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美术欣赏课教学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美术欣赏课教学案例.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艺术教育不是单纯的艺术知识传授与艺术技能培养,而是一种提高学生智力和智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和个性,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简而言之,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别于其他学科。艺术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否则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但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你的学生接受到这种情感教育呢?现简述如下。1、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 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创作是一项任务”这样的
2、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实践和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 2、合理评价,获得学生信赖 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思考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思考分析与实践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
3、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比如在素描课中,大部分学生刚开始作出来的作品看起来实在不怎样,但我首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加鼓励,然后对不同的作品分别给予分析与有选择性的建议,而避免具体教他们怎么做,教师用意见或建议的方式更善于发掘学生的潜力,这样使学生总能保持着自信的学习态度。 3、倾听心声,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相互之间来畅所欲言。学生可以谈自己对相互之间的作品的看法;可以讨论如何改进等等具体想法。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
4、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论绘画观察中的思维转换 发布人:朱小林 发布日期:2009-05-20 10:41:01 阅读次数:294 论绘画观察中的思维转换 龙雅 (郴州市二中美术组,湖南郴州 23000) 摘 要:开展或加强思维转换训练对于提高高中学生绘画的整体性和优化其创造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展或加强这种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可行的;绘画观察教学中应开展或加强这种教学。 关键词:绘画观察,思维转换。 0 近年来,在我国高中美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
5、维训练,尤其是创造思维的训练,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认为:在这些训练中还应开展或加强思维转换训练。本文仅围绕在写实性绘画观察的过程中,进行思维转换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谈谈个人浅见。 1 在写实性绘画观察教学中加强思维转换训练是必要的 1.1 写实性的绘画观察中需要转换思维 1.1.1绘画观察中存在各种思维活动 由心理学可知:观察是有目的、有方向、有计划的知觉。目的、方向的选择、确定,计划的制定包含着大量的思维活动。众所周知,写实性绘画中的观察也是一种有目的、有方向、有计划的知觉。作画前,作者要想象作品完成后的效果;选择、确立绘画观察的对象、位置时,作者要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受“第一印象”时
6、,要凭直觉(即用直觉思维控制)观察;构思“心中的画”时,既要用形象思维,又要用逻辑思维1,打轮廓中观察、表现、调整物象在空间中的比例、位置、结构关系时,作者在大脑中要进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变元思维。深入刻画时的观察又需要作者不断进行相似思维和抽象思维。如:将大脑中的“效果图”与画面的实际状态进行比较;将作画过程中画面的整体关系与实际对象的整体关系进行比较;还要利用大脑的推理活动、联想活动寻找或回忆出某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如,透视规律、形体结构规律)来控制、指导观察行为,使观察判断更加整体、准确;灵感产生时,则要大脑额叶内侧、左腹侧,海马体和视觉空间神经网络协同活动2 ;有关绘画观察中存在着思
7、维活动,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阿恩海姆在其专著视觉思维中给予了专门的论证。他的结论是,人在绘画观察时“即使在眼睛的视网膜上也在对图像进行着抽象的、自组织的、补偿的思维活动。”3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在写实性绘画观察中大脑里确实存在各种思维活动。 1.1.2写实性绘画观察中的思维需要转换 从上面论述可知,绘画观察中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用不同的思维,一种思维不能代替其它思维。因此,笔者认为,绘画观察中人脑的思维活动需要转换。其中既有思维方法的转换,也有思维方式的转换。 思维方法的转换方面:形象思维、空间思维、逻辑思维、相似思维、变元思维间的转换在绘画观察中频繁出现。如,在素描写生中,作画者既要按作
8、画步骤(逻辑程序)进行,又要考虑造型问题。按作画步骤作画时,作画者要运用逻辑思维,而造型时作画者又要转换运用形象思维、空间思维等思维方法。有绘画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些思维方法的转换运用在绘画观察中是必须的,也是经常的。 思维方式的转换方面:众所周知,思维方式是人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在时间、空间的位置顺序的上的一种习惯性的程序、指向和模式。思维方式的转换在写实性绘画观察中也是常有的。如,从作画的过程来说,作画者的观察需要始终不断地进行整体局部地循环转换。这不但要求大脑要适时地指挥眼睛进行观察范围的大小变化,还要求大脑在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时,要进行整体思维方式和局部思维方式的转换。整体的思维方式是从
9、整体到局部、由大体到精确、先外后内、先主后次、先主干后枝叶地陈述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和表现的思维方式;局部的思维方式则正好相反。从总体来说,它们是中西方两种不同人群的思维方式。如,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式。在表述时间时,我们叙述的顺序总是按照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刻某分某秒的顺序;在陈述地点时的顺序总是某省某地某县某乡某镇;描述空间、体积时,总是遵循从大空间到小空间,从大体积到小体积的顺序。西方人则正好相反。整体局部地观察则要求人们要交替转换运用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1.2 学画者在绘画观察中的思维转换能力有待提高 由现代思维学成果可知,目前我国高中学生的思维有以下几个特
10、点: 第一, 逻辑思维的能力已趋成熟; 第二, 平面空间的知觉能力较强,立体空间的知觉意识较弱、精度较差; 第三,有意控制思维转换的能力还非常弱。如,在绘画观察中,他们难以通过思维的转换能动地调节视域的大小,使其符合绘画的要求; 第四,难以通过思维转换能动地把握画面的整体关系。一旦进入作画状态,要么视域过小,停留在局部的时间往往太长,不关心或看不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么处在视阈边缘的物体难进入意识中,进入意识后往往又不能容忍模糊状态的存在,总想看清、画出对象的每个细节;眼睛极易出现机械地、局部地观察、大脑里思维转换的功能常处于抑制状态,要么只画脑中想到的,要么只画眼睛看到的。 第五,大部分学生
11、的“遗觉像”能力已丧失。遗觉像是观察者看过物象后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种非常清晰、鲜明、完整的表象。这种照相似的记忆与作画时观察的瞬时记忆在作画中需要转换运用。古今中外许多画家皆有此能力。如,达芬奇、德加、罗丹,王居正、解易、吴冠中、李自健等。据日本记忆专家七田真博士研究发现, 06岁的小孩都有遗觉像的能力,高中生就很少有人还有这种能力了4。 1.3 在绘画观察教学中加强思维转换训练,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绘画观察教学中的思维转换训练的目的:一是可使学生学会运用一定的技巧有意识地转换思维,用思维能动地驾驭观察行为,使观察目标的选择、范围的调控、深度
12、的把握更具能动性、灵活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二是为了活化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流畅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从创造学原理可知:这几个方面是衡量一个人创新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绘画观察教学中的思维转换训练以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动性、整体性,思维转换的流畅性、独创性为主要目标,对于完善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品质当然具有积极的作用。由人类的创造史可知:一个人思维的转换能力越强,观察的能动性会越强、角度会越新,目光会越敏锐,创新能力也越强。毕加索、莫奈等人转换思维创立新观念、新画法、新画派就是很好的例证。思维导通理论表明,一个人经常进行思维转换训练,其思维转换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因此,笔者认为,在高
13、中绘画观察教学中开展思维转换训练对于完善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有利于提高观察教学的质量,缩短观察训练的时间。由心理学常识可知,左右眼不能同时看清楚两种物体(见图1), 而学画时间不长的人在观察中很难将视点长时间固定在一个点上,难以接受被意识到的物体存在模糊状态,总希望将每个物体都看清楚,他们的视点总是不停的移动,难以根据需要通过思维活动的转换,合理、适时地分配自己的注意,调控视阈和视点的位置;另外,“整体局部整体”的观察,需要作者贯穿始终,而一般学生的注意较易转移,要做到这点确实不易。在观察中进行思维的转换训练,由于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且触及学生的思想,因而学生乐于接受
14、、易于变成自觉的行为。所以掌握整体观察方法所用的时间可缩短,画面的整体效果可增强。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艺术教授贝蒂爱德华博士在她的美术教学中所做的相关尝试,是较好的证明(见贝蒂爱德华著象艺术家一样思考168-169页)笔者在教学中采用此法,成功地缩短了观察教学的时间。 1.4 绘画观察中的思维转换能力的形成、提高需要加强训练 现代思维科学研究成果表明,思维方式的转换存在抗转换性:思维方式本身没有自行变换自己的动力,相反却有顽强坚持自己生存权利的特性。因此,思维方式具有程度不等的抗变性。某个思维方式在某人头脑中扎根越深,他的思维方式抗变性就越大。5这个原理说明思维变换是困难的。我国目前中小学课程设
15、置仍以逻辑思维的培养课程居多。升学命题仍以逻辑性试题为主。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使用逻辑思维的时间居多,为逻辑思维的培养创设了条件,也为思维的快速转换增添了难度。而绘画的观察要求思维转换的频率是快节奏的。因此,学生仅靠无意识的、本能的转换能力进行绘画观察中的思维转换是不够的,需要有意识地强化训练才可达到绘画的要求。 2 在写实性绘画观察教学中加强思维转换训练是可行的 2 1 人脑具备思维转换训练的生理基础 第一,由美国科学家斯佩里等人的研究成果可知:人的左右脑各区域有不同的功能分布,各区域间存在复杂的神经联系;左右半球间有两亿条神经纤维(胼胝体,见图2)相连,它们可以在每秒为左右脑传输约四十
16、亿个神经冲动(见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第11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二,2003年德国亚琛大学医院的神经学家格雷昂芬克(Gereon Fink)等人发现:大脑前带皮质是大脑内部控制左右脑思维转换的中心(见新华网记者潘治03年月的电文“科学家发现人类大脑左右半脑协调工作的机理”); 第三,科技日报2004年12月16日报道: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神经生物学家们,利用一种新技术并经大量实验发现,各种动物的大脑内都存在神经活动的转换。人作为动物中的一员当然不在例外。 上述事实表明:人脑具备思维转换的物质和机能条件。 实际上,正常人的大脑都具有一定的思维转换能力。如,人们在选购衣物时,观察衣物的款
17、式、图案、色彩时,多用形象思维;决定是否采购时,大脑要用逻辑的分析、比较和综合判断。但这种转换不及绘画观察时频繁、长时。在科技发明中,这种转换也是常事。对此,贝蒂艾德华博士有如下描述:6 阶段 阶 1 2 3 4 活动内容 洞察初步 获得灵感 收集积累 资料信息 沉思启发 获得灵感 验证 主导思维模式 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 2 .2 强化思维转换训练可操作性强 笔者认为,绘画观察中的思维转换训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第一,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强化思维转换训练对学生的意义。要看到它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整体造型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具有的重要影响和积极作用等; 第二,
18、要安排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约2个星期的时间)突出训练,同时要把这项训练贯穿到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以后在必要时再提醒学生即可。 第三,训练形式可多样化。可在观察方法的讲解与示范中进行;也可在写生的示范教学中进行;还可在一些游戏性的观察活动中进行;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学校可充分利用和发挥其优势开展教学。如,利用BMP看图软件的图像翻转/旋转功能,将图像倒放着让学生临摹,使学生由文化课时的逻辑思维转换成形象思维。 第四,学习了解一些思维方式有助于思维的变换。某些思维方式本身有助于思维方式的变换。如辩证的思维方式。(见田运思维辞典“思维方式抗变原理”辞条,第402页); 第五,应传授一些思维转换的方法
19、。如: 角色换位法:此法指作画人跳出作画人的角色,以平时不作画时看他人绘画的眼光审视自己的画面 ,使思维转换到对整体关系的把握上来的方法。 转移注意法:此法是指通过考虑其他问题、离开自己正在画的画面去看远方,看其他同学作的画、听音乐或翻看相关或不相关的书籍或静坐等活动,让大脑中某个区域的思维活动处于抑制状态,使另外的区域兴奋起来从而实现思维转换的方法。 课题法:此法是指通过课程项目的交替安排、实施,促使思维转换的方法; 鼻孔法: 此法是指利用鼻孔通、堵改变大脑兴奋部位的方法。具体做法是:需要左脑兴奋时,用右手食指堵住左鼻孔,再用右鼻孔用力呼吸510分钟,这时左侧鼻孔出现阻塞感,左鼻孔内的粘膜及
20、血管开始扩张,而右鼻孔内的粘膜和血管开始打开,此时“左脑半球”进入紧张工作状态,“右脑半球”相对处于静态,这种状态将持续90120分钟,与此同时脑半球的优势由右脑转换到左脑;需要右脑活跃时,则用左手食指堵住右鼻孔。做法同上。(见发明与革新2002年第12期37页李邦贵文)。 倒看顺看结合法: 通过将画顺着看、顺着画与颠倒看、颠倒画交替进行,实现思维转换的方法。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的艺术教授贝蒂艾德华博士研究发现:倒着看、倒着画,可迫使观察者用右脑接受、处理视觉信息。 远近结合法:该法是指作画者通过调节自己与画面的距离,使观察范围产生大小变化,使作画人的瞳孔、晶状体的曲度、视网膜、视觉中枢神经等产
21、生系列变化,从而刺激思维的转换,促使思维对表现对象和画面上的整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作习惯性的交替关注的方法。 此外,平面-立体思维转换法看曼陀罗图片、三维立体图片和心理旋转图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笔者的教学实践表明,上述作法交替运用深受学生欢迎。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效果也不错。因此笔者认为上述做法对于强化学生观察中的思维转换训练是很有效的。 综上可知,在绘画的观察教学中加强思维的转换训练既有内在的生理、心理根据,又有外在的可操作性、有效性,因此,开展和加强这种教学是完全可行的。 3 结 语 总之,在高中阶段的写实性绘画观察教学中开展或加强思维转换训练是必需的,
22、也是可行的,我们应高度重视、加大力度强化思维的转换训练。当然,有关这个课题中思维转换的人脑内部机制的进一步揭示、转换思维更有效的方法,尚有待思维科学研究者和各位同仁的进一步努力。美术课教学反思(评述与欣赏)上好美术课,是每个美术教师的追求,也是每个学生的期望。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课堂既活泼又生动呢?在思考的同时,我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一节课要充分利用好,又要学生兴趣能提高,就须让精彩纷呈的艺术有机的与课堂教学互相利用,使各类艺术互相渗化,保持课堂内容的新鲜感,如;刚刚过去的国画,刚开始时,学生感觉很有意思,兴趣也很高,感觉拿起毛笔来做画是一件很自豪的事,但是仅仅要
23、画好国画里的技法就需要耐心和专心,需要花费的时间很多,不是说一节课下来就可以很好好的掌握各种技法。由于每堂课都学不同的知识点,刚开始还好,后面就开始有情绪了。中学生对美术还处在简单的认知性审美上。美术学科也有技巧学习,要在审美与兴趣上提高还需有一些方式方法,对此我曾作过以下尝试: 一、美术的相关课外知识的运用,使学生丰富知识的同时提高兴趣。在上雕塑一课,这课的重点是教雕塑的用途,材料,以及如何制作圆雕。为了使学生在学之前能对该课产生兴趣,第一节课我用多媒体展示并介绍了“中国雕塑与外国雕塑”让学生参与,通过欣赏,分析说明不同时代的雕塑的不同之处,再比较得出结论。课堂上同学们观察很仔细,他们对老师
24、出示的一些从来没有看到过的雕塑很感兴趣,学生的问题很多,有关心作者的,有关心年代的,甚至还有同学对它现在的处境很关心,整节课气氛比预期的还要好。因此我觉得像这样的课前准备是很有必要的,它在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实物写生将提高学生兴趣。国画中有讲到花草的画法,顺便的,我将学生带出教室,到校园里写生花草,让学生知道写生是怎么回事,从而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到校园观察花草植物,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植物的结构,和写生的取景构图。最后从学生中找出几位结构特征较明显的同学当模特,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起来了,给模特摆好坐姿,坐好后,以真人为例讲解绘画要点,这时学生的兴趣明显上升,作业的质
25、量也得到了保证。 三、欣赏与技法相结合。初中美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主。审美能力的提高仅仅靠学生技巧的提高来实现是不可能的,只有将欣赏放在技能的前面,让学生在美术教学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思维,分辩美与丑。按照顺序每节课在黑板上展示范画,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其技法的运用。通过以上的学习最后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完成一张创作画,学以致用。 四、教师给学生的课堂作业给予鼓励和肯定。美术作业是在课堂中完成的,教师在教学时一方面要下讲台对学生个别指导、指点。对学生的作业,给予一些赞扬,对绘画中有创造性的学生给予肯定,这对提高学生的兴趣起到一定的帮助。以上是我这段时间的教学反思,谈及了自己的一些体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讨研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上好每一堂美术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