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选]《圆的认识》说课稿范文六上数学11册.pdf

上传人:w*** 文档编号:73566720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66.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精选]《圆的认识》说课稿范文六上数学11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精选]《圆的认识》说课稿范文六上数学11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精选]《圆的认识》说课稿范文六上数学11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精选]《圆的认识》说课稿范文六上数学11册.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圆的认识圆的认识说课稿范文六上数说课稿范文六上数学学 1111 册册圆的认识说课稿范文六上数学圆的认识说课稿范文六上数学 1111 册册一、一、说教材说教材(一)说课内容(一)说课内容“圆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圆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中的第一节课。四单元“圆”中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内容包括: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圆的特征、圆的特征、圆心、直径和半径。圆心、直径和半径。(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

2、上进行教学的。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习曲线图形的它是学习曲线图形的开始。它与“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关开始。它与“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是本系十分密切。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课的首要任务。(三)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年龄特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年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感性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掌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感性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

3、的关系。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理性目标:理性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实验、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感受到圆的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感受到圆的美。(四)教学重点、难点(四)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圆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和直径的关系。因为这是今后系统地学习“圆”的知识的重因为这是今后系统地学习“圆”的知识的重要基础。要基础。第 2 页二、说教法、学法二、说教法、学法根据教学内容知识间的内在联

4、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教学内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1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规律,、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这节课采用演示、操作等直观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教师的教这节课采用演示、操作等直观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教师的教具演示和学生的画、具演示和学生的画、折、折、量等动手操作,量等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充足的、使学生获得充足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叙述操作过程,通过叙述操作过程,把感知经过思维转化为表象,并

5、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概括把感知经过思维转化为表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概括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2 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思考问题,掌握知识。认识圆的特征,探索求圆的主学习去思考问题,掌握知识。认识圆的特征,探索求圆的特征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学会学习。特征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学会学习。三、说教学程序三、说教学程序进行了如下设计进行了如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闭眼联想)八月十五,中秋,全家人团聚一起,品月饼,(闭眼联想)八月十五

6、,中秋,全家人团聚一起,品月饼,赏圆月当空。赏圆月当空。门前是一片平静的湖面,门前是一片平静的湖面,一滴水从上面滴入后,一滴水从上面滴入后,在水面上荡一圈圈水纹。在水面上荡一圈圈水纹。在这一句话中你感觉到这些景色美在这一句话中你感觉到这些景色美吗?那些事物与景色与本节课内容有关?吗?那些事物与景色与本节课内容有关?1 1、初步感知圆、初步感知圆首先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的。首先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的。让学生让学生初步从生活中感知圆,培养空间想像能力初步从生活中感知圆,培养空间想像能力,形成正确表象形成正确表象第 3 页圆是一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圆是一种平面上的

7、曲线图形。(二)(二)、初步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初步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1 1)找圆心)找圆心首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首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用笔和直尺用笔和直尺把折痕画出来,把折痕画出来,并在圆形纸的其他位置上重复上面的折纸活并在圆形纸的其他位置上重复上面的折纸活动二、三次。操作后,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亲手操动二、三次。操作后,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亲手操作后,发现所有的折痕都会相交于一点。这些折痕都相交于作后,发现所有的折痕都会相交于一点。这些折痕都相交于一点,正好在圆的正中心,我们数学上把这一点叫作圆心,一点,正好在圆的正中心,我

8、们数学上把这一点叫作圆心,用字母“”来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直观操作,使用字母“”来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直观操作,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动作化”,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动作化”,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有意设置一些认知冲突,并有意设置一些认知冲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成过程。(2 2)认识半径、直径,采取学生独立与文本对话,教师组)认识半径、直径,采取学生独立与文本对话,教师组织学生分析关键字眼的方法进行。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织学生分析关键字眼的方法进行。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文本,对话文本能力。文本,对话文本能力。(

9、3 3)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分组讨论利用“研究发现单”定出研究目标,在一个圆里,分组讨论利用“研究发现单”定出研究目标,在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通过测量和比较,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通过测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和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用含有字母让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的式子表示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 2 2 倍关系。得倍关系。得出出 d=2rd=2r 与与 r=2/dr=2/d 的字母公式,并在练习中通过填表强的字母公式,并在练习中通过填表强调了圆内半径与直径的

10、对应关系,调了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对应关系,还要求学生在圆内一些线还要求学生在圆内一些线第 4 页段中,找出半径和直径。段中,找出半径和直径。设计意图:合理发挥学生的主体设计意图:合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自主探索知识的形作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并及时巩固学习成果。成与发展,并及时巩固学习成果。(三)多层训练,深化理解(三)多层训练,深化理解练习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练习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部分可通过一些拔高这一部分

11、可通过一些拔高练习达到知识的进一步深化。有机地配合新知的学习,讲练练习达到知识的进一步深化。有机地配合新知的学习,讲练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习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习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1 1、课后作业、课后作业 8888 页页 1 14 42 2、判断题。、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对的打“”,错的打“”)经过圆心的线段都是直径。经过圆心的线段都是直径。()()所有连结圆上两点之间的线段中,直径最长。所有连结圆上两点之间的线段中,直径最长。()()直径是直径是 4 4 厘米的圆比半径是厘米的圆比半径是 2 2 厘米的圆大。厘米的圆大。()3 3、猴子造车,一

12、辆轮子是方的,一辆轮子是圆的。、猴子造车,一辆轮子是方的,一辆轮子是圆的。(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有什么知识要提出来?”来使学生进一步内化所学的你还有什么知识要提出来?”来使学生进一步内化所学的知识,自主地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知识,自主地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圆的认识圆的认识圆心:用字母“O”表示。圆心:用字母“O”表示。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用字母“d”表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用字母“d”表示。示。第 5 页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用字母“r”表示。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用字母“r”表示。在同一个圆里在同一个圆里 d=2 r d=2 r 或或 r=2/dr=2/d第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