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pdf

上传人:hg158****2095 文档编号:72548197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434.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pdf(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 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3 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理清思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 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

2、况。唐太宗驾 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恨 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让学生看教材中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从摹 本可以判断“书中极品”的评价绝非妄言。而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 序的魅力所在。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解题 1、走近作者 王羲之(公元 321379,说 303361),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人。是东晋也 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任右军 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 法,博采众长,备精诸

3、体,有“书圣”之称。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 十七帖为著。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 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2、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 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 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 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

4、写了一篇情真语 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 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 节),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 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 僧支遁等四十一人。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 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 序。3、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

5、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 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 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四、整体感知 1、放录音 1)字音辨识 癸 gui 丑 shang(2)听录音,请学生分别划出三个段落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来(“乐”“痛”“悲”),划出不懂的字词句来。3、感知作品,理清思路 根据文章的情感变化,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教师明确:第一段(1、2 自然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 第二段(3 自

6、然段):抒发人生感慨 第三段(4 自然段):交代作序目的 五、教学小结 六、布置作业 预习 1、2 自然段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研习 1、2 自然段,探究乐在何处【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温故知新 1、齐诵课文 2、回顾思路 二、研习第一部分,即 1、2 自然段 1、迅速浏览课文,然后合上课本,凭记忆按提示查找内容要点 如:时间:“永和癸丑暮春”地点:“兰亭”修禊 xi 激湍 tuan 流觞 形骸 hai shang 游目骋 cheng 怀 嗟悼 jiedao 齐彭殇 会 kuai 稽 ji 感慨系 xi 之 通假字:趣舍万殊 悟言一室之内 人物:“群贤少长”环境:“此地有,又有”活动:“引以

7、为流觞曲水”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感受:“信可乐也”2、摘录本段写景句,体会作者写景状物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 乐的心境。学生明确: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3、课堂练习:模拟想象你便是其中一文士,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将景物和你的感 受诉诸笔端。教师点拨:本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想那 阳春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此段中作者却只选山、水、林、竹、天。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 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彩。如此美 景,在良辰、乐事的氛围

8、中,给人带来的是愉悦,是欢欣,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扑 面而来的春天气息和游人如织的快乐场面。4、提示学生朗诵时注意语调要清新明快,充满欢欣,优雅之情调。按照提示每组 选代表朗读。5、学生讨论、交流(1)有人将本段之“乐”总结为“五乐”,你能找出来并加以总结说明吗?(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在第 1 部分中起到什么作 用?)明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而 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 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 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9、”,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 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 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2)本段末句“信可乐也”能否改成“信可乐矣”?请阐述理由。明确:“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因为用“也”语气平缓,笔势沉稳;而用“矣”语气激越,笔端情感外露。仔细揣摩第 1 段中描述景物只在山、水、林、竹,而舍鲜花吐芳;就是写林写竹,只言“茂”“修”,而弃其绿、碧、翠,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集会本是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并不 过分显露,这是他气

10、节高爽、性格沉稳的表现。(3)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 25 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 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三、当堂训练 尝试着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暮春三月,莺飞草长,天气晴朗,春风和煦,不可不谓之“良时”;会稽山阴,清 幽兰亭,茂林修竹,山环水绕,不可不谓之“美景”;时贤名流,志趣相投,不可 不谓之“贤人”;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不可不谓之“雅事”;仰观俯察,游目骋 怀,不可不谓之“乐心”:这实在是人生之乐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 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这种美好的聚

11、会自此以后成为美谈佳话。千年以 降,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些文人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五、预习作业 1、预习第 3、4 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何而“痛”?又为何而“悲”?2、如何理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研习 3、4 自然段,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整理本课文言知识【教学过程】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 暮春三月,草长莺飞,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茂林修竹,清流潺潺,胜友云集,曲 水流觞,泼墨挥毫,赋诗饮酒,不亦乐乎!可作者的感情怎么变成了“痛”呢?他由 眼前的美景、盛会想到什么了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二段,看看作者的心思到哪 儿去了。2、检测 1、2 自然段的文言知识 二、展

12、示学习目标 三、研习第 3 自然段 1、全班齐读第 3 段,理清文章思路 提问一:请合上课本串讲本段大意 提问二:这段话作者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讨论的?明确: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 提问三:作者为何而痛?一痛惜情随事迁,美好消逝;二痛生命有限,终期于尽。2、诵读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 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以理论为主,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 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中的“痛”。末句 以降调慨叹语气收束。请按照上述提示,每组选代表诵读 四、研习第三段,即 4 自然段 1、熟读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这段议论中包含感

13、情,请理清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问题(1)当前士大夫的人生观是怎样的?(2)你认为作者赞同他们的人生观吗?为什么?明确:由读昔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 转入对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 了作者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着,接着 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变化如此 迅疾,此次宴会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慨。随着感情 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眷

14、恋和热爱。2、朗读语调提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 和 缓低沉 的 语调 读出。挑选学生按照以上提示朗诵 五、合作探究 1、谈谈你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的认识。明确: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 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 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 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2、第四自然段,作者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那么作者 究

15、竟为何而“悲”呢?明确: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三悲 后人叩问今人,可谓千古一悲!文章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 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何 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六、探究性阅读训练 有人认为作者在文中阐述了他的生死观,是他的旷达性格使然;但他毕竟生活在国 事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讲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毫无影 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你如何理解呢?请发表你的观点 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屡屡发生。士大夫自危而

16、无奈,寄情山水,啸傲山野,思想消极,行动无为,感觉生命就像浮萍之于水,随 波荡漾,飘到哪里是哪里,生死无常。于是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所谓“一死生”“齐彭殇”,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即玄理之一。受社会思潮影 响,东晋文学创作内容消沉,逃避现实、出世入仙的情调很浓,是玄言文学泛滥之 时。在这种背景下,王羲之在文中描绘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还能批判当时盛行的虚无 思想,实际上就是眷念人生、热爱生命的表现。他在书法上的执著努力和卓越成就 也是对抗人生虚无的体现。诚所谓“消极其表,执著其里”,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 质。小结: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把握

17、文章主旨的利器。七、随堂演练: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1、通假字 趣舍万殊(“趣”通“趋”,趋向,取向)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2、一词多义 修:茂林修竹(高)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乃重修岳阳楼(修建)修守战之具(整治)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期年之后(周,期年:一周年)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辞)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临: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引申为阅读)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面对)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次:引以为流觞曲水,

18、列坐其次(旁边)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行军途中的驻地)3、词类活用 映带左右(环绕,名作动)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使(水)弯曲)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动)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样,数量词意动)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意动,看作相等。)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4、古今异义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夫人”古义:“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人”,人 们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俯仰”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

19、义:这篇文章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 人 5、特殊句式 列坐其次 古义:这个地方 今义:次一等的。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 或取诸怀抱 古义:思想抱负 今义:怀里抱着 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用来的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会于会稽山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亦将有感于斯文(介词结构后置句)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死生亦大矣(判断句)八、课堂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 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 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语言 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 贵。九、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预习赤壁赋 十、教学反思 冯卫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