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西方翻译理论.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西方翻译理论.pptx(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一、西方翻译史上的5个重大历史时期1).古代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2).罗马帝国后期圣.哲罗姆翻译钦定拉丁文版圣经与此同时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被译为拉丁语3).文艺复兴时期(renaissance14世纪至17世纪初)英国钦定英文版圣经4).近代时期(17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1页/共37页大量西方文学名著的互译以及东方的优秀文学作品也被译为西方各国语言5).现(当)代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翻译活动和组织日趋成熟。翻译活动空前繁荣:翻译从以往的文学领域扩展到:商业翻译-科技翻译-机器翻译第2页/共37页二、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翻译的语言学派:
2、以语言为核心,从语言的结构特征出发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语言学派代表人物主要集中于英美,代表人物有奈达(Nida)、卡特福德(J.C.Catford)、纽马克(PeterNewmark)、哈蒂姆(Hatim)等。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广泛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信息论、语篇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的思想,将研究的视线从源语文本转向目标文本。目的论影响深远,功能学派因此有时也被称为目的学派。功能学派主要集中在德国,其代表人物为汉斯.韦米尔(HansVermeer)。文化学派“文化学派”在中国翻译界普遍使用,其核心研究范式是“描写/系统/操纵范式”。从文化层面进行翻译研究,将翻译文学作为第3页/共37页译 语 文
3、 学 系 统 的 一 部 分,并 采 用 描 述 性 的 研 究 范式。代 表 人 物 有 詹 姆 斯.霍 尔 姆 斯 J a m e s H o m l e s 和 英 国 苏 珊 巴 斯 奈 特(SusanBassnet)阐释学派翻译理论阐释学Hermeneutics是关于理解、解释及其方法论的学科。以阐释学的角度论述了翻译与理解的密切关系,从理论上探讨了翻译的原则和途径,指出翻译可以采取两种途径:译者不打扰原作者,带读者靠近作者,或者尽量不打扰读者,使作者靠近读者。论文对笔译与口译活动、文学翻译与机械翻译都加以区分并进行阐述。其代表人物为乔治.斯坦纳GeorgeSteiner。第4页/共
4、37页 解构主意翻译学派 解 构 主 义 思 潮 是 2 0 世 纪 6 0 年 代 后 期 在 法 国兴 起 的一种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全开放式的批判理论,它以解释哲学作为哲学基础,主张多元性地看问题,旨在打破结构的封闭性,颠覆二元对立的西方哲学传统。解构学派翻译理论强调消除传统的翻译忠实观,突出译者的中心地位。比较著名的学者有韦努蒂LawrenceVenuti、罗宾逊DouglasRobinson、西蒙SherrySimon等。第5页/共37页三、西方翻译理论代表性人物及其理论:AlexanderTytler(泰特勒):18世纪末英国学者爱丁堡大学历史学教授。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类
5、似严复的“信达雅”原则(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1).Atranslationshouldgiveacompletetranscriptoftheideasoftheoriginalwork.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2).Thestyleandmannerofwritingshouldbeofthesamecharacterasthatoftheoriginal.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一致;第6页/共37页3).A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h o u l d h a v e a l l t h e e a s e of
6、 t h e o r i g i n a l c o m p o s i t i o n.译 文 应 和 原 文 同 样 流 畅。PeterNewmark(纽马克)英国翻译研究界的元老,英国萨里大学(SurreyUniversity)的教授。他在其成名之作翻译研究途径(ApproachestoTranslation,1981)中所提出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之说。他的代表作翻译教科书(ATextbookofTranslation,1988)成了世界各地许多大学的翻译教材或参考书籍。其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文本中心论”。纽马克把要翻译的对象看成文本,并根据语言的功能把文本分为表达功能、信息功
7、能和呼唤功能三大类。第7页/共37页表 达 功 能 包 括 严 肃 的 文 学 作 品、声 明 和 信件 等;信 息 功 能 包 括 书 籍、报 告、论 文、备 忘 录 等;呼 唤 包 括 各 种 宣 传 品、说 明 书和 通 俗 小 说 等。他认为不同的文本应该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纽马克把翻译方法分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前者强调忠实于原作“原作者”;后者强调忠实于译作“读者”),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同的“等效”要求。奈达(EugeneNida)美国语言学家和翻译学家,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译
8、论之一。第8页/共37页其理论对中国译论影响最为深刻。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functionalequivalence即“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例如,英语谚语“whiteassnow”翻译成汉语可以是字面意义上的“白如雪”。但是,中国南方几乎全年无雪,在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中,没有“雪”的概念,如何理解雪的内涵?在译文中,译者可以通过改变词汇的形式来消除文化上的差异。第9页/共37页因此,这个谚语在汉语中也可以译作“白如蘑菇”,“白如鹅毛”。再如,英语成语“springuplikemushroom”中“mushroom”
9、原意为“蘑菇”,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笋”。HansVermeer(维米尔)德国翻译理论家。其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为功能学派的奠理论。“Skopos”一词来自希腊语,指行为的目标、功能或意图。该理论认为应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第10页/共37页翻 译 必 须 遵 循 一 系 列 法 则,其 中 目 的 法 则 居于 首 位。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费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也就
10、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对于中西翻译史上的归化、异化之争,乃至近二三十年译界广泛讨论的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目的论”都做出了很好的解释。翻译中到底是采取归化还是异化,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第11页/共37页四: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有两大特点:(1)理论研究纳入语言学范畴,受现代语言学和信息理论的影响,因而带有明显的语言学色彩,与传统的文学翻译理论形成鲜明对照;(2)以往理论家闭门造车、不相往来的局面被打破。理论家通过论著、杂志、论文集等方式,充分发表各自的观点。此外,由于交通手段、出版业的进步以及国际学术组织的出现,各国翻
11、译理论家之间的交往不断密切,学术交流日益加强。第12页/共37页五、现代西方的翻译理论主要有四大学派:1、布拉格学派该学派的创始人为马希修斯(Vilem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S.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Jakobson)。主要成员有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为:()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第13页/共37页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是罗曼雅可布森。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
12、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LinguisticAspectsofTranslation)之中。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重要性、语言和翻译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精辟的论述。自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是罗曼雅可布森。第14页/共37页雅可布森的论述主要有五点:()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translation)。所谓语内翻译,是指在同一语言内用一些语言符号去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即通常的“改
13、变说法”(rewording)。所谓语际翻译,是指在两种语言之间即用一种语言的符号去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即严格意义上的翻译。所谓符际翻译,是指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比如把旗语或手势变成言语表达。()对于词义的理解取决于翻译。他认为,在语言学习和语言理解过程中,翻译起着决定性作用。第15页/共37页()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称。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中的对等信息。()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如果语言中出现词汇不足,可通过借词、造词或释义等方法对语言进行处理。()语法范畴是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这对于存在时态、性、数等语法形式变化的语言,尤其复杂。第16
14、页/共37页2、伦敦学派.伦敦学派是具有英国特色的语言学派,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thesocialcontextofsituation)所决定的。在翻译研究领域,译文的用词与原文等同与否取决于其是否用于相同的语言环境之中。伦敦学派的创始人为福斯(J.R.Firth)。有两篇文章集中反映出他的翻译理论,一篇为语言学与翻译(LinguisticsandTranslation),另一篇为语言分析与翻译(LinguisticAnalysisandTranslation)。第17页/共37页伦敦学派的创始人为福斯(J.R.Fir th)。有两篇文章集中反映出他的翻译理论,一篇为语言学与
15、翻译(LinguisticsandTranslation),另一篇为语言分析与翻译(LinguisticAnalysisandTranslation)。弗斯着重谈到三个方面:()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基础;()完全的翻译不等于完美的翻译;()在任何两种语言的翻译中,一种语言的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不可能译成完全对等的另一种语言。第18页/共37页卡特福德(JohnCatford)是该学派中比较系统提出翻译理论的学者。任教于爱丁堡大学的卡特福德年发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LinguisticTheoryofTranslation)一书,为翻译理论研究开拓新的途径,引起巨大反响。卡特福德称其理论为“描写性”翻
16、译理论。他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方面阐述“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翻译的性质。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原语)的文字材料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译语)的对等的文字材料。”第19页/共37页()翻译的类别。就其程度而言,可分为“全文翻译(fulltranslation)和“部分翻译”(partialtranslation);就其语言层次而论,可分为“完全翻译”(totaltranslation)和“有限翻译”(restrictedtranslation);就语言结构的登记来说,可分为“级受限”翻译和“级无限”翻译,即传统意义上的“逐字译”和“意译”,而“直译”介于两者之间。第20页/共3
17、7页()翻译的对等问题。一方面,翻译对等是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现象,是基于对两种语言的比较而发现的;另一方面,翻译对等的产生必须看译文和原文是否具有相同或部分相同的实质性特征。()翻译转换,是指把原文变成译文时偏离形式对应。翻译转换主要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其中范畴转换又可分为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单位转换和系统内部转换四种。()翻译的限度,是指不可译性问题。翻译中有两类不可译。一是语言方面的不可译现象有双关语、歧意语法结构;二是文化方面的不可译性是由于不同的社会风俗、不同的时代背境等非语言因素引起的。第21页/共37页3.美国结构学派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代表人物是布龙菲尔德。他提出一种行为主义
18、的语义分析法,认为意思就是刺激物和语言反应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布龙菲尔德理论为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所取代。乔氏理论有三个观点:()人类先天具有语言能力;()语言是由规则支配的;()语言包括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该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主要在于其关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论述。语言的不同主要在于各自的表层结构不同,而深层结构则具有共同特点。第22页/共37页在上述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下,形成以沃哲林(C.F.Voegelin)、博灵格(D.Bolinger)、卡兹(J.J.Katz)、奎恩(W.V.Quine)和奈达(E.U.Nida)为代表的美国翻译理论界的结构学派,而以奈达最为杰出。
19、第23页/共37页4.交际理论学派奈达是交际翻译理论的代表。他的翻译理论可归纳为六个方面:()理论原则。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而翻译的首要任务就是使读者看译文可一目了然。()翻译的性质。按照奈达的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其中三点是关键:一是“顺乎自然”,译文不能有翻译腔;二是“最切近”,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三是“对等”,这是核心。第24页/共37页所以,翻译必须达到四个标准:()达意;()传神;()措词通顺自然;()读者反应相似。()翻译的功能。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奈达认为翻
20、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的对象。()正确的翻译。翻译正确与否取决于译文读者能在什么程度上正确理解译文。()语义分析。翻译的重要过程之一就是对原文进行语义分析。语义可分为三种:语法意义、所指意义和内涵意义。()翻译的程序和方法。他认为,整个翻译程序分为四步:分析、传译、重组(按译语规则重新组织译文)和检验。第25页/共37页进 入 2 0 世 纪 8 0 年 代,奈 达 的 翻 译 理 论 出 现较 大 变 化。主要的新观点有:()翻译不是科学,而是技术;()翻译才能是天生的;()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交际活动,更是一种社会符号相互作用(sociosemioticinteraction)的活动。另外,比较
21、有代表性的还有德国的莱比锡学派和前苏联的流派等。总之,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的最大特征,是翻译研究被纳入语言学,与对比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语义学等建立起内在的联系。尽管西方的翻译理论取得重大成就,但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且并未形成一套完成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体系。第26页/共37页六、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A从古罗马的西塞罗区分“解释员翻译”到“演说家翻译”起到1959年:称作“传统的翻译学阶段”。B从1959年罗曼;雅科布逊(RomanJakobson)发表翻译的语言学问题观(onLinguisticAspectsofTranslation)开始到1972年:称作“现代翻译学
22、阶段”。C从1975年霍姆斯(JamesHolmes)正式发表论文,翻译的名称和性质(TheNameandNatureofTranslationStudies)开始至今:称作“当代翻译学阶段”。(潘文国等)第27页/共37页在第一阶段最重要的著作是英国的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AlexanderFraserTytler,1747-1814)的专著论翻译的原则(EssayonthePrinciplesofTranslation),他首先对“优秀的翻译”下了一个定义,提出三大原则:复写原作思想,风格手法与原作同一,具备原作的通顺。该作成为英国和西方翻译理论的一座里程碑。对于后来“忠实”和“自由”(即
23、“直译”和“意译”)的讨论,有较大的影响。这一阶段还有英国诗人麦修阿诺德(MatthewArnold,1822-1888),针对荷马诗作的翻译提出荷马诗作的特征和翻译原则,对19世纪下半叶英国文学翻译引起较大的反响。第28页/共37页第 二 阶 段 的 重 要 学 者 有 雅 科 布 逊、奈 达(E u g e n e A.N i d a )、卡 特 福 德(C a t f o r d J o h n C.)、威 尔 斯(W i l s s W o l f a m)等 人。雅科布逊1959年发表的翻译的语言学问题观首先将语言学、符号学引进了翻译学,1964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发表翻译科学探索(
24、TowardaScienceofTranslating),1969年他和塔伯(C.R.Taber)发表了翻译理论与实践(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提出了“动态对等”或“等效翻译”原理,1965年英国语言学家卡特福德发表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LinguisticTheoryofTranslation),提出“描写性翻译”并阐述了翻译的性质、类别、对等、转换和限度等问题(把现代语言学新思维运用于翻译研究)开拓了翻译研究新途径。第29页/共37页西方译坛第三阶段即目前理论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学科意识。霍姆斯(JamesHolmes)是“翻译研究派”的代表,他的专
25、著翻译学的名称和性质着重探讨了翻译学(TranslationStudies)学科的名称、性质、范围等内容,第一次勾勒出翻译学的学科结构框架。1981年纽马克(PeterNewmark,1916)出版了翻译问题探讨(ApproachestoTranslation),提出:“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并认为应当借助逻辑学、哲学、语言学制定翻译规则。他1976年还在“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TheTheoryandCraftofTranslation)一文中描述了“意义走失”现象,提出这主要是由于“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造成,根源有语言差异,也有个人因素。第30页/共37页三阶段三阶段1986年德瓦
26、德(JanDeWaard)与奈达合著从一种语言内到另一种语言(FromoneLanguagetoAnother:FunctionalEquivalenceinBableTranslating);2000年,美国学者韦努蒂(LawrenceVeruti)编了一本翻译学论著选读(TheTranslationStudiesReader)。此外还有法国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DanicaSeleskovitch,1921-)、勒德雷尔(MarianeLederer)等释意学派理论,都是上世纪末在译坛有影响的学者和著述。第31页/共37页关于尤金A奈达(EugeneA.Nida)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27、。1914年11月11日,出生于美国俄克拉何马市。1943年获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接着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工作,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1980年退休后任顾问。奈达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他到过96个国家,在一百多个国家做过讲座,来中国有13次之多,直至2003年,奈达89岁高龄时,仍到非洲讲学。第32页/共37页尤金A奈达(EugeneA.Nida)这位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偏偏远离学术重镇,默默地在美国圣经协会供职半个多世纪。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
28、“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为使源语(source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language)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第33页/共37页尤金A奈达(EugeneA.Nida)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
29、(dynamicequivalence)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第34页/共37页尤金A奈达(EugeneA.Nida)有人说,翻译涉及的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表达意义,神韵和风格。然而,意义、神韵和风格不能量化。现代语言学或翻译学没有提供量化意义、神韵和风格的方法,人们无法对意义、神韵和风格计量。“等值”、“等效”翻译的提法貌似科
30、学,其实不科学。也有人认为,译论界有必要澄清,奈达并没有主张“等效”或“等值”翻译。他主张的翻译原则是再现源语信息,最相当、自然的信息,可以简称为“切近”翻译原则。一个“等”字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的本质,将奈翻译理论曲解成求等的翻译理论,然而奈达翻译理论的本质是求似不求等。第35页/共37页尤金A奈达(EugeneA.Nida)“所谓动态对等,是指译语接受者与原语接受者能获得大致相同的反应,是“和源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的对等”。“对等”是针对源语而言的,“自然的”是针对译语而言的而“最接近的”则意在将两种取向在高度近似的基础上结合起来。可见,“动态对等”既重视对源语信息的“忠实”,又要求译语符合规范和习惯因此,“动态对等”在强调译语和源语在信息上的尽可能相似的同时,又不排斥翻译的外来色彩,并由此来扩大对翻译中可译性的理解。尤金奈达还看到对等的程度取决于源语和译语在文化上的差异性第36页/共37页感谢您的观看!第37页/共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