一些特色习俗,比如: 踏青、荡秋千、插柳等。在我们家乡清明时除了祭扫先人,吃青团也是一项少不了的“传 统项目二去年的清明节,我是在外婆家过的。到外婆家的时候外婆刚好要做青团,我自告奋勇 要求帮忙。外婆准备了三种青团子,绿色是艾草的,黄色是南瓜的,紫色是紫薯的,每种 都是我爱吃的,豆沙馅更是我的最爱。我以前没做过,所以先观摩。我紧盯住外婆的手, 只见外婆先把青团子搓成长条,然后摘成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小团子,捏扁后装入豆沙 馅,手指左捏右捏地收口,稍微搓几
14、下,一个漂亮的青团就做好了,整个过程干净利索。我看外婆做起来很轻松,也觉得不难,便对青团子“下手了”。一开始还很顺利,可到 收口时,怎么也合不起来,馅料总是漏出来,原来是我馅料放多了。外婆手指翻飞,很快 帮我给它做了个“外科手术”,终于把我的“处女作”拯救回来了。在外婆的指导下,我终 于掌握了技巧,越做越熟练。没多久,青团就都做好了。外婆在蒸锅里倒上水,架上蒸 架,铺上纱布,把青团一个个排列上去,白色的纱布上交错排列着三色青团,好看极了。5/8 嘴还没吃,眼睛已经饱了。蒸了二十来分钟,美味的青团就出炉啦。我吃着自己做的青团 格外香甜,一口气吃了三个,撑得午饭都没吃多少。在我的记忆中,清明节总是
15、飘着淡淡的清香,那是青团的味道,也是外婆的味道!过渡:同学们,我们按照习作评价表评价了自己的习作,分析了一篇典型习作,也 做了一次习作片段修改练习,接下来请大家将学到的评改方法运用到自己和同桌的习作中 去吧!设计意图:在选取典型习作时,尽量选择家乡常见的风俗,大家都耳熟能详并且了解 风俗的特点。同时让学生现场讲解并展示,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三、习作分享1 .互评互改,分享习作。(板书:评改、分享习作)提示:同桌之间阅读、评价、修改习作,并推荐佳作或精彩语段在班级分享。(1)同桌之间互评交流,并给出修改建议,学生尝试修改自己的习作。读:阅读同桌的习作。找:结合习作,逐条查找评
16、价内容中五个问题的答案。(后两个问题选一个即可)评:你会给同桌的习作几颗食?写:你有什么修改建议?(2)学生修改完习作后,同桌推荐佳作或精彩语段,在班级交流分享。2 .教师小结:通过这次习作评改课,我们明确了本次习作的评价标准,掌握了 “扩一 扩,“加一加,改一改,的修改方法。在互评互改,分享习作的活动中,也欣赏了同学们 的精彩作品。一篇成功的文章,要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对大家有所触动。接下来,我们 一起欣赏一篇佳作元宵闹花灯吧!设计意图:通过相互评改,能引导学生审视自己和同学的习作,在交流中反复修改, 巩固学到的评改方法。而习作分享活动,能丰富学生的阅读面,扩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帮 助学生得到
17、一些习作的灵感。四、佳作赏析1 .出示与本次习作主题“家乡的风俗”相关的习作例文供学生阅读。范例:元宵闹花灯我最喜欢的就是元宵节闹花灯。元宵节的晚上,大街上,公园里,处处挂满了色彩缤纷、图案各异的花灯,让人看得6/8 眼花缭乱。我特别奇怪,为什么元宵夜一定要闹花灯呢?妈妈告诉我,在很久以前一只神鸟降落 人间被人们误杀。天帝知道后震怒,下令正月十五火烧人间。人们想出个法子:在正月十 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在门前挂起红灯,从而骗过了天帝,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 财产。从此元宵节闹花灯便成为了一个风俗一直传到了今天。每年元宵节,市里都会举行元宵节花灯会。有人物的动物的,各式各样,琳琅满目。 从这
18、条街的一头走到那头,满眼都是花灯,满眼都是看花灯的人。花灯和人在光与影的交 错下,重重直叠,模模糊糊,让人分不清梦境与现实。人物的花灯,除了那些民族英雄与众人皆知的历史人物之外,还有一些神话人物。例 如威风凛凛的孙悟空,脚踩着筋斗云,神气活现:还有坐在宝座上的玉皇大帝,看上去极 其威严,不可侵犯;还有端详着蟠桃的王母娘娘,一大把白胡子的太上老君等等,就像是 各路神仙在聚会。花灯仿佛让他们一个个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畅游在花灯的世界里,我 仿佛也置身于神话传说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动物花灯!动物花灯真多啊,琳琅满目的花灯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 接!那漂亮的兔灯,粉红色的身子,长长的耳朵,圆圆的小脸上挂着
19、一副甜美的笑容,摆 动的手臂,好像在跟大家说:“祝你们元宵节快乐!”最可爱的还是攀在树上的那只猴子:一 只手抓着树枝,另一只手准备去摘枝头上的那只桃子,调皮得很。还有那威武的“老虎”、 会动的“小鸡”灯多,看花灯的人也多。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变成了 “人行道”,一眼望去看 不见人流的末尾。人们边赏花灯边猜灯谜,兴致盎然。你看,这盏灯上写着“一双长耳 朵,眼睛红又红,不吃肉和鱼,吃菜和萝卜”打一动物,谜底是“兔子”,你猜对了吗?夜渐渐深了,但观灯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各种彩色的灯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大放光 彩,真是“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随着小贩的最后一声吆喝,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落 幕了,我依
20、依不舍地回家了。2 .师生合作,简单分析范例,教师对这篇范例进行整体评价。批注:开门见山,写出“我”喜欢元宵节闹花灯这一风俗。加入神话传说,说明元宵闹花灯这一风俗的由来,充满神秘与趣味。整体写元宵节灯会上各式各样的灯,以及街头热闹的景象。具体写人物花灯中神话人物花灯的特点,既生动形象点出其特点,又自然地流露出7/8对花灯的喜爱之情。开头直接点出“我最喜欢的便是动物花灯”,重点描写了兔灯和猴子灯的外形和动作,突出兔灯和猴子灯的可爱有趣,生动形象。通过环境描写,写出街道的热闹,为卜.文写夜深观灯的热闹作铺垫。情之所至,呼之而出。首尾相应,浑然天成。总评:小作者介绍了 “元宵闹花灯”的风俗以及风俗的由来,运用生动的语言,渲染 出一片热闹的场景,把闹花灯灯多、人多的热闹场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更表现了“我”对元宵闹花灯的喜爱。结尾处“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十分富有诗意。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作品,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面,同时在赏析活动中,让学 生进一步感受习作的要点。五、布置作业再次修改、番抄自己的习作。建议给习作配上简笔画和一首小诗,回家后爸爸妈妈分 享你笔下的家乡的风俗。【板书设计】习作:家乡的风俗评改指导明确评价标准掌握修改方法 评改、分享习作I0扩一扩,加入风俗的来历或特点。O加一加,加入参加风俗活动的自身体验。改一改,让情感表达更充分。V 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