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孟子》校本教材.doc

上传人:s****6 文档编号:73188529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2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孟子》校本教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高中语文】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孟子》校本教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孟子》校本教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孟子》校本教材.doc(5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明理”教育校本教材高二部分孟子48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公孙丑上【原文】2.6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 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

2、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注释】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乍:突然、忽然。怵惕:惊惧。侧隐:哀痛,同情。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 “纳”。要(yao)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端:开端,起源,源头。我:同“己”。然,同“燃”。保:定,安定。【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

3、会产生惊奇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4、49矢人惟恐不伤人孟子公孙丑上【原文】2.7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 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 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注释】矢人:造箭的人。函人,造铠甲的人。巫:巫医,鹅生。匠:匠人,这里特指做棺材的木匠。术:这里指选择谋生之术,也 就是选择职业。御:阻挡。由:同“犹”,好像。【译文】孟子说:“造箭的人难道不如造销甲的人仁慈吗?

5、造箭的人唯恐自己造的箭不能够伤害人,造销甲的人却唯恐箭伤害了人。医生和棺材匠之间也是这样。所以,一个人选择谋生职业不可以不 谨慎。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而不迷 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怎么能说是明智呢?仁,是上天尊贵的爵位,人间最安逸的住宅。没有人阻挡却不选择仁,是不明智。不 仁不智,无礼无义的人,只配被别人驱使。被别人驱使而引以为耻,就像做了造弓的人却又以造弓为耻,做了造箭的人却又以造 箭为耻一样。如果真正引以为耻,那就不如好好行仁。有仁德的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放箭;如果没有射中, 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过来找自己的原因。”50君子有三乐孟子尽心上【

6、原文】7.20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 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 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注释】故:事故,指灾患病丧。怍:惭愧。【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 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51仁难遍,当务之急孟子尽心上【原文】7.46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

7、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放饭流歠(4),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注释】缌(xi):细麻布,这里代指服丧三个月的孝服,穿这种孝服只服丧三个月,是五种孝服中最轻的一种,如女婿为岳父母服孝就用这种。小功:服丧五个月的孝服,是五种孝服中次轻的一种,如外孙为外祖父母服孝就用这种。察:指仔细讲求。放饭流歠(chuo):大吃猛喝。放饭,大吃大嚼的意思;放,副词;饭,动词。流歠,猛喝的意思;流,长,副词;歠,饮,动词。礼记曲礼说:“毋放饭,毋流歠。”在尊长者面前大吃猛喝是非常失礼的大不敬行为。问无齿决:问,讲求;齿决,用牙齿啃,这里指用牙齿啃于肉。礼记曲礼说:“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在尊

8、长者面前啃干肉也是不礼貌的行为,但只是小不敬。【译文】孟子说:“智者没有什么事物不该知道,但是急于知道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仁者没有什么人不该爱,但是急于爱德才兼备的贤“人”。以尧舜的智慧尚且不能够知道一切事物,因为他们急于知道对他们最重要的事情;以尧舜的仁德尚且不能够爱所有的人,因为他们急于爱德才兼备的贤人。如果不能够实行该行三年的丧办礼,却对三个月、五个月的丧礼仔细讲求;在尊长者面前大吃猛喝却讲求不要用牙齿啃干肉,这就叫做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事物。”荀子52.礼论(节选)【原文】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 ,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

9、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 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注释】度量:所以,定多少之数。分界:所以定彼此之分。屈:竭尽。【译文】礼的兴起因为什么?答:人生来就有欲望,有欲望而得不到,就不可能不去寻求;寻求而没有限度和界限,就不能不争夺;争夺就产生混乱,混乱则导致无法收拾的局面。过去的圣王憎恨这种混乱的局面,所以制定礼义以区分等级界限,以调节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需求,让人们的欲望一定不会因为物质的不足而得不到满足,物质也一定不会因为欲望之无穷而耗尽,欲望与物质相互制约而长久地保持协调,这就是礼的源起。53.修身(节选)【原文】礼有三本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

10、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 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注释】本:根本,本源。隆:推崇。【译文】礼有三个本源:天地,是生命的本源;先祖,是族类的本源;师长,是治理国家的本源。没有天地,生命从何而来?没有先祖,我们从何而来?没有师长,国家如何得到治理?三者缺一方面,人们就没法得到安宁。所以礼,上是用来祭祀天的,下是用来祭祀地的,也是表示对祖先和君师的尊重。是礼义的三个根本。【原文】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 ,横行 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 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 ,横行天

11、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体倨固 而心势诈,术顺、墨而精杂污 ,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贱。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 ,饶乐之事则佞兑而不曲 ,辟违 而不悫,程役而不录 ,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弃。【注释】术:法,遵行。爱人:仁爱。人,通“仁”。横行:广行。饶乐:富足、享乐。拘守而详:谨守法度、明察事理。倨:傲。固:固陋。顺、墨:当作“慎”、“墨”。慎,慎到,战国思想家,其学说本黄老、归刑名,“尚法”、“重势”。墨,墨翟,战国墨家学说创始人,提倡节俭。精:当作“情”,性情。杂污:肮脏。这里指非礼义之言。偷儒:苟且懒惰怕事。偷,偷懒。儒,懦弱。转脱:婉转推脱。佞兑:口才捷利。兑,通“锐”,行动快、

12、疾。不曲:直取之,指毫不谦让。辟违:邪恶。辟,邪僻。程役:通“逞欲”。录:通“逮”,谨慎。【译文】体貌恭敬而内心忠信,遵循礼义而内心仁爱,那么走遍天下,即使不受重用而困于四夷之地,人们也没有不敬重他的。劳累辛苦的事则抢先去做,安逸享乐的事则让给别人,端正朴实、诚实守信,谨守法度、明察事理,那么走遍天下,即使遭受穷困到了四夷之地,也不会没有人任用他。体貌倨傲而内心权诈,遵循慎到、墨子的学说而内心杂乱污浊,那么走遍天下,即使到处通达,人们也没有不轻视他的。劳苦的事就懒惰推脱,享乐的事就身手敏捷毫不谦让,僻邪而无诚信,一味追求自己的私欲而不知谨慎,那么走遍天下,即使到处通达,人们也没有不鄙弃他的。墨

13、子54.贵义(节选)【原文】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 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 ,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 ,则耕者不可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注释】争一言:争论一句话。过故人:探望老朋友。处:闲居。【译文】墨子说:“万事没有比义更宝贵的了。如果现今对别人说

14、:给你帽子和鞋,但是要砍断你的手和脚,你干吗?必定不干。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帽子和鞋不如手和脚珍贵。又有人说:给你天下,但要杀了你,你肯吗?凡人必定不肯。为什么呢?因为天下不如自己的身体珍贵。为了争辩一句话的是非而互相残杀身体,这是因为义比身体更珍贵。所以说:万事没有比义更为宝贵的了。”墨子从鲁国到齐国,探望一个老朋友,老朋友对墨子说:“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偏偏自己受苦去行义,你不如停止了吧。”墨子回答说:“现在这儿有一个人,他有十个儿子,只有一个儿子耕种,九个闲着,那么从事耕种的儿子不得不更加紧干活了。为什么呢?因为张口吃饭的人多而耕作的人少。现在天下没有什么人行义,那么你就应该鼓励我去加

15、紧行义,为什么反而要阻止我呢?”55.法仪(节选)【原文】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 ,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 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 ,平以水。无 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 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依 以从事,犹逾己。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注释】法仪:法度准则。百工:各行各业。县:通“悬”,测定垂直的工具。无:无论。中:合乎。放依:仿照。【译文】墨子说:天下人做事,不可以没有法度准则,没有法度准则而能把事情做成的是没有的。即使做了将相的有才能的人,也都有一定的法度。即使各行各业的工匠,也都有一定

16、的法度。工匠用矩尺来测定方形,用圆规来测定圆形,用绳墨来测定直线,用悬锤来测定是否垂直,用水平器测定平面。无论巧匠还是一般的工匠,都以这五种用具做为法度。巧匠能做到合乎法度,一般的工匠即使不能合乎法度,只要仿照着工具去做,就胜过自己了。所以,各行各业做工的人,必须有法度可依。56.修身(节选)【原文】君子战虽有陈 ,而勇为本 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 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 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 ,无务博闻。【注释】陈:同“阵”。本:本质,根本。行:品行,德行。无务:不去做。暗:暗昧,不明。【译文】君子作战虽然有队形阵

17、法,但勇敢是根本;举办丧事虽然有礼节仪式,但哀痛是根本;士人虽然有学问知识,但品行是根本。因此,根本不能树立牢固,不必去追求枝叶丰茂;近邻不亲善,不要去追求远处的朋友;连亲戚都不依附,不要去从事外交;一件事也不能有终有始,就不必操持多种行业;一种事物也不明白,就不要追求博闻强记。【原文】故君子力 事日强,愿欲 日逾,设壮 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 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 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 ,接之肌肤,华发隳颠 ,而犹弗舍 者,其唯圣人乎!【注释】力:努力,尽力。愿欲:心愿,愿望。设壮:建树。见:表现,显

18、示。竭:竭尽。四支:四肢。支,同。肢”。华发:头发苍白。隳(hu)颠:秃顶。弗舍:不舍弃。【译文】所以君子努力做事,日渐强盛,愿望日渐远大,建树日渐宏伟。君子的修身之道:贫穷之时显示出廉洁,富裕之时显示出道义,对于生者显示仁爱,对于死者显示哀痛;这四种德行不能掺有虚假,经常要反省自己。隐藏于心中的是不竭尽的仁爱;言谈举动是不竭尽的恭敬有礼;说出的话永远那样合理。这种德行贯穿于身体四肢,渗透了肌肤,直到头发花白秃顶,都不会舍弃,大概只有圣人可以做到吧!韩非子50.孤愤第十一(节选)【原文】智术之士 ,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 ;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人臣循令而从事,案法 而

19、治官,非谓重人 也。重人也者,无令而擅为,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力能得其君,此所为重人也。智术之士明察,听用,且烛重人之阴情 ;能法之士,劲直听用,且矫重人之奸行。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 矣。是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 ,不可两存之仇也。【注释】智术之士:智,通“知”,了解,通晓。通晓法术的人。烛私:烛,明察,洞悉。洞悉隐秘。案法:案,通“按”,按照。按照法律。重人:朝廷中执掌大权的人,即权臣。阴情:隐情,阴谋。绳之外:绳墨以正曲直,绳墨之外的部分将被砍削,这里比喻权贵之臣必然受到制裁。当涂之人:即朝廷中居要职、掌大权的人。【译文】通晓治术的人,一定是有远见并且能明察秋毫的人,不能

20、明察秋毫,就不能洞悉隐秘。擅长法律的人,一定是坚强刚毅而且非常正直的人,不正直就不能矫正奸邪。身为大臣,根据法令来处理政事,按照法律来治理各级官吏,这不能被称为权臣。所谓权臣,是没有君主的命令却独断专行,损害法律来谋求私利,耗费国家的财力来方便自家,他的势力能够让君主听从自己,这才是真正的权臣。通晓治术的人能明察秋毫,一旦被任用,就要揭开权臣掩藏的隐情;擅长法律的人刚强正直,一旦被任用,就要矫正权臣的奸邪行为。所以通晓治术、擅长法律的人被任用,那么地位高、权势重的权臣,必然会受到制裁。因此,通晓法律的人和那些权贵重臣,是不能并存于朝廷的仇敌。颜氏家训35勉学篇(节选)【原文】夫所以读书学问,本

21、欲开心明目,利於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怕声下气,不惮的劳,以致甘膜,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骄奢者,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礼为教本,敬老身基,翟然自失,敛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少私寡欲,忌盈恶满,周穷恤匮,赧然悔耻,积而能散也。素暴悍者,欲其观古人之小黜己,齿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贤容众,茶然沮丧,若不胜衣也。素怯懦者,欲其观古人之达生委命,强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奋厉,不可恐慑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

22、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悦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译文】所以要读书做学问,本意在於使心胸开阔使眼睛明亮,以有利於做实事。不懂得奉养双亲的,要他看到古人的探知父母的心意,顺受父母的脸色,和声下气,不怕劳苦,弄来甜美软和的东西,於是谨慎戒惧,起而照办。不懂得服侍君主的,要他看到古人的守职不越权,见到危难不惜生命,不忘对君主忠谏,以利国家,於是凄恻自忠,要想效法。一贯骄傲奢侈的,要他看到古人的恭俭节约,谦卑养德

23、,礼为教本,敬为身基,於是惊视自失,敛容抑气。一贯鄙吝的,要他看到古人的重义轻财,少私寡欲,忌盈恶满。周济穷困,於是羞愧生悔,积而能散。一贯暴悍的,要他看到古人的小心贬抑自己,齿弊古存,待人宽容,尊贤纳众,於是疲倦沮丧,身体弱得不胜衣。一贯怯懦的,要他看到古人的不怕死,坚强正直,说话必信,好事干下去不回头,於是勃然奋力,不可慑服。这样历数下去,百行无不如此,即使难做得纯正,至少可以去掉过於严重的毛病,学习所得,用在哪一方面都会见成效。只是世人读书的,往往只能说到,不能做到,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判断一件诉讼,不需要弄清事理,治理千户小县,不需要管好百姓,问他造屋,不需要知道楣是横而兑是坚,问

24、他耕田,不需要知道稷是早而黍是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情既很悠闲,人树更见迂诞,处理军国大事,一点没有用处,从而被武人俗吏们共同讥谤,确是由於上述的原因吧?孝经56.三才章 第七【原文】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注释】甚哉,孝之大也:孝顺的道理多么高深伟大啊!甚,很,非常。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大

25、,这里主要指孝道内涵的广博和作用的广大。天之经:如天道日月星辰的运转,永恒不变。经,常规,原则,指永恒不变的规律。地之义:如地道顺承天道,孕育万物,各得其宜。孝道又源于地道,所以人要取法于地道,如地道顺承天道一样,终身奉养孝顺父母。义,适宜。民之行:是说孝道是人的一切行为中最根本的品行,是符合人本性的必然行为。行,品行,行为。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天地这种经常不变的道理,人们应当效法它。是,因此,由此。则,效法。则天之明:效法上天明照宇宙的道理。因地之利:善用土地顺承万物的利益。以顺天下:这里是说圣王把天、地、人这三才融会贯通,以孝道治理天下,天下就会民心顺从。以,用来。顺,理顺,治理好。是以其

26、教不肃而成:因此其教化不用严厉的态度,而可以达到目的。其政不严而治:不用严厉的手段而天下自可太平。治,平治,指天下安定太平。化民:感化人民。先之以博爱:就率先实行博爱。先,指率先实行,带头去做。民莫遗其亲:人民就不会遗弃其亲人。陈之于德义:向人民陈述道德仁义。陈,陈述,讲述。兴行:奋起实行。先之以敬让:率先实行恭敬谦让。不争:指不为获得地位、钱财等而与他人相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以礼乐引导人民,则人民和顺亲睦。儒家认为,礼使天地之间的万物尊卑高下皆有秩序,各得其所。乐使天地之间的万物和谐,融洽共处。因此主张礼乐可以作为治理天下,教化人民的重要工具。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晓示民众什么事情值得喜欢

27、,什么事情应该厌恶,人们知有禁令而不犯法。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声威显赫,很有气派的样子。师,指太师,是周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中地位最高者,辅佐天子治理国家。尹,尹氏。师尹,指担任太师的尹氏。尔,你。瞻,仰望。【译文】曾子听了孔子说明孝道后说:“孝顺的道理多么高深伟大啊!”孔子继续说:“孝道,如天道的运转,永恒不变;如土地顺承万物,各得其宜;是人类必有的行为。天地这种永恒不变的道理,人们应当效法它。效法上天明照宇宙的道理,善用土地顺承万物的利益,用来教化天下人民。因此,施行教化,不用严肃的态度就能成功。推行政治,不用严厉的手段而天下自可太平。先王看见教化可以感化人民

28、,就率先实行博爱,因此没有人遗弃他的父母亲;向人民陈述道德仁义,使人民奋起而实行;并率先实行恭敬谦让,人民因此不会发生纷争;再以礼仪音乐来引导人民,人民就和顺亲睦相处;教导人民什么事情值得喜欢,什么事情应该厌恶,人民知道有禁令,就不会犯法了。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上说:名声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全都仰望你呀!”57.纪孝行章 第十【原文】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注释】纪孝行:记录孝子事亲的行为。居

29、则致其敬:平居之时当致其恭敬。居,日常家居。致,竭尽。 养则致其乐:奉养之时当尽其欢乐,承颜顺志,无所拂逆。病则致其忧:父母有病,则当尽其忧虑之心。丧则致其哀:若亲丧亡,则尽诚尽礼,擗踊哭泣,终其哀情。 严:端庄严肃。在丑不争:在同事之间,应当和顺处众,而不可争忿。丑,同类。此指同列、同官。为下而乱,则刑:在下位而恃乱不驯,则刑辟之罪及之。日用三牲之养:每天以三牲奉养父母。三牲,指牛羊豕【译文】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侍;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

30、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五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侍奉父母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身居高位而骄傲自大者势必要遭致灭亡,在下层而为非作乱者免不了遭受刑法,在民众中争斗则会引起相互残杀。这骄、乱、争三项恶事不戒除,即便对父母天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食尽心奉养,也还是不孝之人啊。”广至德章 第十三【原文】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注释】家至:到家

31、,即挨家挨户地走到。日见之:天天见面,指当面教人行孝。郑注:“非门到户至而见之。”“教以孝”二句:君子以身作则行孝悌之道,为天下做人子的做了表率,使他们都知道敬重父兄。“教以臣”二句:传说是天子在祭祀时,对“皇尸”行臣子之礼。皇,即先王。尸,是祭祀时由活人扮饰的受祭的对象。天子通过祭祀行礼,做出尊敬君长、当好人臣的榜样。“恺悌”二句:语出诗经大雅泂酌。据说原诗是西周召康公为劝勉成王而作。恺悌,和乐安详,平易近人。孰:谁。如此其大者乎:本章在引诗句后,又有一句概括性的结语,刘炫孝经述议说:“余章引诗,诗居章末,此于诗下复有此经者,诗美民之父母,以证君之能教耳,不得证至德之大。故进诗于上,别起叹辞

32、,所以异于余章也。”【译文】孔子说:“君子以孝道教化人民,并不是要挨家挨户都走到,天天当面去教人行孝。以孝道教育人民,使得天下做父亲的都能受到尊敬;以悌道教育人民,使得天下做兄长的都能受到尊敬;以臣道教育人民,使得天下做君王的都能受到尊敬。诗经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人民的父母。如果没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有谁能够教化人民,使得人民顺从归化,创造这样伟大的事业啊!”59.丧亲章 第十八【原文】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哀,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口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

33、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注释】哭不哀:气竭而尽不能委曲也。哀,痛哭时发出婉转拉长的声音。容:保持端正的容貌。文:文饰;修饰。服美不安:穿着美观的服饰,心里感到不安。旨:美味。三日而食:父母去世,孝子不食三日,三日之后,就可进食。 无以死伤生:不可因亲人之死而伤害到活着的人。毁不灭性:因哀痛而身体瘦削,但不危及生命。毁,哀毁。 政:法则。指圣人制礼施教的法则。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丧期不超过三年,这是对人们表示哀伤要有终结。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准备棺、椁、衣、衾,举行敛礼。古代的棺木有

34、两重,盛放尸体的叫棺,套在棺外的叫椁。衾,死人盖的被子。举之,举行敛礼。分小敛和大敛。为死者穿着衣服称小敛,把尸体放入棺内,称大敛。陈其簠簋而哀戚之:陈列簠簋等礼器而悲伤忧痛。簠簋,古代祭祀宴享时盛黍稷的器皿,用竹木或铜制成。大抵簠多为方形,簋多为圆形。擗踊:搥胸顿脚。古丧礼中,表示极度悲痛的动作。擗,搥胸。踊,跳跃。送:送殡;送葬。卜其宅兆而安措之:占卜墓地,安葬灵柩。卜,占卜。宅兆,坟墓的四周区域。为之宗庙,以鬼享之:营建宗庙,以祭祀之礼,请鬼神来享用。生民:人民。 孝子之事亲终矣:孝子侍奉父母的本务到此结束了。(或有问孝子之事亲终矣,岂自是而后可遂已乎?曰:非也。孝子之心无穷,身在一日,

35、则思在一日。古者大孝所以有终身之慕也。此云终者,毕之谓也。谓生尽其养,死永其思,然后子职毕尽无遗。非谓从今日后遂不必容心也。)【译文】孔子说“孝子丧失了父母亲,要哭得声嘶力竭,发不出悠长的哭腔;举止行为失去了平时的端正礼仪,言语没有了条理文采,穿上华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快乐,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好吃,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亲人而悲伤忧愁的表现。父母之丧,3天之后就要吃东西,这是教导人民不要因失去亲人的悲哀而损伤生者的身体,不要因过度的哀毁而灭绝人生的天性,这是圣贤君子的为政之道。为亲人守丧不超过3年,是告诉人们居丧是有其终止期限的。办丧事的时候,要为去世的父母准备好棺材、外棺、穿戴

36、的衣饰和铺盖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进棺内,陈列摆设上 、簋类祭奠器具,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伤。出殡的时候,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兴建起祭祀用的庙宇,使亡灵有所归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以表示生者无时不思念亡故的亲人。在父母亲在世时以爱和敬来奉事他们,在他们去世后,则怀看悲哀之情料理丧事,如此尽到了人生在世应尽的本分和义务。养生送死的大义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为孝子侍奉亲人的义务。”仪礼60.士相见(节选)【原文】凡言,非对也,妥而后传言。与君言,言使臣;与大人言,言事君;与老者言,言使弟子;与幼者言,言孝弟于父兄;与众言,言忠信慈祥;与居官者言,言忠

37、信。凡与大人言,始视面,中视抱,卒视面,毋改。众皆若是。若父,则游目,毋上于面,毋下于带。若不言,立则视足,坐则视膝。凡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问日之早晏,以食具告,改居,则请退可也。夜侍坐,问夜,膳荤,请退可也。【注释】此节述进言之法。非对也,妥而后传言:对:答。妥:安坐,指君而言。传言:出言,发言。这句是说,进言时,如果不是因君发问而作答,则必待君安坐后才发言。大人:卿大夫。始视面:谓开始时要观察其颜色可否进言。中视抱:抱:衣领下至带之间。谓既进言,视抱,容听者思之,同时,视下于面,表示尊敬。卒视面:最后看其是否听纳己言。勿改:在发言至听者答应这段时间内,要端正容体等待,不要变动改容。众皆若

38、是:谓诸卿大夫同在,其仪亦如此。若父,则游目:谓与父言时,目光可以游动,以观察其身心安否。此节述侍坐于君子之法。君子:指卿大夫及国中贤者。欠伸,打哈欠,伸懒腰。问日之早晏:晏:晚。即问现在什么时候了。以食具告:具:俱、备。即告从者所食已遍。改居:变换坐的地方。从“久伸”到“改居”,都是疲倦的表现。问夜:问什么时候了。膳荤:谓食用荤辛之物。荤指葱、薑、蒜之类荤辛之物。这也都是有倦意欲休息的表示。【译文】凡是与君谈话,如果不是回答君的提问,则必待君安坐之后才发言。与君谈话,所言着重于君使臣之礼;与卿大夫谈话,所言着重于臣事君尽忠之道;与老者谈话,所言着重在使弟子之事;与年幼者谈话,所言着重在孝亲敬

39、长之节;与众人谈话,所言着重于忠信慈祥之行;与做官的人谈话,所言着重于忠诚信实之义。向卿大夫进言,开始时要看着对方的脸,言毕,目光下移至对方的怀抱,然后抬头注视对方的面部。进言者要容体端正,不要变动改容。诸卿大夫同在时,其仪节亦如此。若是与父亲交谈,目光则可以游动,注视的范围,上不要高过面部,下不要低于腰带。如不说话,站立时要注视对方的脚,坐着时则注视对方的膝盖。凡是侍坐于君子,君子开始打哈欠伸懒腰,询问时间的早晚,告诉从者所食已遍,或者(不断)变换坐的位置,看到这些疲倦的表现,就可以告退了。在夜间侍坐于君子,如果对方询问时间,开始食用荤辛之物,也就表示他已有倦意,侍坐者也就可以告退了文昌孝经

40、61体亲章 第二(节选)【原文】孝先百行,根从心起,定省温凊,时以敬将。每作一事,思以慰亲;每发一言,思以告亲。入承亲颜,亲欢我顺,亲愁我解;出必告亲,恐有恶行,以祸亲身;归必省亲,恐有恶声,以拂亲心。力行戒慝,随时加惕,口业不干,身业不作。恐有意业,欺亲欺身;恐有心业,累身累亲。【注释】定省温凊(qn):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孝道。侍奉父母要晚上服侍就寝,早晨及时问安,冬天温被,夏日扇凉。省亲:探望父母或其他尊长亲属。慝(t):邪恶,恶念。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吏无苛政,民无怀慝。”口业:又名语业,即由口而说的一切善恶言语。业为造作之义,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身业:身之所

41、作,如杀生、偷盗、邪淫、酗酒等事。意业:意之所思,如贪、嗔、痴等动念。心业:心思所造作的业。【译文】孝顺优先于其他品行,根起于人心中。侍奉父母要晚上服侍就寝,早晨及时问安,冬天温被,夏日扇凉,时刻恭敬服侍。每做一件事,都要想着慰藉父母;每说一句话,都要想着告知父母。入则侍奉父母,父母的欢乐我来顺承分享,父母的忧愁由我来化解;外出必定告知父母,恐怕有恶行,以连累父母;归来后必定要探望父母,恐怕家人有恶言恶语,不顺父母的心意。尽力做到戒除恶念,随时提高警惕,不造口业,不作身业。恐怕有意业,欺骗自己,欺骗父母;恐怕有心业,牵累自身,拖累父母。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62荀巨伯义退胡贼【原文】荀巨伯远看友人

42、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世说新语【注释】荀巨伯:东汉人,因重视友谊而闻名。胡:古时西方、北方各少数民族统称胡。子: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班军:班师;出征的军队调回去。【译文】荀巨伯到远处探望朋友的病,正好碰上外族强盗攻打郡城,朋友对巨怕说:“我这下活不成了,您可以走了!”巨伯说:“我远道来看您,您却叫我走;损害道义来求活命,这难

43、道是我荀巨伯干的事吗!”强盗进了郡城,对巨伯说:“大军到了,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样的男子汉,竟敢一个人留下来?”巨伯说:“朋友有病,我不忍心扔下他,宁愿我自己代朋友去死。”强盗听了互相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有道义的国家!”于是就把军队撤回去了,全城也因此得以保全。63殷仲堪诫子【原文】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馀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世说新语【注释】殷仲堪: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公元392 年)任荆州刺史,太元十九、二十年,

44、荆、徐二州水灾。他笃信天师道,生活俭省,可是事神不借钱财。水俭:因水灾而年成不好。俭:歉收。五碗盘:古代南方一种成套食器,由一个托盘和放在其中的五只碗组成,形制较小。啖(dn):吃。率物:率人,为人表率。真素:真诚无饰;质朴。方州:州。豁(hu):抛弃。时意:时俗。常:常态。“焉得”句:意指不能因为登上高枝就抛弃树干,比喻不能因为身居高位就忘掉了做人的根本。其:表命令、劝告的语气副词,大致可译“还是、要”。【译文】殷仲堪就注荆州刺史以后,正遇上水灾歉收,吃饭通常只用五碗盘,除外没有其他荤菜;饭粒掉在盘里或坐席上,马上捡起来吃了。这样做,虽然是想给大家做个好榜样,也是因为他的本性质朴。他常常告诫

45、子侄们说:“不要因为我担任一个州的长官,就认为我把平素的生活习惯抛弃了,现在我的这种习惯并没有变。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怎么能做了官就丢掉做人的根本呢!你们要记住我的话!”64管宁割席断义【原文】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注释】捉:握;拿。掷:扔;抛。席:坐席,是古人的坐具。轩冕:大夫以上的贵族坐的车和戴的礼帽。这里是指有达官贵人过门。宁、歆:上文称管,这里称宁,同指管宁;上文称华,这里称歆,同指华歆。古文惯例,人名已见于上文时,就可以单称姓或名。废:放弃;放下。【

46、译文】管宁和华歆一同在菜园里刨地种菜,看见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宁不理会,举锄锄去,跟锄掉瓦块石头一样,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来再扔出去。还有一次,两人同坐在一张坐席上读书,有达官贵人坐车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就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说道:“你不是我的朋友。”左传春秋左丘明65祁奚举贤【原文】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仇也。将立之而卒。 又问焉。对曰:“午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 代之?”对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其祁奚之

47、谓矣。解狐得举, 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为善,故能举其类。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祁奚有焉。【注释】祁奚:字黄羊,晋国大臣,三年前任晋国中军尉。请老:告老,请求 退休。晋侯;指晋悼公。嗣:指接替职位的人。称:推举。解狐:晋国的大臣。午;祁午, 祁奚的儿子。于是:在这个时候。羊舌职:晋国的大臣当时任中军佐,姓羊舌,名职。孰:谁。赤: 羊舌赤,字伯华,羊舌职的儿子。中军尉:中军的军尉。佐子: 辅佐他,这里这指担当中军佐。于是:在这件事情上。举:推荐。善:指贤能的人。谄(chan):谄媚,讨好。比:偏袒,偏爱。偏: 指副职,下属。党:勾结。这两句话见于尚书。洪范。王道: 理想中的政治。荡荡:平坦广大的样子。这里指公正无私。这两句诗 出自诗小雅.裳裳者华。【译文】祁奚请求告老退休,晋悼公向他询问接替他的中军尉职务的人。祁奚推举解狐而解狐是他的仇人。 晋悼公要立解狐为中军尉,解狐却死了。晋悼公又问他,祁奚回答说:“祁午可以任 中军尉。” 正在这个时候羊舌职死了, 晋悼公问 祁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