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学生用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上海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学生用卷.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0年上海虹口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学生用卷一、积累运用默写1、【来源】2020年上海虹口区高三二模第I题一箪食,一瓢饮,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2、【来源】2020年上海虹口区高三二模第1题 ,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3、【来源】2020年上海虹口区高三二模第1题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其中第一境是“昨夜西风凋碧树,4.【来源】2020年上海虹口区高三二模第2题小明克服病情,在考试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同学想表示祝贺,以下内容合适的项是A.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B.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D.看似
2、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5、【来源】2020年上海虹口区高三二模第3题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各政府职能部门横向上相互独立, , , ,形成了一个封闭的金字塔式的结构。下一级对上一级层层负责 分别行使不同的管理职能5、【答案】D;6、【答案】(1)文中的“复归”不是简单(字面上)的复占、返回的意思,而是有特定含义,指 从文化原典(古代文明)中获取灵感或进步或动力的进程(过程),因此要加引号。C;B;D;(5)文章首先提出“元典精神”并做定义:接着阐述了元典的价值在于对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 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产生积极影响和深刻启迪:然后从文化史角度进一步指出
3、近代文明的发 展在于对元典的继承,更在于对元典的求新求变。最后指出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给现代社会带来 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返本归新,从元典中获取良方。层层推进,逻辑严密。7、【答案】(1)屈原那些表达对纯粹美的追求的伟大楚辞。乡人在祭奠仪式上追慕屈原,用 楚音吟唱的诗歌:在日常生活中传承诗意,创作、吟唱的诗歌。作者参加三闾骚坛诗会,找到 心灵归宿后创作的仿楚辞习作。(2)第段借广韵阐释了 “稀归”地名的含义,意为“万干人生的返回、反观与反思”。既照 应了标题“缓缓归”,又成为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为结尾言志“我终于在聆听了那场楚吟后, 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做好铺垫:同时增添了文
4、章的文化内涵。(3)第段画线句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如:将屈原身上的官服比作缠裹粽子的绳索,将屈原追求真 善美的赤子之心比作熟透的糙糯,将深沉芳香的诗意比作蜜汁,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热爱崇敬之 情,对诗人生命本真价值的思索,耐人寻味。(4)文章通过对屈原庙招魂的陈设、吟诵招魂诗等仪式的描写,表达了神归人民对屈原的肃穆、隆 重、庄严的纪念。同时,也通过自己受到的震动和感悟表达了对于屈原纪念的本质和意义的思 考:招魂的要义在于一种宗教般的咏唱和呼唤来重现屈子的诗意,在于对真善美的诗意价值的的 追寻。对屈子诗魂的呼唤,可以让精神处于流放与漂泊的后人完成身与心灵与肉的回归,归于大 地、诗意和生命。8、【答案
5、】(1)C;C;(3)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两句既是对前面写村中生活乐趣的延续,也是对这种乐趣的定位 和深化。诗作前面写到的赋诗之乐、饮消之乐以及朋友相与之乐都是当时士大夫所追求和享有的 生活之乐,而这两句所写的农耕之乐和真诚朴实之乐却是诗人作为一个亲近大自然的劳动者所独 有的。同时这两句透露的身份定位也使前面所写的这些生活乐趣都着上了普通劳动者的色彩,深 化了作品内容,体现了作者对淳朴自然的生活价值的追求。9、【答案】(1)任意,随意只C;B;(4)当时正值冬天,张俭在便殿奏事,皇帝看见他穿的衣袍又破旧又难看,秘密地命令近侍用火夹 在他的衣服上穿洞来做标记,好多次发现他没有更换衣袍。(
6、5)由此顾遇特异/践历清华/号称明干(6)张俭长期穿着破烂衣袍,以此对皇帝稍加劝谏。张俭甘冒让皇帝动怒的危险,多次请求重 审冤案。(7)节俭、无私、公正、睿智、敢言。10、【答案】(DD;A;(3)承上启下。由第段改造东园时樗树被伐而杏树得以留存,联想到庄周的不同的见解(“不材 终其天年”、“有用而见伤天”),思考有才与无才的物类是否由于各自碰上的时代不同面有被 保护与加害之别,从而引出第段关于物类去留原因的议论。(4)示例:首先,“客”指出庄了说法的本意,认为庄了所说是指自身无用而又处在无用的地方的 物类,它们有幸能够保全自己,而如果自身无用却又去妨害有用的东西则是不能幸免于难的。然 后,“
7、客”以杏树、桂树、漆树为例,说明物类因为对人们有用的方式不同就会导致不同遭遇。 之后,再直接回答作者的疑问,表明樗树就是因为既没用又会妨害他物生长而被砍伐。接着,指 出园中樗树的情况与庄周所说的有才能的反而死掉,没才能的反而生存下来的情况是不同的。最 后,“客”得出结论:一切物类幸与不幸的遭遇,都是根据它所处的客观环境来决定的。11、【答案】灵魂因思想而发光有人说:要想让蜡烛放射出平稳明亮的光来,必须把它放在避风的地方:同样,要想让人的 灵魂散发出智慧的光芒,也要避免那些五花八门的思想的干扰。而我,却不以为然。温室里的烛 光虽然明亮,却少了一抹摇曳的风姿。人,若是没有领略过丰富多彩的思想,那就
8、宛如一尊静态 的雕像,虽然美丽,却少了会发光的灵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此可见思考的重要性,而我认为,一个人光是 进行自我思考远远不够,还应该在生活、书本等各种途径中汲取他人的优良思想。春秋时期的百 家争鸣,使得人人都能恣意而乂无拘无束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诞生了孔孟老庄 之辈的伟大思想家,使得诸子百家的思想和学说开创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然而清 末对内横行文字狱,对外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百姓们的思想被禁锢,与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交 流也被隔绝,使得诸多原本散发智慧光芒的灵魂变得黯淡无光,国力因此衰退,清王朝自取灭 亡。如今,我们进入思想多元化的互联网信
9、息时代,来自不同地域、民族,秉承着不同价值观的 思想互相碰撞,激起灿烂火花的同时,也让一些不良的思想言论有机可趁,侵害了原本和谐的社 会。面为各种五花八门,鱼龙混杂的思想,我们不该因害怕而放弃探索这个世界以及他人的思 想,而应当取其精华,弃之糟粕,过滤他人不良的言论与观点,借鉴他人有思考,有深度的想法 和经验。同时,也不能忘记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轻易被他人的言论所影响和左右,导致随波 逐流、人云亦云,而是要将自己的思想与他人的思想相互结合,并以此创造出更有深度和价值的 思想来,推动社会变革的思潮,经济、文化、教育的革新与进步,往往都离不开这些过程。五花八门并不意味着杂乱,它有时也代表了丰富多
10、彩。萧伯纳曾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 我也有i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假如你有一种 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会有两种思想。 ”我们 不应该被五花八门的思想干扰,却可以被它感染,和它碰撞、交流。运海技扶,必借垂天之羽;乘流击汰,必伫飞云之楫。智慧光芒的散发,正需要借助多元思 想的碰撞和磨砺。整个行政系统内部实行垂直领导 纵向上具有明显的权力行使的单向性A.B.C.D.二、阅读6、【来源】2020年上海虹口区高三二模第4题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元典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这种典籍因
11、其首 创性及覆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的指针。印度的吠 陀经,波斯的占圣经,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先哲的论著,犹太及基督教的“六经”圣 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都被相关民族视为“元典”。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与 之相关的论语孟子老子等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质。文化元典是特定时代、实地域的产物、当以历史文献视之,“六经皆史”即此之谓也。同 时,元典的某些基本精神又能观照久远的岁月,反复被后人重断刻勒,对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 方式、审美情趣、思维范式造成深远而长期的影响。元典的这种超越性是由其基本特质所致:它 们的思考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同时,元典在
12、回答这些始终困扰人类的普遍性问 题时,提供的是种哲理式的框架,而非实证性的结论,是开放式的原型,而并非封闭式的教 条。这使元典不致因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局限沦为明日黄花,而能作为一种灵感的清泉,血得不朽 性,一再发挥巨大的启迪功能。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既是对中世纪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世纪某些束 缚社会进步的制度和精神的否定。近代文明对中世纪的否定,往往借助于对古代文明某些因素的 “复归”。当然,这种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程。这种向“哲学原旨” “文化 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过,在东方也多次出现。考之以中 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返其初”现象
13、可谓俯拾即是。经史学家皮锡瑞在论及清学演变时曾概括: 学愈进而愈古,义愈推而愈高;屡迁而返其初,一变而至于道。19世纪中后叶活跃在中国思想界 的先进文化人,从徐继畲、魏源到郭嵩森、薛福成,进而到康有为、梁后超,继之到孙中山、章 太炎,其具体见解虽各有差异,但菲薄“近古”崇尚“远古”并以此求新、求变,却是他们共同 遵循的思维路向。20世纪以降,工兴文明在全球范围取得长足进展,特别是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 在工业化轨道上突8猛进,文明的器用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都发生着愈益深刻的现代化转 型。然而,“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并非单一式的进步,而是善恶并进、苦乐同行的矛盾过程, 正所谓“省忧喜之
14、共门分,察吉凶之同城”。不论与自然交互关系这一面,单就人与人的关系这 一面而论,工业文明取得了社会契约化、法治化、民主化的重要进程却又带来人的异化、物欲主 义的泛滥、道德的沉沦、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社会的失衡等令人困扰的问题,显示了个 人失调以至社会失衡的危险趋向。面对当今形势,人类正在寻找解决途径。中华元典所贯穿的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兼 内外的融通精神,行健不息、生生不已的好勒乐生主义,人道亲亲的人文传统,以及德业日新意 识、社会改革意识、文化包容意识、宇中和谐意识等等,经过创造性的转化,无疑成为现代人克 服“现代病”的良药。这便是在“退却与重回”中获得民族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
15、新”之 路,用新见来促变元典的革故鼎新之路。这种双向性的辩证发展进程,正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 途。(节选自中华元典精神的近现代意义,有删改)(1)第段中“复归” 一词为什么要加引号?请做简要分析。(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元典精神体现在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中,这些典籍具有“元典”性质。B.文化元典提供永恒的精神因子,能产生不朽而深远的影响,以解决困扰人的问题。C.工业文明利弊参半,而“返木开新”“革故鼎新”之路才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D.近代文明在其发展的进程中选择以“尚古”作为前进的基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16、文章从历史到现实展开论证,既有对历史发展的深刻剖析,也有对当下现实的冷峻思考。B.文章论述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时,将国外史料与中国文化人的理论材料作了对比。C.文章围绕论题,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论证,从多个角度充分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I).文章末段从解决问题的立场出发,指出面对当今形势,人类特别是中国正在寻找解决途径。(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必有其原创性的元典精神,这种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在该民族的社 会与生活之中。B.元典不会被时代淘汰,因为元典超越现实关照久远,亲近哲理提供实证,具有开放的气度和终 极关怀的胸襟。C.东西方文化共同遵循一条借
17、助“复归”来谋求现实变革的思路,以至“返其初”的现象深刻影 响了近代文明的进程。1) .中华元典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而今要发展现代中国,还需要开辟来白中华文化原创性 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7、【来源】2020年上海虹口区高三二模第5题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寻声楚吟缓缓归汤世杰听见一声“到了”,应声望去,秫归就到了。这句话猛然唤醒了我:那场处心枳虑的返 回,将将抵达。路上,我一直深究的,正是“秘归”这个地名。“种”,广韵中称“千 亿”。“归”,即返回,扩展为反观、反思。所谓“神归”,便是万千人生的返回,反现与反 思。屈原必深谙于此,他的一生是对“返回”最好的注
18、释,而导引这一切的就是诗。屈原本质 上是个诗人,以文辞与辩才名世,“诗”与“策”,是他生命的两翼。他曾极力以他的“策”去 报放他的国,可惜君王既不懂他的“诗”,也无视他的“策”。当“策”的翅膀被折断,便只能 返回去做他的诗人。我到的那天,是端午前一天。这些年,我在异域他乡身心俱疲,每时每刻都渴望着归去。 如果“返回”“归”是秫归的一大属性,漂泊与流浪,则是种归的又一大属性。没有漂泊与流 浪,何来“返回”与“归”?多年前一个端午,我去过老种归。那年的端午诗会是在一个幽暗的礼堂进行。轮到我上台 时,浑身都在哆嗦。紧张,突然意识到了那个时刻的庄严。诗是秫归的骨与血。只有那时,你才 会真切想起你面对的
19、,是中国最古老也最伟大的诗人屈原直颠沛流离于江河湖海的诗人。在他身后,世界迷失了方向,至今还在迷失。汉唐以降,诗早成了仕途进阶攀附的云梯,诗的价 值断崖式跌落。人沦为徒具内身的躯壳,灵魂无家可归。比如我,多年漂泊异乡,以为浪迹天涯 阅尽春秋有无尽豪迈,其实无非是一种极致的自我迷失,潇洒中隐藏着的唯有孤独。在这个意义 上,我们与屈原一样,一直处于无尽的流放与漂泊之中翌日清晨我醒得早,沿乐平里盘山小道爬上去,来到屈原庙前奉上三柱香。只有在乐平 里,才能感受到屈原穿越了两千多年时光,整整走过一部中国文明史。说屈原只知忠君报国的论 者,他们忘了屈原终其一生都是个追寻真善美的诗人。在他那里,美政与美人同
20、为一体,二者不 过是“美”的不同形态。他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美”为终极目标的歌者。美是这个世界 上最崇高的,她高踞于山河之上,与日月同光。祭奠屈子的招魂仪式即将开始,在高高的屈原庙脚下,一张普通条桌,铺上一幅深红色绒 嶂。凝眸处,“三闾骚坛”四个稚拙可亲的隶书字,让整个乐平里顿有千钧之重。条桌上,供着 显见是出于民间手笔的灵牌:“楚三闾大夫屈原之魂魄位”,两边“清烈千秋师”“忠贞万古存” 两行小字,点点滴滴都是淋漓的民心。烛灯、香炉、酒盅、点心一溜排开,轻烟缭绕,人世静 穆。纸扎的引魂幡以素雅的清白,在屈原庙前沉郁的深色背景里,时而低垂,时而轻飕.由一面 鼓、两面锣、一副大钱组成的乐队,
21、四个乡人,把阵阵锣鼓敲打得叫人热血盈沸。三个吟诵招魂 诗的乡人开始了吟唱。那是始自屈原的道地楚吟,来自大地,悲惘悠扬,深切跌宕,忧而不伤。 置身在那样的气氛里,异样的肃穆让人既振奋充盈,又虚脱无力,屈原若魂魄来归,必可听见乡 党的声声呼唤。招魂之要义不在召回肉身,而在以吟唱呼唤、重现他的诗意,诗,从诞生之日起,便与 “唱”紧紧相连。三闾骚坛的诗人,一代代地读诗写诗唱诗,那既是怀念屈原,也是他们自身生 命的需要。来自俗世的吟唱者,肉身沉重,尘埃满身,没有翅膀,无法飞翔,只好以吟唱代替飞 翔。他们的吟诵,率真的粗砺一如裸露的山野,无饰的挚拙恰似未耕的田园,有无名山花之清 纯,有在山之水的凛冽。坐在
22、身边的朋友悄悄问我,能不能也朗诵一首自己的诗作。久不为诗,我只在去乐平里的 路上,用手机记下过一些思绪。头天在县城吃过的粽子状若小喇叭,凝视良久,总以为它在吹奏 什么,讲诉什么。解开紧紧缠裹着粽子的道道绳索,一如解开屈原身上的左徒官服,方可见屈原 作为个大地诗人的真身,向世界奉献他几经慈煮早已热透的核核之心,顿时诗意汹涌,密汁涟 漪流溢,九州为之庆幸。不如此,我们将痛失九歌天问,失去那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 人。而乐平里的乡亲、农人,则在千年之后,得以继续为大地招魂,为意思招魂,为生命招魂。朗诵间隙,我与从台上走下来的乡亲悄声聊天,问他们的写作,他们的吟唱。刚才参与招 魂吟唱的三位乡人,没有一个职
23、业诗人。在乐平里,在称归,诗性的日子已成常态。诗,伴随着 他们的日常,伴随着他们的油盐柴米欢乐悲辛。离开秘归的路上,我记述下这一切,一首仿楚辞的习作适时而生。三十五年辗转,我终于 在聆听了那场楚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有删改)(1)本文题目中的“楚吟”意蕴丰厚,请结合全文概括“楚吟”的含义。(2)第段重点阐释了 “秘归”这个地名,简要分析其作用。赏析第段画线句。(4)文章浓墨重彩地刻画了祭奠屈原的“三闾骚坛诗会”,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8、【来源】2020年上海虹口区高三二模第6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移居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
24、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注】此理:这种生活乐趣:将:岂。纪:经营料理。(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项是A.从作者所处的年代看,本诗不是一首律诗。A. ”相思则披衣”句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B. “言笑无厌时”句写与家人谈笑从无厌倦。I). “无为忽去兹”表达作者对此生活的喜爱。(2)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A.慷慨豪迈B.清丽朦胧C.平淡自然D.清淡空灵 (3)结合整首作品,评析“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两句的作用。9、【来源】2020年上海虹口区高三二模第7题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张俭
25、,宛平人。性端患,不事外饰,统和十四年,举进土第一,调云州幕官。底整车驾 经行,长吏当有所献。圣宗猎云中,节度使进日:“臣境无他产,惟幕僚张俭,一代之宝,愿以 为献。”召见,容止赤好;访及世务,占奏三十余事。由此顾遇特异践历清华号称明十。重熙五年,兴宗幸礼部贡院及亲试进土,皆俭发之。进见不名,赐诗褒美。俭衣唯绸帛, 食不重味,月俸有余,蜩给亲旧。方冬,奏事便殿,帝见衣袍弊恶,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 屡见不易。帝问其故,俭对日:“臣服此袍已三十年。”时尚奢靡,故以此微讽喻之。上怜其清 贫,令医取内府物,俭奉诏持布三端而出,益见奖重。俭弟五人,上欲俱赐进士第,固辞。有司 获盗八人,既戮之,乃获正
26、贼。家人诉冤,俭三乞申理。上勃然日:“卿欲朕偿命耶! ”俭日:“八家老稚无告,少加存恤,使得收葬,足慰存没矣。”乃从之。俭在相位二十余年,裨益为 多。致政归第,会宋书辞不如礼,上将亲征。幸俭第,尚食先往具馔,却之:进葵羹干饭,帝 食之美。徐问以策,俭极陈利害,且日:“堪遣一使问之,何必远劳车驾? ”上悦而止。复即其 第赐宴,器玩悉与之。二十二年薨,年九十一,敕葬完平县。(节选自辽史列传第十)【注】书:国书(1)写出卜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令忌取内府物兔遣一使问之(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故事,车驾经行,长吏当有所献。A.典故B.事故C.旧例D.杜撰的事情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
27、正确的项。召见,容止林分A.粗鲁B.质朴C.郊外D.不受拘束(4)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方冬,奏事便殿,帝见衣袍弊恶,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屡见不易。(5)用“/”为第段画线部分断句。由此顾遇特异践历清华号称明干(6)第段叙写了张俭的多件事,概述其中详写的两件事。(7)从全文看,“一代之宝”张俭的优点有哪些?10、【来源】2020年上海虹口区高三二模第8题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伐树记宋欧阳修署之东园,久塘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 阳 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 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
28、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 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 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本且华,将 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 ”因勿伐。既而悟且叹L1: ”吁!庄周之说以:樗、栋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天,今樗 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遣其时之可否邪? ”他口,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无用 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被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 矣!若桂、
29、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 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 幸,视其处之而已。”客既去,修善其言而记之。【注】弗:杂草丛生。薪:砍掉作柴薪。(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而B.之C.则D.既(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守园人建议把东园里的一些树砍去,使园子更加宜于种植其他果蔬花木。B.在客人看来,树木的生死主要是看它的用途,有用者则生,无用者则死。C.作者记伐树事,主要意图是反思自己的主观和片面,主张要善待有才者。I).本文是一篇寓言性的哲理文,在写作技巧上主要运用反间和对比的形式。(3)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4)第段中“客”是如何层层推进地进行说理的?请加以分析。三、写作11、【来源】2020年上海虹口区高三二模第9题阅读下面材料,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有人说,要想让蜡烛散射出平稳明亮的光来,必须把它放到避风的地方;同样,要让人的灵 魂散发出智慧的光芒,也要避免那些五花八门的思想的干扰。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1、【答案】在陋巷;2、【答案】凤凰台上风凰游;登金陵风凰台;3、【答案】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4、【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