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课时分层作业5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课时分层作业5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课时分层作业(五)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一、选择题1.(2021 辽宁沈阳质检)魏晋时期大族子弟以“簿阀”(即祖、父两代在 本朝的官爵)定品,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 土族是封建等级秩序的维护者B.九品中正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D.“世卿世禄”制造成“累世公卿”现象C 祖、父的官爵直接决定后世子孙的品级,说明九品中正制下门第是选官的主要依据,应选C项;“簿阀”是选官的标准,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无关,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掌握了选官权,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项;“簿阀”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而非世卿世禄制,排除D项。2.(2021 北京通州区期末)读中国古代选
2、官制度表,该表反映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是()选拔标准:由血缘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时期选官制度选择标准选择方式西周世卿世禄制血缘世袭战国至汉初军功爵制度军功立军功汉武帝以后察举制德才地方举荐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初期才能门第并重,后期重门 第品评官评定隋唐以后科举制考试成绩或才学考试选拔方式:由世袭、军功、地方举荐到考试选拔 选拔原那么:由客观公正逐渐向主观随意开展 选官基础:官员队伍逐渐扩大素质不断提高 A.B.C.D.直至取消了人头税。其次,依据论题从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搜寻相关史实进行 论证,依据孤证不为史的史学思想,史实应该不少于两点,可从表格中选出三 个时间段进行论证,如两汉时期
3、的编户制度和隋唐的租庸调制以人丁为主来征 收赋税,农民承当的人头税很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为了逃避沉重的赋役,或 庇护豪门,或成为流民,激发了严重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唐朝中期实行两 税法,以资产为主来征收赋税,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差距大的社会现实。一 方面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同时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另一方面扩大了征税面,扩大了税源,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土地兼并越 演越烈,农民负担过重,而其人头税使隐瞒人口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 政收入。清朝时期实行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了人头税,局部地减轻了农民的经 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开展;同时随着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人身控
4、 制进一步的松弛,促进了我国人口增长;劳动者有较大的人身自由,推动了我 国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开展。最后,总结升华主题,如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根据 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及时作出调整,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经济的发 展。答案例如1:论题:中国古代赋役征收的标准由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 直至取消了人头税。(3分)两汉时期的编户制度和隋唐的租庸调制以人丁为主来征收赋税,农民承当 的人头税很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为了逃避沉重的赋役,或庇护豪门,或成为 流民,激发了严重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以资产为主 来征收赋税,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差距大的社会现实。一方面使封建国家对 农民
5、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同时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另一方面扩大了征 税面,扩大了税源,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土地兼并越演越烈,农民负担 过重,而其人头税使隐瞒人口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清朝时期 实行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了人头税,局部地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 会生产的恢复和开展;同时随着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人身控制进一步的松弛, 促进了我国人口增长;劳动者有较大的人身自由,推动了我国手工业和商品经 济的开展。(8分)总之,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及时作出调整,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经济的开展。(1分)例如2:论题: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呈现出多种开展趋势。(3
6、分)从征收的标准来看,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这有 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同时也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从地租 的形态来看,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赋役征银既是 中国商品经济开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又推动我国商品经济的开展和资本 主义萌芽;代役方面来看,由必须服徭役和兵役到可以代役,以租庸调制的“庸”为标志,使农民劳动时间有了保证,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开展;从税种来 看,从繁多到简化,以一条鞭法为标志,把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 一条”,简化了税种,从而减轻了农民负担。(8分)总之,随着中国社会的开展,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越来越趋向公平、合理。
7、(1分)B 根据材料表格第三列信息可知选官标准由血缘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 能,故正确;由表格第四列信息可知选拔方式由世袭军功到地方举荐再到考 试选拔,故正确;从表格第三列选择标准的变化可知,选拔原那么由主观随意 逐渐向客观公正开展,故错误;由选官标准的变化可知官员队伍逐渐扩大, 素质不断提高,故正确;B项符合题意。3 .(2021 湖北十堰调研)下表所示为唐朝科举制考试中考生来源的三种途 径。由此可知,唐代科举制()A.重视应试能力B.限制了社会流动类型来源乡贡自学成才,向州县官府投牒自举并考试合格者生徒国家最高学府和地方州县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制举皇帝临时下诏选拔的“非常之才”,由内外文武官员
8、举荐者C.选拔人才公平D.扩大了统治基础D “乡贡”来源于乡里,“生徒”来源于官办教育机构,而“制举”那么来 自官僚,三种来源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人,这样使得不同社会阶层的人进入 统治阶层,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应选D项;“唐朝科举制考试中考生来源的 三种途径”没有涉及如何考试,如何应试,无法判断其应试能力,排除A项; “乡贡,“生徒” “制举”代表不同的阶层,有利于不同阶层的自由流动,排 除B项;“乡贡” “生徒” “制举”代表不同阶层的人进入体制的方式不一样, 无法表达公平,排除C项。4 .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一文指出:“在政治经济史的意义上,科举 制是对历代世族模式的一次彻底反动。”该观点
9、认为科举制()A.使中下层读书人都能参与政权8 .动摇了世族统治的制度基础C.是历代政府选官的唯一途径D.使世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B 根据材料“科举制是对历代世族模式的一次彻底反动”可知,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应选B项;“都能参与”表述过于绝对, 排除A项;科举之外,恩荫也是选官途径,排除C项;“彻底退出”夸大了科 举制的作用,排除D项。5.(2021 福建漳州质检)隋文帝时,朝廷在门下省之下设殿内局分管皇家 事务。隋炀帝时将殿内局扩大为殿内省,独立于门下省之外,自此,门下省成 为纯粹的政府机关,为国家服务。此举()A.强化了皇家的独尊地位B.表达了国家治理的专业化倾向C.推进了国
10、家的廉政建设D.提高了隋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隋朝门下省从分管皇家事务演变为纯粹的政府机 关,为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国家治理向专业化方向开展的趋势,应选B项;门 下省职能的变化反映出家国别离,专门处理国家政务,与皇家的独尊地位无关, 排除A项;门下省成为纯粹的政府机关,反映出国家治理的专业化,与廉政建 设无关,排除C项;材料仅说明门下省一个部门职能的变化,无法说明隋朝政 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提高,排除D项。6 . (2021 山东潍坊期末)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就是决策、审议和行政 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别离,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 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
11、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这说明三省六部制 ()A.加强了皇帝权威B.巩固了中央集权C.实现了民主决策D.有利于科学决策D 根据材料“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别离三 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可知,三省分工明确,又互相牵制,共同决策, 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应选D项;材料重在强调三省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没有 强调皇帝权威的加强,排除A项;三省六部不是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制度, 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是专制皇权制度下的产物,不是民主决策,排除C项。7 .(2021 山东青岛质检)唐初,置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掌封驳审议,意 在二者“以相检察”,但由于各自不能“舍己从人”,故行之不久,两者日有
12、 争论,遂成怨隙。为解决该问题,唐统治者采取的有效措施是()A.复兴儒学,提升官员素质8 .强化法治,公布唐律疏议C.变革政制,改变议事规那么D.更换人事,罢免违纪官员C 针对材料中“以相检察” “遂成怨障”的问题,措施是使两省先于政 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应选C项;材料中“意在二者以相检察”是制度设 计,官员素质高只会加强落实制度,排除A项;唐律疏议解决法律问题,而 三省六部制是政治制度,排除B项;“两者日有争论,遂成怨隙”是机构之间 而非官员个人,排除D项。8.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再 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选定一稿,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
13、(门 下省属官)复审;假设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敕书必得中书、门下两 省共同认可才算合法。这一规定的重要意义在于()A.强化了君主的决策权B.提高了门下省的地位C.扩大了官员的自主权D.提升了政策的合理度D “敕书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才算合法”意味着中央出台的命 令是经过两个部门和皇帝来下达,有利于保证政策有更强的合理度,应选D项; 题干强调的不是君主的决策,而是强调敕书的合法性,排除A项;题干强调敕 书必经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才合法,所以并不是提高门下省地位,排除B 项;题干所述是在三省六部制下的决策流程,所以并不是扩大官员的自主权, 而是让两省之间互相牵制,保证决策相对科
14、学合理,排除C项。9.(2021 山东济南期中)唐至德(756758年)以后,“军国务股 济急,遂破旧章,物林之中,始掌书诏”,由此,翰林学士掌管了制诏权。这 一变化()A.完善了中枢权力机构B.削弱了中书省的权力C.规范了行政决策程序D.防止了权臣擅权现象B 翰林学士掌管了制诏权而非中书省宰相,进而说明中书省宰相权力被 削弱,应选B项;三省六部制的建立标志着中枢权力机构的完善,排除A项; 三省六部制下,各省分工协作,提高了行政效率,规范了决策程序,而翰林学士掌握制诏权打破了行政秩序的规范,排除C项;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制 衡,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权臣擅权现象,排除D项。10.(2021 山东济
15、南模拟)唐代初期采用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民,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家打仗时随军出征,自己携带粮食和武器。唐玄宗时,政府改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提供军饷和装备, 招募的兵士由专门的军官训练和指挥,长期服兵役。这一变化()A.客观上使农民对国家人身依附减弱B.推动雇佣关系逐步普及C.C.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D.促使均田制渐趋瓦解A 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农民获得田地,就要有服兵役的义务,是 对国家的人身依附;而募兵制下,军人转变为职业,客观上减轻了农民的人身 依附,应选A项;雇佣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雇主和雇工在生产劳动中的经济关 系,
16、募兵制是军事上的雇佣,排除B项;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各 地增设藩镇,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与材料无关,排除C 项;均田制的渐趋瓦解导致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变化,D项因果倒置,排除。11. 2020年11月1日零时起,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从历史上来看,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统计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在世界历史悠久的各 中唯一有长期不间断人口资料记录的国家。历代王朝重视人口管理主要缘于 ()A.长期以人丁为基准的赋役制度B.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念C.重血缘亲情的宗法观念的影响D.维护政局稳定的客观需要A 根据材料“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统计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在
17、世界历史悠久的各国中唯一有长期不间断人口资料记录的国家“,可知中国古 代历朝历代重视人口统计,这主要是为了保障国家赋役的来源,应选A项;传 统生育观念是个人原因,并不是国家统计的原因,排除B项;宗法观念影响并 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问的是主要原因,稳定政局只是客观需要,排 除D项。12.(2021 山东青岛检测)唐前期,政府规定每位纳税者可授田总额为100 亩,事实上纳税者实际拥有的土地面积往往比这要少很多,但每位纳税者的纳 税数目都是固定的,并不考虑个人的经济状况。由此可知(A.赋税制度亟待做出重大调整B.纳税者实际负担较为沉重C.租庸调制缺乏稳固运行基础D.均田制徒有其名并无其实C
18、唐前期,每位纳税者实际授田数目比规定数目少得多,但纳税数目却 是固定的,这就导致国家的赋税制度(租庸调制)不能稳固运行,应选C项;材 料未说明租庸调制即将崩溃,排除A项;材料不是强调纳税者实际负担如何,排除B项;唐前期均田制有实际实施,排除D项。13.中古代文字中“租”“税”从“禾”“庸”字同佣,指承当劳动的人,“调”那么指以家庭为单位征收,“捐”那么可以自由献纳。这些不能用来佐证A.古代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赋税成为国家管理的重要手段C.C.农业税为国家最重要税收来源D.中国劳动人民承当沉重的赋税A 材料中只表达了对农业开展的重视,但无法表达抑制商业开展的信息, 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根
19、据材料中“庸字同佣,指承当劳动的人,调 那么指以家庭为单位征收”可知,国家通过征收赋税来加强对个人和家庭的控制, 赋税成为国家管理的重要手段,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 “租税从禾等信息可知,国家的税收多跟农业相关,故农业税 为国家最重要税收来源,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中“租” “税” “庸” “捐”等赋税名目,可知中国劳动人民承当赋税种类多而 沉重,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4.(2021 山东青岛检测)商鞅变法时,“舍地而税人”,征收赋税,不税 田亩而税人丁;唐朝中期,宰相杨炎改革,“舍人而税田”,征收赋税,不税 人丁而税田亩。推动赋税征收标准变革的主要因素是()A.改革者
20、的个人意愿8. 土地所有制的变更C.社会形势的变化D.弥补财政的亏空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舍地而税人”有利于鼓 励土地开发和耕种;唐中期,均田制难以维持,“舍人而税田”能够帮助国家清 算地产,保证政府税收,不同时期社会开展的形势不同,国家赋税政策亦随之 调整,应选C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个人意愿不是赋税改革的主要影响 因素,排除A项;封建时代的中国土地制度始终为私有制,未曾改变,排除B 项;赋税改革能够弥补财政亏空,是改革的作用而非原因,排除D项。15 .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客户(非土著住户)大量增加,以户税和 地税为主要内容的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地税按亩征
21、纳,户税依据每户资产 的多寡分为九等征钱,户等高的征钱多,户等低的征钱少。这一措施()A.加重了农民负担B.消除了土地兼并C.有助于社会公平D.抑制了人口增长C “地税按亩征纳”这样就会出现土地占有多的纳税多,土地少的纳税 少,相对表达了公平,应选C项;“户税依据每户资产的多寡分为九等征钱, 户等高的征钱多,户等低的征钱少”,由于是依据土地的多少、户等的高低来 定税,没有具体数值,无法判断其税收的轻重,排除A项;“地税按亩征纳” 事实上是成认了土地的占有,即默认了土地兼并的合法,只会导致兼并更加严 重,排除B项;“户税依据每户资产的多寡分为九等征钱”说明收税的依据是 土地和资产,而不是人头,理
22、论上会促进人口增长,排除D项。16 .唐朝贞观元年公布的令有司劝勉庶人婚娉及时诏规定,男子年二 十以上、女子年十五以上要及早婚配,寡妇与鳏夫在丧制结束后要及时再婚, 并把婚配情况作为考核地方官的标准之一。唐代这一做法旨在()A.加大对民众人身控制力度B.扩大政府财政税源C.肃清地方吏治以巩固统治D.弱化纲常伦理影响B 根据材料”令有司劝勉庶人婚娉及时诏” “及早婚配” “及时再 婚” “把婚配情况作为考核地方官的标准之一”等可知,唐朝政府对民众婚配 有较为严格的规定,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促进人口增长,增加赋税收入,服务 于国家经济开展需要,B项正确。政府对民众婚配的规定,并不是为了加大对民 众的
23、人身控制力度,A项错误。材料“把婚配情况作为考核地方官的标准之一” 反映的是政府对此事的重视,和肃清吏治无关,C项错误。要求寡妇与鳏夫再婚 的规定确实会对儒家纲常伦理造成一定冲击,但这不是其目的所在,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7.(2021 湖北十堰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15分)材料一 高度兴旺的隋唐政治文明的出现和形成是诸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 的产物,不仅能够兼容并蓄、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 文化并加以融通运用,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使之更加完善,更 符合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开展的现实需要,从而创造出了更为兴旺、 灿烂的文明。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
24、: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材料二7世纪初的唐朝,内部组织结构按照当时的标准来看,近于至善, 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这种体系与后世西洋所谓的“互相制 衡”截然不同,不管唐太宗如何开明,他的政府无可防止地成为一种专制体制。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政治制度创新的有利因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内部组织“近于至善”的表现并 分析其局限性。(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 “能够兼容并蓄、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 区域”可得出魏晋奠定的制度基础;根据材料一 “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 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运用”可得出兼
25、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统治者励精图治。第(2)问,第 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得出三省六部制趋于成熟,行政效率提高,相权一分为三,防止宰相权 力过于集中,宰相共同议政,利于减少决策失误等。第二小问局限性,根据材 料二“不管唐太宗如何开明,他的政府无可防止地成为一种专制体制”可得其 本质是强化君主专制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政令决策执行程序化,造成不同部门之间互相掣肘推诿等问题。答案(1)有利因素:魏晋奠定的制度基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统治者的励精图治。(6分,答出三点即可)(2)表
26、现:三省六部制趋于成熟,行政效率提高;相权一分为三,防止宰相 权力过于集中;宰相共同议政,利于减少决策失误。(5分,答出两点给4分, 答出三点给5分)局限性:相权被分割削弱,其本质是强化君主专制制度;政令 决策执行程序化,造成不同部门之间互相掣肘推诿。(4分)18. (2021 18. (2021 川成都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12分)材料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时间名称主要内容春秋时期初税亩规定不管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 税。两汉时期编户制度汉政府把百姓编入政府户籍,实行按编户征收人 头税、田租、徭役和兵役。(租以土地计,较轻; 人头税以丁计,较重)唐朝租庸调制 两校法租庸调制
27、:成年男子每年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 租(田租,交纳谷物),调(人头税,交纳帛或布), 以绢或布代替徭役为“庸”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取 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分夏秋两季征税。明朝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条,折 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来分 担。清朝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自 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解析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读懂材料中的观点,如根据表格信息 可知,中国古代赋役征收的标准由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论题 就可以定为中国古代赋役征收的标准由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