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第一单元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同步测试-- 人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doc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7106366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_第一单元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同步测试-- 人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_第一单元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同步测试-- 人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第一单元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同步测试-- 人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第一单元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同步测试-- 人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四课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刘邦崇尚黄老之道,但对儒生陆贾的新语大为赞赏,勉励太子读诗书,以太牢祭祀孔子,尊敬三老。这反映了A儒学正统地位已确立B汉代尊儒有-定的延续性C汉初治国思想的转变D汉朝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2后汉书西域传中记载:“(大秦)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古波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能自达。”该现象反映了A罗马帝国与汉朝建立了官方的直接往来B丝绸之路是当时东西方联系的唯一通道C安息阻断了罗马帝国与汉朝的经贸交流D汉朝与罗马帝国有间接的经济交流活动3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时人评论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盐铁价

2、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盐铁官营制度开始于西汉武帝时期B官营手工业压制家庭手工业的发展C盐铁官营对农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D盐铁官营维护富商大贾的经济利益4汉武帝时期,内朝官尚书异军突起,尚书等内朝官员的实际地位很快就超过了外朝官,包括外朝官的首领丞相。这一现象说明A中枢机构重大调整B尚书取代丞相职位C中央集权业已巩固D汉武帝“独尊儒术”5汉文帝时,在王国的政治架构上“众建诸侯”,王国增至22个,王国四百石以上的官吏“皆朝廷为置,不得自置”。其意在A平定“七国之乱”B协调中央地方关系C加强中央集权D促进选官制度完善6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的相同点是A都是

3、中央集权制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C都是为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的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7汉初,王、侯国可以自主选择官吏,相对于人才济济的汉中央王朝来说,王、侯国对士人更具有吸引力,士人更容易得到王侯的重视,甚至围绕着某个王侯形成了一个个士人集群,如吴王刘濞就拥有自己的士人集团。这段材料本质上反映了A汉初的地方养士之风盛行B汉初地方政府人才选拔得到保障C汉初地方王侯国权力强大D士人追逐权利亟待儒家思想规范8西汉初年,萧何死后,曹参为相,举事皆循旧例,无所变更。当时老百姓歌道:“萧何为法,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靖,民以宁一。”上述做法A旨在解决王国割据危机B反映清静无为的执政

4、理念C体现了小国寡民的追求D被统治阶级长期奉为信条9汉武帝时设立太学,规定太学博士弟子由“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充当。正式博士之外,又增设旁听生,由郡国县官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人不悖”的少年充当。正式弟子和旁听生均每年考试-次,合格的按等第录用。据此可知,当时A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B郡国建立了地方官办学校C太学以招收贵族子弟为主D人才选拔体现了时代需求10两汉的很长一段时间,州都是作为监察区而存在,在层级上则是郡县二级制;东汉后期,州则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刺史也摇身一变成为主政一方的州牧,国家结构变为州、郡、县三级制。这一变化A强化了地方的监察职能B完善了封建国家的行政

5、层级结构C弱化了刺史的监察权力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11西汉立国之初,虽然朝廷规定诸侯在封地内不能自置傅、相和调集兵马,但可从事征收赋役经营煮盐、治铁和铸钱等活动。这些规定A表明诸候权威被朝廷严格限制B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C推动了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D不利于经济资源的有序流通12后汉书刘焉传记载:“时灵帝(157189年)政化衰缺,四方兵寇。(太常刘焉)以为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辄增暴乱。乃建议改置牧伯,镇安方夏,请选重臣以居其任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居职。州任之重,自此而始。”以下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西汉实行的是州郡县三

6、级行政区划B东汉时期以地方高官担任州的长官C刺史权力调整与镇压地方叛乱有关D西汉时期刺史作为监察官位高权重13秦汉时期,三公拥有封驳权与不平署权。如汉哀帝令封董贤,丞相王嘉“封还诏书”。汉桓帝诏郡国逮捕党人,“案经三府,太尉陈蕃不肯平署”。据此推知A丞相与太尉相制衡B专制皇权受到制约C皇权呈现衰弱趋势D皇权相权矛盾激化14孔子撰写春秋,目的在于尊重天子、抑制诸侯,崇尚周制,以实现大一统的局面。汉武帝借此把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强调大一统的局面。由此可知,汉武帝意识到周朝A构建了中央集权制度B确立了君主专制体制C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D形成了文化心理认同15君臣父子之义是贯穿于春秋的最高纲领。

7、西汉董仲舒以春秋经义作为案件审理的依据,即著名的“春秋决狱”。这反映了汉代A重视礼法并用B宗法制得以强化C法律的儒家化D摒弃了严刑峻法二、材料分析题16先秦、西汉儒家思想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此外,这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材料二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帅“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

8、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汉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参考答案1B【详解】西汉初年的刘邦赞赏儒家学者,祭祀孔子,这说明汉代尊崇儒学有一定的延续性,B正确;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汉初的治国思想是黄老思想,排除C;题干无法得出当时的学术氛围,排除D。2D【详解】材料“(

9、大秦)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古波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能自达”大意是说古罗马希望和汉朝建立直接往来,但是遭到古波斯的阻碍,由此可知汉朝与罗马帝国之间有间接的经济交流,故正确选项为D;根据“遮阂不能自达”说明双方并未简历直接联系,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当时东西方交往的通道除了丝绸之路还有其他的路线,故B选项错误;根据“安息(古波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可以判断安息在罗马帝国和汉朝之间起到中间商的作用,并未阻断双方交流,故C选项错误。故选D。3C【详解】根据“盐铁价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可知盐铁官营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导致“贫民或木耕手耨”, 这不利于铁农具的推广运用,显

10、然对农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C正确;题干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制度,但没有和以前进行对比,无从得出这一制度开始于汉武帝时期,A排除;题干没有反映官营手工业压制家庭手工业的发展,而是反映盐铁官营的政策不利于铁农具的推广,B排除;政府实行盐铁官营不利于民营工商业的发展,体现了抑商的政策,不是维护富商大户的经济利益,D排除。故选C。4A【详解】依据“汉武帝时期,内朝官尚书异军突起,尚书等内朝官员的实际地位很快就超过了外朝官,包括外朝官的首领丞相”说明汉武帝在中央实行中外朝制,利用内朝或中朝官员削弱外朝官(丞相)的权力,中枢机构出现重大调整,故选A;依据“尚书等内朝官员的实际地位很快就超过了外朝官

11、,包括外朝官的首领丞相”可知尚书并不是真正的丞相,故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而中央集权反映中央与地方关系,与题干无关,故排除C;“独尊儒术”强调思想大一统,与题干无关,故排除D。故选A。5C【详解】根据“皆朝廷为置,不得自置”可得出这一措施是要削弱王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ABD项都不其意图所在,排除。6C【详解】根据所学,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都是维护统治的手段,C项正确;分封制并没有中央集权,排除A;周代不是封建社会,排除B;D项不符合西汉,排除D。7C【详解】从材料中的“王、侯国可以自主选择官吏”“甚至围绕着某个王侯形成了一个个士人集群”等信息可以看出,

12、汉朝时期地方王侯国拥有很大自主权,且实力强大,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的是王、侯国选拔官吏,而不是私门养士之风,排除A项;B项不符合题干中“本质上”的要求,排除;材料没有对士人追逐权利的做法作出评价,排除D项。8B【详解】从材料信息看,西汉初年的统治思想是黄老之学,提倡与民休息、休养生息,这是当权者的政治思想,故选B项;休养生息的政策不能解决王国割据问题,反而有利于王国割据,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休养生息政策,西汉不是小国寡民,排除C项;汉武帝继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排除D项。9D【详解】从材料中的“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人不悖”等信息可以看出,汉武帝时

13、期选拔人才注重品质、才能、社会评价,体现了儒家思想被确立为统治思想的时代需求,故答案为D项;汉朝实行察举制,考试不是选官的主要途径,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太学,没有反映郡国建立官办学校,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太学招生的家庭出身,“招生贵族子弟为主”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C项。10D【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刺史权力增大,掌握了监察权和行政权,这容易形成地方割据,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刺史权力增大,掌握了监察权和行政权,不是强化刺史的监察职能,也不是弱化了刺史的监察权力,故A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完善”,故B项错误。故选:D。11D【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

14、虽对诸侯在封地内的权力有所制约,但仍赋予其较大的经济权限,诸侯掌握战略物资并自行铸币,不利于全国性市场的形成,故选D项;该规定并未涉及诸侯权威和农业生产,故排除A、C两项;该规定不利于国家财权的统一,故排除B项。12C【详解】根据“乃建议改置牧伯,镇安方夏,请选重臣以居其任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居职。州任之重,自此而始”可得出原来的刺史权力较小,不能镇压地方叛乱,之后作出了调整,又导致了刺史的权力提升,故反映出刺史权力调整与镇压地方叛乱有关,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是三级,排除A;材料不能反映州长官是地方高官,排除B;材料说明的是东汉时期,排除D。13

15、B【详解】秦汉时期的三公通过封驳权与不平署权限制了皇帝的任意妄为,这说明当时三公权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B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丞相和太尉之间的关系,排除A;C不符合史实,排除;太尉不属于相权范畴,排除D。14D【详解】汉武帝将周代历史和汉代政治联系在一起,承接了孔子确立的文化传统,形成了文化心理认同,D正确;A、B在秦朝就已经实现,排除;C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15C【详解】董仲舒以贯穿君臣父子之义的春秋经义作为案件审理的依据,扩大了儒学的影响,反映了汉代法律的儒家化,C项正确;以春秋经义作为案件审理的依据不能说明汉代重视“礼”“法”并用,A项错误;“春秋决狱”并未强化早已没落的宗法制,B项错

16、误;材料不能说明汉代“摒弃”了严刑峻法,D项错误。16(1)核心内容:仁政,重民,富民。原因: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而寻求治国理念,为民本思想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随着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针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发扬传统“民本”思想。(2)特点:兼采各家思想;带有神秘色彩。政治影响:有利于加强君权;有利于国家统一。【详解】(1)核心内容:根据材料一中“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可知,仁政;根据“民贵君轻”可知,重民;根据“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可知,富民。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等方面分析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有,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而寻求治国理念,为民本思想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随着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需要发扬传统“民本”思想。(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帅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兼采各家思想,带有神秘色彩。政治影响:根据材料二中“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可知,有利于加强君权;根据“(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可知,有利于国家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