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苏教版必修一 第二单元 单元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苏教版必修一 第二单元 单元检测.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0-2021学年苏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单元检测一、语言文字运用(14分)1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1)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 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 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亳未减。A.南辕北辙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B.买楼还珠殊途同归如履薄冰C.南辕北辙殊途同归如履薄冰D.买楼还珠异曲同工如临深渊答案B解析(1)南辕北辙:本想往南,而车
2、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用于贬义。买楼 还珠:买下匣子,而把匣子里的珍珠归还卖主。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用于贬义。此处 强调读者读书取舍不当,故此处填“买楼还珠二(2)异曲同工:曲调虽然不同,但演得同样 精彩。比喻不同人的辞章具有同样高的造诣。也比喻不同的做法有同样的效果。殊途同归: 走不同的途径,达到同一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此处指走不同的 途径,达到同一目的地,故此处填“殊途同归,(3)如临深渊:像处于深渊的边缘一样。形 容存有戒心,做事非常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如同走在薄冰上一般。形容非常谨慎、小心翼 翼的样子。此处是指首席执行官行事谨慎,而并非存有戒心,故此
3、处填“如履薄冰二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整体上看,我国制造业质量改善速度仍然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 生,以价格为主的产品竞争格局亟待改变。8 .记者近口从雄安新区联合考占队获悉,经过数月的紧张勘探,发现了面积约18平方 公里的东周、汉代以容城南阳遗址为中心的遗址群。C.从深圳的做法看,取消医生编制之后,政府按照服务质量、数量、患者满意等给予补 贴,医生得到合理的报酬,待遇不会降低。D.在有关部门支持下,我国在空间太阳能电站方面经过十余年持续研究,已经大幅缩小 了与国际先进国家的水平,进入世界前列。答案A解析B.语序不当。应把“以容城南阳遗址为中心的”移
4、到“发现了”后面。C.不合逻 辑。并列不当,“患者满意”是主谓短语,与前面名词“质量”“数量”不能并列,在“患者 满意”后面加“度”字。D.搭配不当。“缩小”与“水平”不搭配,将“水平”改为“差距”。3.在下文横线处填入语句,恰当的一项是(3分)()很多园林亭阁,不但有很好的命名,有时还加上很好的对联。老残游记中写老残在济 南游大明湖,看了 “, ”的对联后,暗暗称道:“真个不错!”可见文学在 园林中所起的作用。A.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B.寺古僧闲云作伴,山深世远月为朋C.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做济南人D.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答案D解析I)项,是山东济南大明湖铁公祠(祀明人
5、铁铉)的楹联,作者不详。写出了大明湖 风光的美丽。湖水的四周都是荷花,三面垂着杨柳:一城的山色有半城映照在湖中。A项,写 的是杭州西湖,且不是对联。B项,写的是深山古寺,不是湖景。C项,虽写济南,但不是对 联。4.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5个字。(5分)第十四届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结业典礼于2019年7月5日上午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 举行。来自泰国、老挝、印尼、菲律宾、阿联西、柬埔寨、越南等七国供职于警察总督、商 务部、议会、移民局等部门的102名政府官员圆满完成在华为期一年的学习,顺利结业。答:答案 关键信息:2019年7月5日,第十四届
6、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结业典礼在华 侨大学厘门校区举行;来自东南亚七国的102名政府官员圆满完成在华为期一年的学习。二、古代诗歌阅读(3分)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秋风(其二)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两日微。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 意,为全诗奠定基调。B.诗的第二句和“不尽长江滚滚来” 一样,虽表达了桑榆晚景的感伤,但都营造了磅礴 之感。C.诗的前四句从不同角度写景,写诗人所感所见所听,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7、。D.诗中“白发”代指诗人自己;“庭树”则化用陶潜归去来兮辞中的“眄庭柯以怡 颜”。答案B解析B项,”都营造了磅礴之感”错误。“不尽长江滚滚来”营造了韶光易逝、壮志难 酬之感,本诗第一句营造了一种凄婉压抑之感。三、文言文阅读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衡州新学记宋张孝祥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致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 国,自郡国达乏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 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普之有学,犹农之有W,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 卒岁之忧。些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
8、。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 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 忘。一视薄书期会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 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 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 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施 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 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
9、君任不同而责均, 虽日不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 兵事亦已,环三打之巡属,整整称治。夫兵之己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 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 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 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 家将于是而有获与!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选自于湖居土文集)注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教授:学官名。 乾道:宋孝宗年号。(1) .对下列
10、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元本本元:探索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单先王之时 望:察看C.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当:符合D.兵其细也细:小事【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 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 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从文中来看, 这句话是说后世的为政者政学分裂,不敢与先王之时进行比较,“望”同“方”,意为“比较 故选B。(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位卑则足羞B.
11、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C. 土不为便,顾还其故秦以城求璧w赵不许,曲在赵D.皆以乾道乙西至官卜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答案】A【解析】本题考杳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 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 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两个“则”都解释为“就二B项,第一个“于”是介词,比;第二个“于”也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C项,第一个“而”连词,表 顺承;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D项,第一个“以”相当于“于”,在;第二个“以” 是目的连词,来。故选A
12、。(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笫/既得之/则昔之/所习 者旋以废忘B.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 /旋以废忘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 /旋以废忘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 /旋以废忘【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 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
13、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 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题中,“能通经缉文”的主语应该 是“自好者”,所以“自好者”应放在后一句中,即从“玩岁”后断开,排除AD两项;“昔” 指“过去”,在句中应是修饰“所习者”,是“所习者”的定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C项, 故选Bo.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学无异习,政无异术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衡之学日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H所以为政A. B. C. D.【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
14、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要先 把握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然后要到文中 圈出这些句子,再看作者是否赞赏。题中,(1)“学无异习,政无异术和(2) “君臣上下,视 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都源自第一段,是对“先王之时”的回顾,在这一段的结尾,作者 说“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由作者的这句话可知,(1)(2)都是作者赞赏的;(3) “我方为政,学于何有”源自第二段,是对“后世之学”的分析, 从第二段最后作者的感叹来看,“嗟夫,后世”,可见作者是不赞成这些做法,且“我方 为政,学于何有”是作者模仿后世言治者的话,其中暗含讽刺。(
15、4)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 其来已久”源自第四段,这是作者叙述石鼓书院的情况,只是叙述事实,不存在赞同与否。(5)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从“未必”可知,作者是不赞同的。(6) “不专 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源自倒数第二段,是对在书院读书学子的肯定,从最后 “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所获与”可知,作者是赞同的。故选A。(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先王之时,学习是施政的基础,学政一体,紧密结合,君臣上下都重视学习,就 像农民重视耕耘一样。B.石鼓书院搬迁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彦洪、郑丙、张松三位官员克服困难,
16、为重新修建书院做出了重要贡献。C.作者主张为学者不能把科第成功作为读书的唯一目标,而应研习经世致用之学,为它后施 行有益于国计民生之政。D.文章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评了后世学者获取科第做官后废忘所学、 政学分裂的现象。【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 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选项中的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 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题中,I)项,”文章以驳论为主”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先肯定先 王之时的学政一体,接着指出后世的政学分裂,二者形成对比,紧跟着作者肯定三位官员重: 修书院的做法并对学
17、子提出希望,可见应该是“立论”为主。故选D。(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2分)(2)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 (3分)(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3分)【答案】(1)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2)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3)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了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 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
18、译, 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 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 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 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1)中,“此也”,判断句;“所以”,古今异义, 的原因;“明”,明了;“成”,成功。(2)中,“则”,那么;“安得”,怎么能;“为”,介词, 替;“之”,代词,他们;“言”,说;“以”,目的连词,来;“劝”,劝导;“夫”,那些;“为政”, 施政;“而,去U; “学者”,古今异义,学习的人。(3)中,“不惟”,
19、不只;“望”,愿望;“如 此,像这样;“抑”,或许;“于是”,古今异义,从这里;“获”,收获。【参考译文】先王的时候,用学习作为为政之道,学习源于为政的需要,而为政又是学习的结果。学 习没有怪异的习惯,政令没有怪异的方法。从朝廷到郡国,从郡国到天下,追根究底,离不 开这两件事。所以士人不求学,就会有诡异的言行;政令不源于学习,就不会有准则法度。 君臣之间从上到下,对待我们的办学,犹如农人有田地,早上这样,晚上也这样,不耕耘, 就没饭吃,年终时就有忧虑。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道德划一且风俗 等同,就是这个缘故呀。后世之人学习,大概兴盛于先王之时。仪容举止之安详,饮食之丰富,教诲
20、约束之严格, 先王之时未必达到这个地步;然而只是为了学而学,只是为了施政而施政,整天聚在一起, 贪图安逸,所追求的不过是能够通晓经文,以取得科举登第,得到功名后,昔日所学习的东 西,很快废弃忘却。一旦看到书本或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之事,就说:“我刚从政,有什么 好学的? ”唉!后人提到治理天下的人常常不敢仰望先王之时,大概是因为学习与为政分开 了!国家办学之道已经很完备了,十户的小地方有老师和弟子,州县的官吏用办学作为扬名 之道,难道仅仅全是为了观美吗?大概想恢复先王的旧道,通过学习来施政。只是最终没能 符合上司的心意,这是土大夫与求学之人的错呀。衡州的学校叫石鼓书院什么的,其由来已久,中途曾
21、经迁到城南,土人认为不方便,又 搬回原来的地方,这事来自前教授施君鼎。石鼓的学校,占据潇、湘之要道,挟带着山岳之 名胜。它搬迁时.,还没有新教室。提点刑狱王彦洪、提举常平人郑君丙、知州张君松,都于 乾道乙酉年上任,这时正有战乱,三人职责不同但责任均担,虽每天忙得要死,然而都知道 办学是为政之本,战乱只是小事,就授命教授苏总龟,让他马上修葺学校。不久学校修成, 战乱也结束,环视三人的地盘,整齐严谨,太平无事。战乱结束且太平无事,未必立马是学习所致,而我上表称赞他们,大概是欣赏他们三人懂得 先王重视学习的原因,在军情紧急之际,仍然不敢忘记办学,学校修成并且治兵有功,治理 地方有政绩,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衡州全部 土人,知晓三人的心思,就住在这所学校里,不只是专心学习,还学习以后的为政之道;不 只为了科举登第,还想到报效君王,泽被苍生之业。使为政与学习再次合而为一,不只三位 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