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耀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耀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天津市耀华中学202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I卷一、(9 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经典,是在当世仍有典范意义与价值的优秀文化遗产。20世纪50年代以前,经典的地 位( )如泰山,但是到了 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人怀疑传统经典的合法性,在欧美学 术界掀起了一场维护经典和批评经典的“文化战争”。此种思潮90年代传入中国,在现代 文学研究界引发了谁是现代经典作家之争。首先,经典必然是独创的。鲁迅被看作 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家,这是为什么呢?大家读读阿Q正传就可知道。鲁迅塑造了( ) 的人物形象:阿Q,并用阿Q这个形象来凝缩中国人的国民性。其次
2、,经典必须具有丰厚的 内涵。王蒙曾说:“我喜欢一次又一次地( )红楼梦,每读一次都有新发现,每 读一次都有新体会新解读。”这是讲经典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而言是无尽的宝藏。最后,经典 在于思想的深刻性。儒家思想集中在“四书五经”,道家的思想集中于老子庄子。 人类的轴心时代恰恰是经典的爆发期,也是人类思想的爆发期。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稳固与众不同捉摸B.稳固独一无二琢磨C.坚固与众不同捉摸D.坚固独一无二琢磨.以下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不管是欧美学术界,还是中国学术界,关于经典的讨论,其出发点并非要从根本上撼动 经典的地位,而是探讨哪些作家作
3、品应该进入经典,哪些不应该进入经典。B.不管是中国学术界,还是欧美学术界,对于经典的讨论,其出发点并非要从根本上撼动 经典的地位,而是探讨哪些作家作品应该进入经典,哪些不应该进入经典。C.不管是中国学术界,还是欧美学术界,关于经典的讨论,其出发点并非要撼动经典的根 本地位,而是探讨哪些作家作品应该进入经典,哪些不应该进入经典。D.不管是欧美学术界,还是中国学术界,对于经典的讨论,其出发点并非要撼动经典的根 本地位,而是探讨哪些作家作品应该进入经典,哪些不应该进入经典。2 .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学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阿Q正传,鲁迅的小说代表作。写于1921年12月,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
4、篇小说, 采用章同体的形式写成,后收入小说集彷徨。向我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社 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B. “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书礼 易春秋,后来“四书五经”泛指儒家的经典作品。C.庄子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者所著道家学说的汇总。五石之瓠节选自庄 子逍遥游,庄子在这篇文章中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肯定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表现 了他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D.红楼梦是中国小说的典范。以神话形式开篇;散见于各章节对“梦”的描写;所塑 造的形象也富有神性和诗性,宝玉衔玉而生,黛玉“还泪”之说。这些都表现了该作品所富 有的浪漫色彩。二、(9 分)(2)此题考查
5、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 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3)此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解答】(1)第一空:稳固:稳定而牢固。坚固:结实而牢固。语境是说经典地位,后面 又有“泰山”,应选“稳固”。第二空:独一无二:强调仅此一个。与众不同:与常人不一样,具有一定的特质。语境是说 阿Q的形象很独特而有典型性,应选“独一无二”。第三空:琢磨:反复思索,考虑。捉摸:猜想,预料,一般用在否认句中。语境是说不断研 读红楼梦,应选“琢磨”。应选Bo(2)这场对经典的探讨是从欧美传入中国的,应先说欧美学术界
6、,再说中国学术界,排除 BC;“关于”关涉范围,“对于”关涉对象。一般指出明确的对象,用“对于”。这场讨论涉及 到所有经典,没有具体指向哪一部,应用“关于,而不用“对于,排除BD;“根本”不能修饰“地位”,排除CD。应选Ao(3) A. “后收入小说集彷徨”错。阿Q正传选入小说集呐喊。应选Ao答案:(1) B(2) A(3) A【点评】词语运用题具体可从以下儿方面分析:(1)意义轻重不同。(2)意义侧重点不同。(3)范围大小不同。(4)适用对象不同。(5)感情色彩不同。(6)语体色彩不同。(7)语法搭配不同。二、(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当前的中国正在经历社会转型,处在转型期
7、的中国农村与传统的农村相比也出现了很多 方面的变化。由于人口的向外流动,传统的世代同居、子孙满堂的充满乡土气息的大家族已 经消失,一种特殊的家庭形式一一隔代家庭出现了。很多家庭或是儿子进城,或是儿子儿媳 一起进城。一个家庭的中坚力量流失,留在农村的只有老人和孩子,这又产生了两类新的社 会群体一一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农村老年“空巢家庭” 达117.9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总数的71.58%,农村“空巢家庭”老人1632.9万人, 占空巢老人总数的69. 79%o农村老人与子女别离生活的已经不在少数,这些老人缺乏关怀 和照顾。然而,子女由于要为老人提供生计所需,更需
8、要去城市打工,成了恶性循环。同空 巢老人一样,留守儿童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由于城市教育本钱较高,儿童无法随同父母进城 读书,而留在农村由老人照顾又无法使他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摘选自付立政从乡土中国看当代中国农村变迁,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年11期,有删改)材料二:从2000年开始延续至今,农村社会变迁的特点是各地城郊农村城市化步伐加快,并且 迅速向周边地区拓展。由于长期经济的高速增长,东部沿海兴旺地区已经有了相当多的积累, 这使它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给非本地的劳动力。这就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大 量流入提供了可能。而随着大量劳动力流入大城市,那里的家庭显著的变化表现
9、为“留守家 庭”的大量出现。留守家庭的一大特点是其局部家庭功能被弱化,甚至缺损。但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打工,在改变了家庭成员的职业结构的同时也使农村家 庭的收入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非农业收入构成了家庭收入的主要局部,从而使农村家 庭的非农化进程不可逆转。由于打工的收入首先是以个人收入的方式进入家庭的,这样,像 兴旺地区农村一样,家庭的“当家人”的权力就被削弱了,而家庭成员的独立性那么增加了。 显然,这是对父系父权家庭制度的基础的侵蚀。因此,由于非农化进程的加速,中西部农村 地区其实也开始了它家庭制度变迁的过程,这样的变迁与东部兴旺地区农村有着殊途同归的 意味。(摘编自杨善华改革以来中
10、国农村家庭三十年一一一个社会学的视角,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有删改)材料三:IS 1 一个仇极优芽动力缉事性艮枝型的演示 2 木材人口的牛冷分布与林民场率材料四:家庭化流动一般包括同代流动和二代流动两种形式。同代流动即夫妻二人共同外出,二 代流动即夫妻二人携带子女同时外出。从笔者所调查的儿个村庄来看,农民工家庭化流动的比例尚未到达全国平均数。家庭化 流动进一步缩减了农村传统家庭人口规模,降低了农村家庭老年人的养老质量和水平,导致 老年人养老过程中的贴身照料和情感关怀缺失,对于那些丧偶老人来说更甚。同时,那些同 代流动或二代流动,且有留守儿童的家庭,儿童看护和照料,以及房屋照看和家务劳动
11、等任 务由青年人向老年人的转移,也极大增加了老年人身体和心理负担。有些老人甚至还承当起 外出务工子女留在农村的土地经营和农作物种植任务。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导致从事农 业劳动的人口老龄化,劳动负担从青壮年人口向老年人口转移。这些处于养老年龄的农村老 年人,普遍表示压力较大,身体和心理都承受了严重考验。同时,局部留守老人还承当了对 孙辈的看护和照顾任务。不过,“也正是由于隔代抚养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行为、 情感等偏差问题”,外出务工子女与老年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容易出现紧张化与矛盾冲突。(摘编自谷玉良农村人口外流与农村养老困境,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4.以下对材料
12、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为哪一项()A.计算低技能农民工在城镇工作的收入与由此产生的家庭分隔的本钱,20岁左右到35岁 左右是收益最大的年龄段。B.年轻人身强力壮,在城镇工作的收入又明显高于农村收入,于是越年轻的农民向城镇移 民的概率越大。C.随着年龄的增长,低技能农民工在城镇工作所付出的家庭分隔本钱会越来越高,收入却 越来越低,所以中年农民工会逐渐回流农村。1).假设城镇政府能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与生活保障,降低其家庭分隔本钱, 将有效增强农民工留在城镇工作的意愿。5 .以下与“农村隔代家庭”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当前的中国,随着社会转型,农村隔代家庭
13、的产生不可防止,与传统的农村家庭结构相 比出现了很多方面的变化。B.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老人的养老投入,建设农村养老中心,保证空巢老人得到足够的情感 关怀和生活照顾。C.随着大量青壮劳动力流入城市,“留守家庭”家庭成员的职业结构和收入结构都发生了 根本性变化,其家庭功能被弱化,甚至损失。D.城镇政府应该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提供政策支持,降低他们的城市教育本钱。6 .以下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人口外流一方面造成了农村社会隔代家庭的出现,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兴旺城市的劳动力 需求,有利有弊。B.如果政府能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切实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 以
14、减少隔代家庭的出现。C.农村家庭成员在经济上的独立会带来其家庭地位的独立,削弱“当家人”的权力,导致 父系父权家庭制度逐渐瓦解。D.相比同代流动,二代流动给农村空巢老人带来的负担更小,也规避了隔代抚养问题,更 有利于解决农村养老困境。【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 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2)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的能力,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 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3)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的能力,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
15、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解答】(1)B.“于是越年轻的农民向城镇移民的概率越大”错误,根据材料三图表可知 低于20岁的农民移民的概率小于已经20岁的农民移民的概率。(2) C. “其家庭功能被弱化,甚至损失”错误,原文为“留守家庭的一大特点是其局部家 庭功能被弱化,甚至缺损”,应该是“局部家庭功能被弱化”。(3) D. “二代流动给农村空巢老人带来的负担更小,也规避了隔代抚养问题,更有利于解 决农村养老困境”曲解原文意思,原文为“那些同代流动或二代流动,且有留守儿童的家庭, 儿童看护和照料,以及房屋照看和家务劳动等任务由青年人向老年人的转移,也极大增加了 老
16、年人身体和心理负担”,“负担更小,也规避了隔代抚养问题”错误。答案:(1) B(2) C(3) D【点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 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 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余假设水先生传余假设水先生,讳增远,有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 为翰林修撰。假设水初任,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假设水 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清兵渡江,式
17、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假设水悼邦国之灭 *亡,痛暂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假设水虽成进土,而家甚贫,敞庐三槛,与风雨乌鼠共之。其旁僦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 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多以 去。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 窥见假设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程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豫 *虑之,那么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假设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日:“假设水!人生会有 交亲,子何避之深也? ”假设水日:“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
18、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客 皆班荆,主人墙隅焦傣然。客从而晚之,有一破甑,在瓦环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 馀即无有。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假设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 而已。日欲晡,辞客而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有遣命葬于 原隐之丁斗垄。外史日: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 身,托农圃之弃述,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假设余假设水者足矣。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 死止水,弟不
19、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假设水可以为难矣!(明末清初张岱琅娘文集,有删节)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贼喊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 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磬,不能举 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明末清初张岱陶庵梦忆序,有删节)注释:共张:又作“供张”,设帐张乐,盛礼款待。石匮书:张岱利用家藏资 料所著纪传体明史。7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莅任甫一月甫:刚刚8 .静澜豫虑之豫:预先C.日欲晡晡:升起*D.诸长吏皆重违其意重:不轻率9 .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20、,相同的一组是()A.痛哲兄之先萎蚓无爪牙之利 B.称疾以辞洎牧以谗诛 C.因直前托视疾因之以饥馍 D.愕窒不敢与接秦伯说,与郑人盟 9.文字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为哪一项()A.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假设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 而已B.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假设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 而已C.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假设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 而已D.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假设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 而已10.下面选项中,对相关文学文化
21、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避讳”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特有现象,专指对逝去尊长不直呼或直书其名,如文中“讳 增远” “讳煌”。B.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名称,汉武帝刘彻首 创,一帝一年号。C.文中“癸未”、“乙丑”、“丙戌”等时间名词,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也叫“农 历纪年法”。D. “廷试”即“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明清殿试分为三甲,一甲前三名 通称状元、会元、解元。11 .以下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A.余假设水刚踏入仕途,担任宝应知县,但他品性孤傲,不屈从于权贵,上任不久,就辞官 回家,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B.余
22、假设水亲自带着家人耕种,艰难度日,妻子儿女安然自在,没有怨恨之情。死后,家中 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办了丧事。C.余假设水的朋友们去看望他,是劝他不要明节避世。而假设水先生自认并非世外高人,只愿 做一农夫度过余生,用这一理由委婉谦和地说明不愿为清廷效力的心态。D.张岱运用细节描写,把余假设水刻画得神情毕现,并对其节操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反映了 他身为清初汉族文人的复杂心态。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4分)(2)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3分).张岱为余假设水作传,也是为自己生平作注脚,结合两
23、篇文字,用自己的话概括二人相同 之处。(4分)【分析】(1)此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 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2)此题考查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 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3)此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等断句标志,也可以利用句子的结构 来断句。(4)此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了解。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考生既要了解识记文学 著作名称、主要内容、表达的主题,还要了解识记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创 作情况等方面知识。(5)此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
24、类题目,首先要 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 事实情况。(6)此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到达“信、达、 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7)此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关键句子提取概括。【解答】(1)C.晡,黄昏申时。句意:黄昏时分。(2)A.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定语后置标志。B.连词,来/介词,因为。C.连 词,于是/动词,沿袭、接续。D.介词,和。(3)句意:朋友们带着酒和器具,拿出来倒上酒,他勉强喝了两杯,硬劝他喝,他也不再 举杯。
25、朋友们谈及当世之事,他低着头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一样。即使偶尔有问答,也只是 谈论天气罢了。“取之以进”是“拿出来倒上酒”的意思,根据意思不可断,排除AD。“语 及世事”是动宾短语,不可断,应选B。(4) A. “专指对逝去尊长”不准确,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防止直接说出 或写出而避讳。B. “一帝一年号”不准确,有的皇帝有多个年号,如武那么天。D. “一甲前 三名通称状元、会元、解元”错,一甲前三名通称状元、榜眼、探花。(5) A. “但他品性孤傲,不屈从于权贵,上任不久,就辞官回家,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 间”错,原文“丙戌,清兵渡江,式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假设水悼邦国之灭亡,痛暂
26、兄之先 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因清兵渡江,兄长自沉,才发誓不再渡江, 隐居乡间。(6)“多”,赞许;“罕见”,也极少有人能见到;“或有的人;“拜门外”,在 门外行礼。译为:官吏们赞许(推崇)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他也很少出来会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委质”,献身;“回面而改向”,改变自己的志向。译为:为人之臣称献身于旧主,却 改变自己的志向(丧失操守),这不是忠。(7) “假设水悼邦国之灭亡”“陶庵国破家亡”,这是他们的共同点,都处于明末清初(或 国破家亡);“自是遂绝迹城市” “披发入山,贼喊为野人”,他们都绝迹城市,隐居山林;“而家甚贫
27、,敞庐三槛,与风雨乌鼠共之”“然瓶粟屡磬,不能举火”,两人的生活都很贫 困;“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都很有气节。答案:(1) C(2) D(3) B(4) C(5) A(6)官吏们赞许(推崇)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他也很 少出来会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为人之臣称献身于旧主,却改变自己的志向(丧失操守),这不是忠。(7)处于明末清初(或国破家亡);隐居山林;生活贫困;有气节。译文:余假设水先生,名增远,是明朝崇祯癸未年的进士。他的兄长余武贞先生,名 煌,天启乙丑年廷试的第一名,担任翰林院修撰。余假设水初出
28、做官,便得到淮安宝应知县一 职。当时,东平伯刘泽清率兵驻守淮安,强令知县向他行属下之礼。假设水不服从,到任刚一 个月,就辞职回家了。丙戌年,清兵渡过长江。余武贞先生走到东桥跳江自杀。余假设水悲伤 国家灭亡,痛惜兄长过早地死去,望着江水放声哭泣,立下重誓不再北渡,从此就不在城市 中现身。余假设水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家中非常贫困,住在三间破旧的房子里,房子不 能遮风避雨,鸟鼠不时出入。他在房子旁边租了二亩田地,亲自带着家人耕种养家,经常到 断粮的地步,妻子儿女安然自乐,没有怨恨的神色。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 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绍兴守道沈静
29、澜, 是与他同年中进士的朋友,依仗交情深厚,殷勤拜访,余假设水称生病加以推辞。沈静澜就假 托探病径直入内,进了门就看到余假设水躺在一张胡床上,胡床破烂不堪,床边有一条无腿的 小桌,桌子四角用破瓦撑着。听到朋友进来,想起身跳墙逃走。沈静澜已经预先考虑到这点, 就邀请同年中进士的四五个人和他一起去。看见余假设水从床上起身要逃走,他们就一齐上前 拦住他,对他说:“假设水!人生在世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如此(决绝地)逃避呢? ” 假设水说:“我并非隐居避世而自命清高的人,只是觉得自己福分浅薄,不能与世人融洽相处, 姑且一个人按照自身的方式安然生活,长久地做一个农夫到死,就很满足了。现在你们如此 显
30、耀地来拜访我,还要盛礼款待我,这会让别人认为我避名是为了求取名望,不是我的愿望 朋友们都席地而坐,他尘灰满面地坐在墙角,朋友们环视屋内,屋内有一个破甑放在土台上, 饭还没有蒸熟;衣架上凌乱地放着破旧的衣裙,其他的便什么也没有了。朋友们带着酒和器 具,拿出来倒上酒,他勉强喝了两杯,硬劝他喝,他也不再举杯。朋友们谈及当世之事,他 低着头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一样。即使偶尔有问答,也只是谈论天气罢了。黄昏,辞别朋友 退下。第二天,朋友们准备了钱和米送给他,他再三谢绝。因为这个原因,官吏们都不轻易 违背他的心意,也不敢经常去拜访他。他不进城市有三十六年。庚戌这年,没有生病而死去。 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
31、为他下葬,按他的意愿埋葬在他生前隐居的丁斗垄。张岱说:为人之臣称托身于旧主,却改变自己的志向,丧失操守,这不是忠。 激愤而死,来说明自己的气节。用道义来捍卫自己的志节,用智慧来保全自己,托身于人迹 罕至的乡间,死后可以坦然地见旧主,不辱没先人,像余假设水的做法已经够了。然而他的节 操为人难以比得上的地方,在于兄长余煌死在了止水,弟弟余假设水不再渡河。余假设水一心隐 居于乡间,空有抱负,终了一生,唉,他真是做了一件难事啊!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形状可怕地变成了野人。 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象看到了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我写了自挽诗, 屡次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写
32、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然而瓮中经常无米,不能煮饭疗 饥。我这才懂得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二老实在是饿死的,说他们不愿吃周粟,还是后人夸张、 粉饰的话。【点评】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 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 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到达词达句顺。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宋】唐庚其一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其二春着湖烟腻,晴摇野水光。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注】“栖禅”是惠州的一座山。“小寺”指栖禅
33、寺。(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第一首起句写岭南春天特有的气候景象:刚下过一阵雨,天色明亮了一些;但旋即又阴 云漠漠,在酝酿着另一阵雨。“在”是句眼,用得自然浑成,不见着意痕迹。B.第二首末句“山紫更斜阳”,写雨后斜阳的返照,使暮山更增添了妩媚和色泽。“更” 字与上句“仍”字相应,突出斜阳的作用,增加了色彩的变化。C.两首诗以栖禅山为贯穿线索,前首由天气写到山容湖景,后首由湖景写到绿野紫山,彼 此独立,各有特色。D.色彩和谐是两首诗作的特色。不仅用了 “黑”“青”“紫”这样直接表现颜色的字,“山 深”、“斜阳”其实也隐含色彩。层次清楚,深浅相间,妙手绘
34、出山野的独特景色。(2) “春着湖烟腻,晴摇野水光”一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分)(3)宋诗讲“理趣”,试分析“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 一句蕴含的“理趣”。(3分)【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 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 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2)此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及概括画面特征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列举出诗词中出 现的意象,描绘诗词中展现的画面,概括景物营造
35、的气氛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3)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诗歌进行个性化探究的能力。解答时结合相关 要求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解答】(1)C. “彼此独立”错误。“春着湖烟腻”,紧承第一首结尾,仍写丰湖。两首 诗之间是相互衔接的,并不是彼此独立的。应选Co(2) “春着湖烟腻”表现了春日南方的烟雨迷蒙,春天,仿佛将它的灵魂与生命附着于湖 烟之上,使湖烟也变得粘腻了。“晴摇野水光”,写田野上的水流或湖塘在春天阳光的照映下,波光粼粼,摇荡不已。(3) “山深失小寺由天气写到山容湖景,抒发了一丝怅然假设失的意绪。“湖尽得孤亭 诗人在黄昏回来的图中,走到丰湖尽头,发现有一座亭子,感到
36、很喜悦。三四两句,一方面 是恍然假设失,一方面却是欣然而遇,这中间贯穿着诗人的“暮归”行程。答案:(1) C(2)春天湖上缭绕着浓重的烟霭,给人一种化不开的粘腻之感,田野上的水流在晴光的照 映下,波光粼粼,摇曳不定。一幅温润秀美的春日暮景图。(3)上句回望所失,下句前行所遇,一方面怅然假设失,一方面欣然而遇。不必为所失怅然, 前路会有惊喜。(得失之间,总有转机。不必为一时得失悲喜。)译文(其一):刚下过一阵雨,旋即又阴云漠漠,似乎在酝酿着另一阵雨。春回大地,处处 一片青绿之色。暮归途中,回望山峦,只见暮霭朦胧,不见日间所游的小寺;信步走到湖的 尽头,忽然发现了一座孤亭。赏析:这两首诗题中所说的
37、“栖禅”,是惠州的一座山。诗写作者游栖禅山暮归时 的所见景物。第一首起句写岭南春天特有的气候景象:刚下过一阵雨,天色明亮了一些; 但旋即又阴云漠漠,在酝酿着另一阵雨。这变幻不定、时雨时停、时明时暗的天容和欲下未 下的雨意,只用一个白描句子,便真切形象地表现出来。“在”字是个句眼,却显得自然浑 成,不见着意的痕迹。次句“春归处处青”,由天容写到野色。“归”既可指归去,也可指归来, 这里用后一义,传出喜悦之情;缀以“处处青”三字,欢欣之情更溢于言表。作者春归 说:“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所至”句亦即“春归处处青”的意思。不过春归 诗强调春风的作用,该篇那么泛言春归绿遍,暗示这种时下时停的春雨
38、有滋润万物的作用。第三句“山深失小寺”,正面点到栖禅山。句中“小寺”,即栖禅寺。题中 说“暮归”,那么栖禅寺在白天游览过程中已经去过,这里说“失小寺”,是暮归回望时,因 为山峦重叠,暮霭朦胧,已不复见日间所游的小寺。山深,寺小,故用“失”字表达。这里 透出了诗人对日间所历胜景的留恋,也隐约流露了一丝怅然假设失的意绪。末句“湖尽得孤亭”,与上一句相对。上句是回望所见,下句是前行所遇。 湖,指惠州丰湖,在城西,栖禅山即在丰湖之上。诗人在暮归途中,信步走到丰湖尽头,忽 然发现有一座孤亭,感到很喜悦。三四两句,一方面是恍然假设失,一方面却是欣然而遇,这 中间贯串着诗人的“暮归”行程。译文其二:春天来了
39、,湖上缭绕着烟霭,带有浓重的湿意;晴光照耀,野外的河流池塘, 波光粼粼,摇荡不已。绿草刚经过一番春雨的冲洗,更显得青翠欲滴;烟光凝聚的山头,一派紫色,斜阳返照,增添了几分色泽。赏析:第二首起句“春着湖烟腻”,紧承组诗第一首结尾,仍写丰湖。春天来了, 湖上缭绕着一层带有浓重湿意的烟霭,给人一种化不开的粘腻之感。句末的“腻”字固然是 刻意锤炼,表现了春日南方卑湿之地的烟雨迷蒙,“着”字也同样是着意经营。春天,仿佛 将它的灵魂与生命附着于湖烟之上,使湖烟也变得粘腻了。次句“晴摇野水光”,写田野上的水流或湖塘在春天晴光的照映下,波光粼粼,摇曳不定。 “摇”字不仅富于动态感,而且透出诗人的一份愉悦感。诗
40、人的心,如同也在随着水光摇动。 “草青仍过雨”,第三句又回到天气的变幻。草色青绿,一片春意,而时停时下的雨在行程 中又掠过了一阵。经过雨的清洗,草色显得更青了。“山紫更斜阳”,黄昏时分,烟霭凝聚,山色显得青紫,紫由返照而来,王勃滕王阁序 有“烟光凝而暮山紫”之句,可与此参证。雨后斜阳的返照,使暮山更增添了妩媚和色泽。“更”字与上句“仍”字相应,突出斜阳的作用,用斜阳作衬托,增加了色彩的变化。这四句诗,每句如一幅独立的图画,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完整的栖禅暮景图。 诗人巧妙地把实景湖、水、草、山与季节、天气、时间结合在一起,主体与背景安排得分外 和谐。在具体写景时,不是就景写景,而是尽力通过客观景物
41、与感觉相结合来描述,烟雾湿 腻,水光闪耀,草色青翠如滴,暮山紫色浓厚,山中的景观与诗人浏览时的情趣一起展现, 引发读者去感受,去想象。诗全首用对,工稳自然。前两句,使用动词“着”与“摇”字,使景物与节 令、天气关联,让无情的景物带有主动的情感。后两句使用“仍”、“更”两个副词,作进 一层描写,使形象更为鲜明。对实词的锤炼也同样令人瞩目。首句的“腻”字,写出南方春 天雨后,日光照耀下烟雾迷濠的情况,给人以化不开的黏腻潮湿的感觉。末句的“紫”字也 很见观察得细致。黄昏时烟气凝聚,远山在斜阳照射下,呈现出青紫色,这一形象,与唐王 勃滕王阁序“烟光凝而暮山紫”儿乎相同。色彩和谐也是此诗一大特色。诗不仅
42、在后两句用了 “青”、“紫”两个颜色 字,前两句的“湖烟”、“野水”也隐含色彩。这样,既有大块的颜色,又有小块的颜色, 层次清楚,深浅相间,与诗所写的春、晴、暮三点丝丝入扣,妙手绘出山野的独特景色。【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 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能否合理地推断表述是否准 确。15.补写以下名篇名句中的空缺局部。(6分)(1)自伐者无功 o老子二十四章(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o (屈原列传)(3)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4)悠然心会, o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43、(5)李白将进酒中写当年曹植饮酒豪情的两句是:“,。” 【分析】此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 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1)自矜者不长(重点字:矜)(2)举类迩而见义远(重点字:迩)(3)艰难苦恨繁霜鬓(重点字:鬓)(4)妙处难与君说(重点字:妙)(5)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重点字:谑)【点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汪曾祺画作钱红莉年岁渐长,睡眠渐短,
44、凌展三四点醒来,窗外虫鸣炸炸,秋夜格外静。黑暗中摸过手 机,一张一张翻汪曾祺的旧画。有一张,设色老旧。两杆菊,墨梗,墨叶,黄瓣,其中一朵蕊芯上,着一点点红。菊 旁蹲一茶壶,酒杯一对。壶身是汝窑的淡青,上覆菊瓣式样壶盖,酒杯外层月白,里面铺一 层松花黄。两朵黄菊,繁而垂,似沉迷于烈酒的寒冽里题款标明,作于一九九三年冬月。 自古残菊不过冬。老先生何以冬天画菊?莫非无人陪饮,寂寞之余,描两梗菊代之?他嗜酒如命。家人可能一直不知老爷子晨起饮酒之事。他一个女儿信誓旦旦:老头子 一天只喝午后两餐酒。蒋勋那么在书中回忆,当年在爱荷华,老人早起,单独在房间喝威士忌, 满脸通红的他,在走廊哼唱盗御马汪曾祺的这幅
45、酒菊图,我似读出了他的寂寞,无人陪饮的寂寞。菊开得正好,花大盈 尺,酒已满斟,谁人对饮?秋菊年年开,可人,永远是寂寞的,唯有虫鸣霜雪,亘古即在。除了菊,老先生也画桂,不以多取胜,只两梗,姿态横斜,独独无叶,气质高华,似 有梅的凛冽。实那么秋桂不易入画,盖因微小花朵随时有被巨丛叶片遮蔽之险,看起来逾遢雾 数,然而,他大胆摒弃汹涌鲁莽的叶子,一片也不画,光秃秃的梗上,只点缀几簇花朵,小 而赤黄。偌大一幅宣纸,两梗桂占四分之一空间,余下空旷,全给了行书随笔典型文人 画,得其神韵,又自由自在,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如野马脱缰,任意驰骋,整个秋天,似都被 他拿来拥有了。一幅水仙图,极简之风。叶两三片,花箭一支
46、,三五朵花,如假设白练,两朵开着,三 朵打着花苞大片留白,望之孤寒,彻底脱了世俗气,唯余灵魂的孤清。这一幅,特别孤 清,正与心境相契,仿佛生来一人独行于长路的孤单。老先生的画,大多脱不了俗世的热闹快乐,一口热气托在人间。水八仙一一茨菇、灰 实、莲子、菱角、菱白一堆一堆,尚觉不够,偏要添上墨蟹,橙黄橘绿黑白灰,让你真 切感受到,活在深秋的人,何等幸福。生活的底子铺得繁厚,人生悯悯里,我们总得抓住什么一一看这一日三餐的烟火,氤 意着,蕨蕤着。一条鳏鱼一撮葱一个辣椒,也许够了的,但,送佛送到西,何尝不可以再搭一颗老蒜 给你?烹鱼怎能缺蒜?蒜,不仅去腥,还可增香。我的出版人曾寄赠一箱汪氏文集,包括前十
47、年集后十年集等。原来,上世纪 三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老先生也曾写下大量小说,颇有一些文艺腔,直至年老成名。哪 有凭空出世的奇才?他曾经默默闭关,为自己打下多少底子。一切亭台楼榭文宇宫殿,均是 在废墟瓦砾中建起来的。积养深厚,才能开出花来。他晚年笔意沉着,也正是得益于前半生 深厚的腐殖土。他的画亦如是,皆自丰富的内藏中来。他有个外孙女,幼时曾抨击这个外公,画的 是些什么呀!及至小姑娘年长,考上大学,选的正是美术史专业,方恍然有悟,懂得了外公 那些画的可贵。他好画罗汉图。有时,整个画面独一个罗汉,披着黑袈裟,打坐,题字:“佛不整 人。”唯有一幅,画了生气的罗汉,题“狗矢”两字,末了,不解恨,徒添一个浓重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当前的中国正在经历社会转型,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农村与传统的农村相比也出现了很多 方面的变化。由于人口的向外流动,传统的世代同居、子孙满堂的充满乡土气息的大家族已 经消失,一种特殊的家庭形式一一隔代家庭出现了。很多家庭或是儿子进城,或是儿子儿媳 一起进城。一个家庭的中坚力量流失,留在农村的只有老人和孩子,这又产生了两类新的社 会群体一一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农村老年“空巢家庭” 达117.9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总数的71.58%,农村“空巢家庭”老人1632.9万人, 占空巢老人总数的69. 79%O农村老人与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