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关于李白诗歌解读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关于李白诗歌解读5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关于李白诗歌解读5篇 李白谢公亭【内容】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波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赏析】:谢公亭位居宣城城北,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曾在这里送别诗人范云。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李白诗歌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年头】:唐 【作者】: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内容】 我宿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赏析】: 五松山,在今安徽铜陵县南。山下住着一位姓荀的农夫老妈妈。一天晚上李白借宿在她家,受到主子真诚的款待,这首诗就是写当时的心情。 开头两句“
2、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写出自己孤独的情怀。这偏僻的山村里没有什么可以引起他快乐的事情,他所接触的都是农夫的艰辛和困苦。这就是三四句所写的:“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秋作,是秋天的劳作。“田家秋作苦”的“苦”字,不仅指劳动的辛苦,还指心中的悲苦。秋收季节,原来应当是快乐的,可是在繁重赋税压迫下的农夫竟没有一点欢乐。农夫白天收割,晚上舂米,邻家妇女舂米的声音,从墙外传来,一声一声,显得多么凄凉啊! 这个“寒”字,非常耐人寻味。它既是形容舂米声音的凄凉,也是推想邻女身上的寒冷。 五六句写到主子荀媪:“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古人席地而坐,屈膝坐在脚跟上,上半身挺直,叫跪坐。因为李白吃饭时是跪
3、坐在那里,所以荀媪将饭端来时也跪下身子呈进给他。“雕胡”,就是“菰”,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牢固,叫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做美餐。姓荀的老妈妈特地做了雕胡饭,是对诗人的热忱款待。“月光明素盘”,是对荀媪手中盛饭的盘子突出地加以描写。盘子是白的,菰米也是白的,在月光的照耀下,这盘菰米饭就象一盘珍宝一样地耀目。在那样艰苦的山村里,老人端出这盘雕胡饭,诗人深深地感动了,最终两句说:“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漂母”用史记。淮阴侯列传的典故:韩信年轻时很穷困,在淮阴城下钓鱼,一个正在漂洗丝絮的老妈妈见他饥饿,便拿饭给他吃,后来韩信被封为楚王,送给漂母千金表示感谢。这诗里的漂母指荀媪,荀媪这样恳切地
4、款待李白,使他很过意不去,又无法报答她,更感到受之有愧。李白一再地推辞致谢,实在不忍心享用她的这一顿美餐。 李白的性格原来是很傲岸的,他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经常“一醉累月轻王侯”,在王公大人面前是那样地桀傲不驯。可是,对一个一般的山村老妈妈却是如此谦恭,如此真诚,充分显示了李白的珍贵品质。 李白的诗以豪迈飘逸著称,但这首诗却没有一点纵放。风格极为朴实自然。诗人用平铺直叙的写法,象在叙述他夜宿山村的过程,谈他的亲切感受,语言清淡,不露雕琢痕迹而颇有情韵,是李白诗中独具匠心之作。 李白越中览古 【年头】:唐 【作者】:李白越中览古 【内容】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
5、今惟有鹧鸪飞。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巡游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闻名事务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战胜,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真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务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详细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状况。歼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
6、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溢了成功者的喜悦和傲慢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妙的时间和景象,不肯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特别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妙、喧闹、快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成功、威猛、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
7、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改变,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照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主动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详细的景物,作了显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殊深切。一般地说,干脆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喧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比照极为剧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支配。一般的七绝,
8、转折点都支配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特别有力气,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缺,苏台的荒芜,而人事的改变,兴废的无常,自由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改变的人事,作显明的比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
9、而又自然。次句接写当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旧充满着无边春色,而从前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望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从前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芜抹杀之,转出办法。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芜,以示意从前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化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
10、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改变多端的艺术技巧。 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年头】:唐 【作者】: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内容】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下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不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赏析】: 这是李白经过下邳(在江苏睢宁)圯桥时写的一首怀古之作。诗饱含钦慕之情,颂扬张良的智勇豪侠,其中又暗寓着诗人的身世感慨。张良,字子房,是辅佐刘邦打天下的重要谋臣。诗起句“虎啸”二字,即指张良跟随汉高祖以后,其叱咤风云的业绩。但诗却用“未”字一笔撇开
11、,只从张良发迹前写起。张良的祖父和父亲曾相继为韩国宰相,秦灭韩后,立志报仇,“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皇”(史记。留侯世家)。“破产不为家”五字,点出了张良素来就是一个豪侠仗义、不同寻常的人物。后两句写其椎击秦始皇的壮举。据史记记载,张良后来“东见沧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诗人把这一小节熔铸成十个字:“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以上四句直叙之后,第五句一折,“报韩虽不成”,惋惜力士椎击秦始皇时误中副车。秦皇帝为之寒栗,抓紧“大索天下”,而张良的英雄胆略,遂使“天地皆振动”。七、八两句“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写张良“更姓名潜匿下邳”,而把圯桥
12、进履,受黄石公书一段略去不写,只用一个“智”字暗点,暗度到三句以后的“曾无黄石公”。“岂曰非智勇?”不以陈述句法正叙,而改用反问之笔,使文气跌宕,不致平衍。后人评此诗,说它句句有飞腾之势,说得未免抽象,其实所谓“飞腾之势”,就是第五句的“虽”字一折和第八句的“岂”字一宕所构成。 以上八句夹叙夹议,全都针对张良,李白本人还没有插身其中。九、十两句“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这才通过长存的圯桥古迹,把今人、古人结合起来了。诗人为何“怀古钦英风”呢?其着眼点还是在现实:“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此两句,句法有似五律中的流水对。上句切合圯桥,桥下流水,澄澈碧绿,一如张良当时。岁月无常,回黄转绿,大有
13、孔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慨。下句应当说是不见张子房了,可是偏偏越过张子房,而说不见张子房之师黄石公。诗人的用意是:当代未尝没有如张良一般具有英风的人,只是没有象黄石公那样的人,加以识拔,传以太公兵法,造就“为王者师”的人才罢了。表面上是“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事实上,这里是以曲笔自抒理想。孟子。尽心下云:“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表面上孟子是喟叹世无孔子,实质上是隐隐地以孔子的继承人自负。李白在这里用笔正和孟子有异曲同工之处:谁说“萧条徐泗空”,继张良而起,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14、哉!诗人扶风豪士歌的结尾说:“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可以看作此诗末两句的注脚。 一首怀古之作,写得如此虎虎有势而又韵味深长,这是极可观赏的。 李白望鹦鹉洲悲祢衡 【年头】:唐 【作者】:李白望鹦鹉洲悲祢衡 【内容】 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 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 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 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 鸷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 五岳起方寸,隐然讵可平? 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 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乾元二年(759)冬或上元元年(760)春,李白在江夏写了长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中云:一忝青云客,三登黄
15、鹤楼。顾惭祢处士,虚对鹦鹉洲。“可见李白对祢衡是很仰慕的,这首望鹦鹉洲悲祢衡,可能是同时所写。 鹦鹉洲在湖北汉阳的西南,是长江中的一个小洲,和祢衡有亲密关系。据后汉书。祢衡传记载:祢衡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孔融深爱其才,在曹操面前赞扬他。曹操因被其辱,把他送与刘表。刘表又不能容,转送与江夏太守黄祖。黄祖的长子黄射在洲上大会来宾,有人献鹦鹉,他就叫祢衡写赋以娱嘉宾。祢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辞采甚丽,鹦鹉洲由此而得名。后来,黄祖终因祢衡言不逊顺,把他杀了。李白一生道路坎坷,虽有超人才华而不容于世。这时,他从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来,望鹦鹉洲而触景生情,思念起古人祢衡来了。 诗的前四句,首先
16、从刻画祢衡落笔,写他的性格和凄惨的遭受。曹操经营天下,显赫一时,而祢衡却视之为蚁类,这就突出地表现了祢衡傲岸的性格。黄祖是才短识浅之徒,他杀了祢衡,正说明他心胸狭隘不能容物,因而得到了恶名。 接着四句,举出祢衡的名作鹦鹉赋,极赞他的杰出才华。这样一个才华“超群英”的人,命运却如此之凄惨,多么令人痛惜啊!于是引出下面四句。诗人对祢衡的遭受愤然不平,他把黄祖之流比作猛烈的恶鸟,而把祢衡比作孤凄的凤凰。祢衡被残杀使诗人哀伤不已,心中如五岳突起,不能得平。 继愤激之情而来的是无限的哀惋。最终四句,诗人为祢衡的才华不得施展而惋惜,为他的寡识冒刑而哀伤。结句把兰蕙人格化,给予人的感情,好像兰蕙也为祢衡痛不
17、欲生了。 这首诗,前八句怀古,后八句抒慨,表达了对祢衡的仰慕和哀惜,透出诗人心底怨愤难平之情。高步瀛评此诗:“此以正平(祢衡)自况,故极致悼惜,而沉痛语以骏快出之,自是太白本色。”(唐宋诗举要)这话是不无道理的。 诗中刻画人物非常精炼,抓住人物特征,寥寥几笔,以少胜多,突出了祢衡孤傲的性格和超人的才华。这两点是祢衡的不同凡响之处,也正是李白所引为同调的。诗中运用比方、拟人等艺术手法,表现出剧烈的感情色调。他把黄祖之流比作“鸷鹗”,对凶残的权势者表示剧烈的憎恨;把祢衡誉为“孤凤”,仰慕、怜惜之情溢于言表。由于恰当地运用了这些艺术手法,全诗形象显明,感情深厚而含蓄。 李白谢公亭 【年头】:唐 【作
18、者】:李白谢公亭 【内容】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波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赏析】: 谢公亭位居宣城城北,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曾在这里送别诗人范云。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谢朓、范云当年离别之处犹在,今日每睹此处景物则不免生愁。“愁”字内涵很广,思古人而恨不见,度今日而觉孤独,乃至由谢朓的才华、交游、遭受,想到自己的受谗遭妒,都可能蕴含其中。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波流。”两句紧承上联“离别”、“生愁”,写谢公亭的风景。由于“离别”,当年诗人团聚的场面不见了,此地显得天旷山空,谢公亭上唯见一轮孤月,空山宁静,碧波长流。这两句写的是眼前
19、令人“生愁”的孤独。李白把他那种怀斯人而不见的怅惘心情涂抹在景物上,就使得这种孤独而美妙的环境,好像仍在期盼着久已离去的前代诗人,从而能够引起人们对于当年客散之前景况的遐想。这不仅是怀古,同时包含李白自己的生活感受。李白的诗,也常常为自己生活中故交云散、盛会难再而深致惋惜,这表现了李白对于人间友情的珍视,并且也很简单引起读者的共鸣。 “客散”两句好像已经括尽古今了,但意犹未足,接着两句“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不再用孤月、空山之类景物来写“生愁”,而是描绘谢公亭春秋两季佳节良宵的景物。池花映着春日自开自落,窗外修竹在静谧的秋夜中窣窣地发出清响,则风景虽佳,人事依旧不免孤独。两句看上去好像只是
20、描写今日的风光,而由于上联已交代了“客散”、“山空”,读者却不难从这秀丽的景色中,感受到诗人言外的孤独,以及他面对谢公亭风光追思遐想,欲与古人神游的情态。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诗人在缅怀遐想中,似是依稀想见了古人的风貌,沟通了古今的界限,乃至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这里所谓“一相接”,是由于心往神驰而与古人在精神上的契合,是写在精神上对于谢公旧游的追踪。这是一首缅怀谢朓的诗,但读者却从中感受到李白的精神性格。他的怀念,表现了他美妙的精神追求,超群的志趣情怀。 李白的五律,具有律而近古的特点。这,一方面体现在往往不受声律的约束,在体制上近古;而更主要地则是他的五律绝无初唐的浮艳气息,深情超迈
21、而又自然秀丽。象这首谢公亭,从对仗声律上看,与唐代一般律诗并无多大区分,但从精神和情致上看,说它在唐律中带点古意却是不错的。李白有意要矫正初唐律诗讲究词藻着意刻画的弊病,这首谢公亭就是信笔写去而不着力的。“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波流”,浑括地写出了谢公没后亭边的景象,并没有细致的描绘,但青天、明月、空山、碧波所构成的开阔而又带有孤独意味的境界,却显得高远。至于诗的后四句,王夫之说得更为精辟:“五六不似怀古,乃以怀古。今古一相接五字,尽古今人道不得。神理、意致、手腕,三绝也。”(唐诗评比)盖谓“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二句,写得悠远飘逸,看似描绘风光,而怀古的情思已寓于其中。“今古一相接”五字,一笔
22、解除了古今在时间上的障碍,雄健无比。尤其是“一相接”三字,言外有谢公亡后,别无他人,亦即“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月下吟)之意。这样就使得李白的怀念谢公,与一般人偶而发一点思古之幽情区分开了,特别显得超远。象这种风神气概,就靠近古诗,而和一般初唐律诗面貌迥异。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3页 共13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