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人教版语文9下第23课出师(教案二)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初中人教版语文9下第23课出师(教案二)表.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初中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出师表(教案二)一、内容解读出师表作为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的一篇表文,其情真意切令人感动。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以议论为主,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有极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文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诸葛亮先向后主刘禅陈述了蜀国当时面临的不利处境:先帝去世、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接着阐述了有利条件:有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之后他向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文章这部分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提出建议之中,贯串了一条抒情线索,即叙述先帝刘备对贤臣的“殊遇”,鼓励刘禅效法先人,也表达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和“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二部分(第67
2、段),作者追述了三段回忆:先帝当初三顾茅庐,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己临危受命,与先帝患难与共;先帝临终托孤,寄以兴复汉室的大业。三段追忆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以来”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对刘备父子的忠心,以及收复汉室的决心。第三部分(第8段),作者分别阐明了自己、朝臣以及后主刘禅的责任:自己要“讨贼兴复”,朝臣应进“兴德之言”,刘禅应“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文章情辞恳切,感人泪下。二、技法总结此文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充满恳切忠贞的感情。本文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串全文,处处不忘先
3、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典故,每句话既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口吻。三、主题概括这篇表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刘禅提出有关朝廷内政的建议,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同时表达了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思想。资料库1.作者简介。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蜀汉丞相。2.文体知识。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呈文被分成
4、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通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3.作品背景。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后主刘禅言事的呈文。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xio)亭(今湖北宜昌)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稳定的状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他感到刘禅暗弱,颇有内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5、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陈述了自己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文言知识库1.朗读课文,圈画课文中的生字词。崩殂(c)疲弊(b)陛下(b)恢弘(hng)费祎(y)行阵(hng)桓(hun)夙夜(s)渡泸(l)驽钝(n)攘除(rng)斟酌(zhn)咨诹(zu)妄自菲薄(fi) 陟罚臧否(zh)(p)以遗陛下(wi) 裨补阙漏(b)(qu) 性行淑均(xng)猥自枉屈(wi)以彰其咎(ji)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指帝王之死)(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候)(3)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朝廷)(4)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这里指疆场)(5)
6、盖追先帝之殊遇(特殊的礼遇)(6)诚宜开张圣听扩大皇上听闻(的范围)。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意见(7)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8)恢弘志士之气(发扬,扩展)(9)不宜妄自菲薄(随意地看轻自己)(10)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11)陟罚臧否(提拔、晋升)(赞扬和批评)(12)不宜异同(这里指不同)(1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14)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负责专职的官员)(罚)(15)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公平清明的治理)(16)使内外异法也(宫内和丞相府的赏罚标准不同)(17)此皆良实(忠良诚实的人)(18)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拔)(19)愚以为宫中之事(我,谦称)(20)
7、悉以咨之(询问)(21)必能裨补阙漏(弥补缺失疏漏)(22)有所广益(这里指有启发和帮助)(23)性行淑均(善)(公正、公平)(24)必能使行阵和睦(行伍,部队)(25)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里表示原因)(26)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遗憾)(27)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忠正贤明,为保全节操而死(指以死报国)(28)躬耕于南阳(亲自)(29)不求闻达于诸侯(有名望,显贵)(30)先帝不以臣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31)猥自枉屈(辱。谦辞)(屈尊就卑)(32)由是感激(感奋激发)(33)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34)后值倾覆(覆灭,颠覆。这里指兵败)(35)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自那时以
8、来)(36)夙夜忧叹(早晚,日日夜夜)(37)恐托付不效(没有效果)(38)深入不毛(不生长草木。这里指贫瘠、未开垦的地方)(39)当奖率三军(鼓励)(40)庶竭驽钝(表示期望)(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41)攘除奸凶(排除,铲除)(42)斟酌损益(斟酌利弊)(4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这里是功效的意思)(44)以告先帝之灵(祭告)(45)若无兴德之言(发扬圣德的话)(46)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疏忽)(47)以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48)以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方法(49)察纳雅言(指正确合理的言论)(50)临表涕零(流泪,落泪)3.古今异义。(1)未尝不叹息
9、痛恨于桓、灵也(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2)臣本布衣(古义: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3)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言行恶劣)(4)由是感激(古义:感奋激发。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5)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店铺开业)(6)临表涕零(古义:眼泪。今义:鼻涕)(7)遂许先帝以驱驰(古义:奔走效劳。今义:驱赶;跑)4.一词多义。(1)遗深追先帝遗诏(形容词,指死去的人留下的)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动词,留给)(2)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动词,判定,评定)每与臣论此事(动词,谈论)(3)效恐托付不效(名词,效果)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
10、复之效(名词,这里是功效的意思)(4)以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连词,表目的,用来)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为)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以伤先帝之明(连词,表结果,以致)5.词类活用。(1)亲贤臣,远小人(亲,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2)此皆良实(形容词用作名词,忠良诚实的人)(3)以光先帝遗德(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4)深入不毛(名词用作动词,生长草木)(5)优劣得所(形容词用作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人)(6)攘除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之人)(7)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形容词用作名词,怠慢,疏忽)6.特殊句式。倒装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介词结构后置,正常
11、语序为“于乱世苟全性命”)咨臣以当世之事(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以当世之事咨臣”)7.参考译文。先帝开创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已分成三国,我们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候。然而侍奉、守卫的臣子们在朝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对他们)特殊的礼遇,想(把先帝的恩情)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发扬扩展志士们的勇气,不应该随意地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皇宫和丞相府中,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
12、而)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或尽忠行善的人,应当交给负责专职的官员来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以显示陛下公平清明的治理,不应该偏袒徇私,使宫内和丞相府的赏罚标准不同。侍中郭攸之、费祎和侍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询问他们,然后再去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失疏漏,有启发和帮助。将军向宠,性情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当年试着任用时,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拿来询问他,一定能使行伍团结和睦,德才有高有低的将士各得其所。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隆昌
13、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正贤明,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种,只求能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中有名望。先帝不因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委屈地自我屈尊就卑,三次到草庐里来拜访我,拿当今天下大事来询问我,(我)因此十分感奋激发,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接受了任命,在危急患难的时候受到委任,从那时以来已有二十
14、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遗命以来,早晚忧愁叹息,担心先帝托付的事情没有效果,以致损害先帝的圣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贫瘠、未开垦的地方。现在南方叛乱已经平定,兵器准备充足,应当鼓励并率领全军将士,北伐平定中原地区,希望竭尽(我的)平庸才能,铲除奸邪的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回旧日的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至于斟酌利弊,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的责任。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成效,(如果)没有取得成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祭告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15、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询问(治国的)好方法,识别和采纳正确合理的言论,深切地追念先帝留给陛下的遗诏。(这样的话)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现在我即将远离(陛下),面对着奏表,禁不住流下了眼泪,不知道说了些什么。案例二【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与已掌握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与句式。2.了解文章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3.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三国时期,有一个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演绎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故事。如“空城计”“七擒孟获”等,你知道他是谁吗?(诸葛亮)他在公元227年率师北上伐魏前写下了一篇传诵千古的
16、美文,陆游曾称赞它:“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去领略诸葛亮对刘备父子的赤胆忠心。二 了解相关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及文体相关知识。三 初读课文,读顺课文1.自由读。生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清读音障碍,自主朗读课文。2.听范读。播放朗读音频,生根据朗读音频和课件出示内容,明确疑难字的读音。四 理解词语,疏通文意1.理解词语。(1)生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画出难理解的词语。(2)师出示应该重点注意的词语。2.疏通文意。(1)生画出文中的重点句式,明确其类型并自主翻译。(2)生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17、(3)生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全文。(4)师明确译文。3.文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建议和主张?明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体现在第1、2段和第5段)4.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要求复述时将当时的历史形势及作者的主张包括其中。)五 理清脉络生默读课文,自主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第二部分(第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三部分(第8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加深对
18、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二课时一 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大概了解了文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研读这篇情辞恳切、动人肺腑的表文。二 讲授新课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分析第1段。(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明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明确】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的耿耿忠心,他们“不懈于内”“忘身于外”。(3)本段提出了什么建议?【明确】广开言路。(4)这一段中,诸葛亮对后主进行了怎样的规劝?【明确】“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5)这一段中诸葛亮先后三次提及先帝,其用意何在?【
19、明确】意在激发刘禅继承先帝之志,启示他效仿先帝用人之明。小结:此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2.分析第2段。(1)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明确】严明赏罚。(2)如何具体执行?【明确】“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小结:此段提出内外一体、严明赏罚的建议。3.分析第34段。(1)诸葛亮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明确】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2)诸葛亮希望刘禅如何任用他举荐的贤臣?【明确】“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营中之事,悉以咨之。”(3)诸葛帝认为任用他举荐的文臣武将有何益处?【明确
20、】“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小结:这两段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4.分析第5段。(1)本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明确】“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每与臣论此事”中“此事”指什么?【明确】“后汉所以倾颓”。(3)“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明确】亲贤臣,远小人。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使汉代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希望刘禅能亲近贤臣,疏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以上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诸葛亮出师前的周密安排,为的是使出师无后顾之忧。三 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并向学生讲解“寓情
21、于议”的含义【明确】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于摆事实、讲道理的议论中,就是“寓情于议”。作者采用这种委婉的方式,意在使后主更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的目的。四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15段。第三课时一 回顾所学1.复习上两节课的内容。问题: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2.朗读并背诵课文第一部分。二 讲授新课(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1.分析第6段。(1)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是哪一句?【明确】“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2)当时作者的生活态度是什么?【明确】“苟
22、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3)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明确】意思是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4)哪句话概括了诸葛亮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明确】“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小结:此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后主明白先帝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2.分析第7段。(1)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明确】“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3)哪句话表明伐魏时机已成熟?【明确】“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小结:此段叙述作者受命以
23、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忠贞不渝、尽心尽责辅佐后主以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二)研读课文第三部分3.分析第8段。(1)第8段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明确】“奖率三军,北定中原。”(2)“若无兴德之言以彰其咎”照应上段哪一句?【明确】“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小结:此段再次提出对刘禅的期望和建议,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又是长辈对晚辈关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三 深研课文,讨论交流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小组合作,深度研读课文,共同探讨下面的问题。(1)文章主要是向后主进谏,作者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明确】文章开篇以蜀国形势谈起
24、,说明国家处于危在旦夕的形势中,如不救亡图存,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剧。原因:“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因此国家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益州疲弊”的情况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做准备,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2)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明确】这样写,首先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诚,二十一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之“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合情合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要像其父一样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另辟蹊径,使文章起伏有致。(3)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明确】作者写此文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作者反复提及“先帝遗诏”,是希望能勉励后主。四 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全文。五 板书设计出师表提出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追忆往事知遇之恩托孤之情明确责任臣:讨贼兴复;进兴德之言君:深追先帝遗诏报先帝忠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