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743185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考达标练进阶训练第一层知识点一选官制度L下表是中国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相关资料。据此可知()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土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A.科举选官加强了中央集权B.明经科的考试难度大于进土科C.考试取土提高了行政效率D.科举与社会主流思想联系密切2 .(改编)中国的选官制度从先秦到隋唐几经变革。以下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有军功者, 各以率受上爵”“郡置中正,平次人才之高下”A.B.C.D

2、.3 .东汉中后期,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这些 家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官员们互相嘱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 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这反映出()A.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B.新的官吏选拔制度确立C.人才选拔制度存在弊端D.诸侯王的势力成功削弱知识点二三省六部制(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随着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的加剧,大量可耕的官田和无 主荒地,都被转变为私田”得出土地兼并;据材料二“国家掌握的可用于均田分配的土地逐 渐减少”得出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据材料二“日益增多的兵役和赋税使户籍 失真和管理混乱”得出户籍制度的混乱;据材料二“

3、农民受田逐渐丧失了继续实施均田 制的条件” “均田制失去了贯彻执行的依据,无法有效地推行下去”得出均田制的破坏;据 材料二“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赋税制度也无法维持”得出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据材料二 “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得出财政危机严重。第二小问内容,据材料二“780年 杨炎及时向德宗提出了一种新的赋税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为两税法,每户按人丁和 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 税。(3)第一小问意义,据材料三“结束了以前赋税制度繁杂混乱的状态”得出结束赋税混 乱局面;据材料三“新的税制使大土地所有者分担起一局部赋税,商人也要在所经商

4、的郡县 纳税”“纳税户由一百二十三万增加到三百多万户”得出扩大收税对象;据材料三“全年征 收的税钱由一千二百多万贯增至三千多万贯”得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第二小问变化,据材 料三“明令丁租庸调,并入两税”结合所学可知,租庸调制主要根据人口收税,而两税 法主要根据田亩和资产收税,赋税征收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4 .(改编)易中天评价某制度“更看重的是权力的制衡,把立法与执法、决策与行政别离 开它是一个严密而精致的体系,尽可能地实现了官僚政治与皇权政治的平衡。”他最有 可能评价的是()A.西周的分封制B.秦朝的郡县制度C.汉朝的中朝制度D.唐朝的三省六部制5 .有人描述唐代三省长官的工作:每天上

5、午三省长官齐集政事堂,根据皇帝的旨意, 经过商议,取得一致意见。事毕,于下午各自回本省办理。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A.提高了行政效率B.加强了中央集权C.防止了决策失误D.实现了权力制衡6 .钱穆先生这样描述唐代中枢机构的运行机制: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 发出。 经皇帝画敕后,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下达加予复核。假设它反对此项诏书,可将原 诏书批注送还,每一命令,必须由其副署,才能正式生效,然后送 执行。对应 的机构分别是()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B.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D.门下省、御史台、尚书省知识点三赋税制度7 .唐初,政府规定成年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

6、纳绢帛或布匹代役,称为“庸二庸制 的实施说明()A.唐朝的兵源十分充足8 .唐朝商品经济兴旺C.唐初自耕农经济盛行D.唐朝农民负担较轻8 .资治通鉴记载:“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 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据此判断,材料中两税法()A.推行以庸代役9 .扩大了收税对象C.以人丁为主征税D.加强了对农民人身控制10 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 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A.征税的主要标准从财产转为人丁B. 土地兼并问题得到根本解决C.农民获得充分的生产时间

7、D.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选考高分练进阶训练第二层10 .唐朝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刑家之子, 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婢等均无权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九品中 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据此可知()A.科举制不能选拔有用的人才B.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C.九品中正制有一定积极作用D.科举制有益于加强中央集权11 .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 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以下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表达中属于“史论”的是()A.三省长官共议国事,均为宰相B.尚书省下设六局部工处理政

8、务C.三省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D.政事堂是唐代宰相的议事之处12 .唐朝的政事堂是宰相议事的场所,其最初“置政事堂,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 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由此可知,唐朝设置政 事堂的直接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B.维护君主权威C.削弱丞相职权D.加强中央集权13 .隋朝及唐前期,均田制所规定受田数量只是“应受田”。民户原有土地按田令重新登记,其缺乏限额局部是否补足,补充多少,会因时因地而定。这反映了均田制()A.减轻了民众赋税负担B.具有相对的公平性C.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D.已遭破坏难以推行14 .下表唐开元九年(721年)敦煌地区局部农户实

9、际授田情况表农户实际授田(亩)应授田(亩)占应授田比例赵玄义115221.2%于善意2816117. 4%杜克生4020119.9%这说明当时()A. 土地兼并情形严重B.边疆商贸经济兴盛C.经济格局出现变动D.赋税制度发生变化15. 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结合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 自西晋末年以来,长期的战乱使社会经济彻底崩溃,直至北魏统一北方,无主 土地和荒地仍大量存在。政府必须实施有效的政策将土地和劳动力重新结合起来,北魏强大 的中央集权那么为均田提供了有效的保证。另外,北魏早在建国时就曾实施“计口授用”的政 策,将土地分授给民户耕种,这为后来均田制的实施提供

10、了珍贵的经验。北魏太和九年,正 式确立均田制,与此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唐初的租庸调制与之前相比,最大的 区别是庸的制度化,这在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整理自李羡於论均田制的兴衰及其与租庸调制的关系材料二 随着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的加剧,大量可耕的官田和无主荒地,都被转变为私 田。国家掌握的可用于均田分配的土地逐渐减少,农民受田的数额愈发严重缺乏,逐渐丧失 了继续实施均田制的条件。高宗武周以来,战争不断,日益增多的兵役和赋税负担使得“天 下户口,逃亡过半”,致使户籍失真和管理混乱,均田制失去了贯彻执行的依据,无法有效 地推行下去。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赋税制度也无法维

11、持,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 780年,唐德宗李适即位,宰相杨炎及时向德宗提出了一种新的赋税制度。 整理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上册材料三 唐德宗接受了杨炎的建议,便在建中元年公布了这一新税法,明令丁租庸调, 并入两税”,结束了以前赋税制度繁杂混乱的状态。自均田制崩溃以后,土地买卖更加公开 而频繁,田庄经济日益开展起来了,新的税制使大土地所有者分担起一局部赋税,商人也要 在所经商的郡县纳税。在实行的当年,唐王朝实际控制的纳税户由一百二十三万增加到三百 多万户,全年征收的税钱由一千二百多万贯增至三千多万贯。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史 上的重大变革,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整理自王仲

12、荤中国断代史系列隋唐五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条件。(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的赋税制度”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的具 体内容。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新税法的“积极意义: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北魏到唐德宗 年间,赋税征收的主要标准发生的变化。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考达标练1 .答案:D解析:隋唐时期科举考试的明经科和进士科涉及了儒家经典的记忆、自主做文章和对时 局的应对策略等相关内容,这说明科举与当时占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及其实践密切相关,所 以等于说科举与社会主流思想联系密切,应选D项;题干仅提到了科举考试的内容,并未提 到科举取士后如何任用官员的影响,所以没法

13、得出科举选官会加强中央集权的结论,排除A 项;从明经科的考试内容看,初试和二试主要涉及儒家经典的背诵,所以相比进士科来看, 考查考生主观认识和见解的内容较少,所以难度要小于进士科,排除B项;题干仅表达科举 考试考什么的问题,并未涉及到考试之后的相关信息,所以不能得出考试取士提高行政效率 的结论,排除C项。2 .答案:C解析:“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根据郡国、举孝廉等关键词可知该制度为汉朝 的察举制,“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根据举人可知该制度是隋唐时期的科举 制,“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根据军功、授爵可知,该制度为秦朝的军功爵制度, (D “郡置中正,平次人才之高下”,根据中正、

14、品评人才高下可知,该制度是魏晋时期的九 品中正制。故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选择C项符合题意。3 .答案:C解析:由“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官员们互相嘱托,推荐亲属故旧”“不复依其质干,准 其才行,但虚造声誉”等信息可得,东汉中后期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且已经显示出明显的 弊端,应选C项;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不是东汉中后期,排除A项;东 汉中后期的官吏选拔制度沿用了西汉确立的察举制,并没有确立新的官吏选拔制度,排除B 项;诸侯王的势力成功削弱是在汉武帝时期,不是东汉中后期,且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D 项。4 .答案:D解析:据材料“把立法与执法、决策与行政别离开”可知,该制度实现

15、了权力的别离, 中书省负责决策,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审议决策,尚书省负责执行,由此可知 该制度为三省六部制,应选D项;西周的分封制中,周天子将土地、物资等分给功臣、姻亲 等,是为诸侯,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政治、经济、军事权力,未实现权力的别离,排除 A项;秦朝的郡县制度为地方行政制度,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 汉武帝时期为加强皇权,设立中朝,选用一批地位较低的内廷人员参与朝政,制衡相权,排 除C项。5 .答案:A解析:据“经过商议,取得一致意见。事毕,于下午各自回本省办理”可知,政事堂的 设立有利于更快更好地贯彻落实皇帝的意志,提高行政效率,应选A项;材料强调

16、的是中央 官制问题,不是中央集权,排除B项;更快更好地贯彻落实皇帝的意志有利于提高效率,但 完全防止决策失误那么太过绝对,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政事堂对提高效率的作用,并未提 及三省之间的权力制衡问题,排除D项。6 .答案:A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 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因此对应的机构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应选A 项;门下省负责审核,与对应,尚书省负责执行,与对应,排除B项;中书省负责草拟, 与对应,门下省负责审核,与对应,排除C项;中书省负责草拟,与对应,御史台负 责监察,并非审核政令,排除D项。7 .答案:C解析:据材料“成年

17、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帛或布匹代役”可知,以庸代役保证 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即唐初自耕农经济盛行,应选c项;唐初推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 租庸调制的“庸”是力役,每年替政府服役二十日,排除A项;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 目的的经济形式,而材料是赋税制度,排除B项;没有比拟,不能得出“唐朝农民负担较轻” 的结论,排除D项。8 .答案:B解析:由“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 “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可得,两税法 征税的对象是居住地的所有居民,无论贫富、主客,也无论是务农还是经商,这样就等于扩 大了收税的对象,之前不交税的地主也要交税,应选B项;以庸代役是租庸调制的做法,而 不是两税法,排

18、除A项;由“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说明不再以人丁作为收税的标准,而 是以财产为主要的收税标准,排除C项;由于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要标准的征税方法, 所以等于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9 .答案:D解析:据材料“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 杂役”可知,两税法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模式,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 选D项;据材料“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 杂役”可知,两税法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模式,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转向以财产 为主,排除A项;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

19、土地减少,均 田制无法实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因此进行了赋税制度的变革,推行两税法,因此B 项说法错误,排除;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相比,简化了税收程序、改变了征税标准,一定程度 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但是两税法在实际执行中也存在着任意增加税收名目 的现象,因此充分保证生产时间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选考高分练10 .答案:B解析:唐代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 说明与九品中正制相比,唐代科举制下有更多的人可以参与考试,入仕为官,这意味着科举 制使得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扩大了,应选B项;题干是讲参与科举考试的人员范围比九品中 正制更广泛了,并不是说

20、科举考试能否选拔有用之才,排除A项;题干是将科举制与九品中 正制相比拟,说明唐朝通过科举考试的人员范围扩大了,而不是强调九品中正制的积极作用, 排除c项;题干表达的是科举制使得人才选拔的范围扩大了,而不是强调科举制对中央集权 的积极作用,排除D项。11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可知,史实 具有客观性,史论属于主观评论,具有主观性,“三省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是三省六 部制度的评价,应选C项;“三省长官共议国事,均为宰相”是三省六部制度的运行过程, 具有客观性,排除A项;“尚书省下设六局部工处理政务”是三省六部制度的具体职责,具 有客观性,排

21、除B项;政事堂是三省六部制度的职能部门,排除I)项。12 .答案:A解析:据材料“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可知,政事堂的主要 作用在于协调三省长官之间的决策矛盾,应选A项;政事堂设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强化君主 专制,排除B项;三省长官在政事堂集体办公,表达出一省制的趋势,客观上有利于相权的 集中,排除C项;中央集权主要表达在地方制度上,政事堂属于中央中枢机构,排除D项。13 .答案:B解析:民户原有土地按田令重新登记,其缺乏限额局部是否补足,补充多少,会因时因 地而定,说明均田制下民户受田相对保持公平,应选B项;题干表达的是均田制下民户受用 的数量,而不是赋税负担多少的规定,

22、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民众赋税负担减轻的结论,排除A 项;题干仅提到了均田制下民众的受田规定和实际情况,并没有反映地主土地兼并的情况, 且均田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但未必能有效抑制,排除C项;题干中所述时间 为隋朝及唐前期,这时均田制还没有遭到破坏,均田制是在唐中期才遭到破坏的,排除D 项。14 .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实际授田远远不及应授田,说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保证 农民授田,应选A项;材料中强调的是均田制下授田的情况,不能表达出商贸经济的开展, 排除B项;从五代起,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排除C项;由材料 可知均田制遭到破坏,但这一时期租庸调制仍在推行

23、,排除D项。15 .答案:(1)条件:无主土地和荒地的大量存在;中央集权的强大;“计口授田”的经验。(2)原因:土地兼并;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户籍制度的混乱;均田制的破坏; 租庸调制无法维持;财政危机严重。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3)意义:结束赋税混乱局面;扩大收税对象;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变化:从人丁转为财产。解析:(1)据材料一 “直至北魏统一北方,无主土地和荒地仍大量存在”得出无主土地 和荒地的大量存在;据材料一“北魏强大的中央集权那么为均田提供了有效的保证”得出中央 集权的强大;据材料一 “北魏早在建国时就曾实施计口授田的政策珍贵的经验”得 出“计口授田”的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 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时作.docx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时作.docx
  •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训练巩固提.docx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训练巩固提.docx
  • 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梯度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梯度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 新教材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docx新教材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docx
  •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梯度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梯度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 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docx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docx
  •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巩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docx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巩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docx
  •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梯度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梯度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 新教材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新教材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