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化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学设计城市化教学设计【新课标要求】课标要求:通过对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关于 “城市化”的课程内容的解读,本课时城市化的内容可以承载以下两条课标:1 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2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分析这两条课标,其包含的具体要求有2个:第一,培养学生的读图对比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准确概括出城市化的定义、主要标志以及阶段特点;第二,培养学生分析资料,运用实例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 【设计理念】本课时的内容既承接上一单元人口迁移的内容,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章节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
2、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反之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节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教学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适时创新,以人性化设计为核心,将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获得。为了能更好的突破难点,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创设情境,利用地球夜景卫星图中不同地
3、区亮度的不同,让学生带着兴趣来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并结合图片,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从图片中获取必要的信息。通过设问、讨论,层层深入,做到师生互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体现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观察,探究得出结论。【教材分析】城市化是承接上一单元人口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
4、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反之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节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有一定兴趣,慢慢出现辩证逻辑思维,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同时,学生已学习城市的空间结构和服务功能,已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 本节课所介绍的城市化,相比较前面两节内容而言,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需要较强的信息归纳总结能力,所以学生学习本章节内容仍有一定的局限和困难。【教学目标】 1
5、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 (2)通过阅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图,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3)通过阅读“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分析“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案例,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发挥想象能力和分析、比较、综合、语言表达、读图能力,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从而得出规律性结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正确了解目前我国城市的发展阶段(2)学生通过学习,树立爱国意识,从而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
6、乡的发展动态,培养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含义以及主要标志2城市化进程和阶段特点【教学难点】1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能力【教法】作为新授课,本节内容可通过层层深入的方法,深刻挖掘教材、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贯彻精讲多练,因材施教的原则。为此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方法依据读图法各种地理图片作为地理知识的“载体”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通过对这些图像理解和分析,可以获取蕴含其中的信息。所以,教师除了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外,也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这一基本能力。启发法在教学过程中一步一步提问学生,启发学生思
7、维,引导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循序渐进突破问题,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步获得正确的结论。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一些城市发展进程的例子,让学生在案例中更清晰地掌握知识点。分组讨论法 学生不单单只是作为接受知识的载体,更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能够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自己找出答案,并学会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学会团队合作。【学法】学法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关键所在,学生的学法是否恰当和有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有效的甚至高效的学习。方法依据自主学习法各种地理图片作为地理知识的“载体”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
8、识,通过对这些图像理解和分析,可以获取蕴含其中的信息。所以,教师除了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外,也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这一基本能力。探究学习法为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带着兴趣学习,避免老师一味灌输知识,摆脱传统教学的枯燥性,教师要妥善地组织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为学生构建主动积极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果。合作学习法 学生不单单只是作为接受知识的载体,更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能够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自己找出答案,并学会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学会团队合作。【教学流程图】一、情景导入学生的活 动媒体的应 用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活动开始结合课本和表格,引导学生理解其阶段特
9、点观察、进行分析总结,掌握各个阶段的特点及常见问题图片结合表格进行游戏互动讲解阶段特点 PPT城市化 比较分析城市变化,讨论总结概念、标志、动力1.演示图片,结合课本讲解其概念、标志和动力结束布置作业巩固练习和人为原因课堂总结三、巩固总结问题导入二、整体感知【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夜景卫星图,分析图中灯光密度的差异,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第一部分内容:城市化。观察图片、紧跟老师思路、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新课(30分钟)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阅读课本图2.16,比较分析长三角的城市发展变化,总结
10、出城市化的概念。对比判断、思考差异。查阅课本,总结归纳。理解重要概念,便于下面新课的讲授2.标志根据城市化的概念,进行进一步拓展理解,总结出城市化的三个标志。3.动力利用课本P32图2,17,提出“城市化发展动力”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紧跟老师思路,进行理解总结,记录笔记。小组合作讨论,思考推力和拉力,形成观点。标志是考试的考点之一,并且课本没有清楚的指出,需要学生进行记录总结。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同时能够有时间思考问题,表达观点、交流意见,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体现团队精神。二、世界城市化进程通过设置巧填数字游戏,分析英国城市化进程案例,概括出城市化
11、三个阶段的特点及常见问题。从而归纳成表,完成课本P34活动题。对新课中出现的新名词进行分析解释,归纳成表,让学生能进行对比掌握。阅读课本,找出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完成数字游戏。归纳总结城市化进程阶段的特点。进行对比思考,掌握新名词。利用游戏,丰富课堂趣味,培养学生从课本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图表结合,便于学生记忆。利用表格式归纳,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形成知识间的联系。总结新课(4分钟)一步步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首先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概念和标志、动力;其次是重难点知识:城市化进程的阶段特点。思考、归纳、总结。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记得牢固,记得准确。巩固练习(4分钟)通过两道练习
12、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加强记忆。 思考、回答。检测教学效果,可以获取即时反馈,查漏补缺,并给予及时矫正,使所学原理真正理解,并巩固深化。作业布置(2分钟)通过完成作业,使学生主动的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记得牢,学的深透。 预习、思考。自主探究,使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板书设计】根据教学时间限定,主要采用板书的方式,归纳知识体系,整个板面一目了然,不缺乏逻辑性,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把握,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构建。适宜高一学生学习。具体如下图:【教学反思】上完一节课,必定有优劣,应该及时反思,可根据学生课后的反映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课后练习的检测等方面做出教学效果评价,发挥优势改进不
13、足,不断提高课堂质量。本教学设计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的特征、功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将图片和案例的观察分析结合起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与自主学习的方法,达到培养学习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授课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永远没有完美的止境。虽然本节课我已经精心准备了很久,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1、不够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今后将设置分层次的材料,引发学生质疑和讨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并各有收获,取得个性化的发展。2、教学过程中,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高,知识的承接过度得不好。3、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与积极性没有预想的高,今后会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以及调和活跃的教学氛围。4、教学过程中,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不够紧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