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高三语文《丹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中高三语文《丹柯》教案.docx(7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高中高三语文丹柯教案 高中高三语文丹柯教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中高三语文丹柯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2、了解小说的主题、主题形成的途径和主题的实现效果。3、分析小说内容和主题的关系、不同艺术手法对主题的呈现作用。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运用不同艺术手法表现主题的途径。2、浪漫主义、寓言、象征等手法的赏析。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高尔基及伊则吉尔老婆子。(二)
2、指名请学生复述丹柯的故事。共同去收集故事的要点。1、外敌的强大,森林环绕的艰险,在困难面前族人畏缩。2、美少年丹柯带领大家在森林里寻找出路,黑森林的阴森恐怖,雷电暴雨的袭击,人们对出路产生疑虑,并要对丹柯进行报复。3、丹柯抓开自己的胸膛,高擎自己燃烧的心照亮了大家前进的路,他带领大家终于走出了黑森林,丹柯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三)形象分析1、请找一找丹柯面临哪几个方面的困难。 讨论明确:在丹柯面前有两重困难,一是自然环境,二是人为因素。 画出描写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句子自读,品味一下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环境的恶劣的。 明确:作者采用铺饰、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描写环境,与一般的对环境的描写不
3、同之处在于作者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极力渲染了环境的恶劣,预示着摆在主人公面前的困难极其强大,困难越大人物的性格越鲜明。 人为方面的困难,在他面前是一群自私自利、胆小怕事、毫无责任感可言的族人。 筛选出族人变化过程中重要词语。 讨论明确:“快乐,强壮、勇敢”“衰弱、恐怖”“和谐、相信”“抱怨、围攻”“践踏”2、面对这样的一波三折,丹柯有没有动摇?从丹柯的话中挑选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一至两句,讨论交流。 “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起来,我们到林子里去,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我们走!喂!嘿!”
4、 (首先这句话体现了这群族人胆小、懦弱的本质,其次体现了人物本身勇于实践的精神,他坚信森林一定有尽头。“林子”,特指困难,可以理解为人生旅途中的一次挫折,也可以理解成整个民族遭遇的灾难和困境。而“尽头”是“有限”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困难和挫折都是有限的,并非无穷无尽的,只要我们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能够走出乌云,走出困境,取得胜利。) “我有领导的勇气,所以我来领导你们!可是你们呢?你们做了什么对你们自己有益的事情呢?你们只是走,你们却不能保持你们的气力走更长的路!你们只是走,走,像一群绵羊一样!” (对于这群族人丹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通过丹柯对族人的批评认识到实践和合作精神的可
5、贵,进一步感受丹柯身上的实践精神和献身精神。)3、丹柯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最后他们走出了森林,“树林忽然在他们前面分开了,分开了,等到他们走过以后,它又合拢起来,还是又密又静的;丹柯和所有的人都浸在雨水洗干净了的新鲜空气和阳光的海洋里。在那边,在他们的后面,在林子的上空,还有雷雨,可是在这儿,太阳发出了灿烂的光辉,草原一起一伏,好像在呼吸一样,草叶带着一颗一颗钻石一样的雨珠在闪亮,河面上泛着金光”如何理解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意义和作用? 这段景物描写,以浪漫主义的夸张和想象,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丹柯的英雄壮举所产生的强烈的震撼效果及其胜利带领族人抵达草原后的那种安宁、自
6、由、和平与美好的景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英雄及其英雄精神、英雄业绩的热情讴歌和真诚赞美。4、丹柯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照亮了这一群自私自利的族人前进的道路,他的举动得到理解了吗?明确:充满了希望的快乐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也没有看到丹柯的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只有一个仔细的人注意到这个,有点害怕,用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5、对于人们的表现请问同学有何感受? 明确:丹柯把生命献给了大家,可是却不被理解,作品批判了这一群无知的族人的同时也给丹柯这一个英雄身上蒙上了一层悲剧意味。(四)分析小说的主题,体会浪漫主义手法:美丑对比-丹柯眼睛明亮如火,族人则恶如野兽想象夸张-抓出心,心燃烧,拿在自己
7、手里,给人们照亮。破碎的心化为草地上蓝色的火星1、一抑一扬,对比映衬。人群平静生活在草原-快乐、强壮、勇敢 威胁面前,关键时刻-恐惧、妥协,愿意去做奴隶对比: 貌似勇敢,实则怯懦。缺乏挑战困难、拯救自己的勇气丹柯起来,到林子里去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勇当领路人,挑战困难,拯救族群。2、悲剧的力量震撼心灵遇到密林-人们抱怨、诋毁、责难 ;丹柯掏出自己燃烧的心走出黑森林-人们欢呼 ;丹柯被遗忘了,悄然死去3、英雄形象显示主题 丹柯-悲剧英雄群众-怯懦自私、麻木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丹柯是开创者领路人的形象 ,乐观勇敢、勇于实践、永不言败、无所畏惧、无私奉献 。(五)拓展1、从丹柯想到自己:我
8、若遇到像他一样的困境怎么办? 联系社会现实谈谈开拓者的形象, 类似主题的小说阅读:鲁迅药2、从族人想到自己:应该如何对待丹柯那样的人?参考阅读房龙宽容序言补充资料: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郁达夫论鲁迅“这是从丹柯炽燃的心里迸发出来的火星。在世界上曾经有一颗心,某一次这颗心冒出火来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啦古老的,完全是古老的!你瞧瞧,在古时候有着多少故事?可是现在,再没有这样的东西了,无论是事情
9、,无论是人,无论是故事,都没有跟古时候一样的为什么呢?现在我看见各式各样的人,但却没有强有力的人!他们到哪儿去了呢?美丽的人是愈来愈少啦。” 伊则吉尔老婆子 f132.cOm更多教案扩展阅读 高中高三语文教案范文:边城 教学设想 (自读课文,以讨论、自由发言为主) 1、依靠揣摩词句,领会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之美。 3、进行联想想象,体会小说中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预习,着重了解人物的性格、心理。) 一、 导入新课 中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赞者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
10、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因为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说边城就是这类内容的代表。 二、简介作者 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
11、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
12、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三、边城主要情节介绍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
13、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四、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
14、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的心理,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 一、小说的情节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二、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以深入理解文意: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
15、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
16、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
17、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
18、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
19、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三、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
20、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四、分析讨论课文中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作者正是通过老船夫对孙女的挚爱亲情,去和当时社会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形成对照,去呼唤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无侮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礼”的
21、美德。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把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沈从文正是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
22、方式。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
23、伤远走他乡 小说边城正是这样展示了这块净土上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从而体现作者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五、深入挖掘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六、开放讨论题: 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七、教师总结。 八、课后训练: 要求学
24、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特点、作用景情结合、烘托: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九、发展性阅读 这篇小说极富乡土气息和湘西特色,你认为要发展特色旅游的话,那么有哪些开发价值? 高中高三语文蜀道难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
25、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这个中国诗歌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导课的基础上,我希图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李白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学情分析】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
26、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在诗歌教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设计思想】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以两条主线贯穿全课。一条主线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
27、读和感受一首诗歌。另一条主线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难的句法特点、主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探究李白对乐府旧题诗的创新和超越,进而探讨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而这两条线的交汇之处就是诗人“李白”。第一条线属于“表”,第二条线属于“里”,正是如此,让学生表里结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诗人李白之“大”。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
28、张的艺术特色。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教学重点和难点】一、 教学重点: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二、教学难点: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教学方法】1、 朗读法。2、 点拨法。3、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4、 多媒体影音。【教学过程】一、请您欣赏ppT展示画面,引入本文教学(ppT展示)二、写作年代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唐摭言第七卷中有如下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
29、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书的作者王定保是唐末进士,活了八十多岁,一生只有此作,其说当有根据。研究者认为李白十六岁创作蜀道难 东方网03年9月3日消息:四川平武县学者曾维益经过十多年研究发现,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成名作蜀道难的时间是在其20岁之前,而且该诗作于古江油关(今平武县南坝镇)。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驰骋想象,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感情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
30、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和不平。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皮日休说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三、经典评论(ppT展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千古一诗人-杜荀鹤“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四、走进新课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注意其读音及停顿。2、释题:“蜀道难”,古乐府旧题。这首诗大约作
31、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3、听读全诗 注意读音(ppT展示,播放录音)噫吁戏(y x x) 鱼凫(y f) 猿猱(no)(mn)参(shn)历井膺(yng) 巉(chn)岩飞湍(tun) 喧豗(hu) 砯(png)崖 万壑(h)峥嵘(zhngrng) 崔嵬(cuwi)吮(shn)血 咨嗟(zji)五、讨论分析(学生听名家范读,再次朗读并思考)1: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第三节,摩剑阁险要,想杀人惨景叹蜀道的高峻、艰险、可畏。2:奠定全诗抒情基
32、调的诗句是什么?“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之要。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3: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高峻?(ppT展示)4:诗作是如何表现蜀道的险? 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 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5:诗歌对蜀道之要是如何表现的?剑阁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要 所守 化为狼与豺
33、杀人如麻这一段包括哪些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别人都说此段有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的意图,“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这样理解可能有些道理,唐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但我以为如果诗人真有此意的话他绝对不会如此小气,所以我认为诗人的重点就是为了表现蜀道之难的。六、能力提升1: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点染神话色彩,引人入胜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牺牲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2: 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
34、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ppT展示)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作用?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中间一句,叹蜀道 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结尾一句,叹蜀中之要,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七、全诗总结(ppT展示)八、知识补充(ppT展示)2、关于唐诗: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称为“初唐四杰” 。初唐成就的是陈子昂。盛唐出现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以及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盛唐成就的是两位诗人李白和杜甫。
35、中唐的代表有“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和“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ppT展示)九、课外欣赏(ppT展示)寻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余光中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把胡马和羌马交践的节奏留给杜二去细细地苦吟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都寻不到你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而今,果然你失了踪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肝
36、硬化怎杀得死你?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再放夜郎毋乃太难堪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失踪,是天才惟一的下场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猿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一回头囚窗下竟已白头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仍炉火未纯青,就半粒丹砂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故乡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而无论出门向西哭,向东哭长安却早已陷落这二十四万里的归程也不必惊动大
37、鹏了,也无须招鹤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诡绿的闪光愈转愈快接你回传说里去 高中高三语文教案:说木叶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4.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1、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 难点: 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教学方式 朗读法、探究法、分析
38、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
39、“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0、。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 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
41、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
42、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
43、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 ,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
44、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显示一剪梅相见欢两首词及其画面) 讨论,结论:望月怀远 思考2: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讨论,结论:高贵,圣洁,坚贞。 师: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
45、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五、布置作业: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 六、小结: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
46、结束: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高中高三语文逍遥游教案 一、设计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因此学习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 阅读逍遥游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习,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并让学习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