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的一般阅读 ( 知识讲解+巩固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的一般阅读 ( 知识讲解+巩固练习).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考总复习一一文言文的一般阅读考点透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考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文言文的一般阅 读是考查考生对课内或课外一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言文阅读要求考生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作家作品;(2)理解和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能准确地理解它 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3)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句子;(4)理解并 掌握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根据该词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做出正确的解释;(5)能辨识常用的通假字, 并做出解释;(6)掌握古今异义的词语的翻译;(5)整体感知文段基本内容一一分析人物形象,分析 文章流露的
2、思想感情,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提炼文章观点等等;(6)揣摩艺术手法,分析精妙文句; (7)与所选文段相关的知识积累,如名言警句、诗词、成语等;(8)结合自身实际,写出对文章的认 识等等。知识讲解理解文中主要文言词语的含义一、常见文言实词实词考查范围以常见文言实词为主,文言实词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大量阅读、多多积累的基础上,掌 握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多比拟,常联系,灵活运用,结合具体语境随“句”应变,既要遵循古汉语的表 达规律,又要切合不同的句子的语法特点,把特殊和一般结合起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 类活用是中考文言实词考查经常涉及的内容,应作为重点知识理解掌握。(一)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
3、词多义的现象比拟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 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 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最初意义 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 基本意义。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开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 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分,后来这个意义开展出“惩罚”的
4、意义(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 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附:常见多义词例释(按照多义词、义项、例句及篇目顺序整理)1.安(1)安逸。 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怎么。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4)安稳,安定。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 .策(1)名词,泛指马鞭子。 例:执策而临之(马说)(2)动词,用鞭子打。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载(名词用作动词)。
5、 例: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3 .曾(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二 例:曾不假设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曾不盈寸(核舟记)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 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二9 .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 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1)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 行为。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 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 活用为使动动词。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 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3)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 成为使动。附:常见词类活用例释(以下内容按照例句、出处及词类活用分析顺序整理)1 .每至晴初霜旦(三峡)“
7、霜”转化为动词“下霜2 .妇抚儿乳(口技)“乳”转化为动词“喂乳”。3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名”转化为动词“说出”。4 .其夫喈语(口技)“叱语”转化为动词“说梦话”。5 .会宾客大宴(口技)“宴”由名词“宴席”转化为动词“宴请”。6 .泉而茗者,触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满井游记)“泉”“茗”“触”“歌”“红装” “蹇”等分别转化为动词“汲泉”“喝茶”“端酒杯” “唱歌”“穿着艳装”“骑驴”。7 .人恒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转化为动词“犯过失”。8 .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转化为动词“保佑二9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鼓”转化为动词“击鼓”。10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隧
8、”转化为动词“打洞”。11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公输)“寇”转化为动词“入侵”。12 .余那么缢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媪袍敝衣”是“穿媪袍敝衣”的意思。13 .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腰”转化为动词“腰佩二名词作状语:1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是“天天”。2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西”是“向西”的意思。3 .下见小溪(小石潭记)“下”是“向下”的意思。4 .斗折蛇行(小石潭记)“斗” “蛇”是“像北斗星”“像蛇”的意思。5 .犬牙差互(小石潭记)“犬牙”是“像狗的牙齿一样:6 .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山”是“沿着山路”的意思。7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9、醉翁亭记)“翼”是“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8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箕畚”是“用箕畚”的意思。9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南” “北”是“向南”“向北”的意思。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互用:1 .攘除奸凶(出师表)“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凶之人”。2 .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亲”“远”,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3 .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形容词作名词,“贤良老实的人”。4 .猛浪假设奔(与朱元思书)“奔”,动词转化为名词,“飞奔的马”。5 .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故” “新”,形容词转化为名词,“旧知识” “新收获”。意动用法:L父异之(伤仲永)“异”
10、是“以之为异”。6 .邑人奇之(伤仲永)“奇”是“以之为奇”。7 .父利其然也(伤仲永)“利”是“以其利”,译为“认为那样有利可图”。8 .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美”是“以我为美,9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是“以之为异”。10 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耻”是“以为耻辱”。使动用法:1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乱” “劳”是“使耳乱” “使形劳”。2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苦” “劳,“饿”“空乏”等都是使动用法。3 .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息”是“使心息”。二、常见文言虚词虚词没有实
11、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口1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 等可以单独回答以下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 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局部,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 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 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常用虚词举例:1 .但(1)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 “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 啾啾。(木兰诗)(2)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但是”“不过”
12、 “只是”等。例: 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2 .而(1)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 异促织)(2)连词: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醇翁亭记)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论语学而)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表修饰,相当于“地,例:默而识之。(论语述而)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工 例:始知郊出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3 .耳语气词:(1)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
13、”,可译为“了”“啊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 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2)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 驴)4 .何(1)疑问代词:代事物,可译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为学)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二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5 .乎(1)语气词: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用在句子的末尾,
14、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 蛇者说)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二例:王之好乐甚,那么费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2)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牡丹之爱,宜 乎众矣。(爱莲说)(3)介词:表示时间,可译为“在” “从二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表 示对象,可译为“对二例:孔子日:“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6 .或(1)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局部,可译为“有的人”“有的”。例:或以为死, 或以为亡。(陈涉世家)(2)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
15、也许”“大概”“或许”。例:予尝求古仁 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例:而或长烟一空,皓 月千里。(岳阳楼记)7 .乃(1)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 “你们”“你们的。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 忘告乃翁。(示儿)(2)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 “于是”等。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 涉世家)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例:问今是何 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8 .其(1)代词: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 花源记
16、)代具体的事物。例:屠自后断其股。(狼)指示代词,可译为“这” “那”等。例:有 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2)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 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想语气,可译为“大 概二)9 .且(1)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例: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 “快要”等。例:北山愚公 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2)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17、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10 .虽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例:虽我 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二11 .遂副词: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 “竟然”等。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 源记)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随即”等。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 寺夜游)12 .也(1)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例:亲贤臣,远 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例:假设 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表示祈
18、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 “呀” “吧”等。例: 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2)语气助词,用在句子中问: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可译为“啊”“呀”等,或不译。 例:那么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黄生借书说)13 .已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己”“已经”等。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 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与“而”组成固定词组,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 久,可译为“不久”。例: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14 .以(1)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而吾以捕蛇独存。(捕 蛇者说)表示工
19、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例: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送东阳 马生序)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例: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 人谋。(隆中对)(2)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连接分句, 表示结果,可译为“才” “因而”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15 .矣语气词:表示已然,可译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表示肯定语气,可 译为“了”,也可不译。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了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16 .于一般用作介词,表
20、示时间、地点、对象、被动、比拟等。(1)表示时间、地点,译为:从,在。例:舜发于吠亩之中。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2)表示时间、地点,译为:至上例:积于今,六十岁矣。 指通像南,达于汉阴。(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给,和。例:贫者语于富者日。欲报之于陛下也。未尝不叹 息痛恨于桓、灵也。(4)表示被动,译为:被。例:那么人之食于虎也。 君幸于赵王,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5)表示比拟,译为:比。例:苛政猛于虎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其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17 .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 不
21、作主语。例: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糅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例: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假设 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例:古人之 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
22、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 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 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18 .那么(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
23、上、 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 “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二例:子灿寐而醒,客那么鼾睡炕上 矣。(大铁椎传)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 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那么久已病矣。(捕蛇者说)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那么”连用,每个“那么”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 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 “就”,或不译。例:位卑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谀
24、。(师说)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那么”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 姑且成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那么”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于其身 也,那么耻师焉,惑矣。(师说)其室那么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 “就是例:此那么岳阳楼之大 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那么徙尔。(捕蛇者说)翻译句子翻译句子一般有两种方式:直译,意译。直译,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在表达方式上同原文保持一致。 意译,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翻译,并不拘泥于字句的落实,可采用同原文差
25、异较大的表达方式。建议在中考考场上不要用意译。中考容易考查四种句子:1 .文章的主旨句、名句、关键句主旨句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名句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苟富贵勿相忘”等。关键句如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等。2 .有文言现象的语句带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的句子。3 .较难理解的语句句子的理解有一定困难,一些用法非常特殊的句子。4 .书下注解当中给出了整句翻译的句子比方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书下注解有整句翻译的句子,要着重把握句子的 翻译。理解归纳文章内容理解归纳文章内容要注意两点:1 .每篇文言文都要把握它的核心
26、内容,所出的题FI一定会围绕文章的核心思想。2 .做题必须结合具体语段、具体的原文进行理解,切莫主观臆断,生搬硬套。归纳要点,概括中心阅读记叙性语段,概括时要注意记叙的要素要齐全,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要尽 量的齐全。概括议论性语段,要注意将论点和论据结合起来表述。文言文阅读要求能够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要做到:1 .从原文中筛选作者看法,进行准确的分析概括,不单纯地罗列作者的观点态度。2 .要能够分析概括作者在表达事件或说明道理时的思想感情,不单纯地分析事件或道理本身。题型解读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
27、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 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那么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 无异乎?假设夫霭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楹倾根摧;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那么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假设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那么有心旷神
28、怡,宠 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那么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 .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红的词语。(1)前人之述备矣()(2)连月不开()(3)厚暮冥冥 ()(4)至假设春和蒙明()2 .翻译文中加红的句子。(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3 .文章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请问: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 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迁客骚人的情:古仁人的
29、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4 .文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现代人的你能否做到?为什么?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谈谈看法。【解析】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题中(1)“备”是详尽的意思。(2) “开”是放 晴的意思。(3) “薄”是迫近的意思。(4) “景”要注意古今差异,此处当日光讲。解答此类题时要 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上下语境,推断词意,将推断的词意放入文中整体理解。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 词多义、词类活用是考查的重点。2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1)句注意“具”是通假字,同“俱”,全,皆; “废”形容词用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2)句注意“去”,离开。翻译
30、时结合上下语境,抓住重点 文言实词,注意特殊句式,直译为主,防止以今译古。3 .此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及写作目的的把握能力。前一问,从第段的“登斯楼感极而悲者 矣”和第段的“登斯楼其喜洋洋者矣”,可得出迁客骚人的情是“以物喜,以己悲”。从第段 的“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可得出古仁人的情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国 忧民)。后一问,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通过两种情的比照,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 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文章主旨。解答此类题,要在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针对问题找关键句, 概括内容,联系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写作目的。4 .此题考查拓展迁移的能力。此
31、题要求考生针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阐述 理由。答题时首先亮明自己的观点,是“能”还是“不能”,或者是“有时能,有时不能”,再阐述理 由,并做到言之成理。拓展迁移题,往往要求学生就古人作为,联系社会和自身实际谈看法表感悟。解 答这类题目,应先说明观点,然后联系实际阐述即可。【答案】1. (1)详尽 (2)放晴 (3)迫近 (4)日光2 . (1)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安居乐业),许多已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2)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忧奸人说坏话、害怕坏人的批评指责。3 .迁客骚人的情: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的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目的是: 通过这两种情的比
32、照,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文章主旨。4 .说明观点,言之成理即可。例如:(1)能。这说的是一种沉着的平常心境。只要发挥心灵力量, 砥砺意志,就可以养成平常心境。面对考试的失败,以平常心待之,便做到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不能。这是一种需要修炼才能到达的境界,作为中学生,心灵尚需砥砺,战胜外在的力量不易。 担忧考试失败是学生普遍的心态,便是这个道理。二、(2016上海中考)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捕蛇者说(节选)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己 大风、挛腕、搂、疣,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
33、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波焉。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那么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 者数矣。”言之,貌假设甚戚者。余悲之,且曰:“假设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假设役,复假设赋,那么何如? ”1 .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太医以王命聚之3 .以下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B.第段讲述了永州百姓争相捕蛇的缘由。C.第段讲述了蒋氏三代捕蛇的悲惨遭遇。D.第段讲作者因悲伤就更换了蒋氏之役。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言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灭烛就
34、寝,忽碗碟吉 然有声。余问故,阍童答日:“老虫”。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日:“城中安得有此兽? ”童日:“非 他兽,鼠也余日:“鼠何名老虫? ”童谓吴俗相传尔耳。嗟嗟!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 而思之,良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耳者不少矣。【注】邮馆:驿站的客舍。者(hua):象声词。阍(hun):守门的人。良:很。4 .解释以下加红的词。(1)不胜惊错()(2)鼠何?老虫()5 .“余惊错欲走”是因为 o6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挖苦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判断,知识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 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
35、格、流派等。此题根据作品即可判断。7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 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 流畅,表意清晰。本句中注意,“以”是用的意思,“聚”是征集的意思。8 .此题考查学生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作者同情捕蛇者的遭遇,于是询问捕 蛇者是否愿意更换差事、恢复交税的境地,并没有直接更换,因此答案选I)。9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 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方古今
36、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 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注意“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取名、命名的意思。10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由前句“鼠冒老虫之名”,可以看出作者受到惊吓的 原因。11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挖苦”指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 嘲笑。结合文章内容,抓出结尾句“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耳者不少矣”,可知作者想要通过这一故事讽 刺假冒盛名吓唬世人的人。【答案】1.柳宗元 2.太医用皇帝的命令来征集蛇。3. D12 能承受(能承当);取名(命名)13 方言的差异,而把老鼠当成老虎了。14 假冒盛名吓唬世人的人。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
37、的蛇,(它)黑色的质地白色的花纹;这种蛇碰到的草木全都干枯而 死;如果蛇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蛇毒的方法。然而捉到后把它晾干用来做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麻疯、 手脚拳曲、脖肿、恶疮,去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 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招募有能力捕捉这种蛇的人,抵他的赋税。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做(捕蛇)这件 事。有个姓蒋的人家,享有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三代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 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险些丧命也有好几 次了。”他说这番话时,神情像是很悲伤。我很同情他,就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
38、将要告诉管理政事的人,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 赋税,那么怎么样? ”译文:楚地的人称老虎为老虫,苏州人称老鼠为老虫。我在长洲做县令的时候,因为有事到了娄东, 住在客栈里,把烛吹灭我就睡了。忽然听得碗碟叮当有声,我便问看门的童子是怎么回事,童子答道: “是老虫闹腾我是楚地人,(一向称老虎为老虫,听说是“老虫”,)很是害怕,说:“城里怎么会有 这种野兽? ”童子说:“不是别的兽,是老鼠。”我问他:“老鼠为什么叫老虫? ”童子说这是吴地的风 俗,世世代代都是这么叫这么传下来的。啊哈!老鼠冒老虎之名,致使我吓得要逃走,真是可笑。然而 今日天下冒虎名以欺世的也真不少!哎!那些以鼠辈伎俩,而冒充虎之威
39、名的权党们,都是骑在民众头 上作威作福的鼠辈啊,这关系到天下危亡的大事怎么能不叫人担忧呢?中考总复习文言文的一般阅读巩固练习一、(2016广东广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日:“君 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归:“吾孰与徐公美? ” 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口,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 ”客日:“徐公不 假设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乂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 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
40、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 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 市朝,闻其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假设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 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战国策齐策一)1 .以下句子中,加红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朝服衣冠,窥镜B.客之美我者期而往
41、,暮而归环而攻?而不胜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D.群臣进谏,门庭假设中及鲁肃注寻阳愿为由鞍马2 .把“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翻译成现代汉语。3 .以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虽然邹忌的妻子、小妾、客人都是在夸赞他,但是他们夸赞的原因是不一样的。B.邹忌讲究劝说策略,由己及君,设喻说理,巧妙地使齐威王接受了自己的谏言。C.齐威王用上、中、下三种不同等级的奖赏来激励大家提意见,取得了很大成效。D.齐威王政令刚出,很多人当面谏言,后来那么间接提建议,一年后无人再进谏了。二、阅读曹刿论战,完成后面各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42、焉? “刿日:“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懦, 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那么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4 .请用标出以下语
43、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1)肉食者谋之(1)肉食者谋之(2)弗敢加也5.解释以下加红词语。(1)小惠未用()(3)公将鼓之()5.解释以下加红词语。(1)小惠未用()(3)公将鼓之()(2)小信未孚()(4)用而衰()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7 .选文详略得当,详写,略写,这样安排, 突出了曹刿的“远谋8.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 要分析。三、阅读小石潭记,回答以下问题。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琳I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
44、卷石底以出,为抵;为屿,为蟾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 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9 .给以下句中加红的字注音。(1)卷石底以出卷:(2)怡然不动,假尔远逝俶:蜷:犬牙:10 .解释以下句中红的字词。 (1)为抵为屿,为塔为岩 (2)其岸势犬牙差互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
45、见”。12 .阅读全文,按要求回答以下问题。(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13 从(1)跟,随。 例:战那么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学习。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3)追寻。 例:溯涧从之(诗经兼葭)(4)依从。 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6)在。 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7)堂房亲属。 例:赠从弟(赠从弟)(8)向。 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14 得(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同
46、“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15 道(1)(正确的)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3)路。 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4)政治的理想境界。 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说。 例:缺乏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16 当(1)面对,对着。 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 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3)应当。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17 方(1)指面积。 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2)方位、方向、处所。 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3)当时。 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4)将要。 例:方欲行(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