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生态素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生态素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高考作文最新生态素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录:01以底线思维构筑生态文明基石02以游客评价为导向 重塑导游行业生态03青海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04节水滴灌、丰富研发、网络溯源,宁夏中宁枸杞产业带动绿色发展正文:01以底线思维构筑生态文明基石作者:王昌海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22日02版)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生态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和财富。5年前,同样在青海,他留下“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嘱托。其中所内含的思想,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发展要求条件下,对生态环境进行新的认识与思考的根本遵循。生态环境是发展前提,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2、依赖自然资源与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构成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生态环境为我们提供生产要素、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空间载体以及污染与废弃物的消纳场所。从国家间分工的比较优势看,生态环境既决定着一个国家初始发展阶段的基础优势,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可能的产业结构及发展后劲。可以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发展,维持生态环境就是促进发展,坚守生态环境底线思维,才能有发展纵深。生态环境是发展保障。生态环境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刚性约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生态环境安全,是深刻认识新发展理念,适应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中
3、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中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近来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并提出确切的减碳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把控环境资源开发,把握利用与保护的临界条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环境资源的效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以底线思维构建生态文明基石。妥善处理生态和民生的关系,实现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相协调。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农畜产品标准化、绿色化生产,做大做强有机特色产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引导生产生活方式转变,选择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提倡生态循环的生活理念。要推动国家战略落地生根,依据地方经济
4、社会发展实际,在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推进差别化战略措施在地方的实践,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制定正确的资源战略,加强顶层设计,搞好开发利用。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均衡,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顾此失彼。要充分发掘循环经济实践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借鉴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搞好开发利用,宜疏则疏,宜堵则堵,疏堵结合。这既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约束的尊重,也是推动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实事求是,把握好不同区域“转”与“停”的时机。生态保护区已经运行的经济发展项目必须停下来;生态脆弱地区或者生态恢复区
5、的传统型经济发展项目必须主动转变生产方式。在“转”与“停”的过程中,要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坚持生态优先与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有机结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正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无论是践行“两山论”的发展理念,还是促进高质量发展,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构筑生态文明基石,是对国家民族与子孙后代负责,终将增益人类共同福祉。(作者:王昌海,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02以游客评价为导向 重塑导游行业生态作者:钟
6、 超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22日02版)近日,文旅部研究制定加强导游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行动方案(20212023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以游客评价为导向的导游服务考评体系”,这个方案反映的动向备受各界关注。导游服务是旅游业的重要一环,近年来这一环节却屡受消费者质疑。一些旅游城市因“恶导游”引发的负面舆情时有发生,甚至让导游这一职业受到一定程度的误解。不买东西不让走,不然轻则言语辱骂、精神施压,重则威胁恐吓甚至伤害游客。这样的导游行业生态,无论如何撑不起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蓝图。因此,方案的制定和颁行能否终结个别导游的这一现象,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以往出现上述情况时,地方行政部门
7、和旅游管理部门为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城市声誉,往往会出面协调解决。对个别性质恶劣的事件,也多采取联合调查组的方式,在查实情况后对恶导游吊销导游证,对涉事旅行社责令停业整顿甚至吊销营业执照,对相关责任人罚款,举措不可谓不严。然而,这些措施没能使“恶导游”绝迹,有些城市的此类事件甚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其症结在于,这些举措背后是“点对点”的危机公关思维,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须通过系统性的制度机制创新,构建全新的导游行业生态。以游客评价为导向,建立导游服务考评体系,就是一种系统化解决问题的尝试。导游服务业也属于服务业,服务业的商品就是服务本身。赋予游客评价导游的权利,并将此评价结果作为衡量旅行社管理和服
8、务水平,以及影响导游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可以在制度设计上激励那些讲解耐心、服务贴心的导游,敦促全行业从业者在服务过程中规范行为、改善服务,从而营造积极健康的行业生态。其实,引入消费者评价机制,改善整个行业生态,这在互联网平台经济领域早有成功经验。从早期的电子商务,到互联网平台开展的外卖、出行、住宿服务,再到直播带货,无不赋予用户(消费者)评价的权利。这既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也使得整个行业生态更加完善,让市场竞争中的领先者能够脱颖而出。以游客评价为导向,建立导游服务考评体系,是构建导游服务行业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的闭环与动态平衡,根本上是以市场化手段解决治理难题。尤须指出的是,这项改
9、革须以解决行业基础性问题为前提。早有论者指出,国内“恶导游”背后的症结是“饿导游”,即导游自身收入极不稳定。一方面,固定的基本薪资收入很低,另一方面,少数善用威胁恐吓手段的“恶导游”,从游客强迫购物中得到的利润分成可观。在这种畸形的市场生态下,导游与游客成为一种“零和博弈”,这就不难理解个别导游的“鹭鸶腿上劈精肉”的宰客行为为什么屡禁不绝。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持证导游有约80万人,他们忙碌在旅游业一线和服务业前端。让“恶导游”在这个群体中绝迹,需要设身处地地考虑这个群体的从业环境。此次方案提出了针对导游职业优化就业环境、保障合法权益、完善激励机制、增进职业认同的“一揽子”方案,在此基础上,再推
10、动劳动报酬指导性标准与服务质量评价相衔接。这样游客评价才可能如愿发挥激励和敦促的作用,整个行业的规范发展才会更好实现。(作者:钟超)03青海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者:本报记者 周梦爽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22日03版)【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对维系青藏高原及我国西部大环境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近日,记者跟随生态环境部采访团来到青海湖畔,在保护地开展一线调研,见证了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景象。6月3日,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的泉吉河,上演了一幕“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奇特景象。随着气温升高,青海湖湟鱼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洄游季,它们聚集在青
11、海湖周边各大淡水河的河口处,成群结队逆流而上,向着世代相传的产卵地进发。但这样的景象来之不易。“过去,人们出于农业灌溉的需求拦河建坝,造成大量亲鱼无法上溯产卵而聚集在坝下,最终搁浅缺氧死亡。”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推广研究员祁洪芳介绍,湟鱼的性腺发育需要水流的刺激,洄游长度一旦缩短就会直接降低湟鱼“传宗接代”的成功率。为了保护湟鱼洄游,2010年开始,青海省先后拆除了沙柳河、泉吉河和哈尔盖河的拦河大坝,修建、改建了7座洄游通道。祁洪芳介绍,总长100米的鱼道呈阶梯式,每1.6米间隔设置一个高30厘米的台阶和一个小水池,供鱼儿们休息缓冲,“能够保证绝大部分的鱼类顺利上溯”。此时正进入洄游高峰期,泉吉
12、河中数以万计的湟鱼前赴后继地越过台阶,为迎接新的生命而奋力拼搏。河道上空,盘旋着许多棕头鸥和普通燕鸥,它们不时俯冲向河面,抓起一条条湟鱼扬长而去。“湟鱼是青海湖水鱼鸟草地生态系统中最基础的部分,起到了重要的生物链支撑作用,对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至关重要。”刚察县农牧科技局副局长才旦介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2020年12月监测数据显示,青海湖湟鱼资源蕴藏量已达10.04万吨,是保护初期的38倍,为原始蕴藏量的3成以上,保护成效日益显著。以鱼类为食的鸟类也从中受益。2015年至2019年5年来青海湖水鸟的总体种群数量在25万至37万之间,鸟类种类不断刷新,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明显提
13、升,青海湖成为中国境内候鸟繁殖数量最多、种群最为集中的繁殖地之一。在距泉吉河不远的哈尔盖镇,采访团在国道315旁发现了一群正在草场里觅食的普氏原羚。正在巡护普氏原羚的哈尔盖派出所民警马福德告诉记者,为了保护普氏原羚,牧民们主动将围栏高度从原来的1.5米降低至1.2米,方便普氏原羚的栖息和迁徙。据介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普氏原羚是仅存于青海湖周边的濒危物种。因为栖息地丧失、破碎化和过度捕杀等原因,普氏原羚一度面临灭绝危机。普查显示,2007年普氏原羚种群数量约300余只,比大熊猫数量还少。为了挽救普氏原羚,青海省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投入资金用于种群保护。为有效解决普氏原羚冬季饮水和迁徙问题,海晏县、
14、刚察县、共和县、天峻县和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均在普氏原羚聚居区域兴建了饮水池,2009年至今累计拆除网围栏刺丝50万米以上。青海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任勇介绍,青海严格按照生态环境部等7部(局)有关持续推进“绿盾”专项行动和强化监督工作部署要求,组织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开展遥感点位核查、自查排查,加强省级督查检查,建立了问题清单、整改台账、信息平台和整改销号制度,有效保障了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生态安全。今年4月,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管理局公布了2021年度普氏原羚种群监测结果,共监测到普氏原羚2560余只,种群数量14年间增长约9倍。“真羡慕你们啊,20年多年前我拍摄普氏原羚的时候
15、,要在广袤的无人区上风餐露宿,寻找几天几夜。现在生态环境改善了,普氏原羚的数量越来越多,已经可以和人类比邻而居,和谐共处了。”青海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葛玉修感叹。为了深入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青海省启动了“青海湖国家公园三年行动”。三年行动目标为:2020年编制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1年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申报工作,2022年正式设立青海湖国家公园。据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介绍,青海省将以青海湖水生态安全为核心,以生态保护、国家公园建设和绿色发展为重点,推进青海湖流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打造全国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平台。04节水滴灌、丰富研发、网络溯源,宁夏中宁枸杞
16、产业带动绿色发展本报记者 秦瑞杰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22日 第14 版)在宁夏中宁,枸杞不仅作为单一产品销售,还衍生出枸杞籽油、枸杞花蜜等精深加工产品。近几年,中宁围绕枸杞做文章,科学种植、深研生产、打造品牌,建立起了种、产、销协同的产业体系,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正值夏日,枸杞红了。6月22日,第四届枸杞产业博览会将在宁夏中宁县召开。近日,博览会已进入预热阶段,天南海北操着不同口音的经销商陆续进入会场,辨品质、商价格、订货品,一片红火景象。“哗啦啦”,枸杞鲜果、干果被卡车运到这里,倾泻而下。艳红的鲜果带着露珠,深红的干果发出幽香,来自河北的经销商王伟三两步爬上货车,抓起一把枸
17、杞,凑近鼻子闻:“今年上半年宁夏气温低,枸杞成熟晚,品质更高了!”王伟满意地赞叹。在中宁,枸杞加工流通企业有120家以上,从事枸杞产业人员达12万人。近几年,中宁建立起种、产、销协同的产业体系,走上了一条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精细化种植,新技术打开新思路走进宁夏杞鑫种业有限公司,放眼望去,大片鲜红的枸杞中,还有一些黄色点缀其间。摘一颗枸杞黄果咀嚼,入口即破,丰富的汁液带来满口甘甜。“枸杞不是只能泡着喝,你看,这就是我们最新培育的即食型枸杞品种。”企业负责人朱金忠介绍,该企业的种苗繁育中心研发出紫、黑、白等各种颜色的“七彩枸杞”,不光可以食用,还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苗种培育是枸杞产业的第一环
18、,也是枸杞种植中最基础的一环。”目前,中宁县已经建成中杞、杞鑫苗木合作社等3个自治区级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年繁育优质枸杞种苗5000余万株,成为全国最大的枸杞种苗生产地。生产优质枸杞,不仅要看育苗,还要靠后期的精细化种植。站在中宁县大战场镇的万亩枸杞田里,种植负责人严立兵捧起一串鲜果:“好枸杞是种出来的,要想保障产量和质量,温度、湿度、通风量,样样都得达标。”这个肤色黝黑、脸庞带着健康红色的精瘦汉子是乡里有名的“枸杞专家”。培土、剪枝、除虫凭借几十年的种植经验,严立兵样样都是能手。可最近,老严却长了见识:“没想到枸杞应该这么种。县里来的专家让我们增大了枸杞植株之间的距离。多出来的这些地方,不仅让
19、种苗有了生长空间,也给施肥、浇水的机械化留足了余地。”近几年,中宁县大力推广科学种植,在全县17万亩枸杞田中实行产区精细管理,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节水滴灌、设施烘干等6项配套技术,不仅为枸杞高质量种植保驾护航,还节约用水,走上了绿色发展道路。深研生产,高品质卖出高价格“砰砰砰!”在宁夏中宁枸杞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展示大厅,该公司综合部经理王文进拿起一罐枸杞,对着罐底连拍三下。罐子里原本团在一起的枸杞立马变得松散,粒粒分明。他的动作引起了旁边客商的注意,王文进趁机向他们介绍:“好的枸杞,尤其是能够入药的枸杞必须有较低的糖含量,所以不易结团。你看,一拍就试出来了。”王文进专
20、做药用枸杞。他说,这对枸杞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光前期种植需要做到多项农药无残留,在加工中也要层层把关,全程做到无菌处理。”高标准带来了高价值,原价20元一斤的枸杞,在药店卖到近60元一斤还供不应求。王文进说,现在公司生产的药用枸杞不仅行销西北地区的各大药店,还扩展出海外市场,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大受欢迎。在中宁,枸杞不仅作为单一产品销售,还衍生出枸杞果酒、枸杞籽油、枸杞花蜜、枸杞芽茶等精深加工产品,促进了产业发展。在宁夏华宝枸杞产业有限公司的枸杞原浆生产车间里,工人正擦拭着巨大的灌装罐,为即将到来的生产旺季做准备。“生产枸杞原浆,拼的就是时间。”企业负责人王方舟介绍,从枸杞鲜果的采摘、运输,
21、再到打碎、灌装,全程不超过4个小时。据介绍,将鲜果制成原浆,生产工序比制干果少,价格却是同等数量的鲜果制成的干果的3倍左右。这种新的枸杞产品具有即开即饮、方便快捷的特性,在一些地方的年轻人中大受欢迎。打造品牌,大整合撬动大市场“其他一些枸杞产区的枸杞种植面积大、产量高、价格低,面对这样的市场冲击,我们中宁该怎么办?”两年前的一天,中宁枸杞产业发展服务局商标管理站站长井辉隶在枸杞地里发愁。据井辉隶介绍,中宁枸杞品质高,但产量少、价格高,容易受到低价枸杞的冲击,“要保住市场,只能抱团取暖,发展自己的地域品牌!”2019年3月,中宁出台枸杞品牌建设行动计划,打造“中宁枸杞”这一地域品牌。如今,中宁不
22、仅培育出“宁夏红”“早康”“玺赞”“杞芽”等地域品牌,统一设计的“中宁枸杞”标志也被印在各大品牌的包装上,通过呈现地域品牌的整体形象,提升了市场美誉度。除了统一标志、统一包装,中宁还整合枸杞全产业链,向各家企业发放枸杞溯源码,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技术运用其中。消费者只要一扫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所购买枸杞的产地、生产日志等信息。“有了这个溯源码,我们中宁枸杞就有了自己的身份证。”中宁枸杞产业发展服务局副主任郭洁向记者展示着最新的物联网系统,手机扫码后,不仅显示出产品的常规信息,还能看到枸杞田的温度、湿度和实时监控画面。“目前,中宁已经实现枸杞产业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管理和运营。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下,中宁正叫响枸杞品牌。”中宁县委书记陈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