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7106566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单元测试1. 夏商周:世袭秦: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宋:科举制。下列选项中,有关选拔官员的标准与以上选官制度按顺序搭配正确的是()A. 血缘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B. 功绩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C. 血缘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D. 血缘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2. 下列文献史料均与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关,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A. B. C. D. 3. 汉代察举制最初规定各郡国岁举二人。东汉和帝

2、时改以人口为标准,郡国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后又规定少数民族杂居的边郡地区、人口满十万每年即可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上述做法()A. 保证了选官的公平公正B. 利于缩小各地区经济文化差距C. 促进了民族交融D. 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4. 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馅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一现象反映出()A. 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 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 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 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5. 钱穆认为,中国政制之演进,约得三级。第一级,“由封

3、建而跻统一”;第二级,“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第三级,“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从演进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A. 推行科举制是士人政府形成的标志B. 政权统治基础逐步扩大化和民众化C. 共同趋向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 儒家思想正统化影响三级政制演变6. 汉武帝设刺史,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专制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A. 分割地方权力B. 对地方官的监察C. 发挥文官作用D. 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7. 中国自古设官而治,有“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陪官执国命”、“布衣为卿相”的变化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了A. 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B.

4、 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C. 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D. 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8. 汉末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最初都是虚设于郡县之上的监察派出机构;但它们在地方动荡甚至叛乱时,往往变成具实权的行政区,以承担镇压叛乱的作用;当它们兵强马壮时,又容易滋生抗衡中央的念头。州、道、路的变迁表明了( )A. 地方监察权与行政权从未分离B. 二级行政比三级行政更加稳定C.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不断弱化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9. 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

5、,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A. 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B. 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C. 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D. 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10. 唐律疏议对官吏贪污贿赂作了严密规定,从而与官吏锉选、考课、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行之有效的廉政机制。在当时很多官员看来,“廉慎”思想不仅是一种律例规范,还是一种内在自省和心性追求。这反映了A. 唐政府注重廉政的制度建设B. 儒家思想影响了唐代的廉政建设C. 唐律以提高官员素质为宗旨D. 廉政是促成唐代繁荣的主要原因11. 汉代官吏任用,有一限制,地方

6、长官定要由中央派,太守如是,县令也如是。但郡县掾属,必得本地人充当。不过辟用掾属的权,则在长官手里,这叫做“辟署”。材料表明了A.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 分权制衡,中央权力至上D. 权力分割,中央地方配合12. 颍川陈氏兴起于陈寔,他出生单微,但少年时任劳任怨、有志好学,被县令赏识而送到了太学读书,从而获得了士人的身份。经过陈纪、陈群、陈泰四代人,陈氏从东汉的寒门成为魏晋时期天下士族领袖。材料体现颍川陈氏崛起,得益于A. 察举制B. 自己才学C. 科举制D. 九品中正制13.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

7、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 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 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 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 录取人数大大增加14. 以下材料是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的资料,请为该研究选择最合适的题目一、魏晋时期:地方割据,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指定地方官吏中品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人才,送中央政府作为录用根据。二、隋朝时期:国家统一,对人才的渴求;旧制度的落后与弊端日盛;选举权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A. 统一成为历史的主流B. 科举选官制度的影响C. 专制皇权的空前加强D. 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15. 秦汉时期各级长官自行辟召僚属,地方属吏以功绩升入朝官

8、的途径是比较畅通;东汉的地方属吏进入朝廷,则“横有一道非经察举、征召不能逾越的森严关卡”。这反映了东汉时期()A. 选官取士强调成绩B.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C. 儒学地位得到巩固D. 属吏上升渠道断绝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9、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乡

10、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史实识记能力。【解答】D.根据所学知识夏商周三代是世官制,按照血缘关系来做官;秦国商鞅变法时奖励军功,按照军功的大小,赐予土地和爵位,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汉武帝要求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即品行才学;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所垄断,不利于人才的选拔;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按照考试成绩录取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

11、垄断政权的局面。故D正确。ABC.结合以上所述,三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故ABC错误。故选D。2.【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正确分析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解答】C.根据题干“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的察举制。根据题干“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嫡长子继承制。根据题干“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反映的是隋唐时期出现的科举制。根据题干“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C。ABD.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不符合题意,排

12、除ABD。故选C。3.【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代察举制与边疆管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D.题干体现的是东汉时期按照人口及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标准进行孝廉举荐,这是对人口稠密郡国及少数民族的照顾,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故D正确。A.察举制下的选官并不公正,故A错误。B.题中的察举制选官制度并不能缩小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差异,故B错误。C.题干信息与促进民族交融无关,故C错误。故选D。4.【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是,明代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地方官员“不胜谄事”,对出身举人的地方官员则随意提出要求。这实质上反映出进士的功名比举人的功名更具威望,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官员

13、士绅之间关系紧张,故A错误;材料没有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的信息,故B错误;出身等级不可能决定行政能力,故C说法错误。故选: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考生可结合材料“不胜馅事”“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进行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5.【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B.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明显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基础进一步扩大,由封建政权走向士人政权在走向科举竞选,这有利于普通民众参与政治,体现了

14、政权基础,逐渐走向大众化民众化的特点,故B正确。A.汉代士人政府已经出现并逐渐发展,故排除A。C.秦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该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D.该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故选B。6.【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的监察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B.依据所学,汉代时期的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吏。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可见,这都是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察,故B正确。A.题干体现的是监察权,不是分割地方权力,故排除A。C.说法不准确,与题干主旨也无关,故排除C。D.与本题无关,故排除D。故选B。7.【答案】C【解析

15、】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布衣为卿相”可知,中国的选官制度经历了贵族政治让位于官僚政治的演变,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准确,但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法治和君主专制的内容,BD排除。故选C。8.【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 地方监察权与行政权从未分离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B. 材料没有体现二级行政比三级行政更加稳定,故B项错误;C. 根据材料“汉末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最初都是虚设于郡县之上的监察派出机构;但它们在地

16、方动荡甚至叛乱时,往往变成具实权的行政区,以承担镇压叛乱的作用;当它们兵强马壮时,又容易滋生抗衡中央的念头”可知,监察制度创设的初衷是为防止地方叛乱,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设立,往往是把若干邻近地区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监察区,由中央定期派遣官员巡视,后来,这些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承担镇压叛乱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当它们兵强马壮时,又威胁到中央集权,所以,州、道、路的变迁表明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故D项正确;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不断强化,故C项错误。故选:D。9.【答案】A【解析】略10.【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官员管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根据题干

17、中“唐律疏议对官吏贪污贿赂作了严密规定,从而与官吏铨选、考课、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行之有效的廉政机制”可知,唐政府通过法律形式对官吏贪污受贿作了严密规定,这反映了唐政府注重廉政的制度建设,故A正确。BC.题干没有体现儒家思想对唐代的廉政建设的影响,也没有体现唐律以提高官员素质为宗旨,故BC错误。D.题干未涉及廉政建设与唐代繁荣的关系,故D错误。故选A。11.【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汉代的官吏任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D.根据题干“地方长官定要由中央派,太守如是,县令也如是。但郡县掾属,必得本地人充当。不过辟用掾属的权,则在长官手里”,可知汉代地方的主要官吏任命权掌握

18、在中央手中,官吏的掾属的辟用则由官吏自己掌握,由此可知体现了权力的分割,中央和地方配合任用官吏,故D正确。A.题干反映的是权力的分割,而非分工协作,故排除A。B.题干主要涉及地方官吏任命,和分割相权无关,故排除B。C.题干不体现分权制衡,故排除C。故选D。12.【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察举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任劳任怨、有志好学,被县令赏识而送到了太学读书 ,体现的是察举制,故A正确。B.“自己才学“只有部分材料体现,故不选B。C.科举制隋唐开始,故不选C。D.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开始实行,故不选D。故选A。13.【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宋朝科举制,要

19、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题干“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的形式,有利于考试程序的公平公正,故A正确。B.题干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有所减少,故B错误。C.题干“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说明宋朝重视进士科而不是以此尊贵,故C错误。D.题干没有体现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错误。故选A。14.【答案】D【解析】略15.【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东汉的选官制度,要求结合所学解读题干信息。【解答】C.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东汉察举选官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对儒学的掌握,所以“横有一道非经察举、征召不能逾越的森严关卡”,说明儒学的地位在东汉得到巩固,故C正确。A.选官取士

20、强调成绩是在科举制确立以后,故排除A。B.题目主旨是东汉的选官制度,不是强调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故排除B。D.“断绝”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故选C。16.【答案】(1)制度:察举制。作用:崇贤使民俗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3)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解析】(1)本题考查察举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可知,这种乡举里选的制度强调考查人的言行举止,是否贤良。结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相关所学知识可知这种选官

21、制度是察举制。第二小问,根据汉代察举制相关所学,察举制强调孝顺、廉洁、贤能,根据材料“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可知,察举制通过崇贤使民俗更加和顺,通过惩恶(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2)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今立中正,定九品”可知这种选官制度是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依据“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结合九品中正制的特点可知在九品中正制下,强调门阀大族的出身,而忽视官员的品行和才能。结合以上问题的作答可知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发生的变化。(3)本题考查科举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科举选官制度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等信息结合科举制度的影响相关所学知识和上述问题的作答从阶层的流动、统治基础、儒学地位、选官权的集中、官员的文化素质等方面分析概括作答。第9页,共10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