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73946456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7.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并能够根据力的效果分解力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

2、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3、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 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很多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

3、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同时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通过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设计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实验让学生动手做,亲身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什么来分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做实验并不是一定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的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 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

4、兴趣 【实验】“四两拨千斤 (两位大力气男同学分别用双手拉住绳子两端,一位女生在绳子中间只用小手一拉就把两位男生拉动了) 二. 通过演示实验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 【演示实验】在墙上固定一个松紧绳(带有两个细绳套),教师用一个力把它拉到一个确定点,然后请两个学生合作把它拉到确定点。 得出“力的分解的定义 三.探究“力的分解方法: 探究一:力的分解遵循什么定则? 结合伽利略探究的思路: 问题-猜想-逻辑(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请学生猜想 请学生逻辑推理: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所以它们遵从同样的规律 请学生实验验证(思考:如何验证?) 利用上面的演示实验的器材,请一位同学用

5、一个绳套把结点拉到一定点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而另一位同学用两个力把结点也拉到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得出结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探究二: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 请学生思考: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怎样的两个力?分解的结果是否唯一?有多少种可能性?(根据一条对角线可以做无数个平行四边形,所以有无数解) 请学生思考:那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呢? 通过课堂一开始的实验启发学生:为什么一个人可以拉动两个人,她的一个力从效果上来说可以分解成两个沿着绳子的拉力从而把两个人拉动。因此我们在实际问题中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已知力。 探究三:如何

6、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 实例1、在斜面上的物块所受的重力的分解 学生猜想:斜面上物体的重力会有哪些效果? 实验验证:用海绵铺在斜面上和挡板侧面,把比较重的物块压在上面可以明显看到海绵发生的形变,这就是重力作用的效果 根据实验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就可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计算可以求出两个分力的大小 力分解的步骤: 1、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2、据力的作用效果定分力的方向;(画两个分力的方向) 3、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定分力的大小;(把力F作为对角线,画平行四边形得分力) 拓展引申:为什么高大的桥要建造引桥,为什么公园的溜溜板要倾角很大? 实例2、三角支架上的力的分解 学生猜想:

7、物体对绳的拉力会有什么效果? 实验一:用橡皮筋、铅笔、绳套、钩码为器材做学生实验自己体会(学生每人一套器材,人人动手实验) 实验二:两名同学相互合作,一人一手叉腰,另一同学在肘部用力下拉去体会力的效果,然后两人互换 实验三:观看视频(在支架与竖直墙相连处用橡皮膜展示力的效果) 拓展引申:如果上方细绳与水平杆的夹角变小,两个分力大小如何变? 实验验证:(自制教具:用一个拐杖,没有拐的一端系上很宽的橡皮筋,同时那一端掉着一个3千克的铅球,有拐的一端让学生顶在腰间,慢慢减小橡皮筋与拐杖之间的夹角,会发现学生手臂上越来越吃力,同时腰间感觉越来越难受,)请一位同学做演示实验去体会。 探究四:合力一定,两

8、个分力随它们之间的夹角变化如何变化? 学生猜想: 实验验证:用一根绳中间吊一铅球,然后把两个绳的端点距离逐渐拉大,最后会发现绳子拉断,说明分力是逐渐变大的。请学生上讲台亲自实践,其他同学观察分析。 请同学解释一开始的实验,为什么“四两可以拨千斤? 拓展引申:请同学们思考,我们自己可不可以自制一个专门用来测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的一个仪器呢?应该如何制造? 课后探究:一个已知力分解成两个力,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结果有多少种? 教学反思: 执教完该课节后感到最大的成功就是如何围绕体验性探究实验做好了精心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学习任务的推进,更主要是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分化起到了有效的化解。这就让学生明白实验对

9、物理的重要性,同时也知道要自己创造条件去探究物理世界中很多未知的奇妙的东西。真正明白了物理就在生活中,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有益的。觉得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受上课时间的限制,这些实验都是老师课前准备好的,如果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设计,亲历那设计的过程,这样就更加有意义,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更加有益。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 篇2 压强是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因此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来学习。对于“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指的是如果知道压力、受力面积、压强这三个量中的两个,能够通过概念的理解或公式的变形计算出第三个,不要求与其他公式综合进行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这项要求,既是为

10、了使学生深入学习压强的概念,更是使学生能把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因此教学中要注意: 1加强实验。在教学中尽量安排探究性学习活动,活动要具有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的特点,适宜初中学生探究。如: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通过进行自主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从中获得最直接的、生动的实验事实,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规律性的知识,初步学习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实验的成功中获得愉悦,为提高学习能力和自信心打基础。 2注意教给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要注意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学好知识。允许每个学生根据自己

11、的特点获取或深或浅、这方面或那方面的知识,不仅不会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为难情绪,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液体内部压强规律,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必须知道的,但关于液体内部压强公式,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能力选择学习,给学生一个自由空间。 3在教学中,都要从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入手,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认识到:物理学是有用的,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支柱,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起重要作用。基于这种考虑,教学中可多增加一些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习题中尽量设计一些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题目,为学生提供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12、中成长。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 篇3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打破以往的教学结构,将摩擦力作为一个整体来逐步研究,而不是分别研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使得学生更全面的从本质上掌握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有三大特点: 1、采用“学习即研究的理念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来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并围绕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问题。让学习的过程转变为研究的过程,从而实现物理学习的本质。 2、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就地取材的物品来进行小实验,看似简单易操作,但却能带给学生最真实的体验,让学生有最直接的感受。 3、采用知识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融于一体,通过实践找

13、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猜想与假设、实验与归纳、控制变量法、描点作图法等探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已具有一定初中知识背景下,进一步来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的深入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并可应用二力平衡进行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2在初中阶段对摩擦力有定性了解,但不够深入高中阶段加以细化; 3在初中学习电阻时用到过控制变量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P57-P61,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是本章教学的重点,难

14、点,也是高中物理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重点和难点。大家在初中已接触过摩擦力的学习,高中应从更深的一个层面来认识摩擦力,静摩擦力的问题很复杂,具体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时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本节课,我力求使学生们可以正确认识静摩擦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可以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可以列举说明静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白最大静摩擦力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及动手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2、通过对静摩擦力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形成在生活中认识“力的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最大

15、静摩擦力进行的实验探究及数据分析,使学生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好的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析静摩擦力的应用,进一步体现出物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四、重点难点 一重点 1、研究静摩擦力大小的范围。 2、研究静摩擦力的方向。 二难点:如何对静摩擦力进行方向的判断。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的实验探究模式 实验和多媒体教学: 1教师演示用:玻璃杯,大米,筷子,气球,玻璃球,两本交叠在一起的书,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红墨水,细线,木块,矿泉水瓶,PPT课件。 2学生用实验器材2人一组:弹簧秤、毛巾;玻璃板,毛刷。 六、教学过程

16、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趣味实验演示 向压实的整杯米中插进一根筷子,用筷子将米杯提起,将气球放进玻璃杯内,向气球内充气,用气球将玻璃杯提起。 发问设疑:将整杯米和玻璃杯提起的神奇力量是什么呢? 2、深入分析: 对整杯米进行受力分析,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还有筷子对整杯米的向上的作用力,向学生提出疑问,这个作用力可能是什么性质的力,进而给出在物理学中像这样产生于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间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二)新课教学 1、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两物体接触且相互挤压 通过回首课前气球提杯子的小实验,向学生发问,为什么干瘪的气球不能够提起杯子? 对比分析,当气球充满气时,气球可以提起杯子,此时气

17、球与杯子接触且存在挤压,当气球内气体放出时,气球与杯子不接触且不存在相互挤压,气球也不能提起杯子,进而得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之一是两物体接触并存在挤压。 两物体存在相对运动趋势 仍然由气球提杯子的小实验入手,当气球与杯子都放在桌面上,且相对桌面静止时,气球和杯子之间不产生静摩擦力。当气球提起杯子时,气球和杯子之间就产生了静摩擦力,这是由于当气球提起玻璃杯时,玻璃杯会“想相对气球向下运动,我们将其称为玻璃杯有相对气球向下的运动趋势,进而自然得出静摩擦力的又一个产生条件是两物体存在相对运动趋势。 两物体接触面粗糙 夹玻璃球竞赛: 竞赛规则:谁能在十秒钟之内,用筷子夹起的玻璃球多谁就获胜。 十秒钟过

18、去,我们会发现,一位同学夹起了几个玻璃球,而另一位同学几乎没有夹起玻璃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追问,为什么比赛结果会如此悬殊? 教师解密,这是由于老师给“获胜的同学所用的筷子提前穿上了一层“橡胶外衣,进而使筷子与玻璃球接触的表面变得粗糙,才使得“获胜同学顺利夹起玻璃球。 由此自然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第三个条件是两物体接触面粗糙。 2、静摩擦力概念 通过得出了静摩擦力产生的三个条件,可进一步概括得出静摩擦力的具体概念,即:两个相互挤压且相对静止的物体,由于存在相对运动趋势而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静摩擦力。 给出定义后,教师提出一个将两本交叠在一起的书分开的小游戏,让学生亲身体会静

19、摩擦力“巨大力量,进而对静摩擦力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 3、静摩擦力的三要素 、作用点 引导学生通过定义直接得出,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物体接触面上。 方向 用刷毛弯曲方向表示刷子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在引导学生分析静止在斜面上的刷子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引导学生运用假设法分析得出刷子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与刷子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这一结论。 对被气球提起的杯子进行受力分析,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二力平衡的知识逆向思考,分析静摩擦力的方向。 大小 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变化: 杯子与木块相连,不断向杯中加水,直到木块滑动,可直观定性的观察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变化,自然提出猜想,静摩擦力的增大存在一个限度

20、,教师加以解释说明,给出静摩擦力大小情况: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一个限度,即fmax,这个最大值称为最大静摩擦力,其数值范围fmaxf0,且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 4、巩固提高 引导学生利用定义判断静止在曲面上的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 教师加以总结概括,得出: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让学生分析在超市电梯上的人的受力情况,和人走路及传送带上的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 教师加以纠正和强调:受到静摩擦力作用的不一定是静止的物体,静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5、应用 教师给出静摩擦力在生活中应用的相关实例,并给与解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静摩擦力的利与弊。领会自然的神奇力量。

21、 七、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静摩檫力 一、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1、相互接触、挤压弹力产生的条件 2、与接触面有相对运动趋势 3、接触面粗糙 二、静摩擦力的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静摩檫力。 三、摩擦力的方向:所以无论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四、摩擦力的大小来静摩擦力的大小 八、作业设计 课后完成课后“问题与练习中1、2、3题。 九、问题研讨 1物理研究以实验为基础,我们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利用身边的现象设计小实验的方法来探索物理问题,如何能更好的利用实验让学生探索物理

22、问题? 2利用学习小组分组实验并讨论,如何运用小组评价机制?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单位。 2、知道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的改变。 3、知道力的三要素,并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4、 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科学创新、团结合作的物理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 1、力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学习力有根大的帮助。同时,由于内容贴近生活,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

23、 力的学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有些抽象,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难点: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力 一、 力 1、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符号:F 3、 单位:牛顿牛 符号:N 二、 力的作用效果 形变 速度大小 运动状态改变 速度方向 三、 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 力的示意图 五、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上“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 2 、收集归纳生活中常见的力,并尝试了解测力的大小的仪器。 教学反思 力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丰富的感性认

24、识,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新知识,一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二可以很好的化解学习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其实学生并不陌生,只是他们从没系统的去学会概括和小结。我通过让学生利用身边小器材结合自己已有的认识去总结归纳力的作用效果,这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从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力的三要素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我让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只是这里发生一个让我没法预料的事情,就是一个比较顽皮的男生通过借助女孩的头发演示力的三要素,这让我始料不及,但孩子很认真, 我又不能够立马批评他,还好我们班的孩子很团结,所以我借助于其他

25、学生的嘴,告诉他他的这种做法我们是不赞同的。总体来说,已经实现教学目标,但仍然存在不足,比如教学语言应该更加精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这方面努力,已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专家点评 紧扣课标 灵活高效 简评林雨萱老师主讲课题(7.1力) 一、情景创设 扳手腕,同学们都熟悉的游戏,男同学可能更喜欢并玩得更多,但在上课时玩,可能是第一次。课堂上男女同学都积极参入,甚至有女同学挑战男同学。通过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为新课学习提供课堂体验。看似简单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林老师良好的课程理念:从生活到物理,同时也反映林老师平时关注学生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的良好素养。

26、作为一位年轻老师,非常难能可贵。 二、新课学习 1、力的认识 提供几组生活中图片,让同学们判断是否有力的作用。在前面游戏的基础上,通过再现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让同学们自己思考并回答:是否有力产生?通过在感性经验基础上进一步理性分析、归纳出力的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 篇5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1、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既然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刚才的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现在哪里?下面我们看一个实验。 伽利略理想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达到以下效果: 1、 对称斜面,无摩擦小球滚到等高; 2、 减小另一

27、些面倾角,小球要滚到等高,滚动距离更远。 3、 把另一侧放平,小球要运动到等高,就会一 学生思考操作,教师演示实验。 思考 学生实验 自主探究 激发学生求知欲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直运动下去。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 1. 伽利略的观点; 2. 笛卡尔的补充和完善; 3. 牛顿第一定律。 多媒体演示三人的观点,并总结牛顿第一定律更全面,更完善。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牛一从哪几个方面阐述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师进一步总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设疑:牛顿第一定律能否用实验验证? 三、惯性与质量 指导学生:当有力迫使物体改变原有状态时,它就会有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本领,这个本领与什么有关? 结论: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 学生回答问题,并总结结论。 学生回答:不受力时,物体静止或匀速;受力时运动状态改变。 结论:不能,因为不受力的物体不存在。 学生举例分析:百米运动员,体重大的较难停下来。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学习。 让学生意识到牛顿第一定律固然描述的是一种理想化状态,但它却正确的揭示了自然规律。 小结 本节课是通过实验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