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学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学习.pptx(4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1、定义:运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其预防康复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2、性质:(1)独立的临床学科。(2)其他临床诸学科的基础课、主干课。(3)中医内科的学术水平能反映中医临床学的发展水平。第1页/共43页3、范围:(1)外感病:感受外邪(六淫、疫疠)导致的一类疾病包括:伤寒论中的伤寒按六经辨证;温病学中的温病按卫气营血、三焦辨证。(2)内伤杂病:多由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引起,包括:金匮要略中的一些疾病;后世医家内科专著中论述的脏腑经络病和气血津液病,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为辨证论治。本教材的讨论范围:内伤
2、杂病为主,少量外感病。第2页/共43页二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u萌芽阶段萌芽阶段(春秋战国以前)早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已有关于疾病方面的记载,开始认识“疾首”、“疾腹”、“疾言”、“疟疾”、“蛊”等内科疾病,并采用按摩和药物等治疗方法。传说由商代的伊尹创制的“汤液”,就是中医内科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西周时期则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科,其中疾医可谓最早的内科医师。第3页/共43页u奠基阶段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黄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成书,是一部最早的医学经典,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是中医内科学术理论发展的渊源。此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阐明道理,全
3、面阐述中医关于解剖、生理、病理、诊法、治疗、调摄及阴阳五行、人与自然等一系列重要观点,涉及面广,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伤寒杂病论:汉代成书,奠定了中医内科学基础,阐述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包括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此书是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一直指导着临床医生的辨证与治疗。第4页/共43页形成阶段形成阶段(魏晋至金元)u1、脉经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第一部脉学专著,晋代王叔和著。晋代王叔和著。u2、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方药为主的著作,也是综合性著作,晋代葛洪著。方药为主的著作,也是综合性著作,晋代葛洪著。u3、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方药专著方药专著,陶弘景著。
4、陶弘景著。u4、雷公炮炙论雷公炮炙论方药专著方药专著,雷敩著。雷敩著。第5页/共43页u5、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最早的病因病理学专著,最早的病因病理学专著,隋代巢元方著。隋代巢元方著。u6、千金方千金方包括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和和千金翼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著。,唐代孙思邈著。u7、外台秘要外台秘要治法先进,临床参考价值较大,王焘。治法先进,临床参考价值较大,王焘。u8、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发展了病因学说,陈无择。发展了病因学说,陈无择。u9、太平圣惠方太平圣惠方和和圣济总录圣济总录北宋时期国家颁行的方书。北宋时期国家颁行的方书。第6页/共43页u10、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学
5、术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具有代表性的是、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具有代表性的是“金元四大家金元四大家”:A.刘完素刘完素倡导火热论倡导火热论 B.张从正张从正主张攻邪主张攻邪C.李冬垣李冬垣注重补脾升清注重补脾升清 D.朱丹溪朱丹溪主张滋阴主张滋阴降火降火第7页/共43页u完善发展阶段(明清以后)1、内科概要第一部以“内科”名字命名的著作。2、名医杂著王伦著善于效仿 3、证治准绳王肯堂著 描述内科许多疾病及 景岳全书张介宾著 治法,其中许多知识对 病因脉治秦景明著 临 床指导意义较大。医宗必读李中梓著第8页/共43页4、古今图书集成 医部全录清政府组织编写 医宗金鉴吴谦著 张氏
6、医通张璐著 沈氏尊生书沈金鳌著 以内科为主体的著作 辨证录陈士铎 著 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著 杂病源流犀烛沈金鳌著 第9页/共43页5、短篇医书:简练实用,临床运用价值大证治汇补李用粹医学心悟程钟龄医林改错王清任血 证 论唐容川类证治裁林佩琴 第10页/共43页6 6、温病学的发展是内科学的突出成就,完善了热病学术体系,丰富了温病的辨证论治内容,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弥补了伤寒论详于寒,略于温的不足。温热论叶天士著,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湿热条辨薛生白著,对湿热证治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的内容。温病条辨吴鞠通著,创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体系。第11页/共43页u建国后建立了中医药方面的医疗、教学
7、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批中医内科人才。编写出版了实用中医内科学等大批中医内科专著。出版了大批有价值的医学典籍。中医内科学的科研: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对中医内科学理论进行研究。诸多当代中医名家著书立说,促进了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诊断辨证规范化和防治方法等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中医内科急症在治法与剂型改革方面成绩显著。中医内科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已走向世界。第12页/共43页三三、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一)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 内经按病机、病位分类病机十九条 伤寒杂病论按病因病机分类 外感热病(统称伤寒)病因病机,又六经分类 内伤杂病脏腑病机分类第13页/共43页
8、目前常用的中医内科疾病分类主要有:1、病因分类:将内科疾病分为外感疾病、内伤杂病两类。优点:突出病因,便于辨证求因,审因论治2、病机分类:将内科疾病分为热病、杂病两类。优点:反映了各类疾病病理变化的一般特点,有利于掌握疾病的证候特征3、脏腑分类:根据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分类。优点:更具体,具体到病位,便于疾病的诊断、辨证和治疗。第14页/共43页(二)内科疾病的命名n外感疾病的命名:1、根据四时节气:如春温、冬温等。2、根据时令气候:如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3、根据特殊临床表现:如温疟、温疫等。4、伤寒:以六经命名。第15页/共43页n内伤杂病命名:1、根据病因命名:如
9、伤风、虫证等2、根据主要症状命名:咳嗽、呕吐、泄泻、便秘、不寐等。3、根据特殊临床表现命名:消渴、哮病、癫狂等。第16页/共43页4、根据临床主要特征:如黄疸、水肿、鼓胀、积聚等。、根据病机:如饮证、厥证、郁证等。、病机结合病位命名:如肺痈、肺痿、胸痹等。、病位结合主症命名:如胃痛、胁痛、腰痛、心悸等。、病因与病机结合:如痰饮、瘀血等。、根据疾病传变:如疫痢、传尸痨等。10、综合病证命名:如虚劳、中风等。第17页/共43页四四、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概要、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概要(一)病、症、证的含义和关系(一)病、症、证的含义和关系1、病即疾病,是指在特定的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
10、,出现特定的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全过程。如感冒、肺痨、痢疾、哮病、肺痈、消渴、疟疾等均属单独的病。2 2、症也即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与体征。症状:包括自觉症状、他觉症状。体征:能被察觉到的客观表现。第18页/共43页3、证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它提示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反应出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和病理变化的本质。证候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反映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第19页/共43页归纳三者之间的关系:症是构成疾病和证候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是由症状和体征组成
11、的。某一阶段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了证候。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贯穿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病和证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本质揭示的是疾病全过程的基本矛盾,而证的本质揭示的是现阶段(某阶段)的主要矛盾。因此,证比病更能具体、贴切、更有操作性。临床治疗方法主要依据证,但也参考病。第20页/共43页(二)中医内科辨证原则与方法(二)中医内科辨证原则与方法1、中医内科的辨证原则(1)全面动态分析病情 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全面考虑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取得符合客观实际的辨证结果。(2)掌握病证病机特点 各种疾病最基本的病理改变就是疾病的基本病机,掌握了疾病的基本病机,就掌握了疾病的基本本质,就能为疾病
12、提供治疗基本原则和方向,就能根据证的病机而确定治疗方法。第21页/共43页(3)气血津液辨证与脏腑辨证密切相关,相互补 充,用于分析气血津液病变。(4)六经辨证 外感寒邪为主(5)卫气营血辨证 用于外感热病辨证 外感热之邪为主(6)三焦辨证 (7)病因辨证用于分析病因来辨识证候。2、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方法(1 1)八纲辨证阴阳寒热虚实,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2 2)脏腑辨证以脏腑学说为依据,是各种辨证方法的基础(核心),主要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第22页/共43页 中医内科的辨证主要掌握以下环节:(1)辨病因,就是辨明引起疾病的病因。(2)辨病性,就是辨清疾病的寒热虚实属性。(3)辨病位,就是辨
13、明疾病发生以后产生的一系列病理改变所涉 及的病变部位。(4)辨病势,就是用动态的观点,分析疾病发展的进退变化。(5)辨病机,就是对上述病性、病位、病因、病势等内容的归纳综合,以求得对病证本质的完整认识。第23页/共43页(三)中医内科的治疗原则与常用治法(三)中医内科的治疗原则与常用治法治疗原则是在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的,对疾病治疗的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指导意义。治疗方法从属于治疗原则,包括在治疗原则指导下制定的对某一疾病的治疗大法和对某一证候的具体的治法。第24页/共43页1、治疗原则(1 1)先期治疗未病:一指早期治疗;二指先期而治。(2 2)分清标本,权衡缓急:标和本是一个相对概念,它主
14、要说明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关系。本是事物的主要矛盾,标是事物的次要矛盾。急则治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直接影响病人安危的紧急危重证候,必须先行解决的原则。缓则治本:病情变化较平稳,或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的治疗原则。标本兼治:标本具急或忽略其一会影响疗效的情况的治疗原则。第25页/共43页(3 3)整体论治,调整阴阳 整体论治 指治疗中不仅注重人体的统一性,也要注意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调整阴阳 阴阳平衡是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体健康的前提。因此,调整阴阳,使之平衡是治疗的重要原则。(4 4)审证求机论治 是从整体和动态分析疾病的各种复杂临床表现,综合、归纳、推论出疾病的发生发展原因、病变机理,
15、从而确定治疗的原则。第26页/共43页(5)(5)三因制宜 因时、因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根据不同的季节时令特点考虑的用药原则。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环境特点考虑的用药原则。因人制宜 根据病人性别、年龄、体质不同而考虑的用药原则。(6)(6)动态观察,分段论治 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变化点,应动态观察,分阶段进行智力,不应用一方一法固守到底。第27页/共43页(7 7)知常达变,圆机活法:根据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情况,作出灵活治用药原则。也即常规的治疗原则和特殊变化治疗原则。l疾病发展遵循其一般规律性正局常规法治疗l疾病发展不遵循其一般规律性而出现特殊性变局变法治疗。如温
16、热病传变,正局按卫气营血发展;变局逆传心包。(8 8)重视调摄护理:调摄护理能促进人体正气恢复,邪气祛除,促进康复。反之,则延误康复,还可能出现食复、劳复。第28页/共43页2、常用治法(1)解表法 亦称汗法。是发汗,开腠理,逐邪外出的治疗方法。(2)清热法 亦称清法。用寒凉泄热药或措施,消除热证的治法。(3)攻下法 亦称下法。用于通便下积,泄实通水,消除燥屎,积滞,湿热、水饮的治法。(4)和解法 亦称和法。用于和解少阳、扶正达邪、协调脏腑(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治法。(5)温阳法 亦称温法。用于祛除寒邪,补益阳气的治疗方法。第29页/共43页(6)补益法 亦称补法。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或某
17、脏腑虚损的治法。(7)消导法 亦称消法。通过消导和散结,使积聚之邪渐消缓散的治法。(8)理气法 用于调整气机的治疗方法。(9)理血法 用于调理血分,治疗瘀血内阻和各种出血的治法。(10)固涩法 用于消除滑脱之病证的,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的治法。第30页/共43页(11)祛湿法 用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的药物宣通气分,健脾渗湿,达到祛除水湿之邪的治法。(12)祛痰法 用化痰、祛痰方药,排除或消除体内痰浊的治法。(13)安神法 用镇静安神方药,以宁心安神,治神志失常的治法。(14)镇痉法 用平肝潜阳,重镇药物,以解除震颤、痉挛、角弓反张等动风病证的治法。又称息风法。(15)开窍法 用开闭通窍以苏
18、醒神志的治法。第31页/共43页五、中医内科临证方法五、中医内科临证方法临证方法是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它贯穿于诊治患者的全过程,既包含医生的诊治过程中的全部思维活动,也包括医生书写完整病历的每一项内容,是医生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能力的反映。第32页/共43页(一)四诊:即望、闻、问、切。通过四诊采集病史资料,搜集诊断、辨证的全部资料。资料内容 包括:1、一般情况2、本次发病情况3、其他情况4、查体情况5、理化检查结果第33页/共43页(二)辨病与辨证辨病:即诊断,包括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辨证:就是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从整体观出发,将四诊所收集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资
19、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原因、性质、部位、病势、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出某种证候的过程。辨证,抓住了疾病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辨病,抓住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只有辨病和辨证相结合,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疾病的本质特征,制定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第34页/共43页(三)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病证病机)确定治疗方案、治疗原则和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择主方或基础方,再考虑用药、加减、计量、煎法、服法、调养、宜忌。第35页/共43页u病机u治疗方案:是论治的总体设计。如单一中药,或配合针、推,或先攻后补。u治疗原则:包括正治反治、标本缓急、调理阴阳、脏腑补泻、三因制宜等。u具体治法u主方u用药
20、、加减、剂量、煎法、服法、宜忌、调养u论治要求:据证立法,依法选方,按方谴药,达到证、理、法、方、药一致。第36页/共43页完整的临证诊治内容可归纳为十个方面:(1)四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全面系统、重点的采集病史和体征,以此作为辨证论治的客观依据,这是第一步。(2)识病:即辨识病证。(3)定性:即确定病证的性质。(4)定位:即判断病变部位。(5)探因:即探求病因,亦即审证求因。第37页/共43页(6)求本:即治病必求其本,实质是探求证的病机。(7)立法:即根据辨证结果(病证病机)确立治疗原则和方法。(8)选方:根据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最贴切的治疗主方,即基础方剂。(9)谴药:根据患者的具
21、体情况,加减用药,使用药更适合患者的病情,这是对方剂的灵活应用。(10)医嘱:即在处方之后,医生应嘱咐病人的有关注意事项,以便消除不利于治疗的因素,从而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第38页/共43页六、六、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的学习要求与方法的学习要求与方法一、学习要求1、按照高职高专中医类专业的教学大纲要求,本课程是通过学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等前期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技能,熟悉中医内科疾病的临证方法,掌握和理解中医内科各个常见病、多发病的病证涵义、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辨证要点、常见证型的证候特征、治法和临床选方用药,了解转归预后和预防调护,逐步形成对内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进行诊断和辨证论治的技能和能力,这是学习中医内科学的基本要求。第39页/共43页二、学习方法 课堂理论学习 在校学习 课堂病案讨论 课间见习 毕业实习 见诊:侍诊、助诊、试诊第40页/共43页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还应时刻注意培养自己勤奋好学,认真负责,严谨求实的学习工作态度,培养自己良好的医德医风。只有具有高尚的人格、品德和精湛医术的人,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第41页/共43页THANKS谢谢大家!第42页/共43页谢谢您的观看!第43页/共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