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人教版语文9下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二).docx

上传人:万家****客 文档编号:89771522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9.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初中人教版语文9下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3年初中人教版语文9下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初中人教版语文9下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初中人教版语文9下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初中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案二)备课素材一、内容解读文章有两条线索,事件发展的线索(将战备战胜战评战)和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问战参战释疑)。第1段叙述了战前的准备。开篇即点出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对象、战争性质以及鲁国决定应战。随后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点出他决意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里,“远谋”为全文的关键,也是理解曹刿这一人物形象的钥匙。接下来是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面对前者“何以战”的问题,鲁庄公接连做出的两个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都遭到了否定,曹刿认为这不过是“小惠”和“小信”。在曹刿的启发下,鲁庄公最终意识到

2、民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第2段写了长勺之战的经过。鲁庄公不察战情,急躁冒进,而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前者的“鄙”与后者的“远谋”形成鲜明对比。第3段论述了战争的取胜之道。一是强调蓄养士气的重要性,二是要看准战机,再做行动,谨慎判断,谨防埋伏。二、技法总结1.人物对比,形象鲜明。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手法,通过描写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将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突出了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爱国热忱。将曹刿与鲁庄公进行对比,如在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将战”而不知“何以战”,在曹刿的提醒下,认识到要想取得战争胜利,应先取信于民;在作战过程中,鲁庄公盲目地“将鼓之”“将驰之”,而曹刿则两次阻止他

3、,到时机有利时才说“可矣”;在战争胜利后,鲁庄公不知为何取胜而“问其故”,曹刿一一分析回答。这样用鲁庄公的“鄙”,反衬出曹刿的深谋远虑、从容镇定,有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高超的军事才能。2.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3.语言精练,不置褒贬。文章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练,表意说理通达晓畅。行文中散句、对偶句错落有致,增

4、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在叙述事件时,直陈其事,不置褒贬。如在写曹刿时,没有直接赞扬他;在写鲁庄公时,没有直接贬低他。曹刿的深谋远虑、从容镇定,鲁庄公的浅薄无知都暗含在人物的语言、动作之中。三、 主题概括本文记述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使得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这是我国历史上弱国战胜强国的著名战例。文章说明取信于民、正确指挥是战争取胜的主要条件,同时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善于把握战机,具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资料库1.作家作品。左传亦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旧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撰,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多用事实解释春

5、秋,同公羊传穀梁传用义理解释有异。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记事详明,为中国古代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2.作品背景。春秋时期,周室不振,内有诸侯争霸,外有蛮夷交侵,战乱迭起,生灵涂炭。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爆发的大小战争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延续之久在中外历史上都少见。其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齐鲁长勺之战,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长勺之战发生于鲁庄公十年春天。当时,齐为大国,鲁为小国,鲁国一向受齐侵侮。齐襄公在位时,政令无常,其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齐桓公因鲁国接纳公子纠并助其争夺王位而怀恨在心,

6、于即位次年,率齐军攻打鲁国。3.文体知识。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等。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编年体: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首创。古代官方编修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文言知识库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曹刿(gu)玉b(帛)小信未孚(f)又何间焉(jin)长勺(sho)公与之乘(chng)

7、下视其zh(辙)夫战(f)望其旗靡(m)2.重点词汇释义。(1)齐师伐我(军队)(2)又何间焉(参与)(3)肉食者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4)何以战(凭、靠)(5)弗敢专也(独自享有)(6)小惠未遍(遍及,普遍)(7)弗敢加也(虚夸,夸大)(8)必以信(实情)(9)小信未孚(使信服)(10)神弗福也(赐福,保佑)(11)小大之狱(指诉讼案件)(12)虽不能察(明察)(13)必以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14)忠之属也(类)(15)战则请从(跟随)(16)公将鼓之(动词,击鼓进军)(17)齐师败绩(大败)(18)公将驰之(驱车追赶)(19)既克(已经)(20)一鼓作气(鼓起)(21)再而衰

8、(第二次)(22)三而竭(穷尽)(23)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24)难测也(推测,估计)(25)惧有伏焉(埋伏)(26)望其旗靡(倒下)3.古今异义。(1)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2)肉食者鄙(古义: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3)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4)小大之狱(古义:诉讼事件。今义:监狱)(5)必以情(古义:诚,诚实。这里指诚心。今义:感情)(6)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7)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又一次)4

9、.一词多义。故公问其故(缘故,原因)故克之(所以,因此)以可以一战(凭借)必以情(按照)必以分人(把)5.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2)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6.特殊句式。(1)倒装句何以战(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何战”)战于长勺(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于长勺战”)7.成语积累。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事情做完。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混乱。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经枯竭,我们的士气正旺盛。8.参考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10、?”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凭借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不敢虚夸数目,一定报以实情。”(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

11、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次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庄公正要驱车追赶。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向下察看齐军的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穷尽了。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案例二【教学目

12、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弄清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4.引导学生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国演义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的是什么战役?(学生答:赤壁之战)为什么这场战役很有名?(学生答: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那么历史上这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还有哪些呢?(学生纷纷发言。老师总结:长勺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记述长勺之战的文章曹刿论战

13、。二自主学习1.作品简介。2.背景介绍。三 疏通文意,整体感知(一)疏通文意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句记录下来。2.教师利用PPT展示重要词语、句子翻译。3.小组合作,以提问的形式检查翻译,疏通文意。(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层次是怎样的?【明确】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第二层(从“问:何以战?

14、”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第二部分(第2段),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以写鲁国的战术决策为主。第三部分(第3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可分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以逸待劳发动反攻,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知己知彼,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2.速读课文理线索,这篇课文有几条叙事线索?【明确】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

15、发展的线索(将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问战参战释疑)。3.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那么本文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四 板书设计论战将战备战胜战评战请见问战参战释疑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本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其奥妙何在?史书上是如何记载这一历史事实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回味这一段传奇佳话。二 内容梳理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由“齐师伐我”的“我”字你悟出了什么

16、?【明确】“伐”是兴兵攻打的意思。由“齐师伐我”的“我”字可以看出,记载这一史实的一定是鲁国的史官,而且齐国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鲁国是正义的卫国战争。2.曹刿的身份是什么?你会用一句什么样的诗句来评价他?【明确】从“其乡人曰”一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是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曹刿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啊!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此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人?【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当时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用以代指有权位的人。

17、4.作战地点在哪里?【明确】长勺,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5.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鲁庄公是个怎样的国君?照应了上文的哪个句子?【明确】“故”是原因的意思,战争取胜还不知获胜的原因,由此可见,鲁庄公是一个平庸的国君,照应了上文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个句子。6.曹刿对战争获胜的原因分析,可以用哪几个成语来概括?【明确】冲锋要待“彼竭我盈”之时,曹刿是要鲁军“以逸待劳”;追击要选择“辙乱旗靡”之时,曹刿是要鲁庄公能够“知己知彼”。三合作探究(一)文本探究1.阅读第1段,思考:(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全文的关键词,

18、贯串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曹刿的对答反映了他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2)“何以战”这三个字引起下文分析参战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前两个方面的准备,曹刿都予以否定民弗从也、神弗福也,第三个准备,得到了曹刿的认同,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

19、力量的政治远见。(4)文段最后一句“战则请从”有什么作用?【明确】写出了曹刿不仅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重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的情况。2.阅读第2段,思考:(1)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恰当的作战时机的?【明确】战斗刚开始,鲁庄公就急于出战;当齐军刚败退,鲁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鲁庄公的急躁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2)战场上情况复杂,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简略?【明确】第2段着重叙述了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

20、写得非常简略,这样写突出曹刿的“远谋”,为下文“论战”埋下伏笔。3.阅读第3段,思考:曹刿是如何回答鲁庄公的询问的?【明确】曹刿的回答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的时机进行攻击。“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的最佳战机。二是解释他为什么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下令追击。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的胜利。(二)人物赏析1.找出文中写曹刿的句子,分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概括)【明确】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从曹刿请见中可以看

21、出他的爱国热情,从曹刿问战中可以看出他的政治远见,从曹刿参战中可以看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从曹刿论战中可以看出他过人的谋略。2.课文除了写曹刿还写了鲁庄公,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用“表现了”的句式概括)【明确】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的见识之“鄙”。鲁庄公把战争获胜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的无能;他急于进攻,急于追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见曹刿的三问三答,表现了他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作战时鲁庄公与曹刿共乘并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获胜原因,并不因获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三)主旨探

22、究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明确】政治清明,民心所向(在政治上取信于民);上下团结,君民一心(团结一致、知人善用);掌握策略,以逸待劳(不盲目与强齐硬战);把握战机,后发制人(彼竭我盈、一招致胜)。(四)写法探究1.课文的核心人物是曹刿,作者为什么还要写鲁庄公?【明确】写鲁庄公是为了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更鲜明生动。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2.本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明确】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四板书设计曹刿论战曹刿请见爱国热情参战卓越才能论战过人谋略远谋鲁庄公施行小惠、祈求神灵政治无能急于备战、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礼贤下士、任人唯贤急于进攻、急于追击军事无知战后问刿、胜而不喜为求真知,不耻下问鄙五拓展延伸根据平时的积累说说历史上那些以少胜多的战例,并简要分析弱者取胜的主要原因。【明确】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巨鹿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战争胜利主要的因素是天时、地利、人和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