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四川省遂宁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含解析.pdf

上传人:学****享 文档编号:72163126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956.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四川省遂宁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3届四川省遂宁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届四川省遂宁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四川省遂宁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含解析.pdf(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 学年高考生物模拟试卷 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6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图表示某反应物剩余量随 pH 及温度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A随着 pH 的升高,酶的活性先降低后升高 B酶的最适 pH 是一定的,不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C该酶的最适温度是 37,最适 pH 是 8

2、D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2某二倍体植物的一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几个特定时期的显微照片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中细胞正在发生 DNA 的复制,此前有 RNA 聚合酶、DNA 解旋酶等物质的合成 B中的细胞正在发生基因重组,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连着两极发出的纺锤丝 C中每个细胞含一个染色体组,姐妹染色单体上的遗传信息可能有差异 D中每个细胞的 DNA 含量相同,都含有发育成一个完整个体的全套基因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B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进行采集和调查 C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逐渐取代苔藓,主要原因是苔藓寿命

3、较短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含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4自国家开展“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 20 年来,河北省每年因退耕还林工程涵养水源 116 亿立方米,防风固沙总物质量为 259 万吨,固碳 851 万吨,释放氧气 387 万吨,吸收污染物 43 万吨,生态效益总价值达 58 亿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退耕还林”过程耕地中的杂草数量增加,呈“S”型曲线增长 B“退耕还林”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增加,营养结构变得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退耕还林”体现了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D“退耕还林”能够有效地固定碳,缓解温室效应的进程,降低环境污染

4、5 古代家庭酿酒的具体操作过程:先将米煮熟,待冷却至 40时,加少许水和一定量的酒酿(做实验是用酵母菌菌种),与米饭混合后置于一瓷坛内(其他容器也可),并在中间挖一个洞,加盖后置于适当的地方保温(3040)12h 即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中间挖一个洞的目的是保证酵母菌在开始生长时有足够的 O2进行有氧呼吸 B在家庭酿酒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水,这些水主要来源于无氧呼吸 C发酵过程中,随着 O2逐渐减少,有氧呼吸逐渐被抑制,无氧呼吸逐渐增强 D若米饭中加入的酒酿不足,则结果可能是不能得到酒精 6如图是人体正常细胞的一对常染色体(用虚线表示)和一对性染色体(用实线表示),其中 A、a 表示基

5、因。突变体、是正常细胞的几种突变细胞。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从正常细胞到突变体可通过有丝分裂形成 B突变体的形成一定是染色体缺失所致 C突变体形成的类型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D图示正常细胞的一个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 aX 的配子概率是 1/4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4 小题 7(9 分)已知果蝇长翅和小翅、红眼和棕眼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为了确定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以及控制它们的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 X 染色体上(表现为伴性遗传),某同学让一只雌性长翅红眼果蝇与一只雄性长翅棕眼果蝇杂交,发现子一代中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为长

6、翅红眼:长翅棕眼:小翅红眼:小翅棕眼=3:3:1:1。回答下列问题:(1)在确定性状显隐性关系及相应基因位于何种染色体上时,该同学分别分析翅长和眼色这两对性状的杂交结果,再综合得出结论。这种做法所依据的遗传学定律是_。(2)通过上述分析,可对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其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 X 染色体上做出多种合理的假设,其中的两种假设分别是: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翅长基因和眼色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那么,除了这两种假设外,这样的假设还有_种。(3)如果“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棕眼对红

7、眼为显性”的假设成立,则理论上,子一代长翅红眼果蝇中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_,子一代小翅红眼果蝇中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为_。8(10 分)调定点学说认为,人体存在体温调定点。假如人的体温调定点是 37,当体温高于或低于 37时,机体能通过相关调节使体温恢复到 37左右。人体的体温调定点并非一成不变,如病菌、病毒感染等不利因素能引起人体产生致热原(EP),EP 会引起体温调定点改变进而导致发热。(1)维持人体体温的热量主要来源于_,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2)某人受病毒感染引起发烧,下图是他的体温测量记录,请结合调定点学说回答:AB 段病人常表现为皮肤血管收缩、骨骼肌颤栗等表现,并常伴有“害冷”的感觉,结

8、合资料分析其原因是_。图甲中 BC 段人体产热量_(填“大于”、“小于”或“基本等于”)散热量。CD 段机体通过_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发起攻击,并通过_细胞产生的_快速消灭 EP,使体温调定点恢复到正常体温。综上所述,体温调节是_调节机制。9(10 分)大豆花叶病毒会严重降低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为预防抗病大豆品种乙的抗病能力减弱,科研人员用 EMS 诱变感病大豆,获得新的抗病品种甲。科研人员利用甲、乙两个品种对抗性遗传进行研究。(1)因为基因突变具有_性,EMS 诱变后,非入选大豆植株可能含有_的基因,需要及时处理掉这些植株。(2)利用甲、乙两品种大豆进行杂交试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 亲本组合 F1

9、 F2 抗病 易感 抗病 易感 实验一 甲易感 0 18 111 348 实验二 乙易感 15 0 276 81 据表分析,甲、乙两品种抗病性状依次为_性性状。(3)已知品种乙的抗性基因位于 14 号染色体上,为探究品种甲抗性基因的位置,科研人员设计如下杂交实验:甲乙杂交,F1自交,统计 F2性状分离比。预期一:若 F1均抗病,F2抗病易感为 133,说明两品种抗病性状的遗传是由_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位于_染色体上。预期二:若 F1、F2均抗病,说明甲、乙两品种抗性基因可能是_或同一对染色体上不发生交叉互换的两个突变基因。(4)SSR 是 DNA 中的简单重复序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SSR 不

10、同,不同品种的同源染色体上的 SSR 也不同,常用于染色体特异性标记。科研人员扩增出实验一若干个体中的 SSR 序列,用于确定甲品系抗性基因的位置,电泳结果如图所示:图中结果说明甲品系抗性基因在_号染色体上,依据是_。10(10 分)鹌鹑(ZW 型性别决定)的羽色与基因 B/b 和基因 Y/y 有关,其中 B 为有色基因,b 为白化基因,Y 决定栗羽,y 决定黄羽。研究表明基因 Y/y 位于 Z 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为探究基因 B/b 所在染色体的类型(不考虑基因 B/b位于 Z 染色体同源区段),以进一步确定基因 B/b 与基因 Y/y 的位置关系,某研究小组选择 20 只黄羽公鹑与 60 只

11、白羽母鹑杂交混群饲养,1 周后连续收集 3 批种蛋进行孵化,得到 F1并记录羽色及性别分离情况,结果如下表:入孵批次 入孵蛋数 出雏数 栗羽(公)栗羽(母)黄羽(公)黄羽(母)白羽(公)白羽(母)1 276 204 103 0 0 101 0 0 2 282 209 105 0 0 104 0 0 3 278 213 107 0 0 106 0 0 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实验结果 F1中白羽性状消失,最可能的原因是_。(2)基因 B/b 与基因 Y/y 的位置关系有_、_两种可能。(3)结果表明,仅从 F1的羽色及性别分离情况还不足以达到实验目的,请以 F1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对两对基因的位置

12、关系进行进一步探究。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_。11(15 分)图甲是褐色雏蝗在 1947-1951 年的种群密度变化动态(用该种群数量的对数值 lgn 表示种群密度,n 代表种群数量),图乙是草原上某种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注:“”表示卵,“+”表示幼虫,“o”表示成虫)(1)自然界中褐色雏蝗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型,与 1948 年相比,1950 年该种群内个体间生存斗争的强度_(填减少、不变或增强)。(2)要调查草原上该田鼠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法,假如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原因可能是_。(3)依据图乙,防治田鼠应在_点时进行,bc 段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_。

13、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6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B【解析】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影响酶活性的两个因素,即温度和 pH,其中温度在 3035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逐渐增强;温度为 35时,酶活性最强;温度在 3537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逐渐降低,但在不同的温度下,酶的最适 pH 都是 8。【详解】A、识图分析可知,随着 pH 的升高,酶的活性先增大后降低,A 错误;B、由图可知,在不同的温度下,酶的最适 pH 都是 8,说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最适 pH 不变,B 正确;C、反应物剩余量越少,说明酶的活性越高,可见该酶的最适温度是

14、35,C 错误;D、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先升高后降低,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酶的特性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酶的特性,能够正确识图分析图示曲线中温度和 pH 值对酶活性的影响,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酶的特性结合题意解决问题。2、C【解析】据图分析,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且部分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中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产生两个子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中产生了四个子细胞核,且出现了核膜,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中细胞

15、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而 DNA 的复制发生在间期,A 错误;B、中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别移向了细胞的两极,此时已经完成了基因重组,B 错误;C、中的每个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只有一个染色体组;由于前期的细胞中发生过交叉互换,所以该时期的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上的遗传信息可能有差异,C 正确;D、中每个细胞的核 DNA 含量相同,但是细胞质 DNA 含量不一定相同,D 错误。故选 C。【点睛】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

16、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3、D【解析】1、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虫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

17、动物的丰富度;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含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详解】A、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A 错误;B、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和调查,而标志重捕法是用来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B 错误;C、草本植物相对于苔藓更高大,在相同位置下,草本植物对阳光的竞争力强于苔藓。草本植物与苔藓处于同一位置时,草本植物会遮蔽阳光,使得苔藓获得的能量减少,进而数量减少,C 错误;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含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D 正确。故选 D。4、C【解析】随着退耕还林的推进,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

18、杂,生物种类和数目增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增加。【详解】A、“退耕还林”过程耕地中的杂草数量增加,但是受环境阻力的影响,会呈“S”型曲线增长,A 正确;B、“退耕还林”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增加,营养结构变得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 正确;C、“退耕还林”体现了人类活动改变了演替的速度,但是没有改变方向,C 错误;D、由题干的信息可以看出“退耕还林”能够有效地固碳,缓解温室效应的进程降低环境污染,D 正确。【点睛】本题以退耕还林为背景,考查了生态学的知识,识记种群增长曲线的条件,生态系统、群落的知识进行解答。5、B【解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比较如表

19、所示。有氧呼吸 乙醇发酵(无氧呼吸)乳酸发酵(无氧呼吸)葡萄糖丙酮酸+H+能量(少)葡萄糖丙酮酸+H+能量(少)葡萄糖丙酮酸+H+能量(少)丙酮酸+H2OCO2+H+能量(少)丙酮酸+HCO2+乙醇 丙酮酸+H乳酸 H+O2H2O+能量(多)【详解】A、在中间挖一个洞的目的是增加透氧性,保证酵母菌在开始生长时有足够的 O2进行有氧呼吸,A 正确;B、在家庭酿酒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水,这些水主要来源于有氧呼吸,B 错误;C、发酵过程中,随着 O2逐渐减少,有氧呼吸逐渐被抑制,无氧呼吸逐渐增强,C 正确;D、酒酿中含有酵母菌菌种,若米饭中加入的酒酿不足,酵母菌数量太少,则结果可能是不能得到酒精,D

20、正确。故选 B。6、A【解析】分析题图:与正常细胞相比可知,突变体中 A 基因变成 a 基因,属于基因突变;突变体中一条 2 号染色体缺失了一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突变体中一条常染色体的片段移到 Y 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详解】A、突变体中 A 基因变成 a 基因,属于基因突变,可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A 正确;B、突变体中一条 2 号染色体缺失了一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也可能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B错误;C、突变体中一条 2 号染色体的片段移到 Y 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而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C 错误;D、图中正常雄性个体产

21、生的雄配子类型有四种,即 AX、AY、aX、aY,而一个甲细胞形成的子细胞是 2 种,即 AX、aY 或 AY、aX,则产生的 aX 的配子概率是 0 或 1/2,D 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和染色体变异的类型,能正确区分两者,同时能根据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它们变异的类型。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4 小题 7、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自合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4 种 0 1(或 100%)【解析】(1)从题意分析可知,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析是从一对相对性状分析考虑的。分别就翅长和眼色两个性状分析故符合孟德尔

22、的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定律,当两对相对性状的组合也就是自由自合定律的分析特征了。故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自合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2)依题意,假设翅长用(A,a),眼色用(B,b)表示,从子一代分离比可以看出长翅为显性;第一种 AaXbXbx AaXBY;第二种 Aabb x AaBb;第三种AaXBXbx AaXbY;第四种AaBb xAabb;第五种 AaXbXbx AaXBYb;第六种AaXBXbx AaXbYb;因此除题意中的 2 种外,还有四种假设。(3)依题意,假设翅长用(A,a),眼色用(B,b)表示,且 A 长翅为显性,B 棕眼为显性,则由(AA:2Aa:aa)(XBXb+

23、XbY)可知,子一代的长翅红眼的没有雌性个体故占比例为 0;而小翅红眼果蝇全部都是雄性个体故所占比例为1(或 100%)。8、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下丘脑 病毒感染产生的致热源(EP)使人体体温调定点升高至 40左右,低于调定点的体温刺激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一方面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冷觉,另一方面传至下丘脑再经传出神经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和骨骼肌颤栗以增加产热使体温迅速升高 基本等于 效应 T 细胞 浆细胞(效应 B 细胞)抗体 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体温调节的过程:2、识图分析可知,图中 AB 段表示由于细菌感染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BC 段病人的体温调定点水平约为 40,此时产热量等于散

24、热量,CD 段病人大量出汗导致体温调定点下移。【详解】(1)体温调节过程中的产热器官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通过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其中大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对于恒温动物来讲,热能用于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2)根据题意可知,病毒感染产生的致热源(EP)使人体体温调定点升高至 40左右,图中 AB 段是由于细菌感染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的过程,使正常体温相当于寒冷刺激,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一方面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冷觉,另一方面传至下丘脑再经传出神经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和骨骼肌颤栗以增加产热使体温迅速升高。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 BC 段病人的体温调定点水平约

25、为 40,此时产热量基本等于散热量,维持体温的稳定。病毒感染细胞的即靶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然后再通过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快速消灭(抗原)EP,使体温调定点恢复到正常体温。综上所述,可见体温调节的过程中涉及到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共同参与,即神经体液免疫网络调节机制作用的结果。【点睛】本题以调定点学说为背景考查体温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体温调节的过程和体温的来源,把握寒冷条件下具体的体温调节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审题获取有效信息,结合题意中的调定点学说理论,分析病菌、病毒感染等不利因

26、素能引起人体产生致热原而导致体温调定点改变后的调节过程,根据该过程的分析明确体温调节的的机制,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9、不定向性或多害少利 不利 隐、显 2 非同源 同一位点上的两个突变基因 2 F2抗病个体的 SSR 与亲本甲 2 号染色体相同,与 14 号染色体上的 SSR 无关联 【解析】1.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变异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多数是有害的,但不是绝对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性状是否适应环境。2.据表中结果分析可知,甲易感子一代全是易感子二代:易感:抗病=3:1,判断易感是显性,甲的抗病性状是隐性;乙易感子一代全是抗病子

27、二代抗病:易感=3:1,故判断易感是隐性,乙的抗病性状是显性性状。3.甲乙杂交,F1自交,F2抗病易感为 133,属于 9:3:3:1 变形,说明两品种抗病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由 2 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否则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详解】(1)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或多害少利性等特性,故 EMS 诱变后,非入选大豆植株可能含有不利的基因,需要及时处理掉这些植株。(2)利用甲、乙两品种大豆进行杂交试验,据表中结果分析可知,甲易感子一代全是易感子二代:易感:抗病=3:1,判断易感是显性,甲的抗病性状是隐性;乙易感子一代全是抗病子二代抗病:易感=3:1,故判

28、断易感是隐性,乙的抗病性状是显性性状。(3)已知品种乙的抗性基因位于 14 号染色体上,为探究品种甲抗性基因的位置,科研人员设计如下杂交实验:甲乙杂交,F1自交,统计 F2性状分离比。预期一:若 F1均抗病,F2抗病易感为 133,属于 9:3:3:1 变形,说明两品种抗病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由 2 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预期二:若 F1、F2均抗病,说明甲、乙两品种抗性基因不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可能是同一位点上的两个突变基因或同一对染色体上不发生交叉互换的两个突变基因。(4)SSR 是 DNA 中的简单重复序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SSR 不同,不同品种的同

29、源染色体上的 SSR 也不同,常用于染色体特异性标记。科研人员扩增出实验一若干个体中的 SSR 序列,用于确定甲品系抗性基因的位置,分析图示电泳结果可知:F2的 1、4、7 与甲均表现抗病,F2抗病个体的 SSR 与亲本甲的 2 号染色体相同,与 14 号染色体上的 SSR无关联,说明甲品系抗性基因在 2 号染色体上。【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基因突变的特点等,解题关键是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综合解答问题。10、亲本黄羽公鹑为纯合子(或白化基因对栗色和黄色上位抑制作用所致)都存在于 Z 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30、)B/b 位于常染色体,基因 Y/y 位于 Z 染色体(或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F1栗羽公鹑与黄羽母鹑进行自由交配,观察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如果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黄羽公鹑黄羽母鹑栗羽公鹑白羽母鹑=1111,则说明基因 B/b 与基因 Y/y 都存在于 Z 染色体上。如果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栗羽母鹑黄羽母鹑白羽母鹑栗羽公鹑黄羽公鹑白羽公鹑=332332,则说明基因 B/b 位于常染色体,基因 Y/y 位于 Z 染色体 【解析】由题可知 B 对 b 为显性,Y 对 y 为显性,在 F1中白羽性状消失,出现第 3 种羽毛颜色栗色。3 批总计栗羽黄羽=11,且黄羽全为母,栗羽全为公。如果

31、 B 和 b 与基因 Y 和 y 是一个复等位基因系列,杂交后代的公鹑不应出现栗色,因此根据杂交结果可初步判断,B 和 b 与基因 Y 和 y 不是一个复等位基因系列,而是都位于 Z 染色体上两个不同的基因座或 B 和 b 位于常染色体。【详解】(1)根据杂交结果和上述遗传图示,亲本白羽母鹑在 B/b 与基因 Y/y 两基因座的基因型只表现出一种白羽性状,而不能表现出栗羽或黄羽,而杂交后代母鹑则表现黄羽。说明在 Z 染色体上无论 Y 或 y 与 b 在一起均不表现其作用,由此可推断白化基因 b 对 Y 和 y 上位作用。因此 F1中白羽性状消失是因为白化基因对栗色和黄色上位抑制作用所致。栗羽和

32、黄羽的表现取决于有色基因 B 的存在,B 与 Y 相互作用产生栗羽,B 与 y 相互作用产生黄羽。(2)由分析知,基因 B/b 与基因 Y/y 都存在于 Z 染色体上或者基因 B/b 位于常染色体。假设基因 B/b 与基因 Y/y 可能都存在于 Z 染色体,则 ZyBZyB(黄羽公鹑)ZYbW(白羽母鹑)F1:ZyBZYb(栗羽公鹑)、ZyBW(黄羽母鹑)。假设基因 B/b 位于常染色体,基因 Y/y 位于 Z 染色体,则 BBZyZy(黄羽公鹑)bbZYW(白羽母鹑)F1:BbZyZY(栗羽公鹑)、BbZyW(黄羽母鹑),两种情况均符合杂交实验结果。(3)F1栗羽公鹑与黄羽母鹑进行杂交,如果

33、理论上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栗羽公鹑(ZyBZYb)黄羽母鹑(ZyBW)黄羽公鹑(ZyBZyB)黄羽母鹑(ZyBW)栗羽公鹑(ZYbZyB)白羽母鹑(ZYbW)=1111,则说明基因 B/b 与基因 Y/y都存在于 Z 染色体上。F1栗羽公鹑与黄羽母鹑进行杂交,如果理论上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栗羽公鹑(BbZyZY)黄羽母鹑(BbZyW)栗羽母鹑黄羽母鹑白羽母鹑栗羽公鹑黄羽公鹑白羽公鹑=332332,则说明基因B/b 位于常染色体,基因 Y/y 位于 Z 染色体。【点睛】答题难点在于判断基因在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分析杂交实验结果、设计实验、得出结论。11、S 减少 标志重捕法 调查期间非标记个体部分迁出或调

34、查期间标志物脱落或调查期间标记个体被捕食)a 增长型 【解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 K 值。【详解】(1)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型,与 1948 年相比,1950 年种群数量减少,所以种群内个体间生存斗争的强度减少。(2)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所以调查时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调查中被标志后的动物更难捕捉,标记个体部分迁出或调查期间标志物脱落,会导致重捕数中的标记数偏小,导致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3)防止田鼠在 a 点进行,尽量减少田鼠的数量,bc 段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所以此时年龄组成是增长型。【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变化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解答(2)时需要考生结合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分析实验误差的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