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人类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质人类学.pdf(1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体质人类学 Physical Anthropology 绪论 Introduction 第一节 体质人类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第二节 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体质人类学与各相关学科的联系 第四节 体质人类学发展史 人体系统解剖学概要 Summary of Human Systematic Anatomy 第一章 绪论 1.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和分支学科 2.人体的化学成分、细胞、组织和器官 3.人体解剖学常用的方位术语 第二章 系统解剖学概要 1.运动系统;2.循环系统;3.呼吸系统;4.消化系统;5.泌尿系统;6.生殖系统;7.神经系统;8.内分泌系统 人体骨骼解剖学 Osteal Ana
2、tomy of Human 第一章 骨的一般知识 第一节 骨的形态 第二节 骨的构造 第三节 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征 第四节 骨的发生和生长 第二章 人体骨骼 第一节 颅骨 第二节 躯干骨 第三节 上肢骨 第四节 下肢骨 人体骨骼测量纲要 Osteal Metrical Compendium of Human 绪论 第一章 骨骼的性别和年龄鉴定 第二章 颅骨的测量与观察 第三章 体骨的测量与观察 第四章 牙齿的测量与观察 第五章 脑容量和身高的复原 第一篇 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The Status of Human in Nature 第一章 生物的分类与进化 第一节 现代生物学的分类系统
3、第二节 进化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 第四节 生物进化的阶段性划分 第二章 灵长类动物的分类与进化 第一节 灵长类动物的系统分类 第二节 灵长类动物的生理特征 第三节 灵长类动物的社会行为 第四节 灵长类动物的起源问题 第二篇 人类的起源 Origin of Human 第一章 人类的体质特征和人科的起源 第一节 现代人的体质特征 第二节 有关人科起源的理论 第二章 腊玛古猿 第一节 腊玛古猿化石的发现 第二节 关于腊玛古猿系统地位的不同意见 第三章 南方古猿 第一节 南方古猿化石的发现 第二节 南方古猿的形态特征 第三节 南方古猿的系统地位 第四节 巨猿 第三篇 人类的发展
4、 Evolution of Human 第一章 直 立 人 第一节 直立人的起源 第二节 亚洲的直立人化石 第三节 非洲的直立人化石 第四节 欧洲的直立人化石 第五节 直立人的体质特征 第六节 直立人的文化特征 第二章 早期智人 第一节 由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 第二节 “典型尼人”和“进步尼人”第三节 其他早期智人化石的发现 第四节 早期智人的文化特征 第三章 晚期智人 第一节 有关晚期智人起源的理论 第二节 欧洲的晚期智人化石 第三节 非洲的晚期智人化石 第四节 亚洲的晚期智人化石 第五节 澳洲和美洲的晚期智人化石 第七节 晚期智人的文化特征 第四篇 人类的种族 Human Race 第一章
5、 人种与人种学 第一节 人种的定义及分类依据 第二节 人种的研究范围及任务 第三节 现代各人种体质特征的变异 第四节 影响人种形成的因素 第二章 世界人种的划分 第一节 蒙古大人种 第二节 欧罗巴大人种 第三节 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 第四节 各大人种之间的过渡类型 第三章 我国居民的人种成分 第一节 我国古代居民的人种类型 第二节 我国现代居民的人种类型 绪论 Introduction 第一节 体质人类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一、人类学 从词源学上来讲,人类学(Anthropology)一词来自于希腊文 和 这两个词根的结合。其中,Anthropos 是人或人类的意思,logos 则意为学问、科学、
6、二者合在一起便是指研究人或人类的科学。但是,世界各国的学术界对于人类学这门学科的定义和研究范围的理解历来并不统一,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广义人类学和狭义人类学这样两种基本观点。广义人类学的观点一般以英、美两国和其他英语国家的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人类学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其研究领域应包括人类的体质、心理、文化、社会、语言、民族、民俗等方方面,内容十分庞杂。在他们那里,传统上习惯于将人类学划分为两大部分,即研究人类自身体质特征的体质人类学(physicals Anthropology)和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特征的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目前在美国,多数学者再倾向于人类学应包
7、括如下四个分支学科:体质人类、考古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和语言人类学。然而,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如德国、法国和俄国,人类学一词传统上却被仅指体质人类学,日本的一些人类学研究机构也仅限于研究人类的体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他们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人类学”这一概念,认为人类学是专门研究人类体质的学问,同时也包括对人类的近亲灵长类动物的研究。因此,在这些国家中,人类学与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等学科有着较为明确的界限。我国在解放前采用的基本上是英美等国的广义人类学观点,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人类学界又接受了苏联等国家的狭义人类学观点。例如复旦大学的人类学界又接受了苏联等国家的狭义人类学观点
8、。例如复旦大学的人类学专业即设在生物系,专门从事体质人类学方面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近年来,在我国学术界,两种人类学的含义都有人采用。为了避免概念上的混淆,我使用“体质人类学”这一名称。二、体质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是研究人类体质特征与类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在一些欧美国家的教科书中,体质人类学有时也被称为生物人类学(Biological Anthropolgoy),美国百科全书更加明确地将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范畴规定为把人当做一个动物来进行研究。但是,人类毕竟是一种特殊的生物,他们既具有生物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如
9、果抛开其社会性和劳动的特点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和阐明人类起源、发展与变化的内在规律。我们研究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自身体质特征的演变,必须考虑到社会因素和历史因素所起的作用,而绝不能将生物学的原理简单、机械地应用于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之中。至于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范围,世界各国也并不统一,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各方面的内容:哺乳动物、灵长类、人类的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和行为学,灵长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及石器文化,进化机制,遗传学,现代人的生物变异,人种分类,血型学、皮纹学,人体测量学,人类的生长发育和生理适应以及应用人类学等。总的说来,体质人类的主要研究范围应基本上包括如下三个大领域:1、现代人体质特征和类型的研
10、究 这里所讲的现代人的体质特征不仅仅是指其外部的形态特征,而且还包括其身体内部的生理特征和生物化学特征。同时还要研究在不同的群体中,现代人的体质特征和类型在个体间以及性别、年龄上的差异,并探讨产生这种变异的原因和规律。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分析社会因素、地理环境、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劳动锻炼和体育运动等诸多因素对于人类体质结构所发生的影响。2、人类起源问题的研究 体质人类学是一门历史科学,我们不仅要研究世界各地现在生存着人们的体质现状,而且还要探讨他们的历史发展过程。由于人类与其近亲高等灵长类动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我们还需要研究灵长类动物的历史,同时还要对诸如“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11、”等一系列有关进化机制和进化动力方面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探讨。简单地说,对人类起源问题的研究,也就是对人类及其近亲高等灵长类动物的体质特征和类型在时间上的变化的研究。这部分内容通常又被称做古人类学,化石人类、化石灵长类动物和现代灵长类动物是其主要的研究对象。3、人类种族变异问题的研究 有关人类种族变异的研究内容又被称为人种学。与古人类学研究不同,人种学研究主要着眼于人类的体质特征和类型在空间上的差异,即对分布于地球表面不同区域内的各人群之间体质特征方面的异同进行探讨。当然,这里也同样并不排斥对时间问题的考虑,因此,我们不仅要对当今世界上各色人种的分类和分布进行研究,还要了现代各人种的历史,即探索
12、人种起源和形成的时间、原因和过程。由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和自然条件,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的各个人类群体或群体成员,他们在流动迁徙和交错混杂中会出现许多错综复杂的血缘交流和基因重组合现象,从而导致某些新的种族类型不断涌现,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细致的观测与探索。既然在世界上存在着种族方面的差异,那么也就必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种族问题。我们应该深入地研究世界各种族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反对和批判形形色色的种族主义谬论。除上述三个体质人类学的传统研究领域之外,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事业的蓬勃发展,应用人类学说脱颖而出,得到长足的进展,其中的诸多门类,如工程人类学,法医人类学、医药人
13、类学、优生学、生态人类学和生理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工程人类学在国外亦 称为工业人类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经济生产和军事上的需发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实 用性很强的分支学科。工程人类学通过为工业产品的设计提供有关的人体测量参数,从而使产品在 使用时能够建立起一个协调一致的“人机环境系统”,以便使其性能得到最理想的发挥。正因为如此,目前工程人类学在轻工业、机器制造工业、汽车工业、航空工业、建筑工业和军事工 业等部门受到特别的重视。法医人类学运用人体测量学、人种学、皮纹学、血型学以及容貌复原技 术等方法为公安、司法机关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科学证据,因而成为整个刑侦、破案和审判过程
14、中的 一个重要环节。医学人类学(医药人类学)、优生学、生态人类学和生理人类学等项研究为提高人们 的健康水平、改善人类的身体素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第二节 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传统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测量技术、形态观察和统计学分析等三部分组成。一、测量技术 在测量技术中分为活体测量和骨骼测量两大类。人类学的测量必须使用国际上通用规格的人体测量仪器。目前我们所采用的测量方法也是在 1906 年于摩纳哥召开的第 13 届国际史前人类学与考古学会议和 1912 年日内瓦召开的第 14 届国际史前人类学与考古会议上通过的测量项目。因此,采用此项方法测量所得到的数据具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可以在全世界
15、的范围内进行对比研究。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国际上又发展起一种新的光测方法莫尔拓扑法(Moire topography)。这是一种非接触性的测量方法,使用起来方便、迅速、准确,并可将测量所得的结果以图像的形式记录下来,便于信息的储存和再测量。如果配之以运用电子计算机对所拍摄下来的云纹图像进行自动判读、测量与计算,那么势必会使人体测量方法发生根本性的巨大改革。二、形态观察 形态观察方法是采用肉眼观察并结合观察工具的方式对人体上的若干特征进行描述和记录。在人体中,有许多特征是不能用尺寸的大小,角度的大小来衡量的,例如,一个人的颅形是圆形还是楔形,下颌骨上是否存在着下颌圆枕,另外,颅骨上某
16、些孔道的出现率在不同人种间存在差别,可以作为研究人种的标准。我们把这类特征统称为非测量性状,前者叫非测量形态观察,后者叫颅骨小变异。必须采用形态观察的手段来加以研究,形态观察的各项标准也具有国际上的统一性。三、统计学分析 由于体质人类学着眼于人类群体的研究,因此其考察的对象,除了那些稀少的化石材料之外,其余各类样本的例数一般都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首先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在研究过程中,通常还需要在各种人类学标本之间进行归类、对比和判别,在此方面,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经常使用的方法为多元分析法。统计学软件常用的有 SAS、SPSS。近年来,随着自然科学的长足进展和
17、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在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方法,例如胚胎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和群体遗传学等方法。这些新方法的引入必将为传统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带来崭新的面貌。第三节 体质人类学与各相关学科的联系 体质人类学以人类为研究对象,而人类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动物,这就使得体质人类学必须处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部类之间的一种边缘学科的位置上。体质人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密切相关。一、体质人类学与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之间的关系 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以人体的一般形态结构、正常的生理功能以及异常的病理变化为研究目的。这些学科与体质人类学的关系
18、十分密切,掌握一定的生理学、病理学特别是人体解剖学的基础知识是学习体质人类学的必备条件。但这些学科在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上又不同于体质人类学,它们在研究过程上中着眼于人类的个体,注重于人体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而体质人类学则着眼于人类的群体,包括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类与动物,特别是灵长类动物的区别和联系,各人群的特征和分类,人体的生物变异,性别和年龄差异以及身体各部的尺寸,形式和比例关系等问题。二、体质人类学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体质人类学与生物学的若干分支学科如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进化论等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联系。从广泛的意义上讲,体质人类学也可以做为生物科学中的一个
19、组 成部分。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简称“比较解剖学”)是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通过比较、分析研究各类群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来确定它们彼此之间的亲疏关系。从而提示进化的途径和规律。比较解剖学和古生物学为生物进化学说提供了有力论据,同时也为体质人类学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和方法。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方法被大量引入到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之中,并且为当代人类学的发展增加了新的活力。三、体质人类学与地质之间的关系 研究人类进化是体质人类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各种远古人类以及古灵长类动物的化石都是从古代地层中发掘出来的,所以,我们也要掌握一定的地质学和地层学的知识,尤其是在地质时期中时代较晚的新生代地质和地层方
20、面的知识,因为新生代恰恰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时代。四、体质人类学与生态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种生物都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生活的,人类也不例外。研究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问就是生态学。人类的体质发展,尤其是在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早期阶段中,明显受到自然环境的选择压力的制约。因此,要想对远古人类的体质进化历史取得比较全面的认识,就必须了解他们当时的生存环境,各个不同时期的地质和地貌,世界各大洲的相对运动,世界上主要的气候带,雨量和温度的变化以及河流、山脉、冰川、沙漠、草原、森林、湖泊、沼泽的变化和各种动、植物的变化等知识。五、体质人类学与民族学之间的关系 人种学与民族学之间具有很密切的关系,它们
21、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着眼于对人类群体的研究。种族(人种)和民族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二者之间却具有内在的联系,它们都是人类共同体的具体划分形式。种族是以遗传学特征来划分的人群,而民族则主要是靠文化特征来区分的。任何一个特定的人群都必然同时具有种族和民族的双重属性。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常常有助于民族识别工作的开展和对族源问题的探索。六、体质人类学与考古学之间的关系 考古学可以为体质人类学提供研究资料,无论是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还是新石器时代及以后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类学标本均要靠田野考古发掘来提供。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也有助于考古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古人类化石可以做为旧石石器时代考古中判断地层年代的一
22、种依据:对古代人骨的性别、年龄鉴定有利于人们对当时的社会性质、劳动分工等情况的探讨;对古代居民人种归属的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为解决考古学文化的谱系渊源和族属等问题提出若干可资参考的佐证。我国体质人类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 方法论的探讨 如同对待我国考古学发展史一样,对于我国体质人类学发展史来说,诸家观点也并不完全统一。若对我国体质人类学发展历程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我更倾向于那种将其视为“整体中的个体发展史”的观点。如何理解这种“整体中的个体发展史”的观点则是我在下面首先要加以阐述的内容。这里不妨先以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作为事例,我倾向于将整个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视为整体来看,这是一种整体观的态度(需要强调
23、一点,这里所要阐明的是中国考古学而非中国现代考古学);那么金石学和现代考古学则可看作是整体中的一个个体了,这是一种整体中的个体观的态度。中国体质人类学的发展史也同样适宜用这种“整体中的个体发展史”观点加以阐释。第二章 “整体中的个体发展史”观点在中国体质人类学的发展史中的展现 中国体质人类学的发展史也大概分为了三个个体阶段,即中国传统体质人类学阶段、中国近代体质人类学阶段和中国现代体质人类学阶段。第一节 中国传统体质人类学(19 世纪末之前)在国外近代体质人类学方法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传统的体质人类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学科发展过程。战国时期的皇帝内经中就有“解剖”二字出现,并且记载了许多有关体质人
24、类学的内容。到了汉代,我国在外科手术方面,已经有了举世注目的高度发展。当时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在为病人施行腹部的外科手术时,让病人服用他亲手配制的麻醉剂麻沸散。魏晋时期的皇甫谧对于针灸学很有研究,所著甲乙经一书集前人针灸理论和实践之大成,系统阐述了:脏腑、经络和治疗学说,并且详细记载了全身六百四十九个经学部位、针刺分寸和主治疾病等方面的临床经验。宋代时期我国学者在解剖学、医学和人类学方面的建树更加辉煌灿烂。著名针学家王惟一奉旨修铜人俞穴针灸图经三卷考订了经络循环,而后又根据图经铸铜人模型,与人的腹脏结构完全一样,是世界上最早的人体模型。宋代法医学家宋慈所编的洗冤集录一书记载了人体解剖与胚胎发育情况
25、,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法医人类学著作,比 17 世纪意大利医学家查纪亚所著的 法医问题 一书早问世三百余年。这一时期是传统中医理论加入了解剖学方法,对人体进行病理和创伤的研究。第二节 中国近代体质人类学(19 世纪末20 世纪 50 年代)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部分外国学者将西方近代体质人类学带入中国。我在总结这一段中国体质人类学发展过程时并不打算像对待中国考古学发展史那样将中国体质人类学研究列入其中,因为对我们来说,这一时期有许多研究行为带有明显的掠夺性。但对于那些出于真正科学研究目的的学者,我仍要加以介绍,因为他们事实上参与了中国近代体质人类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并在其中起了关键作
26、用。1903 年,德国古生物学家舒罗塞(M.Schlosser)发表了对中国药店中购到的一批“龙骨”的研究结果,指出其中一件标本很像人类的牙齿。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C.Zdansky)在 1921和 1923 年曾经两次发掘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共获两颗古人类牙齿。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北京协和医学院任教的加拿大解剖学家、人类学家步达生(D.Black)教授对采集自辽宁、河南和甘肃等地的一些史前时期居民的骨骼进行了研究。此外,在 20 世纪 2040 年代,外国学者所从事的工作还包括清野谦次等人对辽宁狴自窝古代人骨的研究、魏敦瑞(F.Weidenreich)对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的研究、
27、三宅宗悦等人对赤峰红山后夏家店上层文化居民遗骸的研究、约尔特吉(H.Hjortsjo)和沃兰特(A.Walander)对采自米兰和罗布泊古墓里的一些头骨标本进行研究以及优素福维奇对出土于罗布泊附近的古代突厥人头骨的研究。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最著名的考古学家是李济先生和梁思永先生,他们在国外都曾学过体质人类学,李济先生还是当时著名的人类学家。他们在当时非常重视出土人骨的搜集、保存、整理和研究工作。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抗日战争之前的历次殷墟发掘的头骨数量累计以近千例。总的来讲,这一时期在方法上以西方近代体质人类学理论为基础,注重对发掘和搜集所得头骨进行研究。中国古人种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草
28、创阶段,有一些先驱性的探索为中国古人种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有些成果,如布达生关于“甘肃史前人种与现代华北人颇为一致”和魏敦瑞关于中国猿人是现代蒙古人种的祖先”的推论,是极有见地的。第三节 中国现代体质人类学(20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末)解放后,中国现代体质人类学有了飞跃式的发展。随着基本建设的全面展开,考古工作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出土人骨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并得到了保护和收集,发表了许多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一阶段(特别是从 50 年代80 年代末)是其发展和原始资料的积累阶段。1954年我国开始了人体测量仪器的研究和测试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现已能生产一系列品种
29、齐全的人体测量仪器,制造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在这一阶段,中国古人种学的研究上作出突出贡献的的前辈学者当属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后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颜訚先生。他的主要精力都投注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人种问题方面。他先后对甘肃杨家湾、宝鸡北首岭、西安半坡、华县元君庙、泰安大汶口、曲阜西夏侯等遗址出土的齐家文化、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居民的人骨进行了观测和测量研究。此外,颜訚还与贾兰坡先生合作对东北地区西团山文化的人骨进行了研究,与毛燮均先生合作对殷代人类的牙齿进行了研究。继颜訚先生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潘其风、韩康信两位先生在此项研究方面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令学术界瞩
30、目的成就。他们对我国先秦两汉时期的许多批分属不同地区、不同考古学文化和不同族别的人类学标本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对采集自辽宁省沈阳市郊郑家洼子青铜短箭幕人骨的研究、对福建敏侯出土的昙石山文化居民人骨的研究、对庙底沟二期文化居民所属种族类型的研究、对商代居民种系归属问题的研究、对中国古代居民中拔牙习俗的产生和传播问题的研究、对出土于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汉代鲜卑族人骨的研究、对广东省佛山县河宕遗址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对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居民人骨的研究、对出土于青海乐都柳湾遗址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对出土于内蒙古伊克昭盟和青海大通的与匈奴族有关的古人骨的研究、对吉林市骚达沟遗址出土的西团
31、山文化人骨的研究、对出土于我国境内、蒙古、西伯利亚和东欧等地的与匈奴族有关的古人骨的研究、对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毛庆沟墓地人骨的研究、对新疆南部孔雀河下游古墓沟墓地人骨种系成分的研究和对新疆北部伊犁河流域汉代乌孙族种族类型的研究。除了这二位先生以外,该阶段中还有一些学者在中国古人种资料的整理和研究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中包括:吴新智对山顶洞人化石及其种族问题的研究;张银运等对广西甑皮岩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夏元敏等对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仰韶文化人骨的研究;张振标对山东邹县野殿遗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人骨种族类型的研究;张振标、陈德珍对河南淅川下王岗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张振标、尤玉柱对我国石器时
32、代人类头骨人工变形习俗的研究;焦南峰对出土于陕西省凤翔县西村遗址的周人墓葬的骨骼的研究;时墨庄和邵福根对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豪欠营辽墓中的契丹族人骨和女尸进行了人类学研究;陈德珍、吴新智对河南长葛石固遗址出土的早期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陈德珍对我国新石器时代居民体质特征及其继承关系的研究;魏海波、张振标对辽宁本溪庙后山青铜时代人骨的研究;朱泓对河北省蔚县夏家店下层文化人骨的研究、对商人和周人种系类型的比较研究、对辽西地区夏家店上层文化居民种族类型的研究、对扎赉诺尔遗址出土的新的人类学资料的研究以及对汉代拓拔鲜卑人种构成情况的探讨等。这一时期,主要特点是,我国科研人员独立工作,专门研究机构和人员数量
33、迅速增加,研究领域更加全面,主要涉及到人种学、体质人类学、人体解剖学、人体形态学、古病理及创伤研究和功能压力分析等多个方面。此外研究课题更加广泛,涉及到考古学的各个时期,研究深度也教过去提高。从 1980 年以来,由于资料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一些学者开始试图对我国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居民的种族类型划分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例如:1980 年,潘其风、韩康信对新石器时代居民种系分布情况的研究;1982 年,张振标对新石器时代人类体质类型的研究;1986 年,陈德珍对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体质类型及其承袭关系问题的研究等。潘其风、韩康信在 1984 年发表了古代中国人种成分研究,总结梳理了当时已获得的全
34、部人种学资料和初步研究成果,结合当时学术界对区域考古学文化的认识,建立了我国古代人种学类型的时空框架,进一步发展了颜訚先生早年关于在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与新石器时代人类存在着形态学关系上的继承关系的论点,并就蒙古人种的起 源、形成和分化等若干重要的理论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吴新智在 1989年发表了论中国古人类的连续发展,提出并倡导有关“中国古人类连续发展”的理论。他们的学术观点和理论在我国乃至国际学士界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观注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四节 中国现代体质人类学(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我国古代居民种族人类学研究工作又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该阶段突
35、出特点首先是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突破了沿用数十年之久的传统格局,出现了一种多角度、多途径、多方式研究古人种问题的新局面。例如,在西方发达国家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早在 70 年代便已被引入人类学的研究之中,而分析古代人类遗骸中提取的 DNA 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有助于阐明人类起源、演化和群体间以及群体内部的种系遗传关系,在考古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该方法始于 80 年代初期,近年来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的应用推进了这一领域的迅速发展。该方法目前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对考古墓葬发掘出来的古代人骨做个体鉴定、家系鉴定和种系鉴定。1996 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赵凌霞与几位
36、外国科学家合作,在德国格廷根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实验室对出土于我国河南下王岗、甘肃大地湾和吉林查干泡等遗址的古人骨、牙齿中 DNA 的提取便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最近,由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和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合组建的吉林大学考古 DNA 实验室已经成功的对采集自河南郑州西山遗址的仰韶时代晚期人骨、河北阳原姜家梁墓地人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的夏家店上层文化人骨以及内蒙古察右后旗三道湾汉代鲜卑墓葬人骨中的线粒体 DNA 进行了提取、扩增、测序和研究。此外,分子人类学、牙齿人类学引入中国,种族人类学研究中的现代统计学的各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如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在该阶
37、段,古代人种学基础资料的发现、整理和研究又有了大幅度的进展。其中包括:潘其风对出土于黑龙江省肇源县平洋墓葬的东周时期人骨的研究;韩康信对青海省民和县阳山墓地和山东省诸城县呈子遗址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朱泓对山东兖州西吴寺龙山文化人骨和济宁潘庙汉墓人骨的研究,朱泓对内蒙古凉城县出土的毛庆沟、饮牛沟、崞县窑子三个遗址出土的东周时期的人骨的研究以及他对出土于内蒙古宁城山嘴子辽墓契丹人头骨的研究;朱泓和贾莹对吉林省九台市石椁墓丛葬人骨的研究;陈山对大溪文化居民种系类型的研究;朱泓对甘肃省合水县九站遗址先周至西周时期居民种系类型的研究;韩康信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菜园村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张君对青海湟
38、中李家山卡约文化居民种系类型的研究;郑晓瑛对甘肃酒泉干骨崖青铜时代居民的研究;潘其风对山西侯马上马墓地周代人骨的研究;韩康信对陕西省西乡县河家湾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人骨的研究以及他和张君对紫阳县马家营遗址夏商时期石椁墓人骨的研究;朱泓和王成生对辽宁省彰武县平安堡遗址出土的高台山文化人骨的研究;刘宁对辽宁康平顺山屯青铜时代种系成分的研究;朱泓对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察右前旗庙子沟文化居民人骨的研究;韩康信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彭堡乡东周时期墓葬人骨的研究;陈山对出土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居民人骨的研究;汪洋对河北藁城台西商代居民种系成分的分析;潘其风对内蒙古敖汉旗大甸
39、子夏家店下层文化墓地人骨的研究;朱泓对辽宁省朝阳市三燕墓葬中的东部鲜卑人骨的研究;并且对辽宁省本溪市太子河流域的庙后山文化的居民的种系进行了再研究;张君、韩康信对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大汶口文化晚期人骨的研究;张君对湖北枣阳市雕龙碑遗址新石器时代居民人类学特征的研究;陈德珍、张居中对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早期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陈靓对陕西省铜川瓦窑沟先周时期居民种系类型的研究;朱泓对内蒙古宁城小黑石沟夏家店上层文化墓地人骨以及甘肃民乐东灰山四坝文化墓地人骨的研究。除上述对新出土的古人骨原始资料的研究之外,在该阶段中学者们还发表了许多综合性研究论文、专著和对古人种研究理论问题的专著。如朱泓在 1993
40、 年出版体质人类学一书,韩康信在1993 年出版丝绸之路古代居民种族人类学研究。值得提及的是,在这一阶段中外学者合作频繁。除前面提及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赵凌霞与几位外国科学家合作,在德国格廷根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实验室进行研究外,潘其 风先生与日本东京大学等单位就中日两国古人骨及牙齿人类学方面问题进行合作研究。韩康信先生与日本九州大学中桥孝博对中日两国古居民拔牙习俗进行比较研究。目前,中国的体质人类学家正同世界各国的体质人类学家积极合作,缩短距离,互补有无,在更广泛的研究领域内展开合作。在国内,有关部门和高校及科研部门都注意此领域后继人才的培养,新的研究阶段正刚刚开始。中国有自己
41、特色的体质人类学传统,中国也正走向世界研究水平的先进行列。人体系统解剖学概要 Summary of Human Systematic Anatomy 第一章 绪论 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和分支学科 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是研究人体的形态和结构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功能解剖学、外科解剖学、艺术解剖学和运动解剖学。二、人体解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人体解剖学与生物学、人体生理学、比较解剖学(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体质人类学和医学。三、人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 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由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组成。细胞之间
42、存在着组织液和非细胞结构的物质,即细胞间质。若干同类的细胞和细胞间质结合构成了组织。人体中共包括四大类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各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就构成了器官。若干行使同一生理功能的器官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便构成了系统。四、人体解剖学中常用的方位术语 1.解剖学姿势 人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两上肢下垂并靠于躯干的两侧,下肢伸直,两足并拢,手掌和足尖向前。2.常用的切面 矢状切面:沿前后方向,把人体(或器官)分为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将人体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则称为正中矢状切面。冠状切面:也叫额状切面,是沿着左右方向,把人体(或器官)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水平切面:把人体(
43、或器官)分为上下两部分的横切面。这三个切面互呈垂直位。3.相对关系的术语 前和后:靠近身体腹面者为前,靠近身体背面者为后。上和下:靠近头侧者为上,靠近足侧者为下。近侧和远侧:用来表示四肢的空间关系,靠近肢跟部位者为近侧,远离肢跟部位者为远侧。内侧和外侧:靠近正中矢状切面者为内侧,远离正中矢状切面者为外侧。内和外:仅对中空器官而言,接近内腔者为内,远离内腔者为外。浅和深:靠近体表或器官表面者为浅,远离体表或器官表面者为深。第二章 系统解剖学概述 第一节 运动系统(骨、关节和肌肉)第二节 循环系统(血液循环、淋巴液循环)第三节 呼吸系统(呼吸道、肺)第四节 消化系统(消化管、消化腺)第五节 泌尿系
44、统(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第六节 生殖系统(男性生殖器、女性生殖器)第七节 内分泌系统(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肾上腺、胰岛、性腺、脑垂体和松果体)第八节 神经系统(神经器官的构成、神经系统的分类、脊髓、脑)第九节 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人体骨骼解剖学 Osteal Anatomy of Human 第一节 关于骨的一般性知识 一、骨的分类和形态 二、骨的组织结构 三、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四、骨的生长发育 第二节 颅骨 脑颅、面颅和颅的整体观察 第三节 躯干骨 椎骨、胸骨、肋骨、脊柱和胸廓 第四节 上肢骨 上肢带、自由上肢骨 第五节 下肢骨 下肢带、自由下肢骨 牙齿解剖学概要 第
45、一节 关于牙齿的一般性知识 一、有关的解剖学术语 二、牙齿的形态和分布 三、牙齿的组织结构 四、牙齿的分类和齿式 第二节 恒齿 一、门齿 二、犬齿 三、前臼齿 四、臼齿 第三节 乳齿 一、乳门齿 二、乳犬齿 三、乳臼齿 四、乳齿与恒齿的交替和鉴别 人体骨骼测量纲要 Osteal Metrical Compendium of Human 绪 论 一、人体测量学 人体测量学(Anthropometry)是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同时又是研究人类在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体质变化的最基本的方法,是通过对人体进整体和局部的观察与测量来探讨人体的特征、类型、变异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人体测量包
46、括骨骼测量和活体(包括尸体)测量两部门。骨骼测量根据所研究部分的不同又分为颅骨测量和体骨测量:前者描述颅骨的测量与观察方法;后者描述体骨的测量与观察方法。活体测量根据人体的部位,又分为头面部测量和体测量:前者描述头面部的测量与观察方法;后者描述体部的测量与观察方法。二、人体测量仪器 人体测量仪器是进行人体测量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为适应实验室研究和野外调查任务的需要,该仪器应具有精确轻巧、使用方便、经久耐用等项特点。常用的人体测量仪器包括直脚规、弯脚规、三脚平行规、人体测高仪、耳高针、卷尺、测齿规、摩里逊定颅器、附着式量、测腭器、测眶器、测下颌骨器、立方定颅器、水平定位针、马丁描骨器、托颅盘、平
47、行定点仪、持骨器、测骨盘、简易描绘器,缩放仪、坐高椅、体重计和校规等 20 余种。第一章 骨骼的性别和年龄鉴定 第一节 性别鉴定 在对骨骼进行人类学、考古学和法医学的研究之前,都必须首先对其做出可靠的性别鉴定,否则便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结论的正确性。例如,在史前考古学资料中,不同种类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常常在墓葬中分别与男性或女性个体的骨骼并存,这种情况通常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段是属于母系氏族社会还是父系氏族社会。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辩认出骨骼的性别,便不可避免地导致上述诸方面研究中的错误结论。在人类学研究中也是这样,如果在所测量的标本中不能正确区分出男女两性个体,自然难以计算出可靠的男女
48、两性形态特征的变异范围的各自的平均值。而法医对刑事案件中的人骨所做出的性别鉴定的正确与否,毫无疑问将严重影响到对案情的分析。对于那些性别特征显著的骨骼进行鉴定,并不十分困难。但是,对于某些性别特征并不明显的骨骼若想准确地做出判断就并非易事了。而在大量的骨骼材料中,总会有一部分个体骨骼的特征处 于男女两性变异范围的重叠部分而难以分辨。这就需要我们在做出最后的鉴定结论之前,必须仔细观察,谨慎从事。由于骨骼上性别特征的出现与个体内分泌活动中性激素的作用密切相关,因此,对未成年的个体骨骼进行性别鉴定远比对成年个体困难。就成年个体骨骼的性别鉴定而言,多数学者认为只有颅骨(包括下颌骨),鉴定的准确率可达到
49、,若再加上其他骨骼,特别是骨盆来帮助鉴定,则准确率可高达以上。但据另一些人类学家的研究和统计,认为如果仅有颅骨(包括下颌骨)进行性别鉴定,其准确率只有。总的来说,由于身体各部分骨骼上所体现出的性别特征在程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骨骼的性别鉴定首先应以性别特征最为明显的骨盆为主要依据,其次为颅骨(包括下颌骨),再其次才是其他骨骼。一、骨盆的性别特征骨盆的性别差异十分明显,这主要是由于男女两性骨盆所担负的生理功能不完全相同所致。一般来说,男性的骨盆粗壮、高而窄、坐骨大切迹窄而深,耻骨联合部较高,耻骨下角小;女性的骨盆浅而宽,骨面细腻,坐骨大切迹宽而浅,耻骨联合部较低,耻骨下角大,常有耳前沟。骨
50、盆的各项性别特征详见下表:项目男性女性骨盆整体粗壮、肌嵴明显、较重较细致,肌嵴不发达,较轻骨盆入口(上口)纵径大于横径,呈心脏形横径大于纵径,呈椭圆形骨盆出口(下口)狭小、坐骨棘发达宽阔,坐骨棘不发达骨盆腔高而窄,呈漏斗形浅而宽,呈圆柱形耻骨结节钝圆靠近耻骨联合锐利,距耻骨联合较远耻骨弓呈V字形,夹角较小,约,相当于食指于中指所形成的角 呈U字形,夹角较大,约,相当于拇指与食指所形成的角坐骨耻骨支 外翻不明显 明显外翻 耻骨联合 高低闭孔大,较近卵圆形,内角较钝,约 较小,近三角形,内角较锐,约 髋臼较大,略向外侧方较小,略向前方坐骨大切迹 窄而深宽而浅髂骨高而陡直,额翼较厚较低,上部略向外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