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新.docx(4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20xx-20xx 学年度)教学内容:本册教学内容包括两大块:植物:1我们知道的植物2观察一棵植物3观察叶4这是谁的叶5植物是“活”的吗6校园里的植物比拟与测量:1在观察中比拟2起点和终点3用手来测量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6做一个测量带 7比拟测量带和尺子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单元的内容。“植物”单元,将引领学生认识自己身边的各种各样的植物,尝 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观察植物的叶子的形状、大小、颜色及其变化。“比拟与测量”单元,让学生在亲身观察和动手测量中,感知物 体有大小及形状的不同。认识一些测量工具,体验不同工具的测量方 法以及准确性。学生
2、情况分析:作为刚跨入小学学习生活的一年级学生,对全新的课程充满了好 奇和渴望,这也为上好科学课带来了契机。加上本册教材安排的内容 贴近学生生活,相信他们会倾注更多的热情来学好这门课程。大多数 学生会喜爱科学,特别是男生,对于科学实验课充满了期待。但由于 之前没有系统的接触过这门课程,缺乏相应的学习方法,课堂主动参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 语言进行描述。2通过观察、比拟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 同之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2愿意倾听、提供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3认识到植物是有生
3、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局部。教学重点: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 变化也会死亡。教学难点: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学生准备: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 条,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课时: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L出示几片叶柄、叶片、叶脉都比拟清晰完整的叶的图片,让学 生说说图上是什么叶,学生能说出最好,说不出时可直接告诉学生。2 .提问”这些叶是什么样的?都有什么特点?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学生会发现叶都有叶片、叶脉和叶柄。(具体名称不作要求)3 .提问:“是不是只是一片叶是这样的呢?你们有
4、没有在其他叶 上见过这些局部?”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叶具有相同的结构,为后面 的“画一片叶”打基础。二、观察各种各样的叶1 .出示需要观察的各种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些叶, 知道它们的名称。2 .接着出示各种叶,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字,和图片做比拟,判断 这些是什么叶。3 .知道了叶的名称后,让学生观察、比拟各类叶的不同之处。在 观察之前,教师应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 法比拟叶在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之处。4 .观察之后,全班交流,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交流过程可 以围绕“叶是什么颜色的?” “叶的大小如何?” “叶的形状是什么样 的?”
5、等问题进行。5 .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叶排序来认识叶的大 小。通过比拟、描述,学生发现叶的颜色大多数是绿色的,但也有其他 颜色。学生通过发现叶的大小不同,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感受到叶的多 样性。叶的形状只要求学生能用“像什么”来表述即可。6 .教师组织“猜叶子”的游戏。教师或者学生描述叶的特点,让 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叶。比方描述“这个叶的形状是椭圆形的, 轮廓像锯一样,这是什么叶呢?”游戏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我们 能猜对叶子,是因为不同的叶的形状和其他许多方面是不同的,帮助 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叶。三、观察同一棵植物的叶1 .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条上的嫩叶和老叶,让学生比一比
6、, 判断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叶。2 .提出观察任务“它们有哪些不同?”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根枝条, 让学生对这根枝条上不同生长阶段的叶进行比拟。(学生自然而然就 会关注到颜色浅、比拟小的是“小时候”的叶,颜色深且比拟大的是 “长大后”的叶,教师可以顺势告诉学生,“我们通常把这样的叶分别 称为嫩叶和老叶”。叶是有生命的,从叶芽开始,会长大、会死亡。)四、画一片叶(活动手册)1 .先让学生说说需要画出叶的哪些局部。2 .画法需要教师指导,先画叶片、再画叶柄,最后画叶片上的叶 脉。教师在示范时,可以手持一片叶,边观察边画,学生跟随模仿。学 生画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让其他同学来猜猜画的是哪一片 叶。
7、五、拓展做叶画。在课堂上展示几幅叶画图片,最好是实物作品。让学生 在课后进行。作品可做展示。4这是谁的叶教学内容:这时谁的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2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3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4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完成任务并表 达。科学态度目标1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2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3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学重点:叶是多种多样的,同
8、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教学难点: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学生准备:为学生准备:冬青叶、牵牛叶、法国梧桐(悬铃木)叶、松 树叶、月季叶等,或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学生活动 手册。教师准备:课件。课时: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猜叶”的游戏。教师把课前提供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展示 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还可以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 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二、到校园里去找一找1 .在寻找前,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即要到哪 里去找?怎样才算是找到了?活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2 .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
9、寻找,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 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建议用15分 钟及以上的时间。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我们是 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 对。同一片叶,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处的树木。这边找到了, 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三、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 ”“在哪里找到的?” 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 也发现了这种植物? ”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其他学生补充。1
10、.学产生分小组畅所欲言。2 .全班交流,老师总结发言。作业设计:师生共同完成活动手册的活动记录。5植物是“活”的吗教学内容:植物是“活”的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拟植物的特征及 其变化。2通过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倾听、提供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3教育学生珍爱生命,保护身边的植物。教学重点: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教学难点:证明植物是“活”
11、的。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 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教师准备:塑料花、植物、课件等。课时: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设计:一、课件出示因引入,设疑带入。1 .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兔和蝴蝶是活 的吗?”请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 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 “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2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15 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中。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有叶、有 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 在土里,需要阳光
12、、水,要施肥等。二、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1 .活动一: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 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先让学生再次 观察植物,回顾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 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接下来让各小组 展示自己的植物并交流。最后,教师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能 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2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 问学生:“这棵植物是活的吗?它有叶吗?它是绿色的吗?”通过这 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 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
13、明植物是“活”的。3 .活动二:出示春、夏、秋、冬四季苹果树的变化的图片,指导 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苹果树,说说同一棵苹果树在不同的季节 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苹果 树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苹果 树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 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三、学生交流谈论:1塑料花不是“活”的,让学生说说理由。2我们为自己种的植物做了什么?四.老师总结:植物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作业设计:师生共同完成活动手册P5的活动记录。板书设计:5.植物是“活”的吗有颜色能开花会长叶有颜色
14、能开花会长叶植物是活的需要阳光会长大有果实6校园里的植物教学内容:6.校园里的植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 特征和名称。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3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2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保护植物的意识。3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教学重点: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教
15、学难点: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师准备:一些植物的图片、资料或者实物和课件。课时: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1 .教师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问学生,“你们见过这种 植物吗?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在哪里见过它?”教师适时介绍植物 名称,帮助学生梳理植物各个局部的特征。2 .教师再出示一张学生种植的植物的照片或植物实物,请学生 观察和描述。这时教师初步形成班级记录表。记录内容可包括学生 说到的叶、开花、有果实等,他们知道的植物生长的地点,例如墙角、 墙上、池塘里等,以及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等。二、观察校园里的植物1.引导学生讨论应做的准备
16、和考前须知。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共识:注意安全,不能边走边画,安全保管铅 与思考性也会缺乏,今后要在这几方面多多强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引导学生知道身边常见植物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简单分类以及 用途。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不同植物的叶子的大小、形状及颜色的不 同。2 .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认识一些简单的比拟与测量的方法,了 解生活中常用的尺子、体温计、温度计、卷尺、卡尺等不同的测量工 具。学习制作测量纸袋,学习用测量纸带来测量物体的长度。过程与方法:1 .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2 .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3 .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
17、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4 .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5 .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 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6 .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 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局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欲望。2 .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的意识。 笔。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提出要求:活动时,小组一起行动; 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听到老师的集合声要及时回来;注意不 拔起、采摘或伤害植物。2.首先把他们带着到
18、事先确定的一棵植物前,组织学生围在一 起进行观察,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 观察、记录活动。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安全,并巡回指导,答疑解 惑。三、交流展示:1 .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 有序回到教室。在学生提供观察和记录结果时,邀请学生上台展示, 描述自己画下来的植物的特征,说一说这棵植物的名称以及在哪里 找到的植物,还有哪些新的发现。2 .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会在语言表达上有所缺乏,教师需要 不断追问、引导:”这棵植物长在哪里?这棵植物长了些什么?叶有什 么特征?这棵植物开花了,以后会怎样变化呢?”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 的回答,并补充在班
19、级记录表中。最后教师设疑:在观察和记录的过 程中你们还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四、教师小结:校园里的植物既净化了空气,又美化了校园, 我们应该保护它们。五、作业设计:师生共同完成活动手册里P6、P7的表格和评价 表。板书设计:6 .校园里的植物校园里有丁香、小白杨、杏树不拔起、不采摘、不伤害植物比拟与测量第1课在观察中比拟教学内容:在观察中比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引导学生明白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 较。2 .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观察和比拟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学习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拟物体。2引导学生学习尝试用排序的方式
20、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3.培养学生对探究过程与方法的反思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2 .引导学生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3 .了解观察和比拟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学生准备:每组四只恐龙模型等(要求:长短不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最好是缩放比例相同的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拟物体。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 并与同学讨论、交流。教师准备:课件。课时: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1 .情境导入,创设侏罗纪公园情境,允许学生即
21、时表达所见所闻。2 .聚焦问题。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教师提问:“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 ”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3 .揭示课题:在观察中比拟二、引导学生探索:比拟恐龙模型的大小1 .让学生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它们排序。2 .提出探究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拟方;每 人都要及时记录比拟结果。3 .引导学生比拟恐龙模型的大小:学生进行观察比拟,教师观察 学生的比拟过程,提醒学生 把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教师要将 学生比拟结果中有代表性的内容记录到黑板上。4 .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有几种比拟结果?关于恐 龙的大小排序,小组内能
22、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更准 确?三、学生交流讨论:1 .汇报: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拟方法,同时说出比拟结果。2 .引导学生总结: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比拟恐龙的大小?我们该怎 样描述比拟结果?(1)个别学生发言:自己是如何比拟恐龙的大小的?(2)全班学生交流讨论,找出不同的方法。3.教师总结:不同的观察和比拟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不 同的比拟方法,比拟的标准是不同的,比方长短和高矮,所以结果不 同。四、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完成P8页比拟的表格:给恐龙模型排队:从高到矮:1 2 3 4从长到短:1 2 3 4从胖到瘦:2 431第2课 起点和终点教学内容:起点和终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
23、力:1 .让学生知道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拟的基础。2 .引导学生明白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过程与方法:1 .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2 .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3 .让学生掌握测量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 识。4 .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开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2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3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4 .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学习用纸带测量。教学难点: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
24、录和组织信息。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课时: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1 .游戏导入。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2 .问题聚焦。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 ”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3 .揭示课题:起点和终点二、活动探索:纸蛙跳远比赛1 .体验纸蛙跳远。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 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 ”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 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
25、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2 .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那么。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 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拟。为了方便,我们 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拟。老师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 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 终点线。全班要统一标准。3 .纸蛙跳远比赛。(1)老师发材料,分小组活动。(2)教师需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确实定提醒他们 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3)学生自己练习。4 .谁的纸蛙跳得最远。比拟自己纸蛙三次
26、跳远的距离,确定最远的一次作为自己纸蛙的 跳远距离。比拟小组成员的纸蛙,确定“哪只纸蛙跳得最远”。要求对齐起 点,然后比拟终点。张贴各小组的纸带,让学生观察、比拟“谁的纸 蛙跳得最远”,评出全班跳得最远的纸蛙。三、全班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可以提问:“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最远?你是怎么知道 的?”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结论。接着可以提问:“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它为你提供了有关 纸蛙跳远的什么信息? ”“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吗?你是怎 么知道的? ”“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 ”教师在 比拟中需反复提醒:对齐起点确定终点。四、贴纸带让学生把纸带粘贴在学
27、生活动手册上。五、展示活动:用同样大小的纸折一个飞机,看看谁的飞机飞得远。第3课用手来测量教学内容:用手来测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测量可以量化比拟结果。2 .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3 .知道“挂”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挂要首 尾相连。过程与方法:1 .引导学生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2 .引导学生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3 .引导学生用观察、比拟的方法找出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 之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开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2 .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3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4 .意
28、识到细致的一挂一挂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教学重点:知道“挂”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挂 要首尾相连。教学难点: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一个胶棒教师准备:课件课时: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揭示课题。1 .问题引入。从生活入手,说明我们不仅要比拟,有时还需要 测量。测量有许多工具,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教师可以 追问:“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能当作测量工具呢?你怎么用它测量 的?”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回答。2 .聚焦主题。教师可以用课件介绍,用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 作为“一挂”来测量长
29、度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沿用至今。本课的 活动主题就是用我们的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二、探索活动:测量桌子的高度1 .预测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挂。让学生观察桌子的高度,再观 察手指一挂的长度,最后做出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挂的预测。2 .请几位学生演示测量桌子高度的方法。向学生指出,每次都要 用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来测量;一挂的指尖与下一挂的指尖 必须紧紧相连;在一推与一技相连处要画线作为记号。随后请学生谈 谈测量的体会。3 .匹配一条测量纸带。向学生说明为了便于在测量中做记号, 我们要用一条纸带匹配桌子的高度。注意提醒学生确定起点和终点, 桌子的高度要一致。4 .测量纸带的长度。先讲解探究步骤
30、,发材料。当学生测量纸带 的长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提醒学生注意:用相同的手指测 量;一挂的指尖与下一挂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在纸带上写上姓 名、日期。5 .展示纸带,观察测量结果。需要选择几条有代表性的纸带,把 纸带对齐黑板的红线(代表地面)粘贴好。3 .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4 .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 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5 .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开展探究周围事物 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知道身边常见植物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简单分类以及 用途。
31、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不同植物的叶子的大小、形状及颜色的不 同。2 .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认识生活中常用的尺子、体温计、温度 计、卷尺、卡尺等不同的测量工具,初步了解它们的测量方法。教学难点:1 .学习制作测量纸袋,学习用测量纸带来测量物体的长度。2 .培养学生在科学实践活动中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 现和提出问题。3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以及和同学合作交流的习惯。教学课时:13课时三、组织学生讨论:1 .请学生先观察一会儿纸带。2 .提问:“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你是如何知道的?” “是什 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一样的呢? ”“比拟纸带上的挂的标记,它们 有什么不同? ”3 .引导学生从实验
32、的每一个步骤去反思。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 己的看法。学生的看法可能包括:用纸带匹配桌子高度时可能出现误 差;没有使用同一根手指测量;不能很准确地做到一挂紧连着一挂; 很难做到每一挂的长度都相同;每个人的手指长度不一样,有些同学 手指长,有些同学手指短。4 .教师小结:人手作为一种测量工具,一般都是以挂作为测量单 位。但由于人为的原因,存在一定的误差。四、拓展与思考1 .请学生课后思考:测量时,怎么解决测量单位长短不同,用脚测 量自己家的房间宽度,用手测量自己家的家具长度。2 .完成P10页活动手册的拓展活动。第4课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内容: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引导
33、学生明白我们除了可也用手作为测量工具外,还可以有多 种多样的测量方法,如小棒、橡皮、书本等。2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在课堂上积极动脑的好 习惯3 .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过程与方法1 .引导学生在测量学习事物的长度学习观察和比拟的方法。2 .引导学生尝试使用手中各种各样的物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 基本的方法。3 .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2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3 .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
34、的方法。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每小组一块橡皮(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小棒、40 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 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用的班级记录表。教师准备:课件课 时: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1 .复习导入。使用课件出示第3课用手来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 度的数据,设疑:我们能不能还可以用其它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长度 和高度?2 .学生思考,同桌位商量方法。3 .分小组汇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方法,其他同学 考虑行不行,老师一一把合适的方法罗列在黑板上。4 .发布活动任务:我们就用橡皮、
35、小立方、小棒、铅笔盒、书本 来测量桌子的长、宽和高。二、探索活动:测量桌面的长、宽和高。1 .指导学生分组首先用小棒测量自己桌子的长、宽和高,并做好 记录。2 .分小组进行汇报,老师把各小组的测量结果都写在黑板上。3 .提问:你有没有从这些数字中发现什么?4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每个小组测出的都不一样。5 .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分别用书本、回形针、小立方体测量桌子的长、宽和高。三、讨论交流:1 .老师提问:为什么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长、宽和高, 结果会不一样?2 .学生讨论,个别回答。3 .老师总结:由于用来测量的物体,同学们在测量时产生了一定 的误差,所以结果不太一样。四、布置课外活
36、动用不同的物体测量家里的沙发、床或学校的黑板、窗台的长度。第5课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内容: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 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2 .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 计数,也更准确。3 .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过程与方法1 .引导学生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2 .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小立方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 法。3 .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2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3
37、.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小立方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 方法。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每小组一块橡皮(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小棒、40 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 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用的班级记录表。教师准备:课件课时: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1 .复习导入。使用课件出示第4课用不同物体测量桌子高度和桌 子长度的数据,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长。然后指出,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 量的数值不能比拟,所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2 .统一选择测
38、量标准物。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介绍标准 物。提问:“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呢? ”发标准物。学 生观察标准物后,尝试测量桌面的长度,然后小组讨论。3分小组汇报。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教 师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 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比拟小,可以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问题, 测量数据的误差也会比拟小。小立方体的缺点是,如果只用一个小立 方体的话,测量会很慢,首尾相连很难做到准确。二、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1 .预测桌面和讲台的长度。学生观察桌面、讲台和小立方体,然 后做出预测并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2 .教师提问:“用一
39、个小立方体测量会很慢,有什么好方法吗? ” 也可在学生测量 遇到问题后再问,增强学生的感悟。如班级学生人数 较多,减小组织教学的难度。学生回答后,上台演示。十个小立方体 一组,用透明胶带连接起来。3 .教师提问:“讲台只有一张,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有什 么方法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纸带、棉 线等)。4 .测量桌面和讲台面的长度。分发材料,学生分小组动手测量。教师观察学生测量,提醒考前须知。用小立方体制作更长的测量 工具时.,小立方体 之间要紧紧挨着,不能有缝隙;测量过程中也要做 到首尾相连;重复测量三次;把数据 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5 .汇总数据。在黑板上展示班
40、级记录表,学生上台填写数据,或学 生汇报后由教师填写。三、布置课外活动用小立方体又快又准确地测量家里的沙发、床或学校的黑板、窗 台的长度。第6课做一个测量纸带教学内容:做一个测量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测量纸带具有更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可以替代小立 方体进行测量。2 .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3 .在教师指导下,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过程与方法:1 .在教师指导下,依照制作测量纸带的步骤进行制作。2 .引导学生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2 .体会工具的改进给人们测量带来的便利。3 .认识
41、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增 强了人的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教学难点:能制作出自己的测量带。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印有小方格的纸假设干、十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 明胶带、一支标记笔、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塑料桶测量带课 时:一课时课 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1 .教师可先询问学生,他们是否用小立方体完成了课外测量活动 以及他们是如何测量的。实物展示十个连接起来的小立方体和一个小 塑料桶,提问:“我们该如何测量这个小桶的边沿长度呢? ”学生进 行小组讨论和汇报。2 .教师小结: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制作一条可以卷的测
42、量纸带, 这样的测量纸带可以弯曲,可以测量不规那么的物体。3 .今天我们来制作自己的测量带,并用它来测量物体的周长。二、制作、测量。1 .介绍如何制作测量纸带。(1)展示并介绍工具和使用的材料。(2)介绍制作步骤和考前须知:每段纸带首尾要相连;粘接时, 纸带要直;用数字做标记;写上姓名和制作日期。2 .学生制作纸带。教师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个别辅导有问题的 学生。3 .用测量纸带测量物体。先测量书的长度。填写活动手册。再测量小塑料桶边沿的长度。先让学生观察小桶,预测小桶底部 边沿的长度,然后测量并将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注意 帮助在测量时读数困难的学生。三、讨论交流:1 .引导学生观
43、察数据。2 .老师提问:测量纸带与小立方体相比,有哪些好处?3 .学生分组讨论,个别说说,其他同学补充。4 .老师总结:测量带可以测量圆的物体,比手、小立方更轻,方 便携带、能快速读出测量数值、不用数小立方体的个数、比用小立方 体测量更准确。四、布置课外活动使用测量纸带测量更多你想测量的物体,建议测量前先预测,再 实测,并比拟预测,和实测的结果。第7课比拟测量纸带和尺子教学内容:比拟测量纸带和尺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让学生知道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统一标准 是非常有意义的。2 .引导学生了解尺子与测量纸带是两种测量工具,有许多相同与 不同之处。3 .初步掌握尺子的使用方法
44、。过程与方法:1 .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或图画初步描述尺子与测量纸带的特 征,并与同伴讨论和交流。2 .细致观察并比拟尺子与测量纸带的异同。科学态度目标1 .开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2 .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进度安排(2017-2018 学年度)周次.具体教学内容安排课时1学生入学教育121.我们知道的植物13植2.观察一棵植物143.观察叶154.这是谁的叶16国庆放假75,植物是“活”的吗18物6 .校园里的植物19L在观察中比拟110比期中考试112.起点和终点112较3.用手来测量113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114和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45、1156.作一个测量纸带116测7.比拟测量纸带和尺子13 .愿意提供与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4 .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和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5 .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增 强了人的能力。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尺子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能用语言或图画初步描述尺子与测量纸带的特征,并与同 伴讨论和交流。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测量纸带、一把塑料尺、一条软尺、一个橡皮、学生活动 手册。教师准备:课件 测量纸带、一把塑料尺、一条软尺、一个橡皮课 时:一课时课 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 .老师演示引入尺子,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或使用尺子的经 历。视频播放生活
46、中人们使用各种尺子的情境,介绍世界各地统一使 用相同标准单位的尺子,这样使测量结果有可比性,便于交流和使用。2 .明确任务。老师:今天我们来观察和比拟测量纸带与尺子,看看它们有什么 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二、探索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和比拟尺子与测量纸带。(1)分发材料:塑料尺、软尺和制作的纸带。(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观察、比拟结果,教师用课件辅助 学生交流。2 .引导学生用尺子测量物体。(1)教师使用课件介绍尺子的使用方法:把尺子的0刻度线和物体的一端对齐;读出尺子上与物体 另一端对应的刻度;介绍如何读数。(2)请学生示范测量并读出长度。(3)学生分别使用尺子和测量纸带测量橡皮和桌面的长度,并记 录测量结果。教师需要帮助测量有困难的学生。三、学生交流讨论:1 .教师提问:“尺子和测量纸带相比,有什么好处? ”2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3 .老师小结: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统一标准 是非常有意义的。尺子与测量纸带是两种测量工具,有许多相同与不 同之处。拓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