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诊疗规范2023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3057616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型糖尿病诊疗规范2023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1型糖尿病诊疗规范2023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型糖尿病诊疗规范2023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型糖尿病诊疗规范2023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型糖尿病诊疗规范2023版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T1DM)特指因胰岛P细胞破坏而导致胰岛素绝 对缺乏,具有酮症倾向的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5%。T1DM可以在任何年龄段表现出 来,但 最典型的出现在儿童时期,尤其是青春期前后,是儿童及青少年期最常见的糖尿病 类型,约占80%-90%,有1/4的病例发生 于成人。【流行病学】T1DM在全球广泛流行,且发病率在全球呈上升趋势,预计每年有9万儿童被确诊为 TIDMo虽然我国是世界上T1DM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但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T1DM 的绝对人数仍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儿童期T1DM的发病率因地域、年

2、龄、性别、家族史和种族 的不同而不同。1 .地域差异 儿童期T1DM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差 异。中国T1DM的患病率具有 北高南低的特点。在欧洲,风险也似乎随着地理纬度的增加而增加。然而,纬度相近的相 邻地区的发病率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提示存在环境等其他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的复杂性。 我国大城市如上海和北京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非少数民族自治区的中小城市,城市市区 儿童的发病率显著高于郊县和农村,这可能与城市生活水平、与污染物接触及就医条件等 有关。2 .年龄和性别6月龄以内婴儿很少发病,发病一般从9月龄开始并持续升高。儿童期 T1DM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一个发病高峰出现在46岁,第二个高峰

3、出现在青春期 早期(10-14岁),总的来说,约45%的患儿于10岁前发病。我国T1DM在1014岁年龄 段的发病率最高。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趋于相似,但由于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而发病高峰出现在青春期,因此女孩发病率高峰早于男孩。而青春期后,女性的发病率显 著下降,但男性在2935岁之间的发病率仍然较 高。因此,在20岁及以上的人群中,男 性被诊断患有T1DM的 人数是女性的2倍。2013年中国不同性别的T1DM校正发病 率分 别为男性0. 95/( 10万年),女性0. 81/( 10万年)。3 .时间趋势 近期报道称在全球范围内,儿童期T1DM的 发病率逐渐增高,欧洲、中 东和澳大

4、利亚的发病率以每年2%5%的速度上升。2000年,中国儿童T1DM (小于15岁) 的标化发病率为0. 57/( 10万年),2013年这一数据则为1. 9/( 10万年)。在美国,大多 数年龄组和种族人群中的T1DM整体发病率也在上升,平均每年增长大约2%;与非西班 牙语裔白人青年相比,西班牙语裔白人青年的发病率增长更高。这种增加似乎主要见于幼2037-2047.儿,T1DM发病率的增加表明环境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但具体致病因素的作用仍不明确。4 .种族 世界各国的T1DM发病率不一致,北欧国家尤其 以芬兰发病率最高,约占全 球发病的20% ;东亚、中国及委内瑞 拉发病率最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

5、的国家,民族间的 差异也很大,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回族的发病率较高。【发病机制】1 .遗传易感性 大多数T1DM为多基因遗传。T1DM的主要易感基因是主要组织相 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位点上的IDDM1基因,位于染色体6p 的白细 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区域。有多个基因的多 态性可影响自身免疫 性T1DM的发生风险,包括人类基因、HL4-O03基因基因、前胰岛素原基因、 蛋白酪氨 酸磷酸酶非受体型 22(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non-recepto

6、r type 22, PTPN22) 基因、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相关蛋白 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ssociated antigen-4, CTLA-4) 基因等。具有0一。7?和一。0基因型何的个体存在两种或两 种以上自身抗体 和罹患T1DM的风险增加。1型糖尿病患者的近亲发生1型糖尿病的终生风险显著增加, 患者的后代患病风 险平均约为6%,同胞为5%,单卵双胞为50%,而无家族史的个 体患 病风险仅为0. 4%02 .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性T1DM很可能有多种致病方式并且其中的大多数受HLA-n类抗 原影响。这类疾病大多与对自身抗原缺乏免疫耐受而引起的免疫异常相关

7、。携带特异的 HLA”及n类分子免疫异常的患者更容易将胰岛细胞作为自身抗原的靶器官。这在自身免 疫性胰岛损伤的启动或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重要的自身抗原有谷氨酸脱竣酶(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2, GAD65)、胰岛素瘤相关抗原(anti-insulinoma-associated antigen, IA)-2 和锌转运蛋白8(ZnT8)等。其他 与T1DM的自身抗原包括胰岛细胞自身抗原69kD(isletceU autoantigen 69kDa, ICA69)、IGRP、嗜馅粒蛋白 A(chromogranin A, ChgA) 胰岛素受体、 热休克蛋白、抗

8、原jun-B16、CD38外周 蛋白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o细胞免疫在T1DM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对于胰腺B细胞特异性自身免疫 反应的调控,自然加工的胰岛细胞自身抗 原表位是效应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的靶点。特 别是对于可被CD4+T细胞识别的、自然加工的HLA-fl类等位基因特异性抗原表位,它 们相当于IA-2胞内结构域。另外T1DM临近发病时血液中会出现过多的树突状细胞质细胞 样亚群,并且这些亚 群具有捕获胰岛自身抗原性免疫复合物,以及增加自身抗原驱 动的 CD4+T细胞活化的独特能力。这表明了 T1DM中浆细胞样树突

9、状细胞和IA-2自身抗体有 协同促炎作用。3 .环境因素环境影响是T1DM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自身免疫性T1DM的发病率 出现了迅速增加即是最佳证据。一些妊娠相关因素和围产期因素与T1DM的风险小幅增加 有 关。包括产妇年龄25岁、子痫前期、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和 黄疸;低出生体重可降 低T1DM发生的风险。4 .其他 感染已被证实与T1DM发病率升高相关。环境因素中的病毒感染、包括风疹 病毒、巨细胞病毒、柯萨奇B病 毒、腮腺炎病毒、腺病毒以及脑炎心肌炎病毒等与T1DM 发病关系较为密切。免疫接种、膳食习惯、社会经济地位、肥胖、维生素D缺乏、母亲 年龄、围生期因素及出生体重均可能与T1DM风险

10、增加相关,但这些相关性均未得到证实, 有些甚至在不同研究中结果相矛盾。【病因分类】根据病因可将患者分为自身免疫性和特发性T1DM。T1DM患者的胰岛素缺乏最常见的原因是胰岛B细胞的自身免疫破坏,称为自身免疫 性T1DM,约占70%90%。大部 分T1DM患者p细胞的破坏迅速,但也有部分进展较为 缓慢,即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 LADA),其 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均具特殊性。有T1DM临床特征但检测不到自身抗体的患者被归类为特发性T1DM,约占15%,在 这些患者中,没有自身免疫|3细胞 破坏的证据,也未识别出其他病

11、因,如爆发性T1DM。 出于迄今 单基因糖尿病仍未被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特发性T1DM的诊断 应慎重,包括那 些在幼年诊断的糖尿病病例,基因检测是有必要的。【诊断依据】T1DM目前尚无确切的诊断标准,主要根据临床特征和起病初期的胰岛功能来诊断。 支持T1DM诊断的临床特征包括:起病年龄:大多数患者20岁以前起病,但也可以在 任何年龄发病;起病方式:起病较急,多数患者的口干、多饮多尿和体重下降等“三多 一少”症状较为典型,部分患者直接表现为脱水、循环衰竭或昏迷等酮症酸中毒的症状; 治疗方式:依赖胰岛素治疗。一般在临床上年轻起病、发病较急、三多一少症 状明显, 且伴有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者,应警惕T1D

12、M可能,先给予胰岛素治疗,定期观察患者对胰 岛素治疗的依赖程度,同时注意与其他类型的糖尿病相鉴别,最终根据治疗后的临床表现 特别是对胰岛素治疗的依赖程度确定分型。临床上常用的评价胰岛功能的方法为测定空腹及餐后(或其他刺激后)的C肽水平,这尤其适用于使用外源性胰岛素治 疗的糖尿病患者,目前尚无界定T1DM患者的C肽截点, 但国内外学者倾向于认为多数经典T1DM患者发病1年后,其血清C肽水平多低于检测下 限值。T1DM与T2DM的鉴别诊断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特别是在 肥胖和成年人中。目前鉴别 这两种疾病的最佳标准在于胰腺自身抗体。胰腺自身抗体是B细胞遭受免疫破坏的标志物 (并非具有致病性),是诊断自

13、身免疫性T1 DM的关键指标,特征性自身抗体主要为抗谷 氨酸脱竣酶(anti-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 GADA)、抗胰岛素瘤相关抗原 2( anti-insulinoma-associated antigen 2, IA2A ), 抗锌转运蛋白 8 ( anti-zinc-transporter 8, ZnT8A)等,其中以GADA的敏感性最高。胰腺自身抗体在非T1DM患者中的阳性率通常不 到1%2%,这些自身抗体的存 在提高了 T1DM的诊断敏感性。随着胰腺自身抗体检测技 术的推广,部分既往临床诊断为T2DM患者被重新诊断为LADAo在中国18岁以上新发初

14、 诊”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 tus, T2DM)”患者中LADA的比例约为6. 0%。这提示某 些特定人群中实际的T1DM病例数量可能被严重低估。然而,没有胰腺自身抗体并不能 排除T1DM,可考虑为特发性T1DM的 可能。【自然病程】自身免疫性T1 DM的发展过程可从具有遗传易感性及环 境危险因素开始到胰岛B细胞 完全破坏结束,人为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T1DM前期,特点是存在自身抗体及 p细 胞质量下降,但没有血糖异常;第二阶段同时存在自身抗体和血糖异常,但无明显的 高血糖症状(如多尿、口渴、饥饿和体重 减轻);第三阶段为症状性T1DM,存在自身抗体

15、 且患者出现明显的高血糖症状。B细胞导向性自身免疫,以存在针对B细胞自身抗原的自 身抗体为标志,通常在B细胞丢失前数月至数年出现。【临床表现】儿童T1DM有几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大多数人群中,高 血糖不伴酸中毒是最常见的 临床表现,患者通常会出现多尿、烦渴、体重减轻。其他临床表现还包括会阴部假丝酵母 菌病,这是一种在幼儿和女孩中相对常见的主诉症状。视物模糊很 常见,长期高血糖的儿 童可能会发生白内障。因为感染会促进 始发症状,所以症状可能也包括感染的征兆,如发 热、咽痛、咳嗽或排尿困难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T1DM第二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其症状与无酸中毒的患者相似, 但通常更严重。据报道,儿童

16、期T1DM首发表现为DKA的概率约为30%,波动于15%-67% 之间。在儿童,通常始发症状持续一个很短的时间,所以家人大多数能确定具体的发病日期。 有些儿童甚至在出现临床症状 之前就被诊断为T1DM,这种情况很少见,通常发生于有血 缘关系密切的家族成员患有T1DM而被密切监测的儿童。成人发病的T1DM,始发症状 可比较隐匿,在数周至数月才出现症状。值得注意的是,T1DM患者也可以表现出胰岛素抵抗,即T1DM患者的空腹胰岛素或 C肽水平高,这是T2DM最常见的特征,但不同于T2DM的是.T1DM葡萄糖刺激性胰岛素 分泌减少。没有一套标准或诊断试验能够完全鉴别T1DM和T2DM。因此,这两类糖尿

17、病 的鉴别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病史,常辅以实验室检查。【特殊类型的T1DM1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属于自身免疫性T1DM的一种亚型。LADA常见临 床特征:年龄30岁;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或个人史;与T2DM相比,较少代 谢 综合征表现;在心血管结局方面与T2DM无差异性;C肽水平下降比T1DM慢; GADA抗体阳性是最敏感的指标,其他自身抗体相对阳性率较低;在起病时并不依赖 胰岛素,但在数月至数年后发展为胰岛素依赖。基因分型分析发现,LA- DA与T1DM和 T2DM具有一些相同的遗传特征。例如,LADA患者与T1DM患者一样具有HLA-DQB1基 因型的风险频率增力口,以及与T2

18、DM患者一样具有转录因子7样2(transcription factor 7-like 2, TC户7L2)基因变异型的风险频率增加。因此,LADA的胰岛素缺乏程度介于1型和2 型糖尿病之间。LADA的胰岛素缺乏程度介于T1DM和T2DM之间。LADA患者是异质性 群体,个体在抗体滴度、BMI和进展至胰岛素依赖的发生 率方面存在差异。与GADA滴度 低的患者相比.GADA滴度高 的患者通常BMI较低,内源性胰岛素分泌较少,并且更迅速 地 进展至胰岛素依赖。2 .暴发性T1DM属于特发性T1DM的一种亚型。该病 来势凶猛,常有感染、药疹或妊 娠等诱因,进展迅速,预后极差。诊断标准:出现高血糖症状

19、1周内发生酮症或酮症酸 中毒;血清空腹C肽O.lnmol/L,而餐后2小时(胰高糖素释放试 验)C肽0. 17nmoI/L; 初诊时血糖 16mmol/L而HbAlcO 8.5%。以上三条需同时具备方能诊断。如果在临床 上见到患 者血糖极高、进展迅速、病情危重的患者,,伴有胰酶升高,要考 虑暴发性T1DM。3 .1型自身免疫性多发性内分泌病 罕见,这种综合征包 括T1DM、黏膜皮肤念珠菌病、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艾迪生病(Addison disease)及肝炎。患者大多有21号常染色体自身 免 疫调节子(autoimmune regulator,基因突变。4-X染色体连锁的多发性内分泌腺病、肠

20、病伴免疫功能失调综合征X染色体连锁的多发性内分泌腺病、肠病伴免疫功 能失调综合征(immune dysregulation, polyendocrinopathy, enteropathy , X-linked syndrome, IPEX)罕见,该综合征的特征为淋巴细胞 浸润多器官,侵 犯胰岛导致胰岛炎及B细胞破坏,侵犯消化道引起淋巴细胞肠炎,伴扁平绒毛增生及严重 的吸收不良。这是一种X连锁的隐性遗传性疾病,只发生于男性患儿。该病是由编 码叉 头框蛋白P3(forkhead boxFJ, R9XP3)的基因突变弓|起的。【治疗原则】1 .治疗目标(1)避免症状性高血糖和低血糖症; 尽早对升高

21、的HbAlc水平进行干预; 预防家长或孩子由于糖尿病产生的心理问题;(4)预防青春期代谢恶化;提供积极的医疗服务和糖尿病管理知识;(6)维持正常的生长和发育。2 .血糖控制目标 降低高血糖和防止低血糖是T1DM血 糖控制的两大目标,因此目前 公认的血糖控制标准为:在最少发生低血糖风险的情况下应使患者的血糖尽可能接近正常 水 平。对于儿童和青春期患者,HbAlc目标值口7.5%,对于大多 数T1DM成人患者,HbAlc 目标值为7%,对于老年人以及有严重低血糖病史、无症状性低血糖、合并症多或期望寿 命有限的患者,HbAlc目标值一般会更宽松。某些积极配合的T1DM患 者以及妊娠期患者 可能需要更

22、严格的血糖控制。3 .临床管理原则T1DM患者标准治疗包括膳食、运动干 预和生理性胰岛素替代治疗相 配合,需要频繁监测血糖。除糖尿病专科医师的指导以外.T1DM或其亲属需要掌握饮食、 运动、生长发育、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方法、急慢性并发症识别和预防以及心理调整等 多个方面的知识,即应给予患者和至少一名家庭成员进行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diabete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DSME)o由于T1DM患者多为儿童或青少年,因此应特别强调 父母或监护人在糖尿病管理中的作用。DSME的基本原则包括:应根据需要随时给予个 体化、有针对性的自我管理教育指导,尤其应关注学龄期、

23、青春期、婚育期等时期生理、 心理的教育和辅导。定期组织开展小组式的管理经验交流有助于患者的社会交流和信心 培养。重视家庭成员对DMSE知识的掌握,对于年轻患者的糖尿病管理有重要的支持作 用和意义。应建立由多专业医务人员组成的糖尿病教育和支持团队。建议由内分泌科、 儿科、心理科、营养科、眼科、肾内科、产科等多个专科医师以及糖尿病专业教育护士等 组成,并根据患者不同时期,不同疾病状态的需要给予相关的、持续的专业辅导。【胰岛素治疗】T1DM患者由于胰岛功能基本丧失,必须终身采用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和控制高血糖。 胰岛素治疗目标是提供符合生 理特点的胰岛素,方法包括给予基础胰岛素(包括胰岛素泵) 以及在

24、餐时给予速效或短效胰岛素。选择每日多次注射(multiple daily injection, MDI)还是 通过泵持续皮下给予速效胰岛素 制剂(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 CSII),主 要取决于患者偏好、生活方式和费用。1-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及选择 推荐所有T1DM患者尽早使用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通过 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体重和自我管理教育等方式,可以降低患者多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常见的强化方案包括以下几种:(1)基础加餐时胰岛素治疗(MDI方案)是目前T1DM最 常用的强化方案。根据正常人 的胰岛素分泌模式,一般三餐前用短效胰岛素或

25、胰岛素类似物,提供随进餐所需的胰岛素 高峰浓度,睡前用中效胰岛素(有些患者需要早餐前也注射一次)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提 供夜间及次晨基础状态下胰岛素血浓 度。餐前胰岛素剂量相对灵活,即可根据即将进餐的 食量事先调整下一餐前胰岛素的剂量。对于进食不规律的学龄前患儿可在餐后根据进食量 立即注射速效胰岛素类似物。 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csn方案)也称为胰岛素泵治疗,是采用人工智能控制的胰 岛素输入装置,通过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的方式,模拟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模式从而控制 高 血糖的一种胰岛素治疗方法,更有利于HbA“控制和生活质量 的提高,减少严重低血糖 的发生风险。胰岛素泵治疗适合MDI控制不佳的T

26、1DM,尤其是血糖波动大,反复发生酮 症酸中毒,频繁的严重低血糖和/或低血糖昏迷及“黎明现象”明显的患者。胰岛素泵治 疗时可选用的胰岛素为短效胰岛素或速效人胰岛素类似物,NPH、长效及预混胰岛素不可 使用。与MDI相比,CSII的治疗相关花费明显增高。CSII只有在有很好的糖尿病自我管 理能力和很强的良好控制血糖意愿的患者中使用才能发挥出其独特的优势。非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包括每天2次预混胰岛素及每天1次中效或长效胰岛素方案, 但在T1DM患者中不推荐使用这些 方案,仅在少数蜜月期患者可短期使用。2.胰岛素的剂量与调整一般说来,缓解阶段T1DM患者 每日胰岛素总量通常口0. 5IU/(kg d)

27、,青春期前儿童通常需要0.71.0IU/(kg-d),青春期需求可能使胰岛素量大幅上 升,超过L0IU/(kgd),甚至高达2.OIU/(kgd)o对于儿童和 青少年而言,胰岛素的“正 确”剂量是达到最佳血糖控制而不引起明显低血糖反应,同时能保障其正常发育。在初始 胰岛素剂 量的设定时,MDI治疗方案中,中效或长效胰岛素可能占日总 剂量的30%-50%, 其余的50%-70%的常规或超短效胰岛素分配在餐前给药。初始时可以按照3餐1/3,1/3, 1/3 或者1/5, 2/5, 2/5分配。使用胰岛素泵治疗方案的患者,可根据平 时血糖水平以及体重情 况确定初始推荐剂量,一般为0.40.5IU/D

28、kgd5按照全天胰岛素总量的40%-60%设定基 础 量,根据血糖控制的需要可设置为一个或多个时间段,在运动 或某些特殊情况时,可相 应地设定临时基础输注率。剩余胰岛素可按照1/3, 1/3, 1/3或者1/5, 2/5, 2/5分配至3 餐前注射。临时进餐前可根据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和碳水化合物系数(即该患者每1 单位胰岛素所能平衡的碳水化合物克数)计算临时胰岛素注射量,血糖高于目标血糖值时 可以通过校正胰岛素注射量来加强血糖的控制。每天2次预混胰岛素治疗方案中,通常早 晨需要的胰岛素量较多(约2/3)而晚上较少(约1/3)()这个方案中约有1/3的胰岛素剂量 为短效胰岛素,大约2/3为中效

29、胰岛素,但该比例会随着年龄增长和生长发育而改变。胰岛素剂量调整的原则是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进行个体化的调整。血糖控制的成功与否 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与患者的进食量、活动量及胰岛素用量三者间的平衡密 切有 关。如餐前血糖高应增加前一餐前的短效胰岛素剂量,餐后血糖高则增加本次餐前的 胰岛素剂量,睡前血糖高,应增加晚餐前胰岛素剂量;如血糖偏低,则可相应地减少胰岛 素剂量。餐前大剂量的准确计算要根据饮食种类、数量、特别是碳水化合物含量,以及进 食后体力活动量的大小来确定。若早晨高血糖又不能判断原因时,应加测凌晨35点的血 糖,如属“黎明现象”则增加睡前中效或长效胰岛素12U;如属“Somogyi

30、效应”,应减 少睡前中效或长效胰岛素12U。黎明现象在青春期T1DM患者最为常见,较难处理,如黎 明现象不影响糖化血红 蛋白达标则可以不做处理。【血糖监测】血糖监测是将血糖安全地控制在目标范围的重要手段之 一 o自我血糖监测 (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 SMBG是TIDM强化治疗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指导胰岛 素给药的依据,并且帮助了解各种食物对血糖波动的影响,减少低血糖或高血糖的风险, 帮助患者应对其他疾病或应激等对血糖的影响,调节自我行为干预,利于与医师共同制定 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和优化药物治疗方案。循证证据已证实在采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应 用SMBG

31、能改善血糖控制、并可能减少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连续血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CGM二是通过 监测皮下组织间液葡萄 糖浓度反应血糖水平,提供连续、全天的血糖信息,有助于了解连续数天血糖波动的趋势, 对T1DM患者有帮助,尤其是有频繁或严重低血糖且发生过无症状低血糖的患者。由于存 在可靠性问题且某些仪器需要校准,使用CGM时至少偶尔仍需检测指尖血糖。csn可与CGM结合,向患者提供更多血糖信息,帮助他们 更好地根据情况决定胰岛 素用量。这种方法被称为传感器增 强型胰岛素泵治疗。闭环式胰岛素给药系统(混合式“人 工胰腺”)即为胰岛素泵/CGM复合系统,使

32、用该系统的“自动”模式,会应用算法确定 每5分钟自动给予或不给予微量速效胰岛素,但患者仍需确定并给予餐前胰岛素剂量。此 外全自动双激素系统(“人工胰腺”)而在临床试验阶段。这是一种基于连续血糖感应的 全自动闭环式胰岛素给药系统,一个泵给予胰岛素,另一个泵给予胰高血糖素。【胰腺移植与胰岛移植】胰腺移植和胰岛移植是目前唯一可部分或完全恢复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治疗方法。胰 腺移植最常在某些糖尿病合并 终末期肾病的患者中与肾移植同时进行,肾移植后胰腺移植 和 单独胰腺移植较少实施。接受移植的目的是为了不再依赖胰岛素、提高生存质量并减少 继发性并发症。推荐胰腺移植用于治疗T1DM的指征为:糖尿病合并尿毒症

33、或即将进展为尿毒症准 备接受肾移植术患者,这类患者可以行胰肾联合移植或肾移植后胰腺移植。单纯胰腺移 植仅 适用于以下情况:频繁出现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包括低血糖、严 重高血糖、酮症酸中毒; 由于临床或精神原因导致外源性胰岛素无法使用者。胰腺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包 括术后血 栓形成、移植局部感染、移植胰腺炎、吻合口漏和排斥反应等,占胰腺移植失败 原因的9%。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是引起移植胰腺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胰岛移植是将供着胰腺中的胰岛经体外提取和纯化后通 过门静脉移植到肝脏,以弥补 严重胰岛功能丧失,改善脆性糖 尿病状态,稳定糖代谢,胰岛移植用于治疗T1DM的指征 包括:年龄1865

34、岁;血清C肽O.Bng/ml或100pmol/L;需要强化胰岛素治疗(血 糖测定M3次/d,注射胰岛素23次/d,或需装置胰岛素泵);近12个月内发生1次以上 严重低血糖事件;糖尿病患者因肾功能不全行肾移植时间M3个月,目前采用免疫抑制 剂治疗,肾功能稳定,胰岛移植前3个月肌酹不超过正常上限的1.3倍。推荐阅读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2 . KATSAROU A, GUDBjORNSDOTTIR S, RAWSHANI A, etaL Type 1 di- abetes mellitusf J . Nat Rev Dis Primers, 2017, 3: 17016.BUZZETTIR, TUOMIT, MAURICIO D, et al. Management of 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Adults: A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an International Expert Panel J. Diabetes, 2020, 69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