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测试卷 高一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测试卷 高一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只能表示一个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 Ba2SO=BaSO4B 2HCO=H2OCO2C Cl22Br=2ClBr2D SO2Br22H2O=4H2ClSO2.已知常温下,在溶液中发生如下反应:16H10Z2XO=2X25Z28H2O2A2B2=2A32B2BZ2=B22Z由此推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反应Z22A2=2A32Z可以进行B Z元素在反应中被还原,在反应中被氧化C 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XO、Z2、B2、A3D 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Z、B、A2、X2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反应又是分解反应的是()A 盐田里的海水经日
2、光照晒后得到食盐B 碳酸氢铵受热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C 混有铁粉的木炭粉经稀硫酸洗涤后得到纯净的木炭粉D 泥水经过自然沉降后得到洁净的水4.用下图表示的一些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中不正确的是()A 答案AB 答案BC 答案CD 答案D5.在能使pH试纸变蓝的无色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ANH4+?NO3-KSO24-B CO23-NO3-HCO3-NaC NaClOClNO3-DMnO4-KNaSO24-6.下列反应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 3Cl26KOH=5KClKClO33H2OB 2FeBr23Cl2=2FeCl32Br2C SnCl42H2O=SnO24HClD
3、 2AlFe2O32FeAl2O37.将足量MnO2和200 mL 12 molL1浓盐酸混合后缓缓加热,充分反应后,生成Cl2()A 等于0.6 molB 小于0.6 molC 大于0.6 molD 以上结论都不正确8.在下列各溶液中,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 强碱性溶液中:K+、Cu2+、Cl-、SB 含有0.1 molL-1Fe3+的溶液中:K+、Ba2+、OH-、NC 含有0.1 molL-1Ca2+的溶液中:Na+、K+、C、Cl-D 室温下,强酸性溶液中:Na+、Fe3+、N、S9.加入氢氧化钾溶液之后,溶液中下列离子数目明显减少的是()A 硝酸根离子B 钠离子C 钡离子D
4、铜离子10.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月光穿过薄雾形成的种种美景的本质原因是 ()A 光是一种胶体B 雾是一种胶体C 发生丁达尔效应D 空气中的小水滴颗粒直径大小为1100 nm11.下列物质中都含有氢元素,其中属于酸的是()A NH3B CH4C NaHCO3D HClO312.若(NH4)2SO4在强热时分解的产物是SO2、N2、NH3和H2O,则该反应中化合价发生变化和未发生变化的N原子数之比为()A 14B 12C 21D 4113.PbO2、KMnO4、Cl2、FeCl3、Cu的氧化性依次减弱。下列反应
5、在水溶液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A Cu2Fe3=Cu22Fe2B 10Cl2MnO16H=2Mn25Cl28H2OC 2Fe2Cl2=2Fe32ClD 5Pb22MnO2H2O=5PbO22Mn24H14.冶炼金属一般有下列四种方法(在工业上都有应用):焦炭法水煤气(或氢气,或一氧化碳)法活泼金属置换法电解法。古代方法有:()火烧孔雀石炼铜;()湿法炼铜;现代方法有:()铝热法炼铬;()从光卤石中炼镁。对它们的冶炼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 ()用B ()用C ()用D ()用15.“云蒸霞蔚”出自世说新语寓言,表示霞光透过云层的绚丽灿烂。“云”从化学角度分析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A 溶液B
6、悬浊液C 乳浊液D 胶体二、实验题(共3小题) 16.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甲同学:向1 molL1的FeCl3溶液中加少量NaOH溶液。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丙同学: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试回答下列问题:(1)其中操作正确的同学是_(填“甲”“乙”或“丙”)。(2)证明有Fe(OH)3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是_。此实验利用的胶体的性质是_。(3)在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溶液或带有相反电荷的胶体微粒能使胶体微粒沉淀出来。丁同学利用所制得的Fe(OH)3胶体进行实验:将其装入U形管内,用石墨
7、做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区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Fe(OH)3胶体微粒带_(填“正”或“负”)电荷。向其中加入饱和Na2SO4溶液,产生的现象是_。17.如图所示是某学生设计的实验室制备并干燥Cl2及吸收多余氯气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1)指出上述图中的各处错误:_;_;_;_。(2)在改进后的装置中,下列物质的作用分别是:饱和食盐水_;浓硫酸_;NaOH溶液_。(3)制备实验开始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接下来的操作依次是_。A向烧瓶中加入MnO2粉末B加热C向烧瓶中加入浓盐酸(4)如果将过量二氧化锰与20 mL 12 molL1的盐酸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生成的氯气明显少于 0.06
8、 mol。其主要原因有:_,_。(5)为了提高浓盐酸的利用率,你对实验的建议是_。(6)圆底烧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实验结束清洗仪器时,为了减少烧瓶中残留氯气对环境的污染,可以向烧瓶中加入的溶液是_,有关的离子方程式是_。18.某水样中要检验出H、SO、Cl,三位学生进行了如下不同的实验:甲同学:取少量溶液先滴加石蕊溶液,再加入BaCl2溶液,充分振荡后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AgNO3溶液。乙同学:取少量溶液先加入足量Ba(NO3)2溶液,充分振荡后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AgNO3溶液,再加入少量NaHCO3粉末。(1)评价二位同学实验的合理性。甲_(填“合理”或“不合理”,下同);乙_。
9、如不合理,请说明原因_(如合理,此空不填)。(2)丙同学认为以下做法也能达到实验目的,但要控制试剂的用量:取少量溶液先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再加入Ba(OH)2溶液,充分振荡后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AgNO3溶液。请说明丙同学如何控制试剂量:_。三、计算题(共3小题) 19.稀土氟化物是金属热还原法制取单一稀土金属的重要原料。微波法合成CeF3的化学方程式为6CeO218NH4F=6CeF316NH312H2ON2,该反应中氧化剂是_,还原剂是_,反应中被氧化的氮原子与未被氧化的氮原子物质的量之比为_。20.已知某“84消毒液”瓶体部分标签如图所示,该“84消毒液”通常稀释100倍(体积之比)后使用
10、。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84消毒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_ molL1。(2)某同学取100 mL该“84消毒液”,稀释后用于消毒,稀释后的溶液中c(Na)_ molL1。(3)该同学参阅该“84消毒液”的配方,欲用NaClO固体配制480 mL含NaClO质量分数为25%的消毒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填序号)。A如图所示的仪器中,有三种是不需要的,还需要一种玻璃仪器B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应烘干后才能用于溶液配制C配制过程中,未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可能导致结果偏低D需要称量NaClO固体的质量为143.0 g(4)“84消毒液”与稀硫酸混合使用可增强消毒能力,某消毒小组人员用98%(密
11、度为1.84 gcm3)的浓硫酸配制2 000 mL 2.3 molL1的稀硫酸用于增强“84消毒液”的消毒能力。所配制的稀硫酸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 molL1。需用浓硫酸的体积为_ mL。21.已知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1)参加反应的HNO3和作为氧化剂的HNO3的个数比为_。(2)若有64 g Cu被氧化,则被还原的HNO3的质量是_。四、填空题(共3小题) 22.四支试剂瓶中分别盛装有NaNO3溶液、Na2CO3溶液、Na2SO4溶液和NaCl溶液,就如何检验这四种溶液分别作如下探究。探究过程:分别取四种溶液各1mL于四支试管中,做下列实验
12、。(1)在四支试管中分别滴入_,出现_现象的是_,离子方程式是_。(2)在剩余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入_,出现_现象的是_,离子方程式是_。(3)在剩余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_,出现_现象的是_,离子方程式是_。三次实验中都没有明显现象的是_。23.有一固体混合物,可能由Na2CO3、Na2SO4、CuSO4、CaCl2、NaCl等混合而成,为检验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将固体混合物溶于水中,搅拌后得无色透明溶液;向此溶液中滴加硝酸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将沉淀物置于稀硝酸中,发现沉淀全部溶解。根据上述实验事实,回答下列问题:(1)原固体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_,可能含有的物
13、质是_(以上空格均填写化学式)。对可能含有的物质,可采用向滤液中滴加_溶液的方法来检验。(2)写出步骤中的离子方程式:_。24.(1)离子反应方程式CO2H=H2OCO2中的CO可表示_(填字母,下同)。ABaCO3BNaHCO3CCaCO3DK2CO3(2)能在新制氯水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_。AAgBOHCCODK(3)锌粒投入稀硫酸中,溶液里_的量减少,_的量增加,_的量没有变化。(4)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向纯碱中滴加盐酸:_;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_;醋酸跟氢氧化钾溶液反应:_。(5)离子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下列是有关离子方程式的一些错误观点,请在下列表格中用相应的“离
14、子方程式”否定这些观点。反应物从下列物质中选取:Na、Al、H2O、H2SO4、HCl、NaOH、Ba(OH)2、CuCl2答案解析1.【答案】D【解析】只能表示一个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从形式上看可以是反应物没有离子参与反应,但生成物有离子生成或反应物中有离子参加,但生成物在溶液中没有离子生成,即固定物质反应或固定物质生成,D正确。2.【答案】D【解析】由题给方程式知氧化性的强弱顺序为XOZ2B2A3,A、C项正确;在反应中Z元素被氧化,在反应中Z元素被还原,B项正确;还原性为A2BZX2,D项错误。3.【答案】B【解析】A、D项只存在物理变化,B中发生的反应为:2 NaHCO3Na2CO3
15、H2OCO2,一种反应物生成多种产物,属于分解反应;C中发生的反应为:FeH2SO4=FeSO4 H2,化合物与单质反应生成新的单质和新的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4.【答案】A【解析】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一氧化碳,酸性氧化物都属于氧化物,A项错误;金属单质属于单质,单质属于纯净物,B项正确;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属于氧化物,C项正确;硫酸属于酸,酸属于化合物, D项正确。5.【答案】C【解析】溶液能使pH试纸变蓝,说明溶液中含有大量的OH;溶液无色,说明溶液中不含有颜色的离子。NH4+与OH生成弱电解质NH3H2O而不能大量共存;HCO3-OH=CO23-H2O不能大
16、量共存;C中所有离子相互之间无影响,可大量共存;MnO4-为紫红色。只有C项符合要求。6.【答案】C【解析】7.【答案】B【解析】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12 molL1的浓盐酸200 mL物质的量为2.4 mol,与足量的MnO2反应,若HCl全部反应则生成0.6 mol 氯气,实际上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浓盐酸变稀,反应会停止,所以氯化氢不能全部反应,故生成Cl2的物质的量小于0.6 mol。8.【答案】D【解析】A项中强碱性溶液意味着存在大量的OH-,OH-和Cu2+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B项中Fe3+和OH-反应生成
17、氢氧化铁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C项中Ca2+和C反应生成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D项中四种离子和H+均不反应,可以大量共存。9.【答案】D【解析】铜离子与氢氧根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10.【答案】D【解析】题干中所提及的雾,是空气中的小液滴,是一种胶体,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D正确。11.【答案】D【解析】电离出来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氨气、甲烷都是非电解质,不是酸;碳酸氢钠属于酸式盐;氯酸能电离出产生氢离子和氯酸根离子,属于酸。12.【答案】B【解析】(NH4)2SO4SO2NH3H2ON2设SO2、N2前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a和b,由得失电子守恒得2a6b,a3b
18、,由元素守恒知(NH4)2SO4前化学计量数为3b,NH3前化学计量数为4b,所以该反应中化合价发生变化和未发生变化的N原子数之比为2b4b1213.【答案】D【解析】氧化性:PbO2KMnO4Cl2FeCl3Cu,所以D项反应不可能发生,因为该反应不符合反应规律:14.【答案】B【解析】火烧孔雀石炼铜: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氧化铜被碳还原生成单质铜;湿法炼铜:选用活泼金属(如铁)与铜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单质铜;铝热法炼铬:用铝还原铬的化合物,得到金属铬;从光卤石中炼镁:先从光卤石中提取氯化镁,再将其熔融电解。15.【答案】D【解析】“云”是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气溶胶。16.【答案
19、】(1)丙(2)用一束光照射得到的液体,从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丁达尔效应 (3)正有红褐色沉淀生成【解析】FeCl3溶液与NaOH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Fe(OH)3沉淀;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会生成沉淀;获得Fe(OH)3胶体的正确方法即是丙同学的实验操作。验证胶体的最简单的操作是采用丁达尔效应。由于Fe(OH)3胶体粒子带正电,因此通电后,带正电的Fe(OH)3胶体粒子向负极区靠近,导致负极区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由于加入的Na2SO4中的SO带有负电荷,易中和Fe(OH)3胶体粒子表面的正电荷,而使之发生聚沉。17.【答案】(1)不能用稀盐酸,而应用浓盐酸应有
20、加热装置,应用酒精灯加热盛浓硫酸和盛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位置颠倒两洗气瓶里进气导管和出气导管的长短颠倒(2)除去Cl2中的氯化氢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吸收多余的氯气(3)ACB(4)加热使HCl大量挥发盐酸变稀后不再发生反应(5)将浓盐酸慢慢滴下;加热用小火(6)MnO24H2ClMn2Cl22H2ONaOH溶液Cl22OH=ClClOH2O【解析】(2)先除HCl,后干燥,再收集,最后尾气吸收。(3)检查装置气密性后的操作顺序为先加固体药品,然后加入液体药品,最后加热。(4)题中所给盐酸中HCl的物质的量是 0.24 mol,但由于盐酸受热易挥发,且随反应的不断进行,盐酸浓度越来越小,变为稀盐酸后
21、不再与MnO2反应,所以产生的Cl2的物质的量小于0.06 mol。(5)为减少盐酸的挥发,慢慢滴加浓盐酸,用小火加热。(6)利用Cl2和NaOH溶液反应除多余的Cl2。18.【答案】(1)不合理合理甲加入BaCl2溶液引入Cl,干扰Cl的检验(2)加入Ba(OH)2溶液至沉淀不再产生,且溶液红色不退去【解析】(1)甲同学设计的方案不合理,加入BaCl2溶液时引入了Cl,此后再检验Cl已无意义。(2)加Ba(OH)2不要过量,保证溶液仍呈酸性为好。否则在碱性条件下后加入的Ag与OH反应最终生成灰黑色的Ag2O沉淀,对实验造成干扰。19.【答案】CeO2NH4F18【解析】该反应中,eO2eF3
22、,Ce化合价降低,CeO2做氧化剂,H4F2,氮化合价升高,NH4F做还原剂。若有18 mol NH4F参加反应,则被氧化的N原子为2 mol,未被氧化的N原子为16 mol,被氧化的N原子与未被氧化的N原子物质的量之比为18。20.【答案】(1)4.0(2)0.04(3)C(4)4.6250【解析】(1)由c得,c(NaClO)4.0(molL1)。(2)稀释前后溶液中NaClO的物质的量不变,则有:100 mL103LmL14.0 molL1100 mL100103LmL1c(NaClO),解得稀释后c(NaClO)0.04 molL1,c(Na)c(NaClO)0.04 molL1。(3
23、)选项A,需用托盘天平称量NaClO固体,需用烧杯来溶解NaClO,需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和引流,需用容量瓶和胶头滴管来定容,图示的A、B不需要,但还需玻璃棒和胶头滴管。选项B,配制过程中需要加入水,所以经洗涤干净的容量瓶不必烘干后再使用。选项C,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将导致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小,结果偏低。选项D,应选取500 mL的容量瓶进行配制,然后取出480 mL即可,所以需要NaClO的质量:0.5 L4.0 molL174.5 gmol1149.0 g。(4)根据H2SO4的组成可知,溶液中c(H)2c(H2SO4)4.6 molL1。2 000 mL 2.3 molL1的稀硫酸中
24、溶质的物质的量为2 L2.3 molL14.6 mol,设需要98%(密度为1.84 gcm3)的浓硫酸的体积为VmL,则有:4.6 mol,解得V250。21.【答案】(1)41(2)42 g【解析】从反应方程式可知3 mol Cu被氧化时,参加反应的HNO3为8 mol,但其中只有2 mol HNO3得到电子被还原(从化合价分析可以判断),因此3 mol Cu还原2 mol HNO3,即应按3Cu2HNO3这一关系式进行计算。n(Cu)1 mol,m(HNO3)63 gmol1mol42 g。22.【答案】(1)稀HNO3气泡(试管内有气体产生)Na2CO3溶液2HCO=H2OCO2(2)
25、Ba(NO3)2溶液白色沉淀Na2SO4溶液SOBa2=BaSO4(3)AgNO3溶液白色沉淀NaCl溶液AgCl=AgClNaNO3溶液【解析】此题中四种试剂的阳离子相同,实际是检验四种阴离子,Na2CO3与酸反应产生气体,Na2SO4与可溶性钡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检验Cl用AgNO3溶液。检验时要注意顺序,Ag与CO、SO、Cl都能反应生成白色沉淀,Ba2与CO、SO都能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所以应最先加入稀HNO3,然后加入Ba(NO3)2溶液,最后加入AgNO3溶液。23.【答案】(1)Na2CO3Na2SO4、CuSO4、CaCl2NaCl硝酸酸化的硝酸银(2)BaCO32H= Ba2C
26、O2H2O【解析】根据“无色透明”知原固体无CuSO4,根据和知该白色沉淀是碳酸钡,故原固体一定有碳酸钠,且固体溶解的离子方程式是BaCO32H= Ba2CO2H2O,则一定无硫酸钠和氯化钙。无法判断NaCl是否含有,若进一步确认,可向溶液中滴加硝酸酸化的硝酸银,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有氯化钠。24.【答案】(1)D(2)D(3)HZn2SO(4)CO2H=H2OCO2Cu22OH=Cu(OH)2CH3COOHOH=CH3COOH2O(5)2Na2H2O=2Na2OHH2Ba22OH2HSO=BaSO42H2O【解析】(1)A项,BaCO32H=Ba2CO2H2O;B项,HCOH=CO2H2O;C项,CaCO32H=Ca2CO2H2O。(2)新制氯水中含有H、Cl,则可发生反应AgCl=AgCl、HOH=H2O、2HCO=CO2H2O。(3)锌和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Zn2H=Zn2H2,所以减少的离子是H,增加的是Zn2,不变的是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