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统计平均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统计平均数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统计平均数教案 第一篇:统计平均数教案 “统计平均数教案 苏教版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索体会平均数的意义。2.学会用移多补少法和先合后分法求平均数,会计算简洁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3.能运用平均数的学问说明简洁的生活现象,解决简洁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进展统计观念。 4.进一步增加与同伴沟通的意识与实力,体验运用学问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洁数据的平均数,感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难点:
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方块贴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宠爱玩套圈玩耍吗?PPT呈现图片 这里有几个同学正在进行套圈竞赛,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套的怎么样好不好 ?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呈现套圈成果的统计图 师: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生、女生进行套圈竞赛,每人15个圈。这张图表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 老师如今要选择套的比较准的那一队去参加总决赛,可是老师不知道应当是选男生队还是女生队,你们能帮帮老师吗?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出理由。生: 师:对学生的回答赐予充分确实定和激励。那是不是应当选套的总数多的那一队呢?这样是不是对男生队不公允
3、呢,男生只有四个人,而女生有五个人。那是不是最高分在哪一队就要选哪一队呢?可是,最低分也在女生对呀。老师如今实在是没有方法做出公允的选择了,看来呀,我们要找一位新的挚友来帮助了,那就是“平均数。板书课题“统计平均数 2.引入平均数,移多补少法 师:同学们看,老师刚刚在黑板上贴了四组小方块,分别是2块、6块、5块、7块,如今老师想请同学们帮老师变个魔术,使得每组的小方块一样多。同学们先想一想,然后老师请同学来给大家变一变。生: 让学生上黑板移一移,使四个同学的一样多,并说说自己移动的想法,过程,其他同学也说说自己的觉察 师:总结出第一种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师:总结学生的想法
4、、观点,得到平均数的概念“在总数不变的状况下,经过移多补少,使得每组的数都相等,这个相等的数就是平均数。结合例题介绍概念,要求学生气度概念。生:齐读概念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什么是平均数,想想刚刚移多补少的过程,看看自己记住了没有。师:刚刚我们已经学会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求平均数,那么“移多补少法能不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更多的问题呢?假如老师要知道两位同学的平均身高能不能运用“移多补少法呀? 生: 师:看来呀我们的找寻一种新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了。回到刚刚分方块的问题,引导学生数一数“总共有多少块方块“有几个同学“最终平均每组有几块方块激励学生觉察其中的计算关系。 生:4520 师:哦,一共有20块
5、方块,要平均分成四组,那么每组可以得到2045块PPT呈现 师:应到学生总结说出新方法“先合后分。板书“先合后分生:闭上眼睛回忆刚刚“先合后分法 4、探究觉察平均数范围 师:引导学生视察觉察平均数与原来四个数的大小关系 生:各抒己见 师:赐予确定的、激励的评价。总结假如小于等于2,那么四组总共不行能有20块,假如大于等于7,四组总块数确定不止20块,得出“最小值平均数最大值。板书“最小值平均数最大值 5、运用学问,解决问题 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学问,去解决套圈的问题,先估一估两队平均数的范围。生: 师:先运用“移多补少法,再运用“先合后分法求两队的平均数。生:书本练习,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练一练
6、师:评讲。验证最终的平均数是不是在刚刚估计的范围内。 师:如今我们知道该选择哪一队了吧男生,因为他们的平均得分较高,套的比较准。师:同学们,觉得这两种方法哪种更好、哪种运用范围更广? 生: 师:其实,我们很简洁觉察,“先合后分法可以再更多的地方进行运算,而 “移多补少法,在数字较小,较直观具体的题目中运用比较好。 三学问运用,稳固练习PPT呈现想一想: 1、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30厘米。 1那么三年级小明的身高有可能是120厘米吗? 2小刚的身高是150厘米,那么他有可能是三年级的学生吗? 师:同学们先好好想一想,然后老师请同学来给大家说一说? 生: 师:评价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7、说一说 师: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数的运用吗?谁来给我们说一说? 生: 师:很好,同学们真是擅长觉察,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平均数的学问,同学们在课后做一些关于平均数的记录。旨在加强平均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算一算: 1.想想做做1 先数一数每个笔筒里笔的枝数,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分别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2.想想做做2 老师:要求的是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那你能估计一下平均长度在什么范围之间呢? 那请你动手算一算,看看你得到的结果和你估计的结果是否符合。生: 3、给出三组数据让学生干脆算平均数。PPT呈现 旨在考查学生对这节课所学学问的驾驭状况,同时稳固运用考一考: 师:
8、舞蹈演员得分:95 92 98 93 84 99 97,求最终得分。生: 师:讲解评析,引导学生了解平均数运用的特殊状况。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如今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首先平均数是什么?求平均数有哪两种方法?平均数的范围是什么?很好,看来同学们上课都听得特殊认真,驾驭的很好,老师盼望你们在课后要充分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有所用。 五、布置作业,强化学习 数学书第94页,想想做做的3、4两题。 六、板书设计 统计平均数 移多补少 先合后分 最小值平均数最大值 教学反思:这节课关于平均数的教学,涉及平均数的意义和平均数的计算两个方面,下面是我教学后的一些想法。 在呈现了
9、套圈玩耍,并提出问题后,我没有干脆用这道题来引入今日的学习内容,而是利用在黑板上贴的方块。一方面,我认为干脆运用书上的统计图来让学生移一移、补一补不够直观贴切,比较难,另一方面,我认为让学生来移动黑板上的方块是比较简洁易操作,切直观形象的,其他的学生也可视察到具体的操作过程,便于学生理解什么是移多补少、怎样移多不少。当然内容的连接、切入上可能显得较为仓促、突兀,有待改良。 在学生学会了移多补少、先合后分两种方法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去解决套圈的问题,我是认为这样的支配是比较合理的,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当然在学生运用了这两种方法后,我没有引导学生去比较两种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是我在这节课教
10、学的一个疏漏。因为,两者的比较是必要的,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每种方法的特点、优点,便于学生在今后的练习中选择较合适的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想一想这部分的题目在教学过后,回过头来看看,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问题提的不是特别清楚,可能在抛出问题后,学生不知道要回答什么;再者,作为第一层次的练习,可能题目偏多偏难。应当削减题目的量,可以仅仅选择第一个问题,将这个问题具体化、深化化。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30厘米。1那么三年级小明的身高有可能是120厘米吗?2小刚的身高是150厘米,那么他有可能是三年级的学生吗?这样的话,问题就变得清晰,学生就能知道自己要回答什么。 说一说,课堂总结这两块内容我在
11、课件上都没有赐予呈现,而是接受口头阐述的形式,其实,若是在课件上干脆呈现出来,然后再在课堂上讲一遍,可能效果会更好。因为呈现之后再讲一遍学生不仅看了一遍,听了一遍,还可以凭借着课件思索一遍,而说一遍学生可能就是仅仅听了一遍。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反思,今后的教学中必将加以留意,努力克服这些问题,不断取得教学上的进步。 其次篇: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进一步相识平均数第1课时教材9799页教学目标: 1、在读统计表、沟通信息、自主计算的数学活动中,阅历进一步相识“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
12、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洁问题。 3、在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热联系。教学重点: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洁问题。 教学难点:驾驭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师生谈话,由学生是否相识姚明的话题,引出两支球队的事情,用课件出示两支球队队员身高的统计表。 2、学生读统计表,沟通了解到的信息。 以学生感爱好的话题引入教学情境,师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起先本课的学习。 二、探究体验,相识平均数 1、老师提出:请同学们估计一下,统计表中所列出的哪个小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沟通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
13、想法。 培育学生估计的意识,给学生创设发表自己见解的平台,到达人人参与学习的目的。 2、看来大家都有自己估计的理由,假如动笔计算一下的话,你预备怎样计算各小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指名学生回答。然后实际计算。学生在练习本上进行计算,老师巡察。 3、汇报结果。 4、课件出示问题: 1、银河队最高的队员的身超群过本队平均身高多少厘米?2、红星队最矮的队员的身高比本队平均身高矮多少厘米?3、红星队求出的平均身高能代表每个队员的身高吗?4、银河队某一个队员的身高能代表整个队的平均身高吗? 让学生体会平均身高的实际意义,使学生理解求出的平均身高不是某个队员的身高,某个队员的身高也不能代表整个队的平均身高,展示
14、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 三、尝试应用,解决平均数问题: 出示新华小学四年级1班第五组和第六组同学体重的统计表,1、让学生读表,了解表中的信息。 2、让学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老师巡察。 3、汇报计算结果。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使学生感受计算平均数的必要性,获得主动的学习体验。 四、学问延长,出示课件“小学问 五、稳固练习,提升学习质量,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的第一题。 第三篇:三年级下册的统计求平均数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概念。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洁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阅历对“平均数做出说明。 3.能运用“平均数
15、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强化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教具:十个小皮球、两个小筐、多媒体课件 学具:五个笔筒、十五根铅笔、统计表三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玩耍导入,激发爱好 师:同学们,我们曾经玩过投球玩耍,今日咱们再来一场竞赛,好吗?男队、女队各出三人,看哪队能赢。请两队各派一名记录员做好统计。其他同学做裁判。学生进行竞赛。赛完后展示统计表进行比较。玩耍起先,老师事前制好统计表,分发给两个统计员,进行记录。竞赛两次 二、巧设冲突,理解意义 师:听说亮亮他们也在实行投球竞赛呢,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多媒体展示书上的两个统计表。 咦,怎么吵起来了?喔,原来他们在争吵哪组投
16、的成果好呢。引导学生看课件中的两个统计表,从表中知道了什么?人数不等及每人投中的个数请大家帮着兔博士一起给评判一下吧。最终定为比较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公允,多者为胜。 师:怎样才能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呢?幻灯单独出示第一组的统计表。 师:那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数7个,就是这组同学投球的“平均数。板书 师:谁能求一下其次组投中球的平均数? 师:为什么第一组是除以4,而其次组却除以5呢? 师:如今比较一下,哪组获胜? 生:第一组获胜。 三、自主探究,归纳方法 师:刚刚我们用的是求平均数的方法裁决出第一组获胜。看来平均数用途不小啊,这不,亮亮看到妈妈经常运用不能降解的塑料袋买菜,就暗暗做了统计,想用
17、真实的数据来劝服妈妈爱惜环境呢。出示统计表。 师:请大家帮亮亮算一算,妈妈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 师:请大家细致视察我们上边三道题的解答过程,你知道怎样求平均数了吗?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 用总数/份数平均数 师:不过兔博士还有一个问题要问问大家呢。出示“议一议1.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 生:不是每天丢弃的塑料袋的个数,而是算出的一个平均数。 师:出示2.求出的 “3个与星期四妈妈丢的塑料袋3个一样吗? 不一样,求出的“3个只是一个平均数,而星期四妈妈丢的塑料袋3个是一个实际的数,是实际丢了3个。 四、动手操作,稳固验证 师:看到大家学得这么认真,兔博士确定来个小测
18、验,记住,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呀。 出示做一做。 下面笔筒中放有根数不同的铅笔,假如要使每个笔筒中放的铅笔根数不同,每个笔筒放几根?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师:大家轻松一下,来一个拍球竞赛怎么样?每组为一个队,由组长做好记录,发统计表。最终看哪组平均成果好,哪组就获胜。竞赛。最终表扬优胜小队。 师:大头蛙有几个问题实在是弄不明白,谁能帮帮它?(推断题) 1.河北省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201厘米,a王刚是这个篮球队的队员,他身高185厘米,可能吗?b这个球队有没有身超群过201厘米的队员? 2.小明所在的三年级的平均体重是28千克,小明的体重确定是28千克吗? 师:兔博士网站又
19、添新内容了,想去看看吗? 出示: 我国每人平均住房面积:城镇24平方米;农村28平方米。 我国平均每人年收入为8800元。 我国平均每人生活用水量每日为208升。 我国平均每人每年用电量为1081千瓦时。 我国男性平均身高为1.68米。 我国女性平均身高为1.54米。 看完这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五、学以致用,拓展延长 1.调查自己家水费、电费平均每月要交多少元? 2.统计本小组成员假期读书状况,并计算出小组平均每人读书多少本。 课前让学生亲历一个自己特别感爱好的玩耍,在活动中复习统计的过程,让学生感知到:“人数相等可以比总数,为后面人数不等求“平均数的状况埋下伏笔。 由于人数不同,再用比较总数
20、的方法就不公允了所以不能用比较总数的方法来确定输赢,一时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和爱好,老师把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大胆抛向学生,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中,自然而然地靠近了平均数,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了平均数产生的价值和必要。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感悟,阅历求平均数的过程,为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建立了平台,又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使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 求完平均数提出这一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总量与份数是要一一对应的,加深学生对平均数计算方法的印象。 在学生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同时进行环保教化,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充分印证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在
21、探究的基础上,独立概括出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训练学生的视察、概括的实力。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平均数的意义,知道“3个不是妈妈某一天丢弃塑料袋的真实个数,而是一个平均数。 让学生再次明确平均数的意义。与实际数据加以区分。 通过动手动脑再次验证、稳固求平均数的方法。要给学生充分的操作时间,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根据认知规律,适当地加入学生熟识的玩耍作为教学资源,使学生能从熟识的生活中学习习近平均数。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数的意义,知道平均数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设置兔博士网站是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热联系
22、。 适时对学生进行节水节电、主动参加体育熬炼的思想教化。 用学过的学问来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师:男生赢还是女生赢?你是怎么裁决的? 生:男生赢,因为男生一共投进去8个,女生一共投进去了6个,所以男生赢了。 师:女生服气吗?想不想再玩一次?其次次两队各加2人参加竞赛。 师:这次是哪队赢?你是怎么裁决的? 生:这次男生一共投进了11个球,女生一共投进了12个球,所以是女生赢。也有可能出现相平的状况 师:刚刚你们是怎样比较出输赢的? 生:看哪队一共投中了多少个球。看哪队投中的多。 师:刚刚两个裁判都用比投球总数的方法裁决出了胜利者,这种方法公允吗? 生:公允。 生1
23、:其次组成果好,因为他们投进球的总数多。受前面评判方法的影响 生2:不公允,他们人还多呢。 生3:其次组成果好,因为他们组有投球冠军,刘杰一个人就投中9个呢。 生4:一个人成果好不代表全组人都好。 生5:比较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就公允了。 学生若实在说不出来老师可参与进来。老师:同学们,大家听听老师的方法行不行,我们比较这两个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呢? 在求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时,可能会出现两种状况:1.移多补少;2.计算 生:从8里面拿出1给6,那么这四个数都是7了,所以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 生:先求出投中的总数,再除以人数就求出来了:8+7+6+747个 生:9+8+5+3+556个其次组投
24、中球的平均数是6。 生:第一组投进球的总数是4个人的总数,所以要除以4;其次组投进球的总数是5个人的总数,所以要除以5 生:1+3+2+3+2+6+473个 师:能说说你怎么想的吗? 生:先算出一周丢弃塑料袋的总个数,再用总个数除以天数,就是平均每天丢弃的塑料袋数。 生:都是用总数/份数平均数 师:对,这就是我们求平均数的方法。板书。 学生可能会有两种相识:1.认为就是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老师可以让学生再次视察表格明确不是真实的数,从而相识平均数的特点。2.认为不是每天实际的个数。 会出现三种方法:1.移多补少;2.求平均数;3.把全部铅笔收到一起,再一根一根地分到笔筒里。 生:边演示边表达
25、从多的里面拿出来放到少的里面去。每个竹筒放3根。 生:把全部的铅笔都拿出来,再一根一根的依次分到竹筒里。 生:用刚学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做。3+4+2+5+153根 第四篇:统计中的平均数说课教案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进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探讨,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支配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要培育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索问题的意识,重要途径就是要在教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广泛应用。 有关平均数的学问,以前是把它当作一种典型应用题来教学的,即所谓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因此老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于给出若干个数据
26、,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并且把数据的困难程度和学生的计算速度及正确率作为教学的重点。但是,从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来看,教学中更应当强调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特征的把握,留意其统计含义的理解,让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正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 基于这样的相识,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洁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是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学习习近平均数,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涵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让学生再实践应用中,去把握平均数的特征,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
27、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进展。 怎样才能使三年级的小学生感受到学习习近平均数是一种需要呢?课标上指出:小学中年级高年级的学生起先对“有用的数学更感爱好。此时,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支配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应当是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情愿并且想学数学。 于是,课的引入部分我设计了和执教班级的数学陈老师比身高,引出一个结论:“因为史家小学的陈老师比府学小学的王老师高,所以史家小学的老师比府学小学的老师高。让学生推断这个结论对吗?从而引发学生的思索。学生认为两校老师比身高是跟每个老师都有关系,要看整体,
28、不能只看王老师和刘老师两个人。我又追问你们有什么方法吗?有的学生回答把两个学校全部老师的身高相加再进行比较。后又觉察两校老师人数不同,这样比整体不合理。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我抓住时机设疑:光看王老师和陈老师两个人或比两校老师的身高总数都不能比出哪所学校的老师高一些,怎么办呢?看来要找一个新的标准,再进行比较。这个新标准就是 “平均数,今日我们就来探讨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比身高导入,自然的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奇异地使学生直观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状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在课的结尾部
29、分,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及特征的把握,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开头互相呼应,设计了“府学小学老师平均身高是164厘米,史家小学老师的平均身高是162厘米,史家小学的数学陈老师确定比府学的数学王老师矮,你认为对吗的探讨题,让学生绽开探讨,从对“平均身高的理解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之后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已有些疲乏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幽默动画“小陈应聘,结合里面提出的一些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索,一方面,结合题目进一步体会平均数所表示的具体含义;另一方面,体会到极端值对平均数的影响。 总之,我力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能够初步形成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实力,并通过这
30、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目光看社会,从而获得必要的进展。 第五篇:平均数教案 出示教科书第42页的例题1的统计图 老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统计图的内容。 提问:我们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子?什么叫“平均? 老师: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子个数一样多?看看哪个同学的方法多? 以4人为 一个小组进行,然后汇报探讨的结果。 老师小结:先合后分。 老师:“合就是求出4个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的瓶子?“分就是把收集总数在平均分成4份,求每一份是多少?假如我们列算式该怎样列了,请大家试一试。 小结:我们利用矿泉水瓶子的移多补少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式来求平均数,我们在驾驭基本方法
31、的同时,还要学会根据题目中数据的特点灵敏选择算法,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洁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进展学生解决问题的实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洁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展示台,情景图。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理解平均数 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方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2、。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探讨:你们宠爱刚刚谁的方法?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索后沟通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假如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探讨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沟通,并说说
33、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稳固训练 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 三1三2三3三4 踢的次数 632 654 668 646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1、2、3 教学设计说明: 1从生活入手,激发学习的欲望: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虚拟的数,对学生来讲挺抽象的,不简洁理解。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选取一些学生的遇到的一些分东西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求平均数的意义,也形象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 2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从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形象地理解“移多不少的方法,并在解决中学习“总合均分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