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解释人类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解释人类学.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十节第十节解释人类学解释人类学Clifford Geertz,1926代表作:爪畦的宗教、农业内卷化:印尼的生态变化过程、文化的解释、巴厘岛的亲属制度、当地知识等。一、一、解释人类学的理论渊源解释人类学的理论渊源1、韦伯的社会行为理论韦伯的主要观点是:社会现实从根本上讲是由人们和他们有意义的社会行为构成的。他给社会学下的定义是,“社会学应当是一门力图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借此从过程和作用上对社会行动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行动在这里应是一种人的行为(不论外露的还是内心的举止、放弃还是容忍,都一样),只要行动者与行动有一种主观意义上的联系。社会行动则应是这样一种行动:行动者的意图涉及到他人的行为
2、并在行动过程中以此为准则”。韦伯之所以强调个人的行为及其意义,主要是因为他认为,社会文化领域不同于自然世界,研究前者的科学原则也不同于研究后者的科学原则。自然科学探讨的是规律性、因果性的关系与法则;而人的头脑是自由的,它不遵循自然界的法则,应当采用理解的方法或特殊化的方法,从内心理解去把握行为的意义。格尔茨同样区分了两种科学研究方式,一种是追求规律的理论阐述,一种是寻求各种可能性的意义解释。文化人类学属于后者。他关于“文化”的定义是:“我所采用的文化概念本质上是符号论式的。同马克斯韦伯一样,我认为人是悬挂在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在我看来,文化就是这些意义之网。而且我还认为,研究文化并
3、非是寻求规律的实验性科学,而应是探求意义的解释性科学”。2、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帕森斯认为,动机、价值取向和制度化模式是行动理论要探讨的内容,它们分别构成文化系统(包括复杂的价值观、信仰、符号和其他观念)、人格系统(包括动机与角色扮演的技巧)和社会系统(由规范引导的制度化模式)。在帕森斯看来,文化系统通过社会化而成为人格系统的动机,通过制度化成为社会系统的规范。他更关注的是文化、人格与社会的整合。3;赖尔的“心的概念”赖尔抨击笛卡尔“心身二元论”。他认为,心理意识可以借助于实际的或可能的行为加以分析。为此,他提出“disposition”这一概念,它指的是能力、理念、动机、态度、情感等,不同于作
4、为瞬时感觉的心理事件或意识流,而是一种“倾向”或“意向”。赖尔认为精神外显行动,认识行动即可认识精神。格尔茨承袭赖尔的思想,提出了“精神之外在的理论”,这一理论是他解释人类学的本体论基础。该理论的主旨是,否认精神是单纯的内心活动,认为精神活动根本上是社会性的公开可见的,精神作为心理事件只是从属的和第二位的。格尔茨还吸收了波兰尼的“内敛”思想,将文化行动置于一种上下文中,将各种有关行动融会贯通,局部通过整合而获得意义。二、格尔茨的文化解释理论二、格尔茨的文化解释理论1、民族志的性质格尔茨认为,人类学者对异文化和当事人的观点的了解有“经验接近”与“经验远离”的程度差异。前者指用当事人的概念语言来贴
5、切地描述出该当事人的文化建构;后者指用学术语言或我们自己的概念语言来描述所研究的异文化。对当事人文化的全面描述关键是“经验接近”与“经验远离”的并置。他借用赖尔的概念指出,民族志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浅描”,另一种是“深描”。“具有厚度的记述”或“深描”的精髓在于,它特别关注的是揭示行动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由此来解释行动的意义。在格尔茨看来文化是当地人背后由人类学家阅读的文本,它是一个象征体系,通过它我们可以揭示文化诸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而行为也必须正确对待,因为文化形态的明确化是通过行为的趋势,或者说是通过社会性行为得以实现的。人的行为是具全的象征性行为、是文本的符号。对于这些行为的了解应当采用
6、一种对话形式,格尔茨认为,文化系统的意义是通过人与人互动过程建构起来的,行动与行动之间的接合、交流、互动形成一段段对话,因此我们对某一行动或某一文化现象的了解,就必须将其放在原来的“脉络”中来解读。同时注意,这种意义的解读是以行动为中心的,即努力追随当地人的行为。通过从研究者到当地人、从当地人再到研究者的反复努力,或如格尔茨讲的,“进行二次方、三次方的解释”,从而使当地人的行为成为可阅读的文本。格尔茨还认为,意义的传递与交流是公共的,而不是存在于个人脑海中的。二、文化与社会格尔茨指出的,对文化与社会两者关系的认识始终存在一个误区,即未能把这两者置于同等的地位,这表现为两种形式:或者像英国结构功
7、能学派和许多美国社会学家那样,将文化看作完全出自社会组织形式的派生物;或者像马林诺夫斯基和许多美国人类学家那样,将社会组织看作是文化模式的行为体现。他指出,区别文化体系与社会体系的有效方式,是将前者视为社会互动赖以发生的有序的意义体系和象征体系,而将后者视为社会互动模式本身。“在一个层面上,是信仰的结构,表现为象征和价值准则,个体根据它解释他们的世界,表达他们的情感,做出他们的判断;在另一个层面上,是正在进行的互动行为过程,它的持续形式我们称为社会结构。文化是意义结构,人类用以解释他们的经验并指导他们的行为;社会结构则是行为所取的方式,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网络。”格尔茨关于文化系统与社会系统是
8、相互独立部分的思想,对帕森斯社会、文化、人格相互整合观点的批评与发展。3 3宗教文化论宗教文化论他认为,应当扩大视野将宗教看成是一种给人类生活带来意义的文化系统。因此,他的宗教定义是:“宗教是一套行动的象征系统,行动的目的是在人们心中建立有力的、具有渗透性的与持久的情绪和动机,建立的途径是通过形成关于生活一般关系的观念,并给这些观念笼罩上真实性的光彩,使这样的情绪和动机看上去是极其真实的。”格尔茨主张宗教象征应与“意义的问题”联系起来。他指出,混乱即缺少可解释性破坏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或解释,而至少存在三方面的混乱在困扰着人类,即无法解释清楚的各种生活经历、承受或忍耐力的限度和道德见解的局限。困
9、扰、痛苦和道德矛盾这些关于意义的问题的存在驱使人们去信仰神、鬼怪和精灵或图腾以及迷信吃人肉的神功奇效。格尔茨进一步将宗教观点与人们用来思考他们世界的其他观点作了区别,这些观点包括常识的、科学的和美学艺术的三种。格尔茨认为,宗教人类学研究应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分析那些构成宗教自身的象征当中包含的意义系统;另一方面,是寻找那些系统与社会结构和心理过程的联系。他强调,前一方面的研究被人类学家忽略了。他抱怨人们只注意经济和政治上的现代化,而不关心宗教的现代化。于是他参考韦伯关于典型宗教类型即“传统”宗教与“理性”宗教的概念。所谓传统宗教主要是指巫术,它严格地固守公认的社会习俗,并与世俗生活习惯缠绕在
10、一起,因而它将人类活动的细枝末节都引入了宗教的范围。而理性宗教并不如此全面地与日常生活细节交织在一起,它超越这些细节,其仪式和信仰系统与世俗社会的关系不是直接的。传统宗教采取的解决基本精神问题的途径是不连贯的、无规律的;理性的宗教更加抽象,更有逻辑上的一贯性,更有概括性的语言。格尔茨关心的是传统宗教向理性宗教转变的主要原因。4 4、象征分析或戏剧类比、象征分析或戏剧类比格尔茨始终视文化系统为“一种透过象征符号在历史上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一种将传承的观念表达于象征性形式的系统。通过它们,人与人相互沟通、绵延传续,并发展出他们对生命的知识和对生命的态度。”他不是以有机的观点看待文化系统,而是借鉴朗格的情感理论,将文化比作某种生命情感的表现形式,具有游戏的、戏剧的、舞台的、文学的象征意义。他还借鉴了边沁的“深层游戏”的概念。思考题思考题1解释人类学的理论渊源。2格尔茨的文化定义。3格尔茨的“精神之外在理论”。4经验接近与经验远离的关系。5深描与浅描的概念及其区别。6格尔茨关于文化系统与社会系统相互独立的理论。7宗教产生的根源。8传统宗教与理性宗教的各自特点。9格尔茨是如何分析巴厘斗鸡的?10对象征和意义的研究在人类学史上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