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各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13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各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13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docx(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湖南省各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13文言文阅读(比照阅读)一、文言翻译(共4小题)1. (2022-郴州)文言文比拟阅读。【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 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嶂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书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节选自袁枚黄生借书说)【注释】切:迫切。通籍:做官,出仕。俸:官薪。落落:堆积
2、的样子。素螳(yin):指 书里的蠹(du)虫。(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A.送给B.情趣C.得到D.细密(2)乙文中画波浪线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B.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C.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D.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3)翻译甲乙两文中划横线的语句。余因得遍观群书。故有所览辄省记。(4)甲乙两文主人公具有怎样相同的品质?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2. (2022邵阳)古文阅读。【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那
3、么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以下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公亦以此自矜(矜:同情)B.尔安敢轻吾射(轻:重量小)C. 一日曝书画(曝:暴露) *D.尾搐入两股间(股:大腿)(2)以下对文中划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B.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C.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D.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处土笑而然之。(4)小李同学平时只埋头读书,不愿参与实践活动。请结合以上两那么短文揭示的道
4、理,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文言翻译(共4小题)1. (2022 郴州)文言文比拟阅读。【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 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蟀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书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节选自袁枚黄生借书说)【注释】切:迫切。通籍:做官,出仕。俸:官薪。落落:堆积的样子。素蟀(yin):指 书里的蠹(
5、du)虫。(1)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C余幼好书,家贫难致。A.送给B.情趣C.得到D.细密(2) 乙文中画波浪线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A.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8) 借不与/归/而形诸梦C.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D.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3)翻译甲乙两文中划横线的语句。余因得遍观群书。故有所览辄省记。(4)甲乙两文主人公具有怎样相同的品质?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解答】(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 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句意为: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致:得到。应选:Co(2)
6、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 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 据此断句为: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应选:Ao(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 合。中重点词语有:余,我。遍观,广泛地阅读。句意为:我于是(因而)能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中重点词语有:故,因此。辄,就。句意为:因此凡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4)此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根据甲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 之家”,乙文“余幼好书,家贫
7、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可知,甲乙两文主人公 幼时都因为家里贫穷没有方法得到书来看,都选择了借书来读;甲文主人公借书于藏书之家,乙文主人公 借书于张氏;据此可知他们都爱好读书;根据甲文“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 屈伸,弗之怠”可知,甲文主人公刻苦抄书,即便是天气严寒,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时,也不放松抄 录书;根据乙文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可知,乙文主人公梦中都在想着借书的事,足见其看书的欲望强烈; 据此可概括为:都具有克服困难努力读书的精神。答案:(9) C(10) A(3)我于是(因而)能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因此凡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4)爱好读书。“
8、余幼时即嗜学”“余幼好书”,他们都因家贫只能借书以读,甲文借书于藏书之家, 乙文借书于张氏;克服困难努力读书的精神。宋濂“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 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袁枚读书迫切,不能借到书在梦里也想着这件事。2. (2022邵阳)古文阅读。【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那么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那么非其上矣不得
9、 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 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J(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注】: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上:统治者。(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乐民之乐者 以为乐(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D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A.以刀劈狼首B.以伤先帝之明 *C.以我酌油知之D.以其境过清 *(3)以下对文中划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A人不得/那么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B.人不得/那么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C.人不得那么非/其上矣/不得/
10、而非其上者非也D.人不得那么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4)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下面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CA.甲文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B.甲文“是进亦忧,退亦忧” 一句中的“进”和“退”分别指“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二C.甲文主要运用了描写、抒情两种表达方式。D.乙文孟子与齐宣王展开讨论,表达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6)【甲】文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乙】文孟子哪一观点 的发扬?他们的思想在今天是否还有借鉴意义?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解答】(1)此
11、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 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句意为: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或:或许,也许。句意为: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乐:以为乐。(2)此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 意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以”意思是“因为”。A.以,用;B.以,以致;C.以,凭借;D.以,因为。应选:Do(3)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 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 埋怨国君是不对的。
12、据此断句为:人不得/那么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应选:Ao(4)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 合。中重点词语有:然而,这样;微,如果没有;归,一道。句意为: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中重点词语有:王,统一天下。句意为:这样做了却不能统治天下的君王,从来没有过啊。(5)此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ABD.正确;C.有误,选文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所以,甲文主要运用了议论、抒情两种表达 方式。应选:Co(6)此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第一问:根据【乙】“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
13、,忧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中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那么 何时而乐耶”可知,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乙】文孟子“乐以 天下,忧以天下”观点的发扬。第二问:根据选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观点正确,语句流畅即可。例如:我认为,有借鉴意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我们这个时代又赋予它新的含 义,就是为人民着想,把自己的幸福同人民的幸福连结在一起,为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奋斗。把国家、 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表达了一种为天下 人谋福利,吃苦在前,享受在
14、后的精神和忧国忧民情怀,闪耀着朴素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光辉,这是一种高 尚的幸福观。答案:(1)或许,也许;以为乐;(2) D(3) A(4)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这样做了却不能统治天下的,从来没有过啊。(5) C(6)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我认为,有借鉴意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我们这个时代又赋予它新的含义,就 是为人民着想,把自己的幸福同人民的幸福连结在一起,为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奋斗。把国家、民族的 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表达了一种为天下人谋福 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和忧国忧民,闪耀着朴素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光辉。这是
15、一种高尚的幸福观。3. (2022怀化)文言文阅读。【甲文】醉翁亭记(节选)欧阳修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 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彳区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 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藏,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 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6、然而禽鸟 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乙文】醒心亭记(节选)曾巩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 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那么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那么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 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那么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虽然,公
17、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 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注】涯:水边的陆地。直:直接,径直。君:君主,皇帝。(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那么其心洒然而醒。(2)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云归而岩穴暝昏喑树林阴翳遮蔽构亭曰“醒心”建造或醉且劳矣有时(3)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4)以下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CA.甲文第一段先写朝暮之景,再写四季之景,最后
18、收笔,引出人之乐亦无穷也的感慨。B.甲文第二段层次清晰,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场景。C.乙文中“醒心亭”为曾巩所建,“醒心”二字取自韩愈的北湖一诗。D.乙文“乃公所寄意于此中“此”指代“一山之隅,一泉之旁”。(5)曾巩说:“公之作乐,吾能言之。”请联系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公之作乐”的内涵。【解答】(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 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所见到的美景使人眼花缭乱,所听到的泉声使人为之一振。于是(我)心胸顿觉 清爽、洒脱而酒醒。据此断句为: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那么其心洒然而醒。(2)
19、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埋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埋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 来推断词语意思。句意为: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暝:昏暗。句意为: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翳:遮蔽。句意为:建造了一个叫“醒心”的亭子。构:建造。句意为:有时喝醉了累了。或:有时。(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 合。中重点词语有:芳,香花;发,开放。句意为: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 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中重点词语有:其,大概;谓,称得上;取乐于山泉之间,状语后置。句意为:啊!这大概可以称 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4)此题
20、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ABD.正确;C.有误,根据“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日醒心,使巩记之”可知,修建“醒心 亭”的人是欧阳修。应选:Co(5)此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结合文章内容,“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那么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 矣,那么必即醒心而望,那么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这是“公之乐”的外表,即山水之乐;从“吾 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可知,这是欧阳修真正的快乐。欧阳修是一个在治下与民同乐, 在“江湖”忧其君的好官。欧阳修的“乐”,醉翁之意在山水,更在于看到国家安定、百姓富足而与民同 乐。答案:(1)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那么其心洒然而醒。(
21、2)昏暗;遮蔽;建造;有时。(3)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啊!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4) C(5) “公之乐”外表上是指山水之乐,从欧阳修喝醉了登上醒心亭眺望,见到美景顿觉清爽、洒脱而 清醒可以看出来,实际上是指因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而快乐,从“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 无憾于下”可以看出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才是欧阳修真正的快乐。二、文言句式(共5小题)4.(2022益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22、为斑,为屿,为帽,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日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 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日:“余以手为口,君以眼 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薪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
23、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苏轼游沙湖)【注释】黄州,今湖北黄冈,当年作者被贬此地。相(xiWg)田:观察田地的好坏。王逸少: 指王羲之,字逸少,相传他在此临池学习书法,池水尽黑。黄鸡,报晓的公鸡。该句意思是不要因为时 光易逝,年华老大而悲伤。(1)以下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C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B.全石以为底C.潭中鱼可百许头 D.以其境过清*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B.全石以为底C.潭中鱼可百许头 D.以其境过清*门前流水尚能西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寺在薪水郭门
24、外二里许余以手为口(2)对【乙】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BA.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B.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C.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D.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3)以下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DA.两文作者柳宗元、苏轼均为唐宋八大家重要成员,“唐宋八大家”指八大散文家。B.两文的写作背景基本相同,分别为作者被贬湖南永州和湖北黄州后出行记游之作。C.两文语言均很优美。【甲】文善用比喻且句式灵活;【乙】文幽默幽默,简练生动。D
25、.两文主旨相同,皆表达了作者虽遭朝廷放逐,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旷达情怀。(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 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西:向西/西:向西流淌;B.为:作为/为:是;C.许:大约/许:大约;D.以:因为/以:用。应选:Co(2)此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 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
26、故 断为: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应选:Bo(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BC.正确;D.有误,【甲】文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 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心情。应选:Do(4)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册k调、 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 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 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病好之后,和他一
27、同游览清泉寺。答案:(1) C(2) B(3) D(4)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5. (2022岳阳)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那么非其上矣不得 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 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J(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注工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上:统治者。(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或异二者之为乐民之乐者(2)
28、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A.以刀劈狼首B.以伤先帝之明C.以我酌油知之D.以其境过清(3)以下对文中划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人不得/那么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B.人不得/那么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C.人不得那么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D.人不得那么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4)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下面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甲文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B.甲文“是进亦忧,退亦忧” 一句中的“进”和“退”
29、分别指“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二C.甲文主要运用了描写、抒情两种表达方式。D.乙文孟子与齐宣王展开讨论,表达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6)【甲】文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乙】文孟子哪一观点 的发扬?他们的思想在今天是否还有借鉴意义?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3. (2022怀化)文言文阅读。【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那么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那么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
30、残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 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 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J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 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 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 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 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注释】殍潼:饿死的人
31、。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术:方法,手段。敖仓:敖,地名, 秦时以敖地为仓,故称敖仓。仰食于公私:依赖官府和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所以宴游及兴造的原因 (2)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一处)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4)根据对甲段的理解,你认为乙段中的范仲淹符合甲段中“古仁人”的标准吗?请结合他的所作 所为简要分析。【解答】(1)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 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
32、、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句意: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求,探求;句意:所以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所以,的原因。(2)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句意为: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故可断句为: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3)此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册h调、换”,具 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
33、疏通, 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以,因为。物,外物。句意: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重点词有:是,这。岁,年。徙,迁移。句意: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 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4)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古仁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灾年赈灾,不拘常理,想朝廷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不计个人得失,不畏监司, 使“杭州晏然,民不流徙”,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符合古仁人的标准。答案:(1)探求;的原因。(2)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3)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这一年两浙路灾
34、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4)范仲淹灾年赈灾,不拘常理,想朝廷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不计个人得失,不畏监司,表达 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符合古仁人的标准。6. (2022张家界)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问题。【甲】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
35、自孟子三章)【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 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假设重币卑辞以请汆于吴,那么食可得也。食 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 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夫差为禽。(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注】范蠡(li):人名,越国大臣。汆(di):买进谷物。夫差:吴国君主。禽:通“擒。捉住。(1)以下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BA.生于忧患患A.生于忧患患而王何 不思后患B.举棋不定 *士卜 rm.C.智寡才轻欢D.请食于吴 *食*举于鱼 举国上 下郁郁寡鳏寡孤独丰衣
36、足食不裹腹敌国外患不胜枚举轻诺寡信锦衣玉食(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以下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CA.甲文以议论为主,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严密。B.乙文叙写“夫差为禽”的故事说明居安思危的重要性,突出越王的知人善任,吴王的智寡才轻、 不思后患。C.甲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一一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 的事业。D.乙文详写了 “请食”前勾践与范蠡之间的人物对话,略写了 “请食”的经过,详略得当,突出主 旨。(4)有人认为“艰苦的环境有利于成才”,也
37、有人认为“优越的环境有利于成才”,对此,你有怎样 的看法?请加以阐述。【解答】(1)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加点词语的理解。A.祸患/忧虑/祸患/祸患;B.拿着/选拔、任用/全/列举;C.少/少/老而无夫/少;D.粮食/吃的/食物/食物。应选:Bo(2)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要词语有:困,困惑;衡,同“横。梗塞;虑,思虑;作,奋起;征,征验;色,脸色;发,吐 发;喻,了解,明白。整句的意思是:一个人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 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3)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只有经历磨难的人,才能成就大业。应选:Co(4)此题考查启示感悟能
38、力。首先说明态度,我认为不管是艰苦的环境,还是优越的环境,只要加 以正确利用,都能有助于成才,可以从艰苦的环境,化艰苦磨难为力量,而优越的条件主要好好利用,不 “死于安乐”,更有利于成才角度去谈。答案:(1) B一个人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2) C(4)不管是艰苦的环境,还是优越的环境,只要好好利用,都可以成才。无数的事例说明艰苦的环 境能磨炼人的意志,助人成功,但是一个人不能被磨难打倒,要懂得化艰难为力量,这样才能成才;而生 活在优越的生活环境里,其实是最有利于成才的,但是一定要好好利用良好的条件,切不可以耽于享受, 泯灭心智,这样才
39、可能成才。7. (2022湘西州)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完成问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 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节选自礼记学记乙学犹饰也,器不饰那么无以为美观,人不学那么无以有懿德。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 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那么杳然其远, 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 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节选自徐干治学(1)以下句子中加点
40、词解释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BA.不知其旨也(味道)B.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C.久而愈足(值得)D.然后知被褐之陋(被子)(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其此之谓乎以其难而懈之*B.视衮龙之文C.故学者如登山焉D.倚立而思远B.视衮龙之文C.故学者如登山焉D.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且焉至土石执策而临之(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译文: 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人不学那么无以有懿德。译文: 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4)甲乙两段选文都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你从甲乙两文中分别
41、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简要论述。【解答】(1)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含义。A.有误,句意: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旨,味美。B.正确。C.有误,句意:越久越充足。足,充足。D.有误,句意: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被,同“披”,穿。应选:Bo(2)此题考查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A.其:表推测语气/代词,它;B.之:的/语气词,不译;C.焉:语气词/哪里;D.而:表修饰/表修饰。应选:Do(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句的重要词语有:虽,虽然。弗,不。整句的意思是: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 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句的
42、重要词语有:无以,不能。懿德,美好的品德。整句话的意思是: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 好的品德。(4)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甲】【乙】两文,可知两文都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再 由“故曰:教学相长也”等句子可知,【甲】文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由“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 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等句子可知,【乙】文还说 明了治学还要实践的道理。答案:(1) B(2) D(3)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4)甲文告诉我们教学相长的道理;从乙文中明白了治学要付诸行动。8
43、. (2022永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题。【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 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 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马说)【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 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44、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 乃见。(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释】器:用作动词,器重,重视。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枉驾:屈尊,这 是请别人到某处去时的客气话,枉,委屈,驾,车马。(1)以下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BA.然/后有千里马B.故/虽有名马C.将军岂/愿见之乎D.不/可屈致也(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A.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马之千里者/将军宜枉驾顾之 C.才美不外见/徐庶见先主 D.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3)以下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CA.【甲】文虽为马说却意不在马,而是作者借说马
45、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B.【乙】文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非凡才智以及他绝不奉迎、为人谨慎的性格特点。C.【甲】【乙】两文的表达都是以议论和抒情为主,说理深刻,论证有力,情感鲜明。D.【甲】文挖苦了统治者摧残人才的现象,【乙】文那么表现了刘备善于纳谏和礼贤下士。(4)请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一食或尽粟一石。由是先主遂诣亮。【解答】(1)此题考查文言文朗读停顿。A,正确停顿“然后/有千里马”;B.正确;C.正确停顿为“将军/岂愿见之乎”;D.正确停顿为“不可/屈致也”。应选:Bo(2)此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表转折;B.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C.同“现。显露/拜见;D.用马鞭
46、驱赶/马鞭。应选:Ao(3)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乙文是记叙和描写。应选:Co(4)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要词语有:一食,吃一顿;或,有时;尽,吃尽。整句的意思是: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重要词语有:由是,于是;遂,就;诣,拜访。整句的意思是:于是刘备亲自前往拜访诸葛亮。第26页共29页答案:(1) B(2) A(3) C(4) 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于是刘备亲自前往拜访诸葛亮。9. (2022衡阳)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 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日:“汝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