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二化学学生学习教案七篇.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7117432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60.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高二化学学生学习教案七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2023年高二化学学生学习教案七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高二化学学生学习教案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二化学学生学习教案七篇.docx(5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高二化学学生学习教案七篇 高二化学学生学习教案七篇 化学专业训练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较好的驾驭化学基础学问。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高二化学学生学习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爱! 高二化学学生学习教案(篇1) 教学目的 学问:通过试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相识。 实力:初步培育学生视察试验,分析问题的思维实力。 思想教化:培育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 重点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试验探讨法、课堂探讨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

2、、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 1.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2.在100升空气里氮气的体积大约是() A.78升B.78%C.21升D.21% 3.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A.41 B.14 C.15 D.45 附2:课堂练习二 4.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 A.一类B.两类 C.三类D.四类 5.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气体是() A.氮气、氧气B.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二氧化硫D.氮气、二氧化碳 6.下列状况一般不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煤燃烧生成的烟B.汽车排

3、气生成的烟雾 C.人呼出的二氧化碳 D.放鞭炮产生的烟雾 7.被污染了的空气会严峻地损害_的健康,影响_的生长,造成对自然资源及建筑物等的破坏。 8.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需要充分相识_的重要性,留意消退_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爱护自然资源。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B2.A 3.B 4.B 5.C 6.C 7.人体 作物8.爱护环境 污染源 附4:随堂检测 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 A.78% B.21% C.0.94% D.0.03% (1)二氧化碳( ) (2)氧气( ) (3)氮气( ) (4)稀有气体(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的成分

4、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肯定是空气 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 3.桌子上放一个空烧杯,烧杯内() A.是氮气 B.是氧气 C.是空气 D.没有物质 4.证明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A.法国的拉瓦锡 B.瑞典的舍勒 C.英国的道尔顿 D.英国的普利斯特里 5.下列排放到空气中的物质,不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A.煤燃烧产生的烟B.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出的尾气D.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 高二化学学生学习教案(篇2) 教学重点: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与水解平衡移动。 2.盐

5、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设计: 【复习】师生共同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相关学问。 (1)依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 醋酸钾溶液呈 性,缘由 ; 氯化铝溶液呈 性,缘由 ; (2)下列盐溶于水高于浓度增大的是 A. B. C. D. 【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讲解】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 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碱性就越强, 越高。 组成盐的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强, 越低。 【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 【讲解】 (1)温度: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上升温度水解程度增大。 (2)浓度: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6、 盐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 ,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则抑制水解。 【设疑】如何推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讲解】依据盐的组成及水解规律分析。“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作为常规推断依据。 分析: 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酸碱性的相对强弱? 【讲解】“越弱越水解” 例题:分析 溶液与 溶液的碱性强弱? 的酸性比 酸性强。 水解程度大于 水解程度。 溶液碱性强于 溶液碱性。 【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讲解】电解质水溶液

7、K存在着离子和分子,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定量关系,也存在量的大小关系。 (1)大小比较: 多元弱酸溶液,依据多元酸分步电离,且越来越难电离分析。如:在 溶液中, ; 多元弱酸正盐溶液,依据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 溶液中, ; 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因素。 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比较,要进行综合分析,要考虑电离、水解等因素。 (2)定量关系(恒等式关系) 应用“电荷守恒”分析: 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如 溶液中,阳离子有 和 ,阴离子有 , , ,依据电荷守恒原理有: 应用“物料守恒”方法分析。 电解质溶液中某

8、一组份的原始浓度(起始浓度) 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如: 晶体 中, 在 溶液中: 【例题】在 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 【讲解】溶液中存在二个守恒关系 a.电荷守恒,即 (1) b.物料守恒,即晶体中: 在溶液中S元素存在形式有三种: , 及 (2) 将(2)-(1)得 综上分析,关系正确的有A.C.D。答案:B 随堂练习 1.在 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2.为了除去 酸性溶液中的 ,可在加热搅拌下加入一种试剂过滤后,再加入适量盐酸,这种试剂是( ) A. B. C. D. 3.下列各物质中,指定微粒的

9、物质的量为1:1的是( ) A. 中的 和 B. 的纯水中 和 C. 中电子和中子 D.明矾溶液中 与 4.下列溶液加热蒸干后,不能析出溶质固体的是( ) A. B. C. D. 总结、扩展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其影响原理。 2.盐类水解学问的应用: (1)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除去 溶液中混有的 。 3.扩展 泡沫灭火剂包括 溶液(约1mol/L), 溶液(约1mol/L)及起泡剂。运用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溶液和 溶液的体积比约是 。若用等体积、等浓度的 溶液代替 溶液,在运用时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 ;若用固体 代替 溶液,在运用时

10、也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 。泡沫灭火器内的玻璃筒里盛硫酸铝溶液,铁筒里盛碳酸氢钠溶液,不能把硫酸铝溶液盛在铁筒里的缘由是 。 板书设计: 1.水解的一般规律 (1)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可作为盐溶液性质(酸性或碱性)的常规分析方法。 (2)越弱越水解。 碱越弱,对应阳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酸性越强,对应弱碱阳离子浓度越小。 酸越弱,酸根阴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碱性越强,对应酸根离子浓度越小。 (3)水解是微弱的。 (4)都强不水解。 2.外界条件对盐水解的影响 (1)温度(试验1) (2)溶液的酸、碱性(试验2) 3.盐类水解利用 (1)应用水解学问,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

11、方法:加酸( ),抑制 水解。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 溶液中混有杂质 。方法:加热,促使 水解,使生成 除去。 4.典型例题 5.扩展 探究试验 本节教学中以“是否盐溶液都显中性?”为设问,以试验探究形式引入教学,在本节课后,也可做进一步的探究活动,如:在了解正盐溶液的酸碱性的本质后,提出问题“酸式盐的水溶液是否都显酸性?” 用pH试纸分别测 NaHSO4、 NaHSO3、 NaHCO3三种溶液的pH值,找出答案,并探讨分析缘由。 分析:结果是有的酸式盐显酸性,有的酸式盐却显碱性,运用所学学问,通过探讨分析,拓宽学问面,活跃学生思维。 探究习题 一题多变 原题 :在氯化铵溶液中,下

12、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Cl->NH4+>H+>OH- (B) NH4+> Cl->H+>OH- (C) Cl-=NH4+>H+>OH- (D) NH4+= Cl->H+>OH- 变题一:100毫升0.1摩/升盐酸与50毫升0.2摩/升氨水溶液混和,在所得溶液中( ) (A) Cl->NH4+>H+>OH- (B) NH4+>Cl->H+>OH- (C) Cl-=NH4+>H+>OH- (D) NH4+=Cl->H+>OH- 变题二:将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

13、体积混和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 NH4+>Cl->H+>OH- (B) NH4+>Cl->OH->H+ (B) Cl->NH4+>H+>OH- (D) Cl->NH4+>OH->H+ 变题三:一种一元强酸HA溶液加入一种碱MOH反应后,溶液呈中性,下列推断肯定正确的是( ) (A)加入的碱过量 (B)酸与碱等物质的量混和 (C)生成的盐不水解 (D)反应后溶液中A-=M+ 答案: A;A;B;D。 点拨:通过变更设问角度,变更化学过程,变更或增减已知条件,能大大提高思维的灵敏性、敏捷性和深刻性。一题多

14、变有效的两种形式为:对同一学问点,按思维层次递进一题多变。对同一学问点进行题型变换和条件变换。 上题中,根据思维层次的递进原则进行设计,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学问的实力,培育了学生思维的创建性。 高二化学学生学习教案(篇3)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使学生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使学生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建立和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使学生初步了解电离平衡常数 实力目标 使学生能够运用电离平衡理论及其学习方法探究电离平衡学问,培育学生的学问迁移实力和分析、推理实力。 通过设置“探讨题”,培育学生的思维的严密性和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和精确性。 利用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培育学生独立思索,独立分

15、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和试验设计实力,提高学生的试验技能。 情感目标 使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育学生钻研精神和科学看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教材设置该内容的主要目的是复习强、弱电解质概念,进而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强、弱电解质概念的理解,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打下基础。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化学键理论,都是以前所学的学问,通过建立两部分学问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物质结构的层次上相识强、弱电解质的概念,温故而知新,便于学生对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

16、进一步相识结构对物质性质的确定作用。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归纳、总结学问的实力。 其次部分为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包括电离平衡的建立及浓度等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和本章的核心,是上一章化学平衡学问的拓展和深化,是学习后面的几节学问的重要基础。通过该部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各种平衡体系的共性的相识,并且能够培育学生迁移运用所学学问的实力。由于本节学问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比较抽象,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教材中支配了一些插图和表格,使学问形象、生动,以引起学生爱好,降低学习的难度。本节最终设置的“探讨”题,有利于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

17、动性、主动性,培育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第三部分电离平衡常数,是对电离平衡的定量描述。依据K值,可以推断弱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比较弱酸、弱碱的相对强弱。对该部分学问的学习可使学生对电离平衡的特征有更加深化的理解,并为下一节水的离子积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学到对平衡体系进行定量探讨的科学方法。 教法建议 指导学生运用归纳、对比的方法,复习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分析强、弱电解质与化合物分类(酸、碱、盐)、化合物类型(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和化学键类型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为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打下良好基础。 指导学生迁移化学平衡的学问和学习方法

18、学习电离平衡。 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索:(1)弱电解质溶于水后不能完全电离的缘由是什么?(2)建立电离平衡的条件是什么?(3)电离平衡的特征是什么?(4)变更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让学生联系化学平衡的学习方法进行分析、探讨,独立寻求答案,获得学问。使学生相识到化学平衡的原理完全适用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建立起新学问与旧学问之间的联系,学会类比推理的方法。在本节的教学中,不宜采纳注入式教学方法,即以老师为中心地灌输学问,这不仅不能使学生深化理解学问,不利于培育学生独立探究学问的实力,而且会扼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主动性。 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地运用电教手段,借助电脑动画,形象

19、直观地模拟、演示醋酸的电离平衡的建立过程,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电离平衡的建立和特征,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电离平衡常数的教学,要重点介绍其意义,使学生学会运用电离平衡常数的大小比较弱酸或弱碱的相对强弱。而不应涉及有关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这与化学平衡常数的教学思路上完全一样的。 高二化学学生学习教案(篇4) 【课程支配】4课时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领悟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基本含义。 (2)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各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会用物质的量来计量物质。

20、(3)驾驭用物质的量浓度来表示溶液的组成,驾驭配制肯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4)学会用物质的量进行有关化学反应的简洁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4) 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熟识问题的分析,让他们学会怎样从中提炼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5) 通过模拟科学家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如何分析、联想、类比、迁移、概括和总结,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培育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的: (3) 通过模拟科学家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爱好,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4) 通过配制肯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践活动,培育

21、学生严谨仔细的科学看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学问上重点、难点:物质的量的含义和应用。 2.方法上重点、难点:如何找寻、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建立数学模型。 【课前打算】学生课前探讨,完成下列表格: 假定我们有一篓面值一元的硬币,假定每一硬币的形态、体积、质量是相同的,我们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可以知道这篓硬币的个数? 序 号 方 法 或 途 径 方法一 方法二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沟通、研讨在起先今日的化学课之前,请同学们先回答我们布置的课前智力嬉戏: 假定我们有一篓面值一元的硬币,假定每一硬币的形态、体积、质量是相同的,我们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可以知道这篓硬币的个数? (媒体显

22、示) 序 号 方 法 或 途 径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方法五 方法六 方法七 方法八 干脆数数 先称量出一个硬币的质量,再用硬币的总质量除以一个硬币的质量 先称量出100个硬币的质量,用硬币的总质量除以100个硬币的质量,再乘以100 先称量出一个硬币的体积,再用硬币的总体积除以一个硬币的体积 先称量出100个硬币的体积,用硬币的总体积除以100个硬币的体积,再乘以100 先测量出一个硬币的厚度,再将硬币垒起来,用硬币的总厚度除以一个硬币的厚度 先测量出100个硬币的厚度,再将硬币垒起来,用硬币的总厚度除以100个硬币的厚度,然后乘以100 用模具(比如一木板上刻有很多凹槽,每一凹

23、槽中正好卡入10个硬币)计量(银行常用) 建立模型 我把上述方法总结为两种方法模型:干脆计量和换算。前者干脆获得硬币个数,后者通过引入中间物理量搭桥,换算出硬币个数。 讲解并描述、媒体显示 模型一:干脆计量 (方法一) 模型二:引入中间物理量换算 (方法二方法八) 引言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个化学上常常遇到的宏观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构成它的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第三节所讲解并描述的内容。 讲解并描述、媒体显示第三节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摩尔质量 引言首先我们来分析C + O2 = CO2 反应: 讲解并描述、媒体显示 C + O2 = CO2 宏

24、观上: 12克 32克 44克 微观上: 1个C原子 一个O2分子 一个CO2分子 联想质疑实际生产或科学试验中,碳、氧气、二氧化碳是可称量的,固体反应原料是根据肯定的质量比例、气体反应原料是根据肯定的体积比例投入的,但化学反应是在碳原子与氧分子之间一个一个地进行的,碳原子、氧分子以及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分子都是难于称量的微观粒子,如何建立起宏观物质的质量、体积和其所含微观粒子数之间的联系呢?或者说已知宏观物质的质量或体积,如何求出它所含有的微粒个数?已知微粒个数,如何求出它的质量或体积? 媒体显示 宏观物质质量、体积微粒个数 思索探究结合前面解决一篓硬币有多少个的方法模型,请尽可能多地列举出知

25、晓肯定质量或体积的宏观物质中含有多少个微观粒子的方法或途径。(以碳粉、碳原子为例说明) (媒体显示) 序 号 方 法 或 途 径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方法五 . 一个一个地数 先称量出1个微观粒子的质量,然后再用宏观物质的质量除以1个微观粒子的质量,计算出微观粒子个数。 先称量出由某一数目的微观粒子所组成的微粒集体的质量,然后再用宏观物质的质量除以微粒集体的质量,再乘以微粒集体所含有的微粒数,计算出碳原子个数。 先测量出1个微观粒子的体积,然后再用宏观物质的体积除以1个微观粒子的体积,计算出微观粒子个数。 先数出1cm3宏观物质所含有的微观粒子个数,然后再依据宏观物质的总体积,计算

26、出微观粒子个数。 . 分析评价 方法一可以看作是属于模型一的,干脆计量;方法二五可以看作是属于模型二的,引入中间物理量换算。微观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我们无法用肉眼干脆望见或计数,因此,我们可以否定方法一。同样的理由,我们也可以解除方法二、方法四。由于不同的微粒的体积不肯定相同,我们没有1cm3的各种宏观物质中所含微粒的个数的现成的数据,方法五不具有普遍性,假如采纳方法五求肯定质量物质中所含微观粒子数,我们还须要做大量的工作。但我们有现成的表示原子相对质量的相对原子量,只要我们适当确定方法三中构成微粒集体的微粒数目,使得这一微粒集体的质量是可以称量的,或许我们能够找到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解决问

27、题的有效途径。 建立模型 依据方法三,我们把这一微观粒子集体所含微粒数目暂定为NA个,建立下列数学模型: 讲解并描述、媒体显示 物质所含微粒数= NA 引导点拨 如何确定这“肯定数目NA”,这“肯定数目NA”原委为多少比较相宜呢?国际上规定:0.012kg12C所含碳原子数目即为NA。这样规定有什么好处?NA个微观粒子所形成的微粒集体的质量在几克到几百克之间,质量大小相宜,便于换算,可以称量。有利于借助原子量,确定不同种类粒子集体的质量。 讲解并描述、媒体显示我们把0.012Kg12C中所含碳原子个数称作“阿伏伽德罗常数”即NA,大约为6.021023。 将通过方法三建立的数学模型中的NA用“

28、阿伏伽德罗常数”代替,并作变形: 讲解并描述、媒体显示 = 讲解并描述我们把上述比值用一个特定的物理量物质的量表示,并规定其单位为摩尔(mol),即: 讲解并描述、媒体显示 物质的量(mol)= = 讲解并描述物质的量便是我们在建立物质的质量与其所含微粒数时所引入的新的物理量,通过它建立起了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之间的桥梁。 由上述关系式可以看出,当物质的量等于1mol时: 物质所含微粒数=阿伏伽德罗常数 物质的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个微粒的质量 所以:1mol的物质中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个微粒; 阿伏伽德罗常数个微粒的质量即1mol物质的质量。 我们把1mol物质(即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的质量叫做摩

29、尔质量。因此: 讲解并描述、媒体显示 物质的量(mol)= = n =N/NA=m/M 提问总结、概括整合 (媒体显示) 在建立物质的质量和其所含微粒数的联系时,我们引入了什么新的物理量? 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物质所含微粒数之间是如何换算的? 什么是阿伏伽德罗常数? 1mol物质的质量如何确定?什么是摩尔质量?它与1mol物质的质量是否为同一概念? 物质的量的含义什么?摩尔是什么?任何1mol物质中都含有多少个微粒? 迁移、应用 常规训练(略) 拓展延长: 请在互联网或有关图书上查询七个国际基本物理量及其单位,这些物理量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已知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是不变的。假如我们在确定原子量时

30、,以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24作标准,则水分子的式量为多少?18克水中含有多少个水分子? 物质的量可以用来计量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各种微观粒子,也可计量这些微观粒子的特定组合。C2H4(乙烯)、HCHO(甲醛)、C2H4O2(乙酸)三种分子的组成可以分别用下图表示 从组成的角度看,可以把每个分子中的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合成一特定的整体,则上述三种物质可以表示为(CH2)2、(CH2)O、(CH2)2O2,三种物质所形成的混合物可看作是这一整体和氧原子组成的。已知由这三种物质组成的某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该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第 二 课 时 引言引

31、入了物质的量后,建立起了宏观物质与其所含微观粒子之间的桥梁。今日我们接着探讨1mol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特点。 媒体显示 二、气体摩尔体积 沟通、研讨阅读P21表1-3-1,相邻同学相互研讨。 提问沟通媒体显示 问 题 结 论 1mol物质的质量在数值上有什么特点? 数值上等于其式量,单位为克 相同的温度、压强下,1mol的不同物质的体积在数值上有什么特点? 固体、液体物质体积无明显规律,气体物质体积基本相同 总结从表1-3-1我们获得这样的结论: 1mol物质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其式量,单位为克。 相同的温度、压强下,1mol不同气体物质的质量不同,但体积基本相同。 讲解并描述、媒体显示肯定

32、温度和压强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有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Vm,单位L/mol)。 n=V/Vm 拓展延长 同温(T)、同压 (P) 下,相同体积(V)的气体所含有的气体物质的量(n)或分子数(N)是否相同? 同温(T)、同压 (P) 下,气体的体积(V)和气体的物质的量(n)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同温(T)、同体积(V)下,气体的压强(P)和气体的物质的量(n)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讲解并描述、媒体显示 标准状况(简写为STP,指0,1.01105Pa)下,1mol任何气体都占有大约22.4升的体积,这个体积叫做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展示22.4L立方体,让学生感受其大

33、小) 概括整合 (媒体显示) 迁移、应用 常规训练(略) 拓展延长 查阅有关书籍,想一想确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哪些?不同条件、不同状态的物质,确定其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如何从理论上说明相同条件下,不同气体的摩尔体积为什么相同? 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求标况下1mol气体质量的方法。 自己动手用硬纸皮制作一个体积为22.4升的立方体,感受其大小。 第 三 课 时 引言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用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组成。通过质量分数,我们可以求出肯定质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但是,在化学计算中,我们更多的应用到物质的量,因此,我们须要用物质的量表示溶液的组成物质的量浓度以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

34、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讲解并描述、媒体显示 三、物质的量浓度 以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CB) CB=n/V n 溶质B的物质的量(mol) V 溶液的体积(L或m3等) CB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mol/m3等) 迁移、应用 将53gNa2CO3固体溶于水配成0.5升溶液,所得Na2CO3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1mol/L的H2SO4溶液中CH+、CSO42-分别是多少?将1molNaCl、1molCaCl2溶于水配成1升溶液,所得溶液中各离子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概括整合 (媒体显示) 引言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配制

35、肯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呢? 媒体显示 请用NaCl固体配制250ml0.5mol/L的NaCl溶液。 沟通研讨 你认为配制溶液的大致步骤有哪些?须要哪些仪器?如何提高溶液配制的精确度? 活动探究(两人一组,相互协作) 拓展延长某同学在配制NaCl溶液的试验中出现了如下情形,试分析对所配溶液浓度的影响 操 作 实 情 对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 称量前未调零点,天平指针偏向左边 要称取7.3gNaCl固体,将药品放在右边托盘上称量 容量瓶洗涤后未干燥 未洗涤溶解NaCl固体的烧杯 加水至容量瓶容积的2/3时,未轻轻振荡容量瓶 定容时眼睛处于仰视的位置 摇匀后发觉凹液面的最低点低于刻度线,再加水至刻

36、度线 第 四 课 时 引言引入物质的量后,不仅解决了肯定量的宏观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数的问题,而且也为依据化学反应计算带来极大的便利。 讲解并描述、媒体显示 四、物质的量与化学反应 2H2 + O2 2H2O 从质量角度: 4g 32g 36g 从分子数角度: 2分子 1分子 2分子 从物质的量角度: 2mol 1mol 2mol 从标况下气体体积角度: 44.8L 22.4L 从随意相同条件气体体积角度: 2体积 1体积 迁移应用 分别从质量角度、微观粒子数角度、物质的量角度、从标况下气体体积角度、从随意相同条件气体体积角度分析化学反应2NO+O2=2NO2中各物质间的数量关系。 P24沟通研

37、讨 在标准状况下。CH4气体0.224升,充分燃烧时消耗O2多少摩尔?生成水多少克?假如将生成的CO2气体用2mol/L的NaOH溶液汲取,须要多少毫升的NaOH溶液? 拓展延长 如何用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ml的浓硫酸配制250ml 2mol/L的稀硫酸? 摸索讨溶液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关系 其次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一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教材分析 (一)学问脉络 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相识了几种详细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相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相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因此,通过元

38、素与物质的关系的探讨,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相识物质;通过探讨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在分类的基础上,探讨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溶液、浊液等混合物的观点,进而引进一种新的混合物胶体,建立分散系的概念,丰富学生对混合物的相识,并使学生了解胶体的一般性质,学会从粒度大小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二)学问框架 (三)本节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过渡,体现分类思想的应用,为形成元素族奠定基础,并以概念同化的方式引入新概念胶体。 二.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

39、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二)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探讨物质的通性建立相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驾驭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体验了解探讨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三)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特性,能够列举生活中胶体的实例,了解胶体性质的简洁应用。 高二化学学生学习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金属

40、钠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的化学性质(钠跟水、氯气的反应),相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 (2)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的化学性质(氯气跟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水的反应)。 (3)进一步娴熟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础试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引导学生视察、分析试验现象,让他们体会怎样科学、合理地运用视察方法。 (2) 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氯气性质的试验探究,让学生体会试验方法在化学探讨中的作用,并相识到试验过程中限制试验条件的重要性。 (3) 在归纳金属钠的性质及预料氯气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分类、比较等探讨方法在学习和探讨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的: (1) 通过对金属钠和氯气性质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让他们乐于探究物质改变的奇妙; (2) 利用阅读材料含氯化合物的漂白与消毒作用培育学生将化学学问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学问上重点、难点:金属钠和氯气的化学性质 2.方法上重点、难点: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