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高考北京卷语文真题变式练习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17982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9.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新高考北京卷语文真题变式练习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22年新高考北京卷语文真题变式练习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新高考北京卷语文真题变式练习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新高考北京卷语文真题变式练习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新高考北京卷语文真题变式练习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原题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屠呦呦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获得了新思路,提取出青蒿素,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 或医学奖。这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古籍的惊人价值。对于古籍的界定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通 行的是:1911年以前、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采用中国传统的著作方式、具有 中国传统装帧形式的书籍。古籍的类型除了大量的汉文古籍,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字古籍。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认识和了解古籍成为一种需求。古籍的价值是多重的。 古籍的载体材料主要包括纸张、织物和墨。这三种材料由于产生或制作的年代不同,具有鲜 明的时代特征,比如元

2、代以前印书主要用麻纸、皮纸,明代以后大量用竹纸,通过载体材料 体现出的文物价值显而易见。浩瀚的古代文献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为了 解先人的政治、文化、制度、风俗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这就是古籍的文献价值。古籍在加 工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制版、印刷中所体现出来的工艺都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人 们看到一部古籍,往往还未翻阅,就已为其精美的外观和典雅的色调所征服。对文献研究者 来说,文献价值是古籍的“皮”,其他价值则是古籍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据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存世古籍总量大约有20万种。其中一些珍贵的古籍具有很 高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珍贵古籍不仅包括全本,

3、还包括具有重要历史文 献价值的残本、散页等。元代及元代以前版印、抄写的古籍已万不存一,流传至今者是我国 现存古籍中最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古籍非常稀有,很多作为文物被珍藏在图书馆,读者很 难一睹其庐山真面目。(取材于李致忠、梁爱民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古籍的传承性保护是一种新兴的古籍保护理念。以往,古籍保护提倡原生性保护与再生 性保护。原生性保护指保护古籍文物本身,可谓之“存形“;再生性保护指对古籍的影印、缩 微复制和整理出版等,可谓之移形不过,这两种方式主要解决古籍藏与用的问题, 而古籍的“藏”与“用”长期局限在特定的机构与学者群体中,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广泛注意。 传承性保护则是利用各种更易于

4、接受的方式将古籍推向大众,让古籍“活”起来,实现古籍从我国是世界上野生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在3. 6万多种高等植物中,1.7万种是我 国所特有的。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衣食住行都依赖植物,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与植物 相关的传统知识和文化。但近年来,由于栖息地丧失、生存环境破碎化、外来物种入侵、环 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外部因素,以及植物自身繁育障碍,我国有3800余种植物被列入受威 胁物种清单。一般情况下,当物种种群数量极低或物种原有生存环境被破坏甚至不复存在时, 迁地保护就成为保护物种的重要手段。迁地保护并不是简单地把植物挖过来栽种,而是指以人工途径,将生存受威胁物种、区 域特有物种或具有重

5、要经济价值的物种,从原产地迁往其他地域的专业机构(如植物园)予 以保护,也包括建立种质资源库来保存植物种子、组织、器官等。植物园是植物迁地保护的基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力量。开启国家植物园体系建 设,是一种国际通行的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方式。2021年10月,在生物多样性公 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我国宣布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开启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是在充分整合利用现有植物园资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气 候带与典型植被区划特点、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现有植物园综合实力等因素,科学合理规 划国家植物园空间布局,采取整合与新建相结合的方式,稳步构建以代表典型气候带和典

6、型 植被特征区域的国家植物园为主体的国家植物园体系,逐步实现我国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 全部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得到迁地保护的目标。此外,在建设好国家植物园的同时,还需要推进相关工作,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 科技支撑、健全管理体制等,加强野生植物的就地保护,促进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的协同发 展,使得更多的濒危物种摆脱灭绝困境,以保障生态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进步。(取材于周学则、沈辉等人的文章)材料二:国家植物园4月18日在北京正式揭牌。此次设立的国家植物园,是在中国科学院植物 研究所(南园)和北京市植物园(北园)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扩容增效整合而成。国家植物园的选址,既要考虑现有资源的整合

7、,又要关注地理植被的“区域代表性”。 北京处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燕山山脉的交界地带,属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丰 富多样。国家植物园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寿安山南麓,西山脚下。总规划面积近600公顷(约 合9000亩),是原北京市植物园面积的10倍。此区域地势起伏,海拔61.6至584. 6米不等; 具备稳定水源,在山间形成了一个10多公顷面积的湖泊。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和新优植物 开发培育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的批复文件指出,国家植物园“由国家林草局、 住房城乡建设部、中科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以国家名义设立植物园,这在我国 还是第一次。批复要求

8、建设以国家植物园为引领的植物园体系,不断促进迁地保护工作的有 效开展,并将其与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就地保护体系有机衔接,相互补充,推动形成较为完 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丰富的物种收集是国家植物园的重要特色。目前,国家植物园已收集各类植物1.5万余 种,迁地保护水杉、玦桐等珍稀濒危植物近千种;拥有亚洲最大植物标本馆、6个国家花卉 种质资源库和国际海棠品种登录权;国家植物园还计划收藏五大洲代表性植物标本500万份, 陆续建成20个特色专类园、7个系统进化植物展示区和1个原生植物保育区。国家植物园整合了中科院植物所和北京市植物园的优势资源,具有全国领先的科研实力 和植物迁地保护水平。其中,中国科学院

9、植物研究所是国内顶级植物科研机构,前身是1928 年成立的静生生物调查所,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有5位院士; 植物所主持完成的成果屡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等奖项。植物所成为国家 植物园的组成部分,意味着其植物研究保护和科普能力将得到很大提升。(取材于周学则、沈辉等人的文章)【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现存L7万种高等植物,是世界上野生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B.与植物有关的知识和文化异常丰富,所以我国各民族生活都依赖植物C.人类活动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是我国野生植物濒临灭绝的主因D.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

10、,需要逐步推进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迁地保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国家植物园承担的核心任务之一B.保护对象并不局限于濒危野生植物C.以人工方式来改变植物的生长习性D.搜集和储存植物种子也是保护内容【小题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国家植物园”特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规划占地近600公顷,不仅规模大而且规格高B.所在区域地势起伏,有稳定水源,地理条件优越C.已经具备一定的植物迁地保护的经验和科研基础D.首次设立以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为主体的植物园【小题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区域气候和植被特征的不同,影响着国家植物园的布局与

11、建设B.建设完善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是我国保障生态安全的主要目的C.国家植物园将会实现对我国所有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的保护D.保护本土植物的同时,国家植物园还将推动物种保护的国际化【小题5】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的原因及意义。【答案】【小题1】D【小题2】C【小题3】D【小题4】B【小题5】原因:(1)是北方典型气候带和典型植被特征区域的代表,自然条件优越。(2)拥有可供整合利用的社会资源,有领先的科研科普水平。(3)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对面临生存威胁的物种进行迁地保护成为客观要求。意义:(1)实现了现有资源的整合,为相关科研和科普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2)推动生物多样性

12、保护体系的形成。(3)使得更多的濒危物种摆脱灭绝困境,保障生态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比较信息和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A.“现存1.7万种高等植物”错误,原文只是说“1.7万种是我国所特有的,没说就是“现存”。B.“与植物有关的知识和文化异常丰富,所以我国各民族生活都依赖植物”因果颠倒,原文是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衣食住行都依赖植物,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与植物相关的传统 知识和文化C.“生态环境的恶化,是我国野生植物濒临灭绝的主因“错误,原文说“由于栖息地丧失、生 存环境破碎化、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外部因素,以及植物自身繁育障碍, 我国有380

13、0余种植物被列入受威胁物种清单、没说“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主因。故选Do【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概念含义的能力。C.“以人工方式来改变植物的生长习性”错误,由“而是指以人工途径从原产地迁往其他 地域的专业机构(如植物园)予以保护,也包括建立种质资源库来保存植物种子、组织、器 官等”可知,是“人工途径”,并且不是要改变植物的“生长习性。是为了保护植物。故选C。【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比较概括信息的能力。D.“首次设立以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为主体的植物园”错误,原文是“以国家名义设立植物园, 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并且“并将其与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就地保护体系有机衔接”表明“以 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就地

14、保护体系”不是首次设立。故选D。【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信息和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B.“建设完善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是我国保障生态安全的主要目的”错误,由“开启国家植物 园体系建设逐步实现我国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全部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得到迁 地保护的目标”“在建设好国家植物园的同时,还需要推进相关工作,并完善相关法律法 规”等句可知,选项以偏概全,我国保障生态安全的目的有多个,原文并没有表明谁主 要。故选B。【小题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原因:由“北京处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燕山山脉的交界地带,属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植被类 型丰富多样是原北京市植物园面积的10倍在

15、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和新优植物开发培 育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知,北京是北方典型气候带和典型植被特征区域的代表, 自然条件优越。由“其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是国内顶级植物科研机构,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静生生物 调查所,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植物园整合了中科院 植物所和北京市植物园的优势资源,具有全国领先的科研实力和植物迁地保护水平”可知, 北京拥有可供整合利用的社会资源,有领先的科研科普水平。由“由于栖息地丧失、生存环境破碎化、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外部因素, 以及植物自身繁育障碍,我国有3800余种植物被列入受威胁物种清单”“开启国家植物园

16、体 系建设,是一种国际通行的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方式”可知,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 对面临生存威胁的物种进行迁地保护成为客观要求。意义:由“是在充分整合利用现有植物园资源的基础合考虑我国气候带与典型植被区划特点, 科学合理规划国家植物园空间布局,采取整合与新建相结合的方式”“植物所成为国家植物园 的组成部分,意味着其植物研究保护和科普能力将得到很大提升”可知,此次建设国家植物 园体系,实现了现有资源的整合,为相关科研和科普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由“推动形成较为完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可知,此次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可以有效推动 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的形成。由“我国有3800余种植物被列入受威胁物种

17、清单”“使得更多的濒危物种摆脱灭绝困境,以保 障生态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进步”可知,此次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使得更多的濒 危物种摆脱灭绝困境,保障生态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变式题3巩固4.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我国文字的产生,基础是“象形”。最初写字就是画画,加上中国文字书写所用的特殊 的工具,可以使点画的形态有粗细、强弱、肥瘦、刚柔、方圆、曲直等变化,这就使得我国 的文字书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种借助于点、线、形的种种变化、组合和结构以 体现形式美的艺术。即使从商代算起,汉字也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 书,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8、随着古今汉字形体的不断演变,字形的图画性逐渐减弱, 符号性逐渐增强,汉字的书写因而逐渐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我国历史上不少书法理论家,对于书法艺术的书体创作有过很好的讨论。唐代孙过庭曾说过: “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孙氏的观点表明,书法艺术可以 通过汉字的不同字体体现,不同的字体具有不同的表现力。清代刘熙载则把不同的字体分为 两大类,他说:“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 动者也。”依据刘氏的区分,前一类字体显然宜于表现静态之美,而后一类字体则宜于表现 动态之美。对于构成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我国历史上的书法家、书法鉴赏家和理

19、论家,也有很 好的认识。汉代书法家蔡邕就明确指出,书法家笔下的点画形体,必须处处能引起人们对于 现实中种种美的形体和动态的联想,才算得上是艺术。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耀认为,书家在 创作时应该把自己从无限多样的现实世界感受到的种种形态的美,集中地体现在书法的点画 形体上,并由此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即所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骋纵横 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张怀曜书断)。书法是汉字造型的艺术,属于形象艺术。但是,相比绘画、雕塑、戏剧等,它又是一种 相对较为抽象的艺术。对于懂得书法艺术的人来说,一幅优秀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不会低于 优秀的绘画。书法艺术魅力巨大,书法史上诸如墨池笔冢的故事,

20、早已成为传诵千古的佳话。(取材于刘纲纪书法是一种艺术)注释:分:即“八分”,指隶书。正:“正书”“正楷”的简称。材料二“龙跃天衢,虎卧凤阙”,是梁武帝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一方面赞美了王氏书法的动 感强烈和奔逸绝尘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又赘赏了其静态之美,尊贵、安宁,在不动中散发出 平和的韵味。动态易于引起欣赏者的注意,书法亦如此。安静的人常常欣赏安静的字,兴致勃发的往 往喜欢奔放跳动。比较起来,静态的书法更像一位娴静的淑女、一位参透沧桑的老者,一位 心如秋空的隐者,眉眼安详、不动声色。此时,性急的欣赏者往往一晃而过;只有细细品味, 善于挖掘的欣赏者,才能够驻足品赏,由表象到内在,由平面到立体,爬梳

21、钩沉,静中得益。金文中有不少名篇,就如同它们的载体青铜的钟、鼎,敦实、憨厚、古朴,流传至 今,依然魅力不减。如多友鼎铭,在每一个字横平竖直的基础上结合了弯曲、圆弧,使 平衡中略有小变通,同时以敛约为主,看似疏朗,凝聚感又很鲜明。这让人想到了厚重、稳 当,听到了深沉的金属之声。南朝宋的虞和曾说过:“古质而今妍,数之常;爱妍而薄质, 人之情。”可见,前人就已经看到审美的偏颇了质朴无华、不刻意表现的静态往往受到 冷落。把字写安静,对书法家来说也并非易事。唐楷大家虞世南的书法作品夫子庙堂碑, 是很典型的横平竖直,甚至没有太强的个性,写得十分从容,外形柔和,内在遒劲。它告诉 自唐代以后的欣赏者什么叫作斯

22、文、文雅。作品之静,体现着书法家对美学理念的追求及人格上的修炼。静态、静趣、静远这一类 的书法,能让人心灵宁静、心境空明,宛如见月。(取材于朱以撒宛如见月)【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书法借助点、线、形的变化、组合和结构来体现美。B.汉字形体演变的符号化增强,带来了书体的多样化。C.不同的字体,可以给人带来动、静不同的审美感受。D.书法艺术过于抽象,艺术效果低于绘画雕塑和戏剧。【小题2】根据材料二,下列与“静”有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的书法,兼有“动”和“静”两种美。B.对书法作品的“静”的欣赏与人的性格有关。C.金文书法的敦实、朴厚中蕴含着“静”的

23、美。D.夫子庙堂碑属于金文,具有“静”的美。【小题3】对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侧重书法艺术的整体论述。B.材料二只论及书法艺术的静态美。C.材料一侧重书法艺术的创作。D.材料二侧重书法艺术的欣赏。【小题4】对两则材料中引用古人的论述的作用,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孙过庭意在说明不同字体艺术表现力不同。B.刘熙载意在说明不同字体的动静之美不同。C.张怀耀意在说明动静的不同源于书法家对现实的感受不同。D.虞和意在说明书法创作古今的风格不同而审美趣味相近。【小题5】综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如何欣赏书法艺术的“静”与“动工【答案】【小题1】D【小题2】D【小题3

24、】B【小题4】D【小题5】从书体风格角度,篆书、正楷等表现静态之美,行书、草书等表现动态之美。书法作品常常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欣赏者需要修炼心境,提高修养,才能真正体会到书法艺术的静与动,尤其是静态之美。【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书法艺术过于抽象”错误,说法绝对, 原文”相比绘画、雕塑、戏剧等,它又是一种相对较为抽象的艺术。应是相对较为抽象的艺术,而不是“过于”;“艺术效果低于绘画雕塑和戏剧”错误,原文只是说“对于懂得书法艺术 的人来说,一幅优秀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不会低于优秀的绘画”,其艺术效果无法比较。故 选D。【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

25、含义的能力。D.”夫子庙堂碑属于金文”错误,原 文为“金文中有不少名篇,就如同它们的载体青铜的钟、鼎“,所以,夫子庙堂碑的 载体不是青铜的钟、鼎,不属于金文。故选D。【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B.“材料二只论及书法艺术的静态美” 错误,原文“一方面赞美了王氏书法的动感强烈和奔逸绝尘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又赞赏了其 静态之美,尊贵、安宁,在不动中散发出平和的韵味”“动态易于引起欣赏者的注意,书法亦 如此。安静的人常常欣赏安静的字,兴致勃发的往往喜欢奔放跳动。比较起来,静态的书 法”,材料二论及了书法的动态美和静态美,主要论及书法艺术的静态美。故选B。【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

26、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D.“审美趣味相近”错误,原文 “南朝宋的虞和曾说过:古质而今妍,数之常;爱妍而薄质,人之情。可见,前人就已经 看到审美的偏颇了质朴无华、不刻意表现的静态往往受到冷落”,审美趣味不是“相近” 而是“偏颇”。故选D。【小题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材料一第三段“清代刘熙载 则把不同的字体分为两大类,依据刘氏的区分,前一类字体显然宜于表现静态之美,而 后一类字体则宜于表现动态之美”可知,从书体风格角度,篆书、正楷等表现静态之美,行 书、草书等表现动态之美;材料二第一段“一方面赞美了王氏书法的动感强烈和奔逸绝尘的 生命力;另一方面又赞赏了其静态之美,

27、尊贵、安宁,在不动中散发出平和的韵味”,书法 作品常常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材料二第二段“动态易于引起欣赏者的注意, 书法亦如此。安静的人常常欣赏安静的字,第四段“作品之静,体现着书法家对美学理念的 追求及人格上的修炼。静态、静趣、静远这一类的书法,能让人心灵宁静、心境空明,宛如 见月”,欣赏者需要修炼心境,提高修养,才能真正体会到书法艺术的静与动,尤其是静态 之美。变式题4巩固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国冰雪运动历史悠久,北方地区生活的各民族,自古以来就开展了各项与冰雪共生共 存的生产劳动,在历史发展和变迁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冰雪运动文化。据考古发现,我国新疆阿勒泰地

28、区发现的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岩画中,出现了 “脚踏滑雪 板,手持单杆滑雪人”的图像,并伴有一些动物形象线条,现代阿勒泰地区的人们仍以此为 雪地出行的方式。这是人类发现最早的反映滑雪运动的考古资料,阿勒泰地区被学者认为是 现代滑雪运动的发源地。隋唐时期雪上活动在文献中的记录更为清晰,对“滑雪板”的材质,形制有详细说明, 有的民族“以木为马,雪上逐鹿”,滑雪板的材质发生了明显变化,且滑雪板的形状前部演 化为尖翅状。宋代以后的滑雪运动更增添了竞技娱乐色彩,出现了拖冰凌(雪车)、堆雪人、 雪狮等休闲雪上活动,尤其是北方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出了各类雪上民 俗体育活动,延续至今,成为极具民族特

29、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活动目前都发展成为少 数民族传统的雪上竞技运动项目。唐代,北方民族以滑冰开展狩猎活动,有些以木棍为杖滑 行代步,也开始制作一些冰车、冰橇等,形成了原始的滑冰器具;宋代以后,滑冰运动被称 为“冰嬉”,并且以人力牵拉的“冰床”作为滑冰工具已非常成熟;元代,“冰床”扩展为 动物牵拉形式,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记录了狗拉冰橇的情况;明代以后,冰上运动 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冰上活动广泛应用于军事活动中,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部 落时,依靠高超的滑冰技术赢得了数场战役的胜利,满族的“乌拉滑子”(简易冰刀鞋)大 大增加了冰上活动的技术。满洲老档秘录记载,努尔哈赤于1625年举办了

30、冰上比赛,开 展了冰上射箭、冰上武术、冰上舞蹈等活动,这成为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冰上运动会”; 清朝是冰上运动的黄金时期,随着满族入关,“冰嬉” “冰床”等活动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 泛发展,冰上活动的竞技性、娱乐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我国传统冰雪文化运动留下的各类古籍文献、文化遗迹、珍贵文物等遗产,是中华文化 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具象化表达。通过北京冬奥会,以冰雪运动为代表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运动相互促进、互为融合,在国际文化交流、世界文明互鉴中 进发出新的时代风采。让我们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 育精神。(取材于章琛的相关文幸)材料二冰雪运动

31、,特别是大众冰雪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开展,当然离不开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 但纵观目前各地冰雪文化活动的展演形式,一些体验冰雪的建筑、庙会和礼堂等,或是民俗 风情、生活起居等文化内容,大多都停留在表象的展示阶段,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对冰雪 文化的深度发掘和个性化展示还远远不够。对于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建设来说,就是要将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文明乡风、良 好家风、淳朴民风等内容做实,活化为涵盖思想文化、哲学价值、历史传承、文创开发、遗 产保护等在内的新内涵。“活化”不是简单的“回归”和“复旧”,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对 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增强传统文化基因的反应活力、吸引力和生命力。首先,要唤醒地域传统冰

32、雪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曾言,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 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知。传 统冰雪文化通常是由身体演绎的,很少有单纯性的文字记载,但可通过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 基因的记忆,还原冰雪场景,以最大限度保持冰雪文化的原始性。同时,要吸纳与其冰雪相 关联、与其文化相融合的多方主体参与,形成治理联盟,站在大国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角 度,宣传传统冰雪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升保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其次,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地域冰雪文化是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以血 缘、地缘、业缘关系为联结的文化形态,是村落乡土文化的优质资源。正如费孝通

33、先生所说, 泥土是乡人的生命,乡愁对中国人来说,是延绵一生的文化记忆。因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 的开展能有效勾起村落内居民的乡愁追思。传统冰雪项目的开展更多地依附于传统的节庆, 对此,可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因地制宜建设乡土冰雪文化平台、冰雪陈列馆、冰雪 大讲堂、冰雪民俗馆等,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最后,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与管理政策,打造冰雪产业。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 居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联,通常借助庙宇、祠堂、村落、建筑、生产器具等来表达文 化生成的价值理念,我们应把保护、开发结合起来,地方政府要根据文物保护法制定冰雪遗 产文物保护实施方案等细则,既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政

34、策,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取材于张铁民的相关文章)【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北方地区生活的各民族,很早就开展了各项与冰雪有关的生产劳动。B.学者依据考古资料,认为我国的新疆阿勒泰地区是现代滑雪运动的发源地。C.宋代以后出现的拖冰凌、堆雪人、雪狮等休闲雪上活动增添了休闲娱乐色彩。D.延续至今的雪上民俗体育活动,目前都成为少数民族传统的雪上竞技运动项目。【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北方民族用滑冰来开展狩猎活动,他们制作的冰车、冰橇等成了原始的滑冰器具。B.宋代以后,已经非常成熟的滑冰工具是用人力牵拉的“冰床”“冰车”“冰橇”等。“藏到“用最后

35、至活”的飞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这一飞跃提供了条件。人工智能处理古籍的过程大体包含四步: 首先,将古籍扫描并处理成图像文件。其次,通过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将图像文件中的文字 识别为计算机可处理的电子文本。再次,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所获取的文本进行基础 性加工,包括自动断句、标点以及词语切分等。最后,识别并抽取文本中的专名(如人名、 地名、书名)等概念与知识,为后续深入的古籍知识挖掘提供基础性支撑。目前,研究者引入序列标注模型,在计算机自动断句、标点、专名识别等领域都取得了 很好的效果。所谓序列标注,即输入字符串,预测每个字符在该位置的专名属性以及是否在 该位置断句。例如,输入“论语云管氏而

36、知礼孰不知礼”,模型应预测为“(B-BOOK)(E-BOOK) S(B-PER)(E-PER)0080000,其中,B-B00K表示书名开头的字,这里指“论”;“E-B00K” 表示书名结尾的字,这里指“语、S表示其后应断句的字,这里对应“云”和第一个“礼”; “B-PER”表示人名开头的字,这里指“管”;“E-PER”表示人名结尾的字,这里指“氏”;“0”表 示不做任何操作。每一个字都对应一个或一组符号。研究者通过多种机器学习模型,训练计 算机自动标注文本序列的能力,进而使其完成自动断句、标点、专名识别等任务。模型预测 的综合准确率均达到90%以上。由此,海量的典籍就可以转化为数字化、结构化

37、的文本,从 而降低普通人阅读古籍的难度,实现互联网环境下古籍的传承性保护。让古籍“活”起来的尝试还有很多。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不断涌现,各地古籍存藏单 位联合举力,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延续古人“曝书护书”的习俗,不仅晒古籍珍宝,也晒修复、 装帧等相关技艺,有的还能让人现场体验。(取材于周余姣、胡韧奋等的相关文章)【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古籍的一项是() A.三国志史传散页(刊刻于明代,2018年发现于日内瓦图书馆)B.韩柳文研究法(林纾,1914年铅印本,研究韩愈、柳宗元古文的著作)C.秦妇吟残卷(唐韦庄,1900年发现于敦煌藏经洞)D.春秋左传(明代刻本,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史书)【小题

38、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古籍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籍采用的纸张体现了古籍的文物价值。B.中医古籍所记载的药方体现了文献价值。 C.艺术价值不只包括古籍版印工艺的价值。D.古籍的其他价值都附着在其文献价值上。 【小题3】根据材料二,模拟计算机对“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日”的序列标注,不正确的 一项是()C.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多样化,冰上活动的休闲性和娱乐性得到极大的丰富。D.清朝是冰上运动的黄金时期,曾举办了以冰上舞蹈活动为主的“冰上运动会工【小题3】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各地冰雪文化展演虽在设计上着意立足地域传统文化,但都停留在表象的展示阶段,同 质化现

39、象比较严重。B.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所体现的家风、乡风、民风等文化传统的地位很重要,我们要传 承它,还要活化其中的新内涵。C.我们要想唤醒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通过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还原冰 雪场景是唯一的途径。D.地域冰雪文化是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基础的,是因为传统冰雪项目的开展要因地制宜, 更多依附当地传统的节庆。【小题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最早反映滑雪运动的考古发现是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现的滑雪图像,其雪地出行方式 目前在我国仍然广泛地使用。B.我国冰雪运动从地理位置看北方地区的发展优于南方地区,从历史朝代看清朝是其黄金 时期,更为专业化

40、、多样化。C.我国大众冰雪运动发展步伐加快,各项冰雪文化活动的形式多样,但对冰雪文化内涵的 挖掘不够,缺乏个性色彩。D.地域冰雪文化是村落乡土文化的优质资源,它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为联结纽带,因 此它的开展会引发人们对乡愁的记忆。【小题5】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分析我国举办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意义。【答案】【小题1】C【小题2】A【小题3】B【小题4】A【小题5】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让中华优秀文化在世界文明互鉴中迸发新时代风采。 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引发乡民乡愁与追思,提升同心力。增强大国文化自信和民 族认同感,提升文化自觉性,增强凝聚力。打造冰雪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弘 扬我国冰雪

41、运动的历史与文化传统。【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c.“增添了休闲娱乐色彩”错误,原文为“宋代以后的滑雪运动更增添了竞技娱乐色彩,出现 了拖冰凌(雪车)、堆雪人、雪狮等休闲雪上活动”,是增添了“竞技娱乐色彩”。故选C。【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B.“已经非常成熟的滑冰工具是用人力牵拉的,冰床“冰车冰橇错误,原文为“宋代以后, 滑冰运动被称为,冰嬉二并且以人力牵拉的,冰床,作为滑冰工具已非常成熟”,只提到冰床, 选项扩大了范围。c.“明代以后休闲性和娱乐性得到极大的丰富”错误,原文为“清朝是冰上运动的黄金时 期,随着满族入关冰上活动的竞技性、娱乐

42、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应是“清朝” D.“以冰上舞蹈活动为主”错误,原文为“开展了冰上射箭、冰上武术、冰上舞蹈等活动工 故选Ao【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都停留在表象的展示阶段”表述绝对,原文为“大多都停留在表象的展示阶段工C.“还原冰雪场景是唯一的途径”错误,原文为“可通过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忆,还 原冰雪场景,以最大限度保持冰雪文化的原始性。同时,要.”,可见还有其它途径。D.是因为”错误,原文为“地域冰雪文化是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地域传统冰 雪文化的开展能有效勾起村落内居民的乡愁追思。传统冰雪项目的开展更多地依附于传统的 节庆,对此,可重构地域

43、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因地制宜建设乡土冰雪文化平台”,可知 是前因后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因果倒置。故选B。【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A “在我国仍然广泛地使用“错误,原文为“现代阿勒泰地区的人们仍以此为雪地出行的方式”, 应该是在阿勒泰地区仍广泛使用。选项曲解文意。故选Ao【小题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我国传统冰雪文化运动留下的各类古籍文献、文化遗迹、珍贵文物等遗产,是中华文 化的宝贵财富通过北京冬奥会,以冰雪运动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运动 相互促进、互为融合,在国际文化交流、世界文明互鉴中进发出新的时代风采

44、”可概括出: 有利于弘扬我国冰雪运动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结合”要吸纳与其冰雪相关联、与其文化相融合的多方主体参与,形成治理联盟,站在大国 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角度,宣传传统冰雪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升保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 自觉性”可概括出:增强大国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提升文化自觉性,增强凝聚力。结合“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开展能有效勾起村落内居民的乡愁追思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 家园”可概括出: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引发乡民乡愁与追思,提升同心力。结合“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与管理政策,打造冰雪产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可概 括出:打造冰雪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结合“通过北京冬奥会,以冰雪运动为代表的中

45、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运动相互促进、 互为融合,在国际文化交流、世界文明互鉴中进发出新的时代风采可概括出:促进国际文 化交流、世界文明互鉴。结合“让我们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可概括出: 以发展冰雪运动、举办冬季奥运会为契机,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变式题5提升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我国传统文化典籍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当首推论语。其语醒豁、警策,因 而很多语句成为格言,激励人进步。在语言修辞上,孔子可谓开山鼻祖,他最早提出“辞达 而已矣”的观点。围绕“辞达”论,我们对论语的语言特色作一番探究,无疑具有深远的 文化传承意义

46、。马克思主义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仁”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主体,体 现了儒家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孔子“辞达”论的“直接现实”,自然依附于“仁”,表现“仁”。 辞达,先得仁达,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有德者必有言”就是说有德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论。 “德”是前提,是根本;“言”由“德”生发,就会花繁叶茂,锦簇照人。“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意思是说话的时候多考虑言辞和声调,就可以避免鄙陋粗野和错误。这些讲的是“言”与“德” 的关系:离开了思想品德的修养,“仁”的修炼,就无以言,难以“辞达”。“辞达”,即要切合客观实际,孔子视之为语言准则,无论是在平生编述中,还是在日常 言语中,都恪守不

47、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思是记事述史或整理编次,只是阐述,而 不创作,凭信历史,注重事实。孔子采用春秋为教材,在教授弟子过程中,自然要对史 料进行考辨,对全书作整理,舍弃那些不合理的部分,留取其符合事实的记录。此外,古书 在传抄过程中,时有文字残缺。在对阙文的处理上,孔子没有为了完整而随意填补,而是明 知缺漏而不妄补。存在缺陷固然不好,但比起随意填补,造成影响的程度要轻一些。从“辞 达论出发,在日常言语中,孔子对那种阿谀奉承的“巧言,既“耻且恨。他说:“巧言、令 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耻”巧言,因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其实深 层原因在于“巧言令色,鲜矣仁”。语言就其本身

48、来说,无所谓好坏,但在应用的时候却优劣分明。能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 促进交际任务的完成,达到预期效果的语言才是好的语言。孔子所处的时代,诸侯割据,战 争频繁。大至盟约、朝会,小至君子私语,各种场合言谈如若不当,轻则失礼受侮,重则干 戈相加。孔子大概常遇到类似的情况,感触颇深,十分注意在不同环境中语言表达的得体。 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他运用与之相适应的语言材料或语言手段,使语言运用达到自然、得体、 精妙的境地,在实践中丰富了“辞达”论的内涵。在交际应用中,孔子还提倡慎言。“一言而 兴邦”“一言而丧邦”指出了“慎言”的重要影响。“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是从品德修 养来谈“慎言”的意义。讷于言而敏于行”是从“行”难、“言”易的角度来论说“慎言”的道理。 孔子倡导“慎言”,警示得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