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高三上册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高三上册语文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高中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那种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为所欲为另搞一套的写教案的做法是肯定不允许的。一个好教案首先要依标合本,具有科学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学高三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中学高三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培育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精神。 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4、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分。 (解说:教学目的的确定最重要的依据有两条:一是单元要求,二是本课编者提示。这两者新编课本均有,万不行忽视。) 教学重点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在学生自读课文的
2、基础上,拎出观点。 确定课文的中心论点。 评价作者观点。 2、写法揣摩 学习本文由实例引入,中间才牵出中心论点的写法,以打破中学生写争论文总爱在开头揭旨的俗套。 学习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以克服中学生争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的流弊。 教学方法 自读,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自由举书中例分析作者如何正确运用例证法;熟识典故及词语。 教学步骤 一、#教案# 导语设计 今日,我们来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在大家预习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读,以求能分析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并借鉴一些文章的写法,让我们的文章也变得美起来。 二、解题 1、投影映出:朱光潜(18971986)安徽
3、桐城人,我国现代美学家。老师口头说明:清代,安徽桐城出了以方苞、姚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先生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的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2、让学生明确本文论题是“咬文嚼字”,它只是圈定论述范围,而其论点要在文章中求取。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本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段。 在理清段落层次大意的基础上,探讨中心论点。 2、详细研习,突破重点、难点。 第1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2题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3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第4段,
4、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解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争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动身,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绽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旨,中心论点在第3段才出现。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中心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单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为此中心论点的辨析要作为重点,并且让全班学生充分参加,探讨与评析并重。) 3、观赏品尝。 课文的第3自然段是核心段,可作典型剖析
5、。 第3段计有7个完整句,第句到第句可以看作一个句群(意群)。第句又承第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面,一句便打住。第句承句稍绽开。第句承说明缘由。第句进一步申说。第句与第句(含例)是从反面证明。如作图解,可这样画。 剖析这个核心段可以确立其在全课中的地位,进而有利于确定它在全文中的地位;再者也可以窥知作为有深厚桐城派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洁谨严的风格。 4、课堂训练。 本文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观点与论题的异同(前面题解时没触及):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论题多用短语及非推断句,非陈述句表达,而论点则要用推断
6、句或陈述句表达;论题指示、框定观点;论点围绕、点击论题。 完成课后练习二。 明确: A、朱光潜与马南郁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同:朱文兼顾阅读、创作两方面,马文单说阅读。假如说阅读有时只须观其大略而舍弃细枝末节的话,那创作则决不行粗枝大叶,须知炼字即炼意,即调整思想情感,最精确地表情达意。 B、“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这是粗读,“咬文嚼字”“锱铢必较”这是细读。有的书只须粗读,而且有时受种种条件(如时间)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读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要做到“会意”。有的书必需细读,如文艺观赏,只有咬文嚼字,函泳品尝,才能沉潜其中。 C、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并不肯定反对咬文嚼字。多数认为“未晓处且放过
7、”,不要死抠,待一段时间可以再细读。 因而这两种读书方法和看法并不完全对立,读书原委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件而定。 (解说:这两道题的设计很有匠心。第1题考查归纳推理(概括实力)。第2题所用的材料曾在旧中学课本第六册选用过。摘录马南邮貌似截然相反的观点及论据,让学生进行比较辨析,有利于培育辩证思维的实力。选这两题作为课堂练习旨在巩固对本课中心论点的相识,并初步培育对读书的正确看法方法。) 5、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文章论证结构的把握、段落层次关系的分析以及典型语段的品尝来揭示文章的中心论点,最终我们还通过做课后其次题,达到对作者观点的进一步相识,并初步评价了作者的观点。 (解说:此小结旨在使学
8、生明确本课全部的教学活动是围围着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的教学目标进行的,用心致志,决不旁鹜。作者的观点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但不行拘泥,也不行不看所读对象及读书条件等刻意套用。)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四题。 2、自选一个段落分析作者如何运用例证法,即怎样运用实例充分绽开证明论点的? 课堂板书设计 (预先写在投影塑料纸上,按授课程序逐步显示) (解说:板书显现依次按序号,箭号在说明层次关系时再标上。) 中学高三上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温习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赏析本文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情于理的构思艺术 3、懂得“孝”的价值观基础上,探讨这篇课文最核心的价值在哪?
9、 教学重难点: 1、领悟真挚感情、培育健全人格、引导学生悟出做真人,说真话的“真”的文化内涵,从而领悟自由生活的价值,获得生活的才智。 课时支配: 1课时 课前打算: 1、启发学生多角度思索文本,在领悟李密的孝道忠信和机心重重的说话技巧之外,引领学生思索“真”的背后文化的内涵。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用“谈-读-译-析”的教学方法和大家一起学完了陈情表。这篇中学名篇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诉忠情赤胆忠心。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密对祖国的拳拳深情也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感悟,也深深的让我们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刚好赐予我们的亲人一份微薄但却真挚的回报。 至此,这
10、篇文章的教学任务好像顺理成章地完成了。那你们学完这篇课文以后,无非是觉得李密很真挚,很孝顺祖母,说话很有技巧,最终劝服了晋武帝。我们的学习也似乎得以圆满解决。很明显,这是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然而,这篇课文最核心的价值就止于此吗? 二、回顾旧知 1、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大家现在能概括出李密在陈情表里的“陈情”的方法吗? 明确:融理于情、融情于事 思维导图: 动之以情:不幸遭受,诉祖孙之情进退狼狈,诉两难境况 晓之以理:孝治天下,找理论依据先孝后忠,想方法解决 最终保全自身的平安,求得照看祖母的自由身 3、细思极恐,不单纯是警示大家“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紧迫性,老师在生活里又有
11、一些思索,关乎这篇文章的主旨的思索,今日和大家一起共享一起探讨。 李密真的是一个“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读书人吗? 有限地拒绝、计算着生命的安危,到处恐惊谎言的真实 试想,晋武帝假如标榜的是以忠治天下,李密的这篇陈情表还能写得出来吗? 对极权的肯定听从乃根本缘由,但李密表现得却至诚至性、至情至性。 用真话对抗极权的扭曲,过分的说真话,没有自由意志的真话真实的谎言 再来说说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李密的“孝”。全文四段,每一段都有涉及“祖母”的文字。何以反反复复从始至终地说相同的一件事,一样的心情呢? 27次“臣”,换一种形式表达对帝王的忠心而已 小结: 清代的学者文人认为这篇文章“至情至性”,这样看
12、来也就不足惊奇了。在清代极权专 制极为怖惧之时,他们的社会境遇跟李密最接近,所以简单引起共鸣。把心毫无掩饰的给你,只为你怜悯我、爱我,为我做一点点事。 三、课堂延展 1、这篇陈情表假如只允许说一句话,你认为作者应当说什么?允许说其次句话呢?允许说第三句话呢? 依照常理哪些话是必需说的,哪些话是不应当说而被说了出来,从而领悟作者的“犬马不惧之情”何其真也?为自由生活的意志,为真情而声声叹息 2、你对“自由”“真”这样的命题有过思索吗?结合现实生活自己,谈谈你的看法? 因为无力,全部执着,让我想起说这句话的熊培云,是从江西农村走出的一位我早年就特殊偏爱的作家,他在2022年出版的自由在高处这本书有
13、这么一句话:“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 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是我的人生,我必让它自由。每个人都应当是自己人生的。那些能够带领干军万马的人,未必能带领好自己。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无所成。 变更不了大环境,就变更小环境。小环境变更厂,大环境也会随之变更。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确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确定自己几点起床。 把一生当作自己的远大前程,把当下的每一件枯燥的事情每一句忠言逆耳当作做好,就是通向将来的自由生活的路。 自由不是任性妄为,自由不是执迷不悟,自由不是置别人冷暖妄顾,自由就是自救,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主动生活。 四、课堂总结 不论怎样上课,采纳什么方
14、法,我想,我都想在文本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间构建一个平台,引领大家思索“真”背后的文化内涵,从中获得才智,而不应止于表层的理解,取椟还珠。 这篇表的教学,学习李密机心重重的说话技巧不该是重点,领悟李密的孝道忠信也不是重点;相识古代专 制对人的扭曲是重点,领悟自由生活的价值是重点,懂得珍惜真实的生活和对你真的人,获得生活的才智是重点。 国破山河在,因为无力,所以执着 举荐大家两本书熊培云自由在高处思想国 五、作业 假如我若为王,请回复一下李密的奏折,字数自由,看你所写的看法和内容 中学高三上册语文教案3 学问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
15、说理风格。 实力目标: 1.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实力。 2.引导学生绽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情意目标: 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育主动进取的人生看法。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课文内容。 2.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实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大家写了一篇奇文,说鲲鹏之大,鲲鹏展翅之时,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说连一根小草也能做成船。这些夸张令人惊异,感觉簇新,充溢深厚的浪漫主义色调。这位大家就是庄子,这篇奇文就是逍遥游。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2
16、.老师范读,生听读解决自读时的问题。 3.师朗读指导 4.生再读、或齐读 5.反馈:用自己的话概述本文的内容或提出疑问。 三、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1.借助注释、借助小组的力气理解课文疑难词语,粗通文意。 (要点提示:通假字,重点实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正”“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真”“泠然”“数数然”等等) 2.以练习一(第3问的后一问暂不考虑)为线,接着研读课文 要求:逐题朗读,逐题作答,要求尽量用原文作答,并直译。 四、小结:(参见板书) 第一段文意上有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起先至“南冥者,
17、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其次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 其次段文章为了说明小与大的区分,小与大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在鲲鹏与蜩、学鸠的故事中,插入了一系列的比方,如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方,长寿者的彭祖与众人之比等等,有的浅显,有的奇妙,有的夸张,极大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情趣。 第三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以及不求名的宋荣子算不得逍遥游,“列自御风而行”“犹有所待”;文末点明主旨“至
18、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索练习一第3问和练习二。 思索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2.引导学生绽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3.帮助学生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育学生主动进取的人生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读课文,投影上节课板书内容,复习旧课导入。 二、新课 探讨明确 1.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一段,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小草)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其次段,说明
19、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这一段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印证。 (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运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有时“小年”。鲲鹏是“大知”,蜩、学鸠、斥鴳等见识短浅,只能算是“小知”。) (老师可深问:作者为什么还要探讨“小大之辩”的问题?一方面强调了人在相识上的区分,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庄子相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的“无己”。) 第三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转入对社会中人的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点名全文主题。 作者写了三种不同层次的
20、人: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赛过宋荣子,但仍旧“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最终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什么人才可入此境呢?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肯定的精神自由。这样,全文结论水到渠成。 2.课后练习三,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咨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特点?
21、要点:构思雄伟,思路开阔。(鲲鹏鸟的宏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些硕大无朋与芥、蜩、朝菌之类微小、_者对比,献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妙。)借用寓言说理;想象奇妙丰富;句法多变,节奏明快。(详见老师用书) 三、小结 本文采纳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终推出结论,其是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感情。 四、齐读课文,再体会。探讨明确:你对庄子提出的境界有什么看法?(追求小要是庄子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他认为:在到了这样的境界,就能与天地浑然一体,遨游在肯定自由之中。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需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这当然是一种不能实现的幻想,但也间接地反
22、映了战国时期动 乱的社会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使得一些人渴望逃离社会。) 五、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 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看法。 有爱好者可查找关于庄子的资料,利用早读时间与大家沟通。 中学高三上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的实词、典故和文化常识,学写简洁的对联。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诵读品悟,理解景与情、“事”与情之间的关系。 3、审美鉴赏与创建:涵咏语句,体会并描述其中的意境和蕴含的真挚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王勃失意而“自强不息”的情感,传承中华精神。 【教学重点】品析写景句和典故,理解王勃蕴含在其中的情志。 【教学难点】通过赏读
23、品尝语句,理解蕴含在其中的真挚情志。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讨法、提问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案# 导语: 米兰昆德拉:“生活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 【设计意图】抒情、激疑导入,为接下来梳理文章内容和品读情志作铺垫,也为整节课设置了一个主问题。 二、随文解词,由“题”入“事” 原题: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第1段:洪府叙写洪州的地理和参与宴会的人员。 第2、3段:秋日登滕王阁描写滕王阁和周边的景色。 第4、5段:饯描写宴饮场面和触发的困难情感。 第6、7段:别序叙写遭际、行程,写序和诗留别。 小结:简明的语言概括滕王阁序的内容。 【设计意图】检查重点字词、典故、文化常识的
24、预习状况,“以学定教”,也为课下文言学问积累作点拨;提升学生依据标题,快速概括、梳理文章内容的实力;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教学环节(缘“景”明“情”、缘“事”明“志”)打基础。 三、品读鉴赏,缘“景”明“情” 1.读一读:描写滕王阁和周边的景色的语句。 感官:视觉、听觉(心理、想象) 色调:清、紫、翠、丹 空间分布:上下、远近 2.重点品读: 品读、解析: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寒、清、烟光、暮、紫美丽、清寒、易逝 品读、鉴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美丽动人,浑然天成喜悦而含有伤感 3.知人论世 王勃的遭际:得意和失意“兴尽悲来” 小结: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
25、计意图】品读王勃写景的精妙,感知骈文的句式和诵读特点,通过解析和鉴赏,体悟景中之情,提升理清情景关系的思维实力;引入王勃身世,验证文章的情感,巩固“文史结合”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辩证思维的实力;解读情感,为下面的教学环节(缘“事”明“志”)作铺垫。 四、品读感悟,缘“事”明“志” 1.读一读:表达王勃“悲而奋勉”之情的句子。 所赖君子见机,岂效穷途之哭? 2.再读这段文字,在“悲而奋勉”的情感基调中,读出丰富的情志。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乐观自信)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不忘初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志存高远)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自信乐观)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
26、隅已逝,桑榆非晚。(自信乐观)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高洁修身) 虽然穷困失意,依旧奋勉图强(自信乐观、自强不息) 小结:罗曼罗兰:“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还依旧酷爱生活。” 3.依据本文内容,填写一联,赠给王勃: 霞落鹜飞入滕王阁景尽归文士妙笔,兴尽悲来转奋勉情志毕现英雄襟怀。 【设计意图】失意中能奋勉,这是文章主旨情感所在,也是打动千古读者的魅力之一,所以此环节,重点通过品读典故,理解奋勉的情志,进而深化理解作者在奋勉中所抒发的丰富情感;填写对联,降低了难度,既训练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实力,也强化了对本课教学重点的理解;留意呼应、回答#教案# 导语中
27、的主问题。 五、课堂小结: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一篇文章认知一位作家、一个时代、一种民族的精神风貌,升华文章主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增加民族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 六、作业: 1.必做:背诵2、3段,体会作者在写景中蕴含的情感。 2.选做: (1)围绕“乐悲忧、奋、放”,比较兰亭集序、本文和赤壁赋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点,感悟唐人主动有为的时代精神。 (2)网上查阅相关资料,试着给滕王阁或王勃写一副对联。 【设计意图】必做题,是基础的学习内容,巩固通过诵读,品尝文章情感,理解情景关系的教学内容,并强化文言语感和学问积累。选做题,是升
28、格的学习内容,关注学生特性和学习实力的差异性;(1)主要面对偏理性的同学,重在训练辨析和创建思维实力,也兼顾语言建构与运用实力的训练;(2)则面对偏感性的同学,重在训练概括思维和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实力。为了培育学生全面的实力,留意作业内容适时的调整、互换。 中学高三上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抗拒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酷爱田园生活的主动精神,学习其高洁的志向志趣和坚决的人生追求。 2.驾驭“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缘由,深刻体会诗人
29、鄙弃官 场,酷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困难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驾驭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具打算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支配 2课时 其次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突破难点,理解述志中渗透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困难感情。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个别抽查、轮番背诵或滚动式背诵。 二、难点突破 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探讨。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
30、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定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 制独 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听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冲突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明显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苦痛的消逝,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
31、“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熬煎。 诗人回来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 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志向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会到济世不得的苦痛与回来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来田园的欢悦,又有志向受挫的失落和悲伤,应有完整的相识。 三、小结: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看法,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很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明哲保身的学
32、问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恒久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四、归纳总结文言学问 1.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哀痛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随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以、而、之、兮、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请找出来加以说明。 明确: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开心的神色) 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33、4.推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寓形宇内复几时? B.将有事于西畴。 C.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A省略句,“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还出去干什么呢?” 5.课后思索练习第三题有4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读本P266第93课世说新语五则,并思索这五则作者的相识是否全部可取,哪一则的意义比较深远。 第24页 共24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