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单元第3课:《心脏和血液》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单元第3课:《心脏和血液》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五上健康生活单元教学设计3.心、脏和血液【教材简析】本课内容分为两局部,第一局部是通过观察、讨论、知识学习等方式,帮助学 生了解心脏、血管和血液属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承当着运输养料和氧气、废物和 废气的作用。第二局部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工 作方式,知道血液循环系统对于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及生命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 用。本节课从测量心脏跳动入手,让学生了解心脏的位置,探索心脏跳动的规律; 以讨论和知识学习的方式,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各局部组成;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心 脏跳动对维持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意义,培养学生建模与推理能力,了解心脏在血 液循环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将其与运动中
2、的氧气需求建立联系。同时,通过比拟不 同学生间的心脏供血能力,提升学生关注心脏、血管健康的意识。本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通过对心脏有限的观察,感知心脏的工作情况,借助制 作模型的方式呈现出心脏的工作方式和血液循环的动力来源。在此基础上,根据血 管和血液的作用,从而构建出血液循环系统的模型,了解其工作方式及意义。让学 生经历“器官一系统”的认知变化,培养学生用系统的、联系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学情分析】心跳是五年级学生非常熟悉的生命体征,但是他们不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及 血液循环和心脏跳动的关系。本课以“测心跳”活动为起始,通过感觉心跳了解 心脏所在位置;通过测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心率)来判断自己的
3、健康状况; 通过探究心跳的作用的模拟实验,理解心脏、血管的功能;通过测量运动后恢复 正常心跳所需的时间,并与经常运动的同学进行比拟,学生感悟到经常参加体育 锻炼有益于心脏和血管的健康,进而激发学生保护心脏的意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心脏的跳动的初步观察和建模模拟实验,知道心脏是重要 的人体器官,认识到心跳是心脏T作的外在表现,心脏跳动使得血液在血管中流 动,维持人的生命活动;通过与同学的比拟,了解体育运动可以强健心肌,有利 于心血管健康。科学思维:通过构建模型和进行比照实验的方法,能够推测出心脏的“工 作”方式,以及其跳动对于生命活动的意义。探究实践:通过对心脏有限的观察,感知心脏的工
4、作情况,能通过制作模型 的方式呈现出心脏的工作方式和血液循环的动力来源。态度责任:对研究心脏、血管、血液如何工作并维持人的生存感兴趣,学会 保护心脏健康的方法;愿意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猜测,并能听取他人的意见 来修正自己的想法。【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借助模拟实验推测心脏“工作”的方式。难点: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心脏模型、水槽、水、吸耳球。学生:1.学习用品、水槽、水、吸耳球、塑料管、听诊器、秒表;2.观察 记录单。【教学过程】一、 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听诊器、秒表、观察记录单L邀请学生集体参加一分钟较为剧烈的体育运动或小游戏(如健身
5、操、萝卜 蹲游戏等)。2 .提问:参加完这个活动,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3 .设问:你怎么知道心跳变快了?让我们使用听诊器找一找心脏的位置,听 一听心跳,并用秒表计时,来比拟一下运动前后的心跳变化。学生两人一组,使用听诊器与同学配合互相听心脏跳动情况,从中了解心脏 的位置,及心脏不停跳动的情况,并学会测量心跳的方法。(学生先说说准备怎 么做,然后教师示范。)心脏跳动情况记录表运动前(每分钟跳动次数)运动后(每分钟跳动次数)4 .学生小结:运动后一分钟内心跳次数更多,心跳确实变快了。5 .提问:关于心脏,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学生回答,谈谈他们对心脏的认 知。出示儿童心脏模型,向学生介绍心脏的形状
6、和大小。6 .教师小结:心脏主要由肌肉构成,形状像一个桃子,大小和自己的拳头接 近,成人的心脏重量在300克左右。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能感受到一 次跳动。我们把人每分钟的心跳次数称为心率。7 .设问:为什么人运动前后,心率会发生变化?心率变快有什么意义?(预 设:心率加快可以输送更多的血液)板书课题:心脏和血液。【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心脏的位置,心跳的测量方法,让学生 对心脏的工作状态有初步的了解,为后续心脏工作的意义的探索打下基础。二、 探索血液循环系统(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水槽、水、吸耳球、塑料管(一)认识血液循环系统(预设22分钟)1 .认识血管(预设4分钟)(1)
7、找血管谈话:我们的运动部位是手和脚,而心脏在胸腔里跳动,是怎么把血液运送 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的呢?(预设:依靠血管)那么让我们来一起找找身体上的血 管,时间30秒,找完之后组内讨论两分钟,看看哪组同学找得又准又多。学生交流汇报找到的血管,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血管遍布全身。(2)认识血管的作用谈话:你对血管有哪些了解?你知道血管有什么作用吗?学生讨论交流:血管很长,有运输血液的作用等。教师小结(PPT演示):血管是指血液流过的一系列管道。血管遍布我们的 身体,按照构造功能分,分为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将心脏 的血液运到身体各组织,静脉将身体各组织的血液回流到心脏,毛细血管为血液 和组织
8、间的物质交换提供场所。人体的所有血管连接起来,长度足足有9. 6万多 千米,大约可以绕地球两周半。2 .认识血液(预设4分钟)(1)了解血液在体内的流动谈话:血液经过了这么漫长的旅程到达身体的各个局部,它又有什么作用 呢?学生讨论、汇报、交流。教师小结(PPT演示):血液是一种红色不透明的黏稠液体,由血浆和血细 胞组成。可以将养料和氧气运输到全身各处,同时将携带的废物和二氧化碳排出 体外。(2)模拟血液循环系统(预设14分钟)提问:血液要流过如此漫长的血管,是谁为它提供了动力?心脏是怎样提供 动力的?下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一探究竟吧!教师介绍模拟实验方法(PPT演示),提出实验要求。思考:
9、 模拟实验塑料管、吸耳球、手的作用分别相当于什么器官? 挤压吸耳球的动作,捏紧吸耳球和松开吸耳球分别模拟了什么? 用大小不同的力挤压吸耳球,观察实验现象。 坚持快速挤压吸耳球一分钟,一分钟里我们挤压了多少次,手有什么感觉? 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分组进行实验,讨论、交流、汇报。小结: 吸耳球模拟心脏,塑料管模拟血管,手模拟心肌。 捏紧吸耳球模拟心肌收缩,放松吸耳球模拟心肌舒张。 挤压吸耳球,用力大,排出水更快更多;用力小,排出水更慢更少。 快速挤压吸耳球,手会变得很累,所以快速跳动,心脏也会很累。因此不能 长时间剧烈运动,心脏也需要休息。(二)认识心跳的意义(预设8分钟)1 .讨论运动之后心跳加快的
10、意义。(预设5分钟)谈话:同学们已经通过实验模拟了心脏推动血液流动的过程,发现挤压吸耳 球的速度不同,液体流动速度也不同。在我们生活中,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会发 生改变吗?(1)学生分小组讨论,根据模拟实验获得结论:当人体运动时,身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变多,心跳速度加快,血流速度变快,运输速度更快。(2)教师小结:心脏相当于人体的“泵”,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将肺 部吸进的氧气和从肠吸收的养料运送到身体各处,又把从全身各处收集到的二氧 化碳和其它废物,输送到肺部和其他器官,然后排出体外。2 .感受运动前后心率变化(预设3分钟)活动:再次体验运动前后的心率变化,感受心率变化的作用,并记录下恢复 到正
11、常心率所需的时间。【设计意图】通过教学课件,以讨论的方式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各局部组 成,结合模拟实验,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工作方式,从而逐步了解心跳的意义和 血液循环系统的作用。三、 拓展:保护我们的心脏(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 .发现心脏功能的差异(预设3分钟)提问:比拟不同同学心率从运动后到正常状态的时间,你有什么发现?预设:经常运动的同学恢复正常心率所需时间更短。讨论:对于保护我们的心脏,让它可以充分的休息,你有哪些建议?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教师小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让我们的心肌更加强健,降低心率。同 时,睡眠时,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较少,心脏工作的强度相对较低。所以
12、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有益于心脏的健康。2 .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心跳的意义: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心脏、血 管和血液的协同工作,为我们身体各个部位送去养料和氧气,带走废物和二氧化 碳,这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证充足 的睡眠、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保护好我们的心脏和血管。【设计意图】通过同学间的比拟,学生了解心率与健康的关系。同时引导学 生关心心脏健康,加强锻炼,养成良好作息,做到健康生活。四、板书设计3 .心脏和血液心率吸耳球T心脏:提供动力塑料管T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水T血液:运输氧气和养料,带走二氧化碳【疑难解答】1 .学生在经历模拟实验后,只是了解了心脏的工作方式,并不了解心脏跳动 的意义,如何让学生了解心跳的意义?由于心跳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都无法直观的观察到,甚至是模拟也较为困 难,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视频资料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心跳时,身体中的 气体和物质交换,并鼓励学生通过科普剧的方式,进行演绎。2 .学生对于血管、心脏、血液这些器官了解不多,在课堂讨论中气氛不浓怎 么办?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器官都隐藏于身体内部,对其了解较少,且生活中也很 少关注,因而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知识卡片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这些内容,从而 帮助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提升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