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游沙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游沙湖》教学设计.docx(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游沙湖教学设计新洲一中沈琴教学目标:1、积累“绝”、“许”等文言实词和“因”、“以”等文言虚词。2、理解庞安常和自己“异”的内涵。3、感悟并学习苏轼处逆境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1、挖掘庞安常和自己“异”的内涵。2、体会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教学流程:一、导入1、用眼前这犹如山峦状的波浪线来形容北宋文坛上一位绝代才子的人生境遇的话,你会想 到谁?(明确)苏轼。为官几起几落,在新旧两党的夹缝中度过了他坎坷的一生。正如他在自题 金山画像中说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彳詹州:他人生最大的转折点应是45岁时 因“乌台诗案”被贬至极为贫困的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一职。2、这一时期是苏轼政坛失
2、意文坛得意的时期,他写了很多为后人传诵的作品,从而进入他 创作的高峰期,如著名的“两赋一词”。现在我们就以练习的方式回顾一下以前的知识。 请看幻灯片1关于苏轼,你知道多少。3、初到黄州的苏轼,生活上极端困窘,这在他贬居黄州时期的一些作品里可以找到依据。 (幻灯片2)生活上的困窘可不必在意,而人情的淡泊冷漠却是难以忽略的。被贬以来, 亲友们渐渐疏远他。(幻灯片3)就是在如此生活困顿、亲友不识的境遇里,苏轼又是以 什么样的心态应对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在黄州几年之后的一篇作品游沙湖, 看能不能找到些许痕迹。(幻灯片4)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结合诵读提示,自读课文。注意字音、语调。)2、齐声
3、朗读(带着悠闲、自适的情感齐声朗读全文。要求读清句读,读出感情。)3、合作译读(同桌互译,一人一段。要求逐字逐句翻译,重要的文言知识做标记。) 4、巩固练习(幻灯片5、6、7、8)三、品味鉴赏(一)学习第二自然段1、这篇课文“文中有文”,同学们找到了吗?(明确)苏轼浣溪沙。2、文人就是如此,因着一颗敏感细腻的心,于平常处总能见出不平常。所以同学们也要培 养一双能看风景的眼睛,一颗能感能想的细腻的心。同学们看这句“谁道人生不再少? 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作者观什么景之后所抒发的感想?(明确)“溪水西流二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了 “百川东到海”的特点。古典诗词中也多 有反映,比方李煜
4、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乌夜啼“自是人生长恨水 长东。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3、看到溪水西流,作者生出许多感触,写下浣溪沙一词,我们一起将这首词与白居易的醉歌齐读一遍,谈谈苏轼和白居易有怎样不同的情怀?(明确)白居易借“黄鸡催晓”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是消极的。而苏轼借“谁道人生不 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表达自己积极乐观、旷达自信的人生情怀。4、小结:可以说苏轼活得美,活得沉着。一个执着于“美感”的人,必须要有超脱之道, 这样才能维持心理上的平衡。愈是执着,就必须愈是超脱。苏轼自我解救的方法有很多。 他特别会享受人生。被贬黄州时期
5、,他自制“东坡肉”,阅读佛经,入寺参禅。被贬岭 南,他却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被贬僧州,尽管“食无肉,病无药, 居无实,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凉。可同样能够寻得美味。在幽默的嘲讽中,他将 一肩沉重的困难化为虚无缥缈的云烟。这就是苏轼的乐观、旷达。这样的一种乐到了一 种境界。正如我们说:“少时乐,浅乐也;老时乐,深乐也;顺境乐,浅乐也;逆境乐, 深乐也(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苏轼的乐观旷达在文章的第一段有无表达呢?齐读第一段,找出最能表达苏轼乐观的一 个字、一句话。(明确)“戏:”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病中的苏轼还能保持诙谐、风 趣,以“异人”自居,可见他的乐观
6、。2、那么庞安常和苏轼“异”在哪里呢?(明确)庞安常“以眼为耳”成一巧手神医,诗人“以手为口”是一代诗文绝佳士子。庞安 常“颖悟绝人”却隐居乡间,诗人因诗文得祸贬居僻远。他们的境遇同“异:他们一个是 救死扶伤针术绝人的名医,一个是满腹才华壮志报国的相才;一个居一隅权充乡医,一个被 流放成罪人。这是何等相似的人生遭际啊!安常能够泰然处之,那么苏轼呢?四、拓展1084年4月,49岁的苏轼结束了黄州贬谪生活,仕途好转,担任的最高官职是翰林学士知 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给小皇帝当老师,担任主考官,可谓富有风光,然而这一时期流传 后世的作品寥寥无几,所谓“文章憎命达”“痛苦出诗人:黄州时期苏轼的作品所到达的高 度与深度是他其它时期所无法企及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黄州时期的另外两首词定风 波和临江仙,试图再一次地深入苏轼的内心。(幻灯片12、13、14、15)五、总结黄玉峰先生把苏轼和中国文学史上一些重量级人物作了一番比拟,得出这样的结论(幻 灯片16)故而中国的读书人对苏轼有了一种本能的亲近。我们同学们也是读书人,当然也 不出此列,既是亲近,就当学其疏放旷达的人生情怀,尤其在逆境中,在学习不如意时,在 兴趣受到暂时的压抑时,更当读一读苏轼来警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