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秋七年级上语文复习资料(二).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792087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9.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秋七年级上语文复习资料(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2秋七年级上语文复习资料(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秋七年级上语文复习资料(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秋七年级上语文复习资料(二).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绵阳外国语实验学校2022秋七上语文期末复习资料(二)文言文课本知识梳理一、“而”的用法及意义(-)常见的用法和意义【记忆口诀】:“而”做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转因果,承译“接着”转译“但”, 状语后面表修饰L连词,表顺接用法意义连词1 .表并列,“并且”、“和”、“又”、“与”2 .表顺承,“然后”、“就”3 .表转折,“但是”“却”4 .表修饰,状语+中心语表示顺承,连接两个动作,动作有先后关系,相当于“就” “才”。相委而去;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时习之乃杀而取其革;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有闻而传之者;温故而知新表示并列,前后短语交换位置,意思不发生改变,相当于“和”“与”“

2、又”。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示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家无井而出溉汲表示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方式或状态)曲肱而枕之;不义而富且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表示递进.连词,表转折表示转折,相当于“却” “但是”。人不知而不愠 ;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而顷刻两毙2 .时间副词的词尾,不译。俄而雪骤二、“之”的用法及意义1)归纳总结【记忆口诀】“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译为“的、用作动词“去、至!)、往”, 用作助词可不译。【用法归纳】用法意义助词1 .

3、结构助词,相当于“的”2 .宾语前置标志,不译3 .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4 .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5 .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6 .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7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八、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文:2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译文: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译文:5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译文:15.诫子书知识点梳理一、【课题解析】诫:O子,指诸葛亮的儿子 O书,书信。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二、【走近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 后来任蜀国丞相。三、字词句梳理读音:夫音/ 字词理解: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志无以成学 四、翻译读音:夫音/ 字词理解: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志无以成学 四、翻译淫慢(yin)“以”“险”“成”“穷”明

5、: 远: 志:励精(H) 险躁 治性遂成穷庐 淡泊“去”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翻译: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翻译: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翻译: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翻译:5、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翻译: 五、背诵课文六、文意理解:1、 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论点:(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字,把失败归结为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

6、,治学、修身、惜时句A.论点句:;B.治学(静):(正)。C.修身:(躁): (反)。D.惜时:2、 主题思想:o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全文中心论点是();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七、积累成语和名句: 淡泊明志 俭以养德宁静致远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18.狼知识要点归纳一、文学常识:体裁:是短篇小说,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 世称“聊斋先生”。 “聊斋”是他的书房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郭沫若 盛赞蒲氏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

7、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二、特殊字词L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2、古今异义:股:古义:;今为:o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一一几何:古义: o 今义: o耳:古文言文中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只增笑耳。今为 o3、词语活用:一犬坐于前(犬:)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 , O )一狼洞其中(洞,)恐前后受其敌(敌,的意思)4、特殊句式投以骨:应为“”,意思是“”。5、一词多义:(1)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暇甚:。(2)敌:恐前后受其敌: 敌,这里是 o 盖以诱敌: O(3)前:狼不敢前: 恐前后受其敌:三、全文翻译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

8、很远。 屠 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 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 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 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 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 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 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

9、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 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 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 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四、用原文回答。1、表现屠夫害怕,对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的句子是:; O2、恰当表现狼贪得无厌(贪婪凶恶)的语句是:(1) o (2)o (3) o (4) o 恰当表现狼狡诈阴险:(1) Oo (3) O 3、狼 “眈眈相向”不敢前的原因的句子是:。4、表明屠户不失时机奋起反击的词语是:“” ”5

10、、文中作者议论性的语句是:五、内容理解1、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整理故事情节.答:2、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答:O.结尾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答:3 .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 和 表现出来的。“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一狼洞其中心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6.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记叙两只狡诈的狼想要吃掉屠夫,但最终双双被屠夫毙命的故事,讽喻O22.寓言四则知识要点归纳1、寓言是以 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

11、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 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 等表现手法。2、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 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3、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 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4、伊索和伊索寓言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

12、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 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 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O 蚊子和狮子寓意:O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 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 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穿井得一人寓意:列 子,相传战国郑国人 著。汉

13、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 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杞人忧天寓意是 O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二、特殊字词 L通假字 身亡所寄:其人舍然大喜:2.古今异义: 及其家穿井:国人道之: * 若屈伸呼吸:* 因往晓之: 只使坠: 亦不能有所中伤: 3 .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 4 .一词多义 闻:有闻而传之者: 闻之于宋君: 日:日月星宿:终日在天中行止:若:求闻之若此: 不若无闻也: 若屈伸呼吸: 于: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5.特殊句式 奈

14、.何? : 7.翻译穿井得一人:宋国有家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到外面打水浇田,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之后),(便)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这话就传出去 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向宋国国君报告了这件事。宋国国 君派人向丁家人问这件事,丁家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里挖出一个人啊。“听到像 这样的传闻,还不如没听到。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地会崩塌,自身失去依存的地方,(于是)不吃不睡的了。 又有一个担心他因为那担心而出问题的人,因此就去劝他,说:“天啊,是聚集在一起的气体,气往哪里崩溃呢。你身

15、体曲伸和呼吸,一直在天中进行,干吗要担心它崩溃呢?”那个人说: “天确实是聚集的气体,太阳、月亮、星星呢,它们就不会掉下来吗?“劝导他的人说:“太 阳、月亮、星星,也是气体中发光的气体,就算它们掉下来,也不可能伤到谁。”那人说:“地 塌了怎么办呢?”劝导他的人说:“所谓地吗,就是很多土块聚集,它填充了四方所有的角落, 它还往哪里塌土块啊。你走路跳跃,终日是在这地上进行,干吗还要担心地会塌呢?”于是那 人释然而开心,劝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也,非学无以广才,

16、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 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缰,申父母之戒,欲 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 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 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鹫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 今季良尚未可知,郡

17、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诫兄子严敦书 有删节)【注释】汝曹:你等。 施衿结螭:父母送女儿出嫁,给她结好带子,戴好佩巾。龙伯高:名 述,字伯高。杜季良:名保,字季良。清浊无所失:指交友不分善恶。谨敕:谨慎端正。 本句比喻相差不远。鹄:天鹅。鹫:鸭子。郡将下车:指郡守初到任。1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A.非学无以广才 广:使增长B.意与日去 去:离开 C.乐人之乐乐:快乐D.数郡毕至 毕:全,都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A.非学无以广才是以不愿子孙效也B.夫君子之行 吾爱之重之 C.将复何及所以复言者D.吾常为寒心犹为谨敕之士

18、 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 “申/父母之戒”这个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B.【甲】文主要强调在治学上要重视品德修养的培养。C.【乙】文主要强调不要背后议论他人的是非得失。D.这两篇文章在教育子侄时,都举了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5 .这两篇诫勉子侄的书信有不少说理的技巧,请说说你从中学习到了哪些?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三人成虎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 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

19、人信之矣。”庞葱日: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 王日:“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王信之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二章) C.寡人自为知/屠自后断其股(狼) D.而谗言先至/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A.久之,目似瞑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有闻而传之者D.夫君子之行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 “

20、三人成虎”后来演变成成语,它比喻义是谣言或讹传一再重复,就能蛊惑人心。B.庞葱临行前希望魏王不要听信谗言,不要相信别人说他的坏话,最他的目的也达到了。C.对待传言,穿井得一人的宋君和本文的魏王做法不一样,可见他是个求实求真的人。D. “三人成虎”要让我们明白任何事只有亲自见证过后才能下定论,不能随波逐流。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5 .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义犬潞安某甲,父陷狱将死。搜括囊蓄,傅百金,将诣郡关说。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 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

21、十里。某下骑,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视犬已远,乃返辔疾驰,力氐 郡已暮。及扫腰橐,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候关出城,细审未途。又自计南北冲 衢,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逡巡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感 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云。(选自聊斋志异)【注释】潞安:县名。郡关:州府。扫橐:扫,清理。橐,钱袋。冲循:交通要道。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乃以石投犬/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B.及扫腰橐/及其家穿井(穿井得一人) C.金亡其半/身亡所寄(杞人忧天) D.人以为义犬冢云/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 2.下列句

22、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鞭逐不返 鞭:鞭子B.返客疾驰 疾:快速 C.感其义 感:被感动D.则封金俨然俨然:完整的样子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这篇文章写某甲的义犬为主人失金而奔吠,最终死而护金,突出了犬的忠诚。B.文章从主人和犬两方面落笔,反复写犬被主人驱赶,用一连串动作来升级,表现了主人的愤怒。C.义犬在主人的驱逐下仍不离去,跟随着跑了几十里,主人用石头打它才跑开,是因为它知道主人会丢失 银子。D.狗死后,主人买棺材埋葬了它,人们都把它的坟墓呼作“义犬冢”,是从侧面突出犬的“犬”。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又自计南北冲衢,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5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义

23、犬的“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1)门者,皆俊才清称(2)及中表(3) 亲戚,乃通(4) o文举至门,谓吏日:“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日:“君与仆有何亲?” 对日:“昔先君(5)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6)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剧后至,人以其语语(7)之,题日:“小时了了(8),大未必佳。”文举日:“想君小时,必 当了了。”题大敞踏(9) o【注释】(1)诣:前往,至上(2)清称:有名誉。(3)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

24、内表,合称中表。(4)通:通报。(5)先君:对死去的祖先的尊称。(6)奕(yi)世为通好:世世代代互相友好往来。奕世:代代。(7)语:动词。告诉,说。(8)小时了了 (liaoliao):小时聪明。了了:聪慧。(9)蹑躇(cuji):局促不安的样子。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人以其语语之/盖以诱敌(狼) B.我是李府君亲/则是无礼(陈太丘与友期行) C.为司隶校尉/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D.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及其家穿井 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时李元礼有盛名名:姓名C.既通,前坐 前:上前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D.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

25、戚/及其家穿井 4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时李元礼有盛名名:姓名C.既通,前坐 前:上前5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穿井得一人)B.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奇:感到惊奇D.大未必佳大:长大*A.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这句话的停顿划分正确。B.文中孔文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逆向反推,假定对方说法正确,从陈魅现在“不佳”,来反推出陈鞋 小时了了。C.陈耗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言外之意是孔文举以后未必聪明;孔文举“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言外 之意是陈魅现在是个庸才。D.文中孔文举巧妙地运用“亲戚关系”这个概念,将孔子和老子之间的师生关系延伸

26、到自己和李元礼的关 系上,从而成为李的座上宾。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太中大夫陈魅后至,人以其语语之.请结合文章概括孔文举的性格特点。MIANYANG FOREIGN LANOUAOES EXPERIMENTAL SCHOOL3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4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4,音节助词,起调整音节、舒缓语气或补足音节的作用,不译代词1 .它(们)/她(们)/他(们)2 .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这样”、“那样”、 “这件事”、“那件事”动词到去,往(二)课文例句展示(请将具体用法写在例句后)代词下车引之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曲肱而枕之(此

27、处的“之”也有不同理解,见下文)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复投之又数刀毙之亦毙之犬阻之不使前有闻而传之者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因往晓之结构助词“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宋之丁氏得一人之使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求闻之若此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音节助词久之曲肱而枕之三、“其”的用法及意义(一)“其”的用法及意义L代词: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自己的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的 其中,其中的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这些,那些”2.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可译为“难道”,或不译 表推测,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表祈使语气,可译为“可要” “当”(二)课文例

28、句展示(具体用法写在后面)第三人称代词其人曰及其家穿井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回也不改其乐将啮其喉则二狼伺其未觉其中,其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场主积薪其中人不堪其忧指示代词奈何忧其坏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乃奔倚其下仁在其中矣乐亦在其中矣竟忘其为狼杀而取其革四、“以”的用法及意义(一)“以”的用法及意义.介词: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 “依靠”“根据”等(可以为 师矣)表示动作、作为的方式,可译为“把”“拿”“用”等1 .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用来” “来”表示结果,可译为“以致”“因而

29、”表示承接,可译为“而”,或不译;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动词:可译为“认为”;组成词语“以为”,译为“认为”2 .助词:和某些方位词、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方位和时间。(二)课文例句展示介词,凭借可以为师矣连词,表目的,用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盖以诱敌介词,用以刀劈狼首介词,把投以骨五、“为”的用法及意义(-)“为”的用法及意义【记忆口诀】“为”动判断认为做充当,介因被动给对向用法意义介词1 .给,替2 .被3 .向、对4 .表原因或目的:由于、为了动词1 .担任,充当,做,作为、成为等2 .以为,认为3 .表判断,“是”

30、名词指心理活动,所想之事,行为,表现(二)课文例句展示介词,替:为人谋而不忠乎动词,做,成为,作为:可以为师矣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动词,是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动词,认为 自以为大有所益六、“乃”的用法及意义(-)“乃”的用法及意义L副词: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可译为“才”,“就”表示出乎意料,可译为“却”、“竟然”、“居然”、“反而”表判断,可译为“是”、“就是”、“原来是”(二)课文例句展示副词,才去后乃至乃悟前狼假寐副词,于是,就 屠乃奔倚其下 乃伪睡以俟 乃引绳于泥中副词,却 今乃掉尾而斗七、“于”的用法及意义(一)“于”的用法及意义介词: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为“在”

31、“从“到”引出动作的对象,译为“对”“对于” “给”“向”表比较,相当于“比”由于(二)课文例句展示引出动作对象,译为对,向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于我如浮云乃引绳于泥中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为在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其一犬坐于前八、“若”的用法及意义(一)“若”的用法及意义.代词:你,你们1 .连词:假如,如果.动词:像,好像比得上(二)课文例句展示第二人称代词,你若屈伸呼吸动词,比得上未若柳絮因风起不若无闻也动词,像汤汤乎若流水巍巍乎若太山求闻之若此九、者”的用法及意义(-)者”的用法及意义.代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后,相当于“的人(事、物、方面)放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的几个人或几件事.助词

32、:引出判断或原因,表示停顿(和“也”连用,是判断句的标志)(二)课文例句展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人)逝者如斯夫(的事物)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方面)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的人)又有忧彼之所忧者(的人)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的事物)故富贵者,贫贱凡庸者(的人)十、“则”的用法及意义(一)“则”的用法及意义.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却”“可是”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那么”与“然” 一起组成固定结构“然则”,表示“既然这样,那么”或“如此.副词:用于加强判断,相当于“乃”“就是 “即”(二)课文例句

33、展示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就” “便” “那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连词,表转,相当于“然而” “却” “可是”则二狼伺其未觉十一、“夫”的用法及意义(一)“夫”的用法及意义.成年男子的统称,读作fti1 .语气词,读作ft用于句首,以提示下文或表示对某事进行判断,无实义。2 .指示代词,读作fM这,那。3 .语气词,读作ft1。用于句末,表示感叹。(二)课文例句展示匹夫不可夺志也(男子的统称)夫君子之行/夫学须静也(句首发语词)逝者如斯夫(句末语气词)十二、“然”的用法及意义(一)“然”的用法及意义.词尾。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的”“地” “的样子”1 .形容词

34、。正确,对.指示代词,这样,那样2 .连词。表示转折,可是,却(二)课文例句展示其人释然大喜/康肃忿然日/欣然起行(的样子)然野心不过遁逸耳(然而)十三、“何”的用法及意义(一)“何”的用法及意义.疑问代词:什么何故,为什么怎么,怎么样何处,哪里2,副词:多么(二)课文例句展示白雪纷纷何所似(什么)水何澹澹(多么)奈何忧崩坠乎(为什么)十四、“因”的用法及意义(-)“因”的用法及意义L介词:顺着,就着趁,通过 因为、由于1 .连词:于是,就3,连词:因此,因而(二)课文例句展示未若柳絮因风起(趁,乘) 因往晓之(于是)十四、“与”的用法及意义(-)“与”的用法及意义L连词:表并列,译为“和”

35、“与”表示施动者在发出动作行为时所涉及的对象,译为“和” “跟” “同”.介词:表示比较的对象,跟/同/与相比2 .动词:给,给予参与、欣赏、领悟.语气词:同“欤”,表疑问(二)课文例句展示与儿女讲论文义(和) 陈太丘与友期行(和) 为是其智弗若与(同“欤”,语气词)十五、“焉”的用法及意义(一)“焉”的用法及意义L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为“他” “它”表疑问,可译为“怎么”“哪里”.兼词:相当于介词结构“于之”“于此”“于是”,可译为“在其中” “对此”“从这里”“在 那里“2 .语气词:译为“呢”,或不译(二)课文例句展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于此,在这中间)8 .世说新语两则一、文

36、学常识:世说新语由 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 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 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表示疑问).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o今义: o )(2)太丘舍去(古义:O今义:O )(3)相委而去(古义: ,舍弃。今义: o )(4)下车引之(古义:o今义:o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O今义:O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O今义:O )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3)友人惭(,)文言实词:咏雪1 .内集:o2.儿女:o3 .俄而:。4.聚:。5 .欣然:。8.

37、未若:11.即:3.戏:o7.惭:6,差:o7.拟:o9.因:o10.起:陈太丘与友期1 .期:o2 .期行:O4舍去:o5乃:o6时:o8.尊君: 9.不: o10.待: o11.非:o12. 相委:o 3.君:o14. 家君:o15日中:o16. 弓|:17.顾:o三、翻译课文。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 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日:“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 王凝之妻也。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 太傅高兴地说:“2”他哥哥的长子胡儿

38、说:。” 他哥哥的女儿道镉说:“。”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 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陈太丘与友期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 元方:“尊君在不? ”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门,太丘不再等候就 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 ”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

39、那人(听了)便发起脾气来, 骂道:“不是人哪!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 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四、元方与友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友人:不讲诚信,没有礼貌,但知错能改。11.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填空.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 并称“四书”。共二十篇。1 .孔子(公元前551 -公元前479),名,字, 时期 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40、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二、解释加点词语1.学而时习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 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 ( )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 十不惑()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 ()()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14. 可以为师矣() () () 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 之者() () ()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饮水 () () ()19.曲肱而枕之()()20.不义而富且贵()21 .于我如浮云() 22.三

41、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4子在川上日 ()25.逝者如斯夫()()26.不舍昼夜()27,三军可夺帅也 ()28.匹夫不可夺志也()29.博学而笃志()30.切问而近思 ( )( )三、通假字1 .不亦说乎2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四、古今异义词语说通,意思是有通,意思是1 .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 ;今义: o习,古义: ;今义: )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o三,古义:,今义:) 2 .温故而知新(古义: ;今义: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o从,古义:;今义:O ) 5,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 五、一词多义1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2 .而:人不知而不愠()3 .知: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4 .乐:不亦乐乎()六、成语归类可以为师矣()温故而知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择善而从4.三人行,必有我师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7.富贵浮云8.箪食瓢饮七、按要求默写.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1 .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