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测试—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doc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7106603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测试—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测试—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测试—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测试—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锁院制度是宋代贡举考试过程中实行的一项重要措施。宋人赵异曰“凡言锁院者,机密之谓也。故试士、撰麻皆如此。”同时宋神宗也规定“应发解、省试,于锁院一月前不许官员乞假出外,差官毕仍旧”。这反映出,当时A实现了考试的公平公正B杜绝了考官的徇私舞弊C科举制的日益严密化D理学作为考试主要标准2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3唐代通过科举者,要想步入仕途,还得通过吏部的选官考试。吏部选官有四条

2、标准:“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证;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这反映出唐朝选官A重视官员的综合素养B以科举考试为主C确保了行政效率的提高D加强了中央集权4据统计,元代共举行乡试17次,会试、殿试各16次,共取状元32人,进士1139人。会试、殿试中,最多的一次录取了100人,最少的一次只录取了35人。这一状况A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B阻碍了文学和艺术的发展C说明知识分子相对匮乏D体现了人才选拔的多样性51981年,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云南民族工作汇报会纪要提出,要“大力培养一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民族群众,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业务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

3、队伍”。这表明党中央A把民族地区发展作为中心工作之一B对少数民族干部任用注重德才兼备C重视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结构D强调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6晋武帝始设员外散骑侍郎,隶属于中央散骑省。该职具有位高职闲的特点,且无人员限制,受到高门士族与皇室子弟的青睐。南朝将该职位大量授予军功起家的庶族,员外散骑侍郎数量扩大,品级和社会地位不断降低。这一变化A助推军功授爵趋向常态化B使皇权呈现弱化态势C弥补了九品中正制的不足D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7后汉书种暠传记载,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尔助我求之。”材料表明当时A选官

4、制度看重出身门第B有识士人失去为官报国之出路C人才选拔机制名存实亡D地方官员拥有一定人才选拔权8王勋成在唐代铨选与文学中写道:“及第举子有了出身,成了吏部的选人后,仍不能即刻授官,得先守选数年。如进士及第守选三年,明经(明二经)及第守选七年在唐代,进士及第不守选即授官,可以说是没有的。”由此可见,唐代这一做法A违背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B保障了官僚队伍的质量C推动了选官体制渐趋完善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水平9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记述了秦对官吏的各种要求,提出吏有五善:中(忠)信敬上、精(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龚(恭)敬多让。还提到:君鬼臣忠,父兹(慈)子孝,政之本也;宽以治之;毋使民惧。可

5、见,秦的统治A兼采儒家思想B专任法家之术C杂糅阴阳学说D奉行无为而治10唐朝,安徽泾县的毛笔制作业有了专业制笔作坊,因为宣笔品质优秀,适宜书写,广受文人墨客喜爱,所以风行于世,笔的需求量迅速增加,泾县成为全国制笔中心和主要产地。这一现象出现A说明泾县的制笔量居全国之首B体现政府扶持民间手工业发展C反映民间手工业居于主导地位D得益于当时科举制度的推动11明朝科举始于洪武三年(1370年),因取士效果不尽理想,洪武六年一度停罢。洪武十七年,命礼部定科举程式,颁行各省,其后遂为定制。按规定,士子必须先在州县通过预备考试,获得府、州、县学的生员资格(亦称秀才)之后,才能参加科举考试。这说明明初的科举制

6、度A明初科举制出现了严重弊端B把官办学校与科举有机结合C力求改变宋元科举制的积弊D为了选拔真正的人才而改革12北宋的西京、南京、北京均是东京的陪都,在陪都建立相应的职官系统,在其任职者便是分司官。宋代分司官数量众多,也形成了相应的管理制度。这种制度A促使京师官员行政权力加强B利于缓和科举制带来的压力C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意在加强对中央官吏的制约13唐代士族在统治阶层当中所占的比例很高,“安史之乱”后仍在56%到89%之间波动。唐代最后一百年中,出身于赵郡李氏等十八个士族的宰相有79位,其中65人是通过科举入仕的,占总数的82.2%。导致此现象的原因是A藩镇割据给士族发展提供了机会B士族放

7、开了对科举的不屑态度C经济重心南移推动了士族的兴盛D唐后期政权为世家大族所垄断14宋太祖朝进士,无一人在当朝官至执政以上,状元仅有2人官至执政,而且是在真宗时。宋太宗朝进士,在当朝至少已有16人官至执政,2人位至宰相。太宗即位后的第一位状元昌蒙正还当朝两度入相。这一变化反映出宋太宗朝A宰相增多相权削弱B进士科地位得到提高C科举取士突出才能D状元入仕的比例增加15唐朝前期军功拜相现象较为普遍,从高祖时代的刘文静,太宗时代的李靖、李勋,到玄宗时代的张说、萧蒿等,络绎不绝。唐中期以后,出将入相现象由盛转衰,到宋代最终确立起文人政治的格局。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经济的繁荣B国家职能的转变C科举

8、取士的完善D边患内乱的减轻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基础逐渐瓦解对士的需要激增,于是平民中涌现出一批新的士,士也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士阶层的壮大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私学是由私人授徒办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局势的巨变和民间学术文化的发展,又有许多哲人、学者投身于教育行列,专以一家之言立教。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自由讲学,各具特色;为诸家学派的基地;是参议时政的论坛游学列国,进

9、行学术传播和交流。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 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开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我们只能叫它做读书人的政府,或称士人政府。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说明该特点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选官制度?为什么“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参考答案1C【详解】根据“凡言锁院者,机密之谓也。故试士、撰

10、麻皆如此。”“应发解、省试,于锁院一月前不许官员乞假出外,差官毕仍旧”可得出其强调科举考试的保密性,反映出其管理日益严密,C正确;实现的说法错误,排除A;B项太绝对,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理学,排除D。2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辟召制度是察举制的补充,选拔了大量真才实学之人,其运作是辟主根据民间呼声或自己的见闻,使出身草野没有机会入仕之人进入统治阶层。辟召制度是“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要保证其有效运作并加强中央的控制,这就需要监察体系的改进,故B正确;分科考试选官制指的是科举制,故A错误;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和材料没有必然联系,故C错误;察举制度和辟召制度是两种

11、不同的选官制度,故D错误。3A【详解】唐朝时期科举考试,除了正式的进行中央考试以外,如果要出任官吏,还需要通过吏部的选官考试,标准主要是身言书判,是考察官吏的行政能力,提高官员的综合素养,故A项正确;B项不是主旨,排除B;选官并不能确保行政效率,排除C;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4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统治的一百多年里,大多数时间科举考试停止,这不利于发挥科举制推动社会阶层流动的作用,A项正确;科举考试停止,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加入文艺行列,促进了文艺的发展,排除B项;C项所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信息未涉及科举制之外的选官制度,排除D项。5B【详解】材料“忠实执行党的方

12、针政策,密切联系民族群众,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业务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队伍”体现的是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的培养注重德才兼备,B正确;材料与民族地区的发展无关,A排除;材料与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结构无关,C排除;材料未涉及民族团结对发展的重要性,D排除。故选B。6D【详解】材料“南朝将员外散骑侍郎职位大量授予军功起家的庶族”体现的是南朝时期的庶族地主崛起,政府给予政策支持,这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D正确;军功授爵并非常态化,A排除;庶族地主的兴起冲击了门阀政治,加强了皇权,B排除;材料与九品中正制无关,C排除。故选D。7D【详解】汉朝采用察举制来选拔人才、补充官员队伍,后汉书记录的是东汉时

13、期的事情。东汉时各州刺史所在的郡的郡守称为“尹”,田歆是地方官员,他请王谌帮他推举一位名士为官,说明地方官员拥有一定的人才选拔权,故D正确;察举制看重品德而非出身门第,故排除A;王歆请王谌帮他推举一位名士为官,说明有识士人不是完全失去出仕的机会,故排除B;王歆仍是从察举路径推举名士,说明察举制仍在实行,故排除C。8C【详解】材料“成了吏部的选人后,仍不能即刻授官,得先守选数年”“在唐代,进士及第不守选即授官,可以说是没有的”,体现唐代科举选拔人才之后不会立即授官,反映了唐代选官体制日渐发展完善,C项正确;这一做法不涉及科举考试的公平性问题,排除A项;保障了官僚队伍的质量从材料中看不出来,排除B

14、项;材料中唐代的这一做法与提高官员的文化水平无关,排除D项。9A【详解】据题意可知,秦朝的法律中对官吏提出了各种要求,这些要求中包含了忠孝等儒家思想,说明秦的统治兼采儒家思想,而不是专任法家之术,故选A,排除B;材料中没有体现杂糅阴阳学说,排除C;汉初奉行无为而治,排除D。10D【详解】结合材料“广受文人墨客喜爱”“风行于世”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唐朝科举制度发展有关,故选D项;A项依据材料无法得出,故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C项出现在明朝中叶后,故排除C项。11B【详解】依据“士子必须先在州县通过预备考试,获得府、州、县学的生员资格(亦称秀才)之后,才能参加科举考试”可知,

15、士子要想参加科举考试必须先通过当地政府组织的考试并获得生员资格,这说明明朝的科举考试将官办学校与科举有机结合,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的弊端,排除A、C;材料反映的是明朝科举制程序的改革,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实行八股取士,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排除D。【点睛】12B【详解】考查北宋政治。材料表明,一方面北宋三个陪都,分司官数量较多,这使宋代拥有了庞大的官僚队伍;另一方面,北宋的科举录取率较高,官僚队伍庞大。据此可知,北宋分司制度利于缓解科举制带来的压力,故B项正确;分司官安排在陪都,与京师官吏的行政权无关,故A项错误;分司制度只涉及京师和陪都官僚队伍,无法体现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故C项错误;

16、分司官无法实现对京师官吏的制约,故D项错误。13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该制度的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对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出现材料“出身于赵郡李氏等十八个士族的宰相有79位,其中65人是通过科举入仕的,占总数的82.2%”的现象,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对士人的影响,非藩镇割据的影响,A排除;唐朝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且与材料无关,C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14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没有进士能够做到执政等中央高级官员,而宋太宗时,进士出身的执政多达十余人,甚至有的状元可以官至宰相,反映出宋太宗朝进士科地位得到提高,B项正

17、确;材料不能说明北宋初年宰相增多相权削弱, A项错误;科举取士突出才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状元入仕的“比例”,D项错误。15C【详解】材料反映了从唐到宋,军功拜相现象越来越少、文人政治逐渐形成;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科举制不断完善,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了文人政治格局的形成,故选C;唐中期以后,封建经济不在繁荣,军功拜相减少,文官增多,这说明文人政治格局的形成与封建经济的繁荣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A;从唐到宋一直是封建社会时期,国家职能并未改变,故排除B;唐中期以后到宋代,边患均较为严峻,故排除D。16(1)特点:“官师合一”(教师监管教学和国家事务);教学场所兼行国事

18、。变化:平民教育兴起;私学出现并迅速发展。(2)察举制。原因:通过太学求学、中央考核,取代了贵族世袭为官。【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可知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监管教学和国家事务;根据材料一“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可知,教学场所兼行国事。变化:根据材料一“对士的需要激增,于是平民中涌现出一批新的士”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官学逐渐瓦解,平民教育兴起;根据材料一“私学是由私人授徒办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自由讲学,各具特色”可知,私学出现并迅速发展。(2)根据材料二“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开始正式入仕”并结合所学可知,此选官制度指察举制。原因:根据材料二“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开始正式入仕。”可知,通过太学求学、中央考核的方式入仕,取代了以往贵族世袭为官,所以“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