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学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学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标要求学习目标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新变化学习重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学习难点(1)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2)王安石变法知识点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1.北宋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2.局部统一: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的分裂局面。易错点拨 979年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不是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燕云十六州、甘肃、吐蕃、云南等地还被少数民族控制。3.强化专制集权的措施与影响(1)措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设诸路统管地方财
2、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分散机构权力:在中央,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实行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2)影响:这些措施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1.宋初加强中央集
3、权的措施有哪些?2.宋朝中央集权制度有哪些特点?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带来了哪些消极性的影响?知识点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1)与辽辽朝崛起:北宋建立之前,辽朝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宋辽战争:北宋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宋辽和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2)与西夏宋夏战争: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宋夏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2.财政危机(1)“冗兵”:北宋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这支军队是通过招募组建的,多而不精,管理混
4、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2)“冗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膨胀。(3)“冗费”:养兵和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唯物史观 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尽管历史上有友好交往,也有兵戎相见,但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友好交往,和平相处。各民族间还是一直不断互相交往、互相借鉴、互相依存,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 如何辩证认识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2.“思考点”(教材第51页)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知识点三王安石变法1.庆历新政:宋仁宗在位时,范仲淹曾发起以整顿为宗旨的改革
5、,史称“庆历新政”。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很快归于失败。2.王安石变法(1)时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2)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3)目的:富国强兵。(4)措施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的同时开辟财源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制,取代募兵制(5)评价: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1.王安石变法主要是为
6、了解决北宋的什么问题而出现的?2.王安石变法的成效有哪些?3.“学思之窗”(教材第52页)上述言论出自变法反对派之口,或有夸大之处,但是否也反映了变法的某些缺陷?4.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知识点四南宋的偏安1.北宋灭亡:年,靖康之变。2.南宋建立:年,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3.抗金斗争: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知识拓展 只有符合人民的利益、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才会受到人民尊敬。岳飞抗金,保护了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了金军的铁蹄蹂躏。因此岳飞受到后世的尊敬。4.绍兴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订
7、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宋金之间的战争属于侵略、被侵略的性质吗?请说明理由。探究主题一从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角度探究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素材依托】史料1史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熹朱子语类【思考探究】(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影响。(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的具体措施。【思维拓展】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从集中兵权入手,全
8、面分割地方节度使的权力。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地方派文臣做知州。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将地方精锐部队调到中央组建禁军。(2)影响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探究主题二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素材依托】史料1宋史王安石传载,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神宗)忧形于色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
9、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京城安上门的监门小吏郑上所绘流民图献给神宗皇帝,并说大旱是王安石变法导致的。)史料2对于王安石的变法,元丰年间的枢密院检详官梁焘曾指责说:青苗之钱未及偿,而责以免役;免役之钱未睱入,而重以淤田;淤田方下,而复有方田;方田未息,而迫于保甲。是徒扰百姓,使不得少休于圣泽(这是白白地骚扰百姓,使他们不得在皇帝的恩泽下稍加休息)。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新探【思考探究】(1)结合史料1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分析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个人原因有哪些。【思维拓展】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10、和启示(1)评价进步性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局限性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新法在实际推行中存在一些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人民的反对(2)启示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是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改革必然损害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
11、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尖锐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典例展示】宋史对宋太祖倍加赞誉:“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此种评论是基于宋太祖A.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B.实行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C.推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D.实行鼓励贸易的经济政策试答解题思路审题干:(1)关键词“宋太祖”,可锁定考查主体;关键词“赞誉”,可确定考查方向,主要考查宋太祖在位时期的积极作为。(2)“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可说明对宋太祖的赞誉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与此相符的关联内容。判选项:A项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通过战争方式实现的,与“
12、道德仁义之风”的评价不符,故排除B项表述与北宋初期的史实不符,北宋初期与少数民族政权战争不断,故排除C项北宋初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重视文官的政策,体现了重文轻武的特点,与题干表述相符D项实行鼓励贸易的经济政策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的评价表述不符,故排除【评价试练】1.宋会要辑稿职官解释某一官职时说:“贰宰相,批大政,参庶务。”材料中的“贰宰相”的正式名称是()A.同平章事B.参知政事C.三司使D.中书省2.在北宋与辽和西夏的关系中,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这带来的影响有()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财政状况日益恶化增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
13、隔阂造成官僚队伍的膨胀A.B.C.D.3.梁启超在王安石传中提到北宋中期改变了当时害民的差役制,施行募役制,让百姓交一些请人赋役的钱作为招募差役的资本,这近似于一种人身税,这是王安石的第一好政策。据此可知,梁启超认为募役法的实施()A.转嫁了财政危机B.缓和了阶级矛盾C.减轻了农民负担D.增加了财政收入4.王安石说:“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说:“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D.是否真正有助
14、于稳定市场秩序5.金史载:“臣构言,今来画疆,合以淮水中流为界,西有唐、邓州割属上国。既蒙恩造,许备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壬戌年为首,每春季差人般送至泗州交纳。”对此记述理解正确的是()A.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贡”B.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C.使宋辽两国保持了长达百年的和平局面D.东起淮水、西到大散关以北归南宋统治参考答案【新课导学预习提示】知识点一知识梳理 1.赵匡胤2.五代十国3.转运司枢密院通判 崇文抑武学情调查 1.文官担任知州;设置转运使;编选禁军;二府三司制;设置通判;等等。2.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15、;分割权力,相互制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3.(1)重文轻武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2)分化事权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3)强干弱枝造成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知识点二知识梳理 1.岁币岁赐2.养官学情调查 1.维持了北宋边境长期的和平,促进了北宋与辽、西夏的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也促进了民族融合。但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2.(1)观点1:不可取。诸如“澶渊之盟”式的以钱财换和平的屈辱协议,并未给宋朝带来和平稳定的局面。这种做法成为宋朝后世帝王仿效并奉行的所谓“家法”,由此而来的边患问题层出不穷。(2)观点2:也有可取之处
16、。辽和西夏军事力量较强,而北宋军事“积弱”,因此“以钱财换和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面临的困境。协议签订后,北宋在政治上并不屈辱,而经济损失有限。这样看来,“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也有可取之处。知识点三知识梳理 1.官僚机构2.调控经济征兵学情调查 1.积贫积弱(国穷兵弱)。2.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3.从材料中我们能看出王安石变法的两大局限:一是改革步伐太大,全面改革,触动的利益集团过多;二是操之过急,数项改革几乎同时推行,缺乏渐进性。除此之外,改革措施的本意与实际效果的背离,变法措施的开展没有得到有效监督,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等,都不利于变法的开展。4.(1)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17、遭到激烈反对。(2)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3)王安石变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知识点四知识梳理 1.11272.11273.岳飞4.大散关学情调查 不是。宋金之间的战争是不同民族间的战争,不是外族侵略、反侵略的战争,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没有侵略和反侵略之分。【素养落实师生互动】探究主题一提示 (1)北宋通过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形成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在军事上收回将领的兵权,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在财政上地方赋税由中央掌控。探究主题二提示 (1)提示:遭到大地主
18、、大官僚的极力阻挠和反对。(2)提示:急功近利,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解题突破课堂评价】典例展示 C评价试练 1.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分析材料和正确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的能力。宋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在宰相同平章事行使行政权时,增加了一个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以达到分割宰相行政权的目的。2.C【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送“岁币”和“岁赐”有利于边境安定,促进了贸易往来,但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故正确,C项符合题意。送“岁币”和“岁赐”有利于加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交往,官僚队伍膨胀与“岁币”“岁赐”无关,故错误。3.C【解析】 募役制使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当
19、差役的方法,改为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使很多农民免除劳役,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故选C。募役制使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增加政府财政收入,A错误;材料强调募役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募役制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4.C【解析】 王安石认为政府实施青苗法,贷款给农民,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司马光认为政府贷款利息偏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可见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A、B、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因此选择C项。5.B【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意指南宋对金称臣,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的绍兴和议,不是南宋与西夏,北宋与辽的关系,排除A、C两项;东起淮水、西到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归金统治,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