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优秀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优秀8篇).docx(4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该文本为Word版,下载可编辑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优秀8篇)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45、46页(新授课)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理解单位“1”的含义,认识分数单位,能说明一个分数中有几个分数单位。 3、在理解分数含义的过程中,渗透比较、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认识分数单位。 六、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彩色磁扣。 学具:圆片、正方形和长方形纸片,一板面包图片(分格的),4根香蕉图片,一段绳子 七
2、、教法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法、操作发现法 学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八、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2分钟) (二)探究新知(14分钟) (三)探究求周长的策略(15分钟) (5)量一量、算一算 A三角形、长方形等直边的测量方法。(3分钟) 师:那么要想知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多少,该怎么办? 师:课前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学具袋,里面有一个封闭图形,下面四人小组想办法测量出它的周长,活动前请先阅读活动要求。 小组合作: 小组内快速交流用什么方法测量。 选择需要的工具进行测量。 组内分工合作。(测量时取整厘米数) 反馈交流测量方法。 三角形 6+8+10=24cm 师:那个小组愿意汇报? 预
3、设:我们测量的是三角形,测量工具是直尺,测量的方法是量,测量的结果约为24厘米。 师:你们用直尺量出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然后呢?(把三条边的长度加起来)那测量结果24厘米表示什么? 预设: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总和。 预设:三角形一周的长度。 师:三角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三角形的周长是它三条边的长度和。(课件出示) 长方形 5+5+3+3=16cm 师:昨天咱们刚刚学习过四边形,哪组来汇报一下四边形? 预设:我们选择的图形是长方形,测量工具是直尺,测量的方法是量,测量的结果约为16厘米。 师:16厘米这个长度表示什么呢? 预设:表示长方形一周的长度,也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师:他们也选用了用直
4、尺测量,量了几条边(四条边),然后再把它们加起来。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长方形对边相等只需量两条边,一条长、一条宽) 师:真棒!你们能根据长方形的特征简化测量过程。 师:那如果想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怎么做呢? 预设:量一条边,就知道四条边的长度了。 师:当然,不论量几条边,计算四边形的周长都是要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我们发现四边形的周长是它四条边的长度总和。 思考:如果是五边形,它的周长是几条边的长度总和?六边形呢?八边形呢? 交流后小结:看来多边形的周长就是它所有边的长度总和。 爱心、树叶等不规则图形的测量方法。(8分钟) 树叶 师:老师给有些小组准备了一片树叶。那个小组选择测量的是树叶的。周
5、长?1厘米大约是这么长,请同学们估估看这片树叶的周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它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我们来听一听这个小组的汇报? 预设:先用绳子沿着边线围一圈,在绳上做一个标记,然后把绳子拉直再用直尺测量,测量的结果约是9厘米8毫米。 师:有不同的方法吗? 预设:直接用软尺绕一圈可以直接测量出树叶一周的长度。 师:太智慧了!为什么不用尺子直接量呢? 预设:因为边是弯弯曲曲的。 介绍滚动法:首先在树叶上作一个记号,然后在尺子上滚一圈,看滚到哪里,读出刻度也可以知道树叶的周长。滚动法也是把弯曲的边转化成直直的线段进行测量,也利用了化曲为直的方法。 爱心 学生汇报:测量工具是绳子,测量的方法是围、量,测量过的
6、结果约是12厘米 师:你们小组测量的是爱心。爱心的边也是弯曲的,说说你们用的什么方法测量的,为什么不用滚的方法?滚动法不能测量到凹陷的部分。 师:同学们,经过探究合作和展示,要想得出封闭图形的周长有哪些方法? 预设:直边的图形用尺子测量,曲边的图形用绳测法或者滚动法,化曲为直的方法 师小结:没错,直边先量边长后计算,曲边化曲为直 (6)揭示周长概念的本质 师:回顾之前的学习,经过了这么多学习的感受,现在你认为什么是周长? 预设: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封闭图形的周长(完善板书)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于周长已经理解了。周长,周长,周指一周,即封闭图形的一周,长就是长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
7、的周长。 【设计意图】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在经历摸一摸、量一量、比划、估一估的过程中,让孩子充分的操作,积累丰富的体验感受,不但可以使他们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容易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把通过实际操作得出的结论延伸、并进行合理的想象,这在培养学生对长度的感觉和估的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周长”和长度的关联,能够将面和线区分清楚,体会周长概念的本质。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8分钟) 1、增加干扰,强化周长 (1)教材书84页的第3题 下面每组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是怎么想的?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师:通过移一
8、移,我们把这个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规则的图形。然后比较发现他们的周长是(相等的) 师:再来比较一下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 (2)教科书88页第8题 师:(课件出示长方形)这是什么图形?老师把它分成甲乙两部分,观察比较一下,哪个图形的周长长?你是怎么想? 预设:一样长,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一条长加一条宽,再加一条斜线。 师:老师把这条边变弯曲,现在两个图形谁的周长长? 预设1:甲的周长更长 预设2:一样长 师: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一条长加一条宽,再加上公共的那条弯弯曲曲的边,所以这两部分的周长一样长。 师:为什么一开始认为甲的周长长? 师:哦!原来如此。周长是图形一周的长度,
9、并非指图形的内部。 小结:比较两个图形周长的时候,图形每条边的长度一样,它的周长就是一样的。 (3)生活中的周长(机动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设计进一步内化周长概念,学生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本质。通过对比、辨析排除内部线段和面积的干扰。同时体会图形转化的方法。 (五)归纳总结,内化新知(1分钟)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今天我们初步认识了周长,知道了周长的概念,并且能够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到图形的周长。希望课后同学们继续深入的研究周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是对本课知识的梳理和加深,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九、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封闭图
10、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直边:量、算 曲边:围、滚(化曲为直) 十、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总是认为一周就是周长,故此我先让学生充分理解什么是“一周”,在此基础上,沟通一周和封闭图形之间的联系,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测量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并没有急于揭示周长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先在大量的活动体验中感知周长是可测量的一维图形,又在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周长是图形边线的长度,只是存在于二维图形的面上,与面的大小无关,最后再由学生自己揭示周长概念。同时在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创设生活情境引入,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三种不同的路线,突出“沿着边线,绕回起点”两个重要特征,然后再指
11、一指、说一说生活中物体表面的一周,建立学生对“一周”的表象认识,为后面理解周长概念的本质做铺垫。 2、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让孩子在探究测量周长方法的过程中,或测量或计算,充分体验、感受周长的本质就是长度,是可测量的一维图形。通过学生用线围曲边的一周,把边线取下来拉直、测量,帮助学生沟通一维图形和二维图形的联系,即周长是从面里脱离出来的线段,深刻体会周长概念的本质,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发展。 3、当学生利用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完成了量一量的活动之后,再让他们观察三个图形的大小以及周长,去摸一摸,经过想象、比划以及之前的经验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比较出三个图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再次经历
12、从二维图形中抽象出一维图形“线段”这个过程,最后通过教师化曲为直的验证,从而探索周长的性质,理解周长的本质就是线段的长度,积累了这样的实践经验和思维经验,获得贤明、生动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为今后学习中区分清楚二维图形的“面积”和一维图形的“长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4、在整节课每一次活动体验后,我都让学生描述、概括自己体验的感受和想法,通篇培养学生空间描述的能力。 十一、教后反思 1、以活动为基础来理解周长的含义 新课开始,让学生观察动画,初步感知边线,使学生体会图形一周的长度必须从起点开始绕边线一圈再回到起点,这样就把握住了周长概念的基本点。再通过学生动手描一描平面图形的一
13、周,指一指具体物体某一个面一周的长度从而对周长的概念有了准确的理解,进而让学生讨论是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有周长使学生体会到平面图形的周长的“封闭”观念,学生通过动手做悉心理解,加强感受,把生活中对边线的零星感受进行再现和体验。事实也证明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很多学生能充分理解周长所蕴含的真实意义。 2、以周长测量策略探究来内化周长的意义、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准备的学具尺子、线想办法量算出封闭图形和树叶的周长,然后汇报演示。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图形的边是直线时可以用量、算的方法求出它的周长。而是图形的边是曲线时可以用绕,量的方法求出它的周长。深刻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特殊问题有特殊的解决办
14、法,让他们充分体验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另外,汇报演示时的师生交流,生生互动虽然还没有做到很好,但还算达到了预期效果,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同步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辨析中深化 周长只能用于二维图形上,它和面积总是同时出现在一个物体上的,所以它们是两个易混淆的概念。认识周长不能只孤立地认识周长,应该将其与面积进行区别。课尾设计的两道练习都是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周长的概念。在对比中发现不同,明析周长概念的内涵。 总之,概念课让学生真实地经历概念发生、发展的过程,才能让学生学得明白。我们将学生的经验水平改造为老师的学科水平。只有老师
15、想的明白,学生才会学得明白。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内容: 分数的意义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已经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已经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的名称,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还会比较分数大小及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设想: 本节课中单位“1”和分数单位这两个概念教学非常重要,应从直观到抽象,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适当展开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者得感悟,使学生真正题解这些概念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个部分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利
16、用操作、讨论及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学难点: 单位“1”的理解。 教具和学具: 长方形白纸、一米长的绳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哪一位同学来说说几个分数?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 师:那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二、教学分数的产生。 1、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师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课件呈现情境图,介绍分数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计算中也遇到这样
17、的问题。 3、课件展示分物不能得到整数的情况。 4、总结:在测量、分物的时候,可能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需要用一种新的数表示分数表示。因此分数是人类为了适用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三、教学分数的意义。 1、师:下面老师要先考考大家,你能举例说明1/2的含义吗?(多媒体出示题目,学生口答) 出示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 师:每一块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它表示什么意思? 师强调:一定要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展示把一个长方形和1米长的绳子平均分。 学生说一说每份与总数的关系。 2、重点对一些物体平均分,每一份与总数的关系,试着用分数来表示。认识单位“1”。 师:利用这三种材料,同学们创造出了好多分数。刚才在表
18、示这些分数时,我们都是把哪些东西来平均分的? 生:一张长方形纸、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 师:像这样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 把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 把8支笔平均分给4个同学,我们又可以称之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 师小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师:像这样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我们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教师强调: 单位“1”不仅可以指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是很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如:一个梨、一枝
19、铅笔、一堆煤、一仓库粮食等等,把什么平均分,就应把什么看做单位“1”。 单位“1”和自然数“1”的区别:自然数1是一个数,只表示一个具体事物。如:一个人、一本书、一间房子它是自然数的计数单位。而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具体事物,还可以表示一堆、一群它表示被平均分的整体。 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用学具创造出一个分数,同桌间说说你这个分数的意义。 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分数的意义,请同学们想一下,这个“若干份” 、“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分别是分数中的什么? 小组交流。后教师小结。 师:接下来老师想出几道题来
20、考考大家,看看哪位同学学的又快又好。 把文具盒里的所有铅笔平均分给4位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生:1/4 师:为什么可以用1/4来表示? 师: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师:现在这个文具盒里有8支铅笔,把它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笔? 师:如果我再增加2支铅笔,把10支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还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笔? 师:为什么同样是1/
2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生:分小组讨论 师:是啊,因为一个整体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所以同样是1/2,铅笔支数也就不一样了。 四、教学分数单位。 师:整数有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分数是否也有计数单位呢?它的计数单位又是怎样规定的? 多媒体出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师:也就是说分数单位是由一个分数的分母决定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师:举例说明,并说出几个分数让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自己也说一说。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你有哪些收获? 练习:数学书上做一做。 教学内容 篇三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和其它数学知识一
22、样是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产生的。 2、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的含义及分子、分母的含义。 3、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课外拓展,开放练习,发散思维。 篇四 老师先说。(请两位同学站起来),这两位同学的人数是小组人数的2/8, 屏幕出示:这两位同学的人数是_人数的_。 这两位同学的人数是_人数的_。 说明: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出去,有助于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有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闪现,有助于把课内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又快到了,你们
23、高兴吗?每到这一天,我们学校都会组织野营拉练活动。 (播放情境动画: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大山中走去) 师:同学们在大自然中尽情地唱,尽情地跳。到了中午,大家席地而坐,一起用餐,别提多高兴了。可是有一个低年级的小同学在吃午餐时却遇到了一个问题。 (出示课件:一张饼,4个人分) 师:原来啊,他们组有4个人,可是他只带了一张pizza饼,该怎么分才能让大家都满意呢?你们愿意帮帮他吗? 师:从这里不难看出,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得到一些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结果,比如分东西、测量或计算等,这时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这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分数的意义。 说明: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4、教学中,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二、归纳意义 1、回顾旧知 师:三年级时我们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分数的哪些知识? 2、小试身手 师:现在老师想让同学们亲自动手分一分,看看从具体事物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分数。同学们愿意吗?请学生点击进入到小试身手的界面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物品,点击放大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一分,并思考可以得到哪些分数? 问:你们得到分数了吗?谁愿意说说是怎样得到的? (指名选择不同物品,采用不同分法,得到不同分数的学生进行汇报)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力求实现学习自主性。把学习
25、资源交给学生,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去操作,分得的结果必然各异,得到的分数自然也各不相同。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亲身体会分数的产生,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归纳,从而为独立归纳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3、尝试归纳 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分数? 师:让我们看看最科学的说法。(出示分数的意义) 4、理解单位1 问:同学们想一想,单位1可以指什么? 师:同学们说的都对,大到宇宙空间,小到微尘沙粒,我们想用分数的思想去研究谁,就可以把谁看作单位1。 说明:按照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展开新知的探索,并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归纳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苏霍姆
26、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意识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这里新知的探索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平台上,并给他们一个自主、自由的探索空间,去主动构建知识的体系。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及思维特点,在探索中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网络环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合作意识。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建构,师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究,实现由不知到知,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认识,充分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5、即时训练 问:你能找出这两则报道中的单位1吗? 三、深化理解 (出示蛋糕的画
27、面) 问:同学们,看到这个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再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上面有12支蜡烛、8朵玫瑰花) (动态演示: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 从这个画面中,你发现了哪些有关分数的知识? (学生可以分别把一整块蛋糕、12支蜡烛、8朵花看作单位1进行阐述,并从上得到相应的分数)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这里,观察的角度不同,单位1也不同,通过观察和思考,使学生明确,虽然每一份都可以用1/4表示,但由于我们确定的单位1不同,这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也不同。 四、自测反馈 师:同学们现在又学会了很多关于分数的知识,请点击进入到自我挑战的内
28、容。比比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挑战练习。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进入不同类型的练习,同时在学习活动中,充分信任学生,使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活动,通过课件的反馈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最后通过知识点的统计结果可让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师:同学们战况如何啊?完成所有挑战练习,而且全都正确的举一下手。 问:谁能说说,这些人还可以用哪一个数来表示?为什么?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巧妙地让学生把刚刚学到的分数知识适时恰当地运用于课堂当中,不但及时地检测了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情况,考察了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分数离我们
29、的生活其实非常近。 五、思维拓展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组更难的挑战思维的练习,你们愿意尝试吗?(出示开放题) 说明:练习设计,层次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节课的练习,分为自我挑战练习和开放拓展练习。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而且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有用的数学,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六、现场调查 师:现在老师要进行一项小调查。请同学们进入到参与调查的界面,发表一下你对这节课的评价。 你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有趣吗?是觉得很有趣?还可以?还是没意思?
30、根据你自己的意愿,选择一项提交上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自由选择提交) 师:我们来查看一下结果。从这个结果中,你能看出什么?你能提出哪些关于分数的问题?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学习情感的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对本节课的学习方式和效果进行评价,而且在统计结果中还可让学生根据相关信息提出分数问题,对理解分数的意义又一次进行了提升。 七、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体验,请把你的想法签写到留言板上吧!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好,这一节课又是我们的数学课,数学,顾名思义,“学习数”,当然,“学习数”并不是我们数
31、学的全部,但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数。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我们都学过了哪些数啊?(单数,双数,小数,整数,质数,数,自然然,等等) 师:对,我们已经学过了这么多数,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研究分数的意义。 出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学习新课。 (一)分数的产生。 1、再现旧知识。 师:同学们看,我们有这有两个小朋友正在争论两人该怎么分吃一个饼。同学们,你觉得该怎么分呢? 生:平均分,从中间切开。 师:哦,同学们都说,从中间分开,平均分。老师知道了。这样分。(操作课件分饼) 师:嗯,这个方法真不错,那你能用学过的分数表示每们小朋友分得的份数吗? 生:12(师演示操作。) 师:你能说
32、说这个12它表示什么? 生:表示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个小朋友分得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饼的12。 对,在进行分物,测量或者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2、你还能说出哪些像这样的分数。你能分别指出它们的名称吗? 生:12,24,57 (二)分数的意义。 1、认识单位“1”。 (1)动手操作: 同学们,我们已经熟悉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现在请你们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四分之一,看谁做得又快又好。(折一折,或画一画) (2)展示学生成果。 (3)出示课件,在每一幅图上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交流,汇报,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说出每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4)概括总结: 师:刚
33、才同学们在表示四分之一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甲:都是把物体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一份。 学生乙:有的是把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有的是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四分,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 师:对,一个实物好理解,但是有的是由几个单个的物体组成的,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整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5)像这样的整体,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一筐鸡蛋,一堆煤,一个年级的人数,一些桃子,一个年级的人数) 师:也就是说,单位“1”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它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少,可以很多也
34、可以很少。 (6)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强调平均分) 2、学习分数单位: (1)出示课件:师引导学生填一填。 (2)说说,这些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3)分数单位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的分数单位。 (4)分数单位的特点。 A、都是几分之一。为什么:分数单位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就是分数单位。 B、分数是由分数单位组成的,因为不同分母的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的份数不一样,所以不同分母的分数有不同的分数单位。 三、课堂作业设计。 四、总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呀?你学会了吗? 分数的
35、意义的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内容:教材第606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对具体情景中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能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掌握分数单位的特点。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是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把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的理解。 教具准备:米尺,课件,几张长方形、正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测量。 师生合作测量黑板的长是多少米?观察用米尺量了几次后还剩下一段,不够一米,还能否用整数表示?(不能) 2、计算。 老师把一个西红柿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的西红柿的个数怎样表示?(1/2) 3、讲述。 在人们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类在进行测量、分物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 巩固反馈,深化理解 篇八 拿出我们的手来做个游戏, 师:请你拿出一只手的五分之一 一只手的五分之三 一双手的五分之三 师:把一双手分成5份,一份是多少? 生: 2个。 师:那么3/5是多少? 生:6个。 第 40 页 共 4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