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课 教学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课 教学案例.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学实录一导入师: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语文考试最担心哪道题意外失手?生:作文师:为什么?生:作文分数最高,但怕写离题,拿高分很难。师:同学们在写作文时,确实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考场上面对题目无话可说、构思平淡、语言贫乏、素材平凡因此,常听到有同学感叹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 。问题有很多,今天我们来解决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就是“素材的挖掘、运用(板书)”。二方法指引(一)阅读优秀习作,初步感受课文素材的魅力师:有人说从小到大写了那么多作文,写到最后都无话可说,无材可用。可是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想想看,我们从小学开始,到现在,读了多少书,看了多少影视剧,听过多少故事,有过多少亲身经历,又滋生过多
2、少关于人生的感慨,写作的材料会少吗?我觉得恰恰是太多了,材料太多,看得你眼花缭乱,竟不知如何取舍,如何运用了。为了证明我并非言过其实,我们先来读一篇同龄人在课堂上用18分钟的文章三读“背影”(生阅读三读“背影”)师:这篇文章不见得有多么优秀,但起码是一篇文从字顺、中心明确、情感真挚的作文。看完此文,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吗?生:我觉得三读“背影”这篇作文,构思独特,很善于利用学过的课文,并且将课文素材和自己的生活巧妙结合起来。师:说得很好。就是这么一则选自课文背影的不起眼的材料,也可以成为打造优秀作文的零部件。古人说得好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们说,“材不在奇,切题为妙,料
3、不在多,精当就好(此句板书,加深学生印象和理解)”。(二)阅读考场佳作,发现作文素材挖掘技巧师:我们已感受到熟悉的课文内容竟然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那么,我们在写作文时,应该怎样去挖掘和运用语文课本中的素材呢?下面我们来赏析一些考场佳作,看看能否有一些心得与发现?(学生阅读老师提供的考场佳作,发现优秀作文素材挖掘技巧)师:同学们看完这些考场佳作,有没有一些发现?生:我有三点感受。第一,这些考场作文开篇直接切题;第二,都通过引用古诗词和使用修辞,增添了文采;第三,都联系了语文课本内容,并且是课内课外知识相结合。师:易瑞阳同学谈了三点感受,后两点说得很好。第一点切题,大家看的作文确实很多篇都开篇
4、切题,但老师提供的有些是作文片段,很难看出是否切题。其他同学有没有发现这些作文在素材挖掘方面是怎样使用语文课本中的材料呢?生:首先是这些考生对课文非常熟悉,用的时候,不只是用一篇课文的素材,而是将几篇课文的材料综合起来使用。并且用的时候会变通,使材料和作文题十分切合。比如第一则材料中,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李清照的武陵春本来和“创意”没有关系,但该考生稍一变通,就和“创意”这一意旨十分切合。师:确实如此。我们一起来看,第一则材料是如何使用课本中的素材的?生:直接引用课本中的语句。师:那第二则材料呢?生:化用。师:这两则材料能不能告诉我们一个规律性的东西?生:我们可以引用或化用语文课文中的诗词名句和
5、其它优美的语句。师:很好。在写作文时我们可以引用、化用课文中优美的语词文句,这样可以使自己的文章文采飞扬。但同学们务必注意,运用课文中优美的语词文句时,不能为了引用而引用,务必根据文章主题的表达或展开思路的需要,进行有效的引用和化用,否则便是无效的表达。师:新愚公和智叟的故事是2000年高考优秀作文,当年的作文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看这位考生是如何挖掘使用课文愚公移山的素材呢?生:我一开始还在想这是不是一篇优秀作文,听老师您这样说,我就确定这是优秀作文。(听课老师和同学笑)文章对课文素材用得好,好在不是照搬原文,而是紧扣他要论述的观点,做到了材料为文章意旨服务。师:是的,写作文时我们可
6、以借用课文中的人物、故事情节进行演绎新编,但千万不能照搬原文,而是在吻合原文人物言行、性格及语言风格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或把故事拼接于现实生活,或挪移教材内容重点,或放大与课文密切相关的细节,或合乎事理发展地节外生枝,引入原文没有的人物,或变换叙述角度,编写出新的情节,或者表达出与原文不同的新的旨意等。我们再往下看,告别一种胆魄这篇中考满分作文又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和发现呢?我们重点关注文章素材使用的问题。生:我觉得这篇文章是按照由古到今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师:李学思同学注意到了材料顺序的安排。告别一种胆魄一开篇就从自然界的现象引出了一个观点:告别是一种胆魄,作者是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是空发议
7、论吗?生:不是,是通过举例子来证明的。师:首先举了什么例子?生:诸葛亮告别隆中安逸的生活而投身艰苦卓越的政治斗争的事例。师:事例来自哪里?生:课文隆中对。师:然后又举了什么例子?生:陶渊明告别权贵,摒弃世俗,投身秀美山水的事例。师:事例来自哪里?生:课文饮酒诗。师:还举了谁的例子?来自哪里?生:鲁迅告别医学,走上了文学这条无止境之路的事例。来自课文藤野先生。师:这篇文章先摆出自然界中的种种告别现象,然后归纳出结论;接着又列举了语文课本中三个有关告别的故事,作者顺水推舟地得出结论:告别是一种胆魄。全文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论理清楚,修辞恰当,语言较有内涵。足见作者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所以,我们可以引
8、用课文相关的文段和典型事例作为作文的论据,丰富作文的内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贴切和恰当,紧扣文章主题并与之相呼应才能为你的作文锦上添花。师:我们将大家的感受和发现,简单总结一下,我们在使用课文素材的时候,可以化用课文语词文句文采飞扬;可以借用课文人物情节演绎新编;还可以举用课文典型事例充实内容。(三)深入思考,明确课文素材运用技巧师:同学们,经过刚才的阅读和思考,我们初步感受到了课文素材的魅力,也总结出了挖掘课文素材的方法。那么写作素材挖掘出来了,但怎样运用才能把把课文素材运用的新颖、独特和巧妙呢?(生讨论思考。)生:我们在写作文时,思维不要局限于一篇课文,而是要综合使用不同的课
9、文素材。比如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伟大的悲剧、真正的英雄、再塑生命、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主人公都是敢于战胜挫折的英雄,如果作文话题是“挫折”,我们就可以选择其中23则材料来作为论据。师:说得很好,有理有据。建议同学们梳理教材,建立教材“分类资料库”。考试时,我们首先根据作文题目的中心话题调出“分类资料库”中可以运用的材料;其次,根据自己所选择文体来组合这些材料;再次,还可以根据教材中的资料引出自己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与之相似材料进行适当的加工,运用到作文之中。我们可以把这种技法总结为:分类梳理, 一题多材(此句板书)。生:我们应该做一个写作上的有心人,其实一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去理解的话,那么这则材料
10、将变为两则、三则、四则,甚至更多。也就是说一个素材,只要深入挖掘,是可以用来论证多个主题的。我们在运用课文素材时要善于依照主题转变方向。师:的确,如何把有限的材料变为无限的资源也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论题。我们一定要学会变“一材”为“多材”。比如我们学过隆中对后,就可以将这则材料变为三则:从诸葛亮的角度,那就是他具有雄才大略,敢于在危难之中受任,并在以后的日子里帮助刘备成就了大业,可见人才的重要性。这是大家最容易想到的一点。从刘备的角度看,正因为有了他的三顾茅庐,才使他如鱼得水,可见礼贤下士的重要性。从徐庶的角度看,他能相信诸葛亮有管仲、乐毅之才,并将自举荐给刘备,才使诸葛亮得以施展抱负,刘备得
11、以成就霸业,可见慧眼识才,举荐人才的重要性。其实,要做到“一材多用”是有诀窍的:首先,使材料“活”起来,变“一材”为“多材”。这就要求大家面对同一则材料,运用多角度思考的方法,举一反三。其次,使用材料的方法“活”起来,变“一个”立意为“多个”立意。即用发散思维对素材进行不同角度的联想,找到素材与作文题目之间的契合点,向主题拉一拉,靠一靠。注意要拉、靠得自然,不露痕迹。我们可以把这种技法总结为:依理转向,一材多用(此句板书)。三、实际运用(一)牛刀小试,初步实践课文素材的挖掘技巧师:原来我们熟悉的课文还有这么大的作用。我们光说不练可不行,下面我们来初步实践一下。看看哪位同学最聪明,反映最快,能根
12、据老师提供的作文题目,想到我们课本中的素材?老师给的题目是守护心灵的空间。(生思考。)生:我首先想到的是陶渊明摒弃功名利禄而甘于隐居的生活,还有爱莲说中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性,都可以用来表现这个题目。师: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乡里小儿,放弃官场生活,归因田园,莲花不受周围环境影响保持高洁,这都是对自己高洁心灵空间的坚守,很好。生:我想到的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话,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人是不会感到孤独的。从中我感悟到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名著、欣赏艺术,与天下有志之士同道中人一起分享我们的精神家园。师:拥有一颗赤子之心,与艺术家、作家、精神领袖交流,不要被世俗的东西所充斥所玷污,这当然是对自己心灵空间的
13、守护。生:我想到了孟子二章中讲的,我们要能抵制各种物质上的诱惑,坚守自己的本心。生:我想到地下森林断想,地下森林在不见天日的峡谷中坚强的生长,不受周围恶劣环境的影响,这也是坚守自己心灵的空间。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影响,就能守护好自己的心灵空间。(四)大显身手,进一步实践课文素材的运用技巧师:看来,同学们对如何挖掘课本中的写作素材已了然于胸了。实践也再次证明我们的课本确实是一座写作素材的宝库。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来实践课文素材的运用技巧,看看同学们能否依理转向,一材多用。请同学们任选两个话题,运用课文藤野先生中“鲁迅弃医从文”的素材,各写一段话。时间为十分钟。备选话题:“这山望着那山
14、高”新解 坚持不等于固守 退与进 方向 转折 (生思考,写作)学生发言举例:生1:话题:“这山望着那山高”新解鲁迅先生在年轻的时候,是立志从医的,但后来,他弃医从文了。这正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具体体现从医,只能治疗人们生理上的疾病,辛亥革命前夕的中华民族的“精神疾病”,医学就无能为力了。于是,他从文了。这种“望着那山高”,正是一种以民族为己任的伟大抉择。生2:话题:坚持不等于固守坚持是必要的,我们要用坚持的信念顽强拼搏。但是,坚持就一定是固守吗?明知道这条路不行,却非要去硬闯,到头来不是筋疲力尽就是一败涂地。如果鲁迅先生坚持拯救中国而固守医学,那么中国文坛就会失去一位用笔战斗挽救国人灵魂的伟
15、人,而只是增加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医生。生3:话题:退与进 我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这时是继续努力还是放弃,这是一个问题。也许有人认为放弃是懦弱的表现,其实不然。有时我们可以以退为进,就像鲁迅先生当年发现学医无法拯救国人时,果断弃医从文,拿起文学武器与封建思想作斗争,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大师,为后人所尊崇。所以当我们在实现理想过程中遇到瓶颈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知难而退,选择新的目标,并重新努力,才能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生4:话题:转折转折,并不意味着要放弃信念。风雨如晦的年代,“信念”两个字激励了多少年轻人的拼搏;“救国”两个字点燃了多少年轻人的人生灯塔。一个少年,沸腾的热血里奔涌着激情,不
16、屈的骨子里支撑着尊严。他从中国只身赴日,只为学医以挽救国人的生命。然而,当他的尊严受辱,他猛然惊醒:一个人可以没有强健的体魄,可以丢掉他宝贵的生命,但是,绝对不可以没有高贵的思想!弃医从文的转折并不代表他放弃了救国的道路,相反,当“鲁迅”的名字响彻中国,那个信念才得以成真,而那曾经年少的男孩,也使自己的人生矗立起了一座丰碑,一个中国近代史上永恒的坐标。四、课堂总结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由此看来,我们的课本,确实是一座写作素材的宝库,拥有它,我们可以冲开考场作文的团团迷雾,种种束缚,游刃有余。我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一个写作高手。最后还要给大家一些温馨提示:课本不是写作素材的唯一来源,我们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积累素材:从“自我生活经历”中积累独特的素材;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独特的素材;从“社会生活”中积累独特的素材。课后, 请根据今天上课学到的方法,运用课本中的素材或课外阅读中积累的素材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下课。该文章转自语文123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