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强化训练-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8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强化训练-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1.礼记曲礼有关复仇之义,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汉律规定:“敢私复仇者加刑,家属徙边。”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表明魏律中呈现出()A复古主义的特色 B严刑峻法的特色C程序简化的特色 D以儒入法的特色2.孝经是阐发儒家伦理的著作,以“孝”为“百行之本”,进而阐述如何以忠孝、孝悌的原则处理君臣、父子、兄弟等各种社会伦理关系,以及立身、处事、齐家、睦邻、治国、事君等各种社会政治事务。汉魏以来,孝经成为儒学教养的主要文本。至唐代,孝经获得“经典”地位,升格为与“五经”并列的儒家“经书”之一。孝经地位的演变反映了()
2、A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B儒学地位得到强化C统治思想趋向保守 D道德教化受到重视3.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时,“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论政宽猛,否定了“刑不可知,成不可测”的秘密法。下面政治主张中,与子产的观点相吻合的是()A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4.出土文献秦简法律答问有如下法条解释:“(父)擅杀子,黥为城旦舂”“殴大父母(祖父母),黥为城旦舂”(城旦舂:一种强制服役的徒刑,男犯筑城,女犯舂米)这突出说明秦律()A.厉行轻罪重罚B.保留原始习俗C.条文细密完备D.维护伦理
3、秩序5.西汉晚期的一部小学教科书急救篇中说做官为吏必读典籍的次序是:诗经孝经论语春秋尚书律令文。这反映了当时做官之道是()A德治在前,刑治在后 B刑治在前,德治在后C崇儒抑法,摒弃刑罚 D崇尚儒法,抑制道家6.据载,汉高祖在关中择举“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乡三老”;汉文帝下诏嘉奖孝悌、力田、廉吏,派遣谒者赐帛慰问;汉武帝“令礼官劝学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这表明汉代统治者()A.尊儒学为治国思想B.注重教化以加强社会治理C.举孝廉以选拔官员D.始终奉行休养生息的国策7.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
4、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B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8.唐律疏议是我国封建法典的集大成者,“德本刑用”、以礼为纲是其立法指导思想。由此可见唐朝()A.完成专制向法治转型 B.推崇仁政而排斥法治C.重视法治与教化相济 D.主张法本而以礼辅之9.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熹的这一做法()A实现了乡村基层自主管理B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扼杀人的自然欲求D促进儒学的世俗化10.据统计,
5、明代有社学1 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 330所为官办,占比92.49%。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B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C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新发展D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
6、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材料二(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程鹏飞王阳明“知行合一”与南赣乡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分析孟子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二,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1.答案:D 题目考查的是我国古代法律的特点。魏律中并未体现复古主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
7、并没有体现严刑峻法,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程序简化的特点,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的理解,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中“依古义”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2.答案:D 根据材料可知,孝经从汉魏以来的儒学教养文本到唐代成为与五经并列的经书之一,说明以孝道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受到统治者的重视,D选项符合题意。3.答案:A题干涉及有关法律的内容。子产“铸刑书”揭开了法律的神秘面纱,让人们清楚法律的内容,这就增加了法律公平性。A项的意思为不管远近亲疏和出身的高低,在法律面前都一视同仁,故正确;B项说明大自然是有规律的,与题意不符;C项与礼制有关,不符合题意;D项涉及臣
8、子对君主的态度,不符合题意。4.答案:D 材料“(父)擅杀子,黥为城旦舂”“殴大父母(祖父母),黥黥为城旦舂”说明秦统治者在依靠法律手段的同时,已认识到道德在保障社会安定方面的作用,故选D。5.答案:A根据材料可知,做官为吏必读典籍的次序是:诗经孝经论语春秋尚书律令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经等典籍都属于儒家经典,体现德治特点,律令文体现刑治特点,这反映了当时做官之道是德治在前,刑治在后,故A项正确。6.答案:B 汉武帝之前的汉朝统治者推崇的是黄老之学,并未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A错误;汉高祖推举“有修行”的人为乡三老,汉文帝对各方面表现优异的人进行“嘉奖”,汉武帝通过“劝学”以“举遗兴礼”,
9、这实质上都是通过倡导、劝勉促成忠于封建王朝、恪守封建纲常伦理的社会风气,从而巩固统治,故选B。材料主旨是实行社会教化,没有体现官员的选拔,C错误;汉代统治者并未始终奉行休养生息的国策,D错误。7.答案:A“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表明汉代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所以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中均未体现,皆排除。8.答案:C 德礼是行政教化的根本,刑罚是行政教化的表现,重视法治与教化,以稳固统治,故选C。9.答案:D 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涉及民间家族制度主要内容,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排除A;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排除C。10.答案:A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官办社学占主导地位,其教授内容为国家律令和儒家伦理孝道等著作,这种社学有利于加强教化,稳定统治,选项A正确。11.答案:(1)法制观念: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2)社会价值:净化社会风气,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