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区域地理 课时提升作业五 第5讲 居民与聚落 世界的发展差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区域地理 课时提升作业五 第5讲 居民与聚落 世界的发展差异.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课时提升作业课时提升作业 五五 居民与聚落居民与聚落 世界的发展差异世界的发展差异(45(45 分钟分钟 100100 分分)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每小题每小题 4 4 分分, ,共共 4848 分分) )下图为 2001 年、2025 年(预测)全球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据(单位:百万人)。据此回答1、2 题。1.20012025 年,人口增长最快的两个大洲或地区是 ( )A.大洋洲和欧洲B.亚洲和大洋洲C.非洲和拉丁美洲D.北美和拉丁美洲2.“人口数量及变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非洲资源丰富,经济增长快,人口压力将得到缓解B.欧洲人口增长缓慢,导致欧债危机
2、等一系列发展问题C.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地区城市化迅速,人口压力变小D.北美地区人口增长缓慢,移民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很大【解析】1 选 C,2 选 D。第 1 题,从位置和人口数量上可以判断为北美,为拉丁美洲,为欧洲,为非洲,为亚洲,为大洋洲。对比年份变化,可以看出欧洲减少,其他大洲和地区都增长,其中拉丁美洲和非洲增长最快。第 2 题,亚、非、拉人口迅速增长,人口压力较大;欧洲出现负增长,北美人口大量迁入,带动经济发展。(2015江苏地理)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 3、4 题。23.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 )A.文化底蕴深厚B.商业繁
3、荣发达C.人口高度集聚D.水陆交通便利4.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 )A.行政功能为主B.军事功能为主C.文化功能为主D.经济功能为主【解析】3 选 D,4 选 A。第 3 题,从图中城市风貌可以看出,东京城靠近河流,有桥梁连接两岸,水陆交通便利,利于城市形成。第 4 题,东京城是北宋的都城,故以行政功能为主。(2013全国卷)下图示意某城市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 1 300 万。据此完成 5、6 题。5.20 世纪 90 年代和 80 年代相比,该城市 (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B.总人口减少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6
4、.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 )A.美国B.日本C.俄罗斯D.德国【解析】5 选 D,6 选 A。第 5 题,该题可逐项分析如下: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 项从图中可知,该城市总人口增长人口年变化率在减小,故人口增长速度减缓错误B 项虽然该城市总人口增长人口年变化率在减小,但总体人口年变化率大于 0,故人口总量在增加,只是增长速度在减缓而已错误C 项从图中可知,该城市自然增长人口年变化率在增加,故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错误3D 项从图中可知,该城市国内净迁移人口年变化率为负值,故该城市人口的国内迁移方向是向外迁移;该城市国际净迁移人口年变化率在减小,故迁往该城市的国际人口在减少,所以总体而言,该城市人口
5、净迁入量在减少正确第 6 题,该城市自然增长率较高,并且对国外移民有较大的吸引力,应该是美国。俄罗斯、德国自然增长率低,甚至是负增长。日本国内人口迁移率较小。【加固训练】2000 年到 2010 年,某国人口持续增长。2008 年该国人口的 11.3%为外来移民,其来源如下图。据此完成(1)、(2)题。(1)该国为 ( )A.西班牙B.日本C.美国D.德国(2)自 2011 年以来,该国人口持续减少,其最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移民政策收紧,入籍困难B.环境容量有限,污染加剧C.经济发展停滞,就业困难D.国家发生战争,政局不稳【解析】(1)选 A,(2)选 C。第(1)题,该国持续十年人口增
6、长,故可以排除日本和德国,该国外来移民总共 522 万,占总人口的 11.3%,可以计算该国人口不足 5 000 万,而美国人口过亿,故该国为西班牙。第(2)题,联系欧洲债务危机,可以分析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导致就业困难,人口外迁,导致人口持续减少。移民政策收紧,入籍困难,但并不会导致人口持续减少。下图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读图,完成 7、8 题。47.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纬度河流降水地形A.B.C.D.8.甲、乙两地都形成了特大城市。与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 ( )A.地形平坦B.水源充足C.陆路交通方便D.水路交通枢纽【解析】7 选 D,8 选 D。第
7、 7 题,图中有长江流经,结合其支流分布特征,可知该地位于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区。盆地内部人口密度大于周围山区、高原,河流沿岸地区高于其他地区,可知地形和河流对人口分布影响最大。第 8 题,甲地特大城市是成都,乙地特大城市是重庆。重庆位于长江沿岸,且位于干支流交汇处,和成都相比,最大的优势是水运便利。9.(2016潍坊模拟)“马太效应”指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现象。如下图所示,关于“马太效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马太效应”不利于提高人类的平均生活水平B.“马太效应”对现有资源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没有影响C.富国有义务在环境问题中承担更多的责任D.全球财富分配的“马太效应”越强,贫困群体的生
8、活越艰难5【解析】选 B。从材料中信息可以判断,“马太效应”是将贫富差距拉大,不利于提高人类的平均生活水平,故排除 A。 “马太效应”中财富集中在少部分人的手中,而大部分人所能利用的财富比较少,造成了全球资源的分配不均衡,故降低现有资源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B符合题意。富国拥有更多的财富,故有义务在环境问题中承担更多的责任,排除 C。全球财富分配的“马太效应”越强,贫者越贫,即贫困群体的生活越艰难,排除 D。10.(2016顺义模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丰富数据及图像绘制功能,可以研究区域聚落的变化。读图,1920 年至 2000 年间,该区域聚落发展迅速,能正确反映其特点和原因的是 ( )A.
9、防洪河堤的修建促使西北部聚落规模扩大B.河流减少,水资源短缺使东部聚落数量减少C.东北-西南向重要公路的建设使沿线聚落增加D.影响南部聚落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地势平坦【解析】选 C。对比前后两幅图的变化,促使西北部聚落规模扩大的原因是交通线路的建设,故A 错误;右图中,东部聚落数量增加,故 B 错误;交通线路的建设会促进聚落的兴起与发展,东北-西南向重要公路的建设使沿线聚落增加,故 C 正确;影响南部聚落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是交通线路的修建,故 D 错误。读某地区村落分布示意图,回答 11、12 题。11.图示村落的形态特点是 ( )A.呈多边形B.呈带状6C.呈环形D.呈团状12.该地区村落按
10、图示分布的原因是 ( )A.在山区受地形的影响,村落沿河谷而建B.平原面积开阔平坦,便于农耕C.为逃避野兽袭击而建在山口D.为防洪水,村落建在山脊【解析】11 选 B,12 选 A。第 11 题,由图中聚落的形状可知,图中的村落形态呈带状。第 12题,在山区,山前的冲积扇和河谷地带较适宜聚落的发展。【加固训练】(2014广东文综)图 1、图 2 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1)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 1 2501 400 m 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B.在各坡度段中,坡
11、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 1 5501 700 m 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 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7(2)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 )A.黄土高原B.三江平原C.塔里木盆地D.江南丘陵【解析】(1)选 C,(2)选 A。第(1)题,读图可知,海拔 1 5501 700 m 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低于 1 250 m 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坡度 1015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坡度2和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所以此题选 C。第(2)题,塔里木盆地海拔在 800 米至 1 300 米,黄土高原海拔多在 1 000 m 以上,江南丘陵海拔多在 200600 m,局
12、部山地较高,三江平原应在 200 m 之下。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此地村落大部分分布在海拔 1 250 m 以上,地势较高,且起伏较大,故应是黄土高原。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共共 5252 分分) )13.(2015北京文综)北京与河北张家口相邻,地域联系密切。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22分)说明百余年来北京至张家口之间交通运输的变化,并分析此变化对聚落兴衰的影响。【解析】交通运输变化主要从运输方式、运输线路的密度、线路分布等方面对比分析。交8通运输对聚落兴衰的影响在图中可以看出,交通运输的变化使一些城市兴起,同时使一些城市衰落,只要在图中找到例子写出即可。答案:运输方式变化大;出现铁路、
13、公路、高速公路;交通线路增多,路网密度变大。古驿站衰落;部分聚落(张家口、崇礼等)等级提升。14.(高考预测题)读材料回答问题。(30 分)材料一 下图是 19502050 年世界上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变化趋势示意图。材料二 中国与印度 2008 年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1)比较欠发达地区与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口的变化差异。9(2)据图分析 2010 年之后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3)试分析印度与中国面临人口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据联合国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印度城市孟买有 1 100 万人住在贫民窟,占到该市总人口的2/3,请你分析此问题的成因。【解析】第(1
14、)题,结合图例找到欠发达地区与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口,根据图中的曲线变化可以分析,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在 2010 年前增加,2010 年之后递减;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口逐步减少。第(2)题,结合上题,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在 2010 年之后呈递减趋势,分析原因主要从农村有剩余劳动力,城市吸引农村人口迁入两方面分析。第(3)题,由两国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可知,印度青少年比重更高,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快,而中国年龄结构老龄化严重。第(4)题,该城市大量人口居住在贫民窟是城市化过快畸形发展的结果,根源是人口的增长和人口迁入。答案:(1)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在 2010 年前增加,之后递减;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口逐步减少。(2)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生产力水平提高,导致劳动力过剩;城市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故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减少。(3)相同点:两国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加大环境与经济发展压力。不同点:印度人口自然增长快,青少年比重高,未来就业压力大;中国老龄化趋势严重,社会养老负担加剧。(4)孟买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迅速;周围大量乡村人口涌入孟买,导致城市规模过度 膨胀,加剧就业、居住等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