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文学常识(复习策略+考点梳理)-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复习策略+考点梳理+重点强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七 文学常识(复习策略+考点梳理)-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复习策略+考点梳理+重点强训.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复习策略+考点梳理+重点强训专题七文学常识复习策略文学常识的记忆方法枚举名家,略览名作,出入各派,这些都是文学常识考查的范畴。除此之外,中考语文 容易出现的文学常识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典故,也涵盖一般的人 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知识点之琐碎,细节考究之精准,对备考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 难点。面对繁冗复杂的问题,要学会找到巧妙的方法解决。一、四字口诀法。1 .先秦诸子,孔孟荀卿。论语孟子,四书列名。老庄无为,道德逍遥。屈子 楚辞,九九离天。2 .汉代文赋,首推贾谊。刘向司马,战楚史记。班固汉书,断代开启。3 .魏晋建安,三
2、曹领先。父有乐府,神龟蒿观。曹丕燕歌,典论批评;子建七 步,五言奠基。4,初唐四杰,卢骆王杨。山水田园,王维浩然。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之涣昌龄,高适 岑参。李白浪漫,蜀道进酒;杜甫写实,三吏三别。唐宋八家,韩柳三苏,欧王曾巩,古文 复兴。5 .元曲四家,郑关白马;悲剧四部,赵汉窦梧。明清小说,三水西红。6 .鲁迅全集,著作颇丰。小说有三,彷徨呐喊,旧事新说,故事新编。中学 课本,除了祝福,皆入呐喊。散文一部,朝花夕拾,另加野草,略带诗体。杂 文十六,热风与坟,华盖二集,而已三闲,再多二心,南腔北调,伪 自由书,准风月谈,三且二集,文学花边。二、歌谣诵读法。1 .先秦文学。先秦文学有两源,现实主
3、义和浪漫。诗经分为风雅颂,反映现实三百篇(305篇); 手法牢记赋比兴,名篇硕鼠与伐檀。浪漫主义是楚辞,离骚作者为屈原。先秦散文有两派,“诸子”、史书要记全。儒墨道法属诸子,各有著作传世间;儒家论 语及孟子,墨家墨子见一斑;道家老子及庄子,法家韩非著名篇。历史散文有两体,分为“国别”和“编年”;前者国语、战国策,后者春秋与 左传。2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2,比照映衬,寓情于景。天净沙秋思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 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比照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藤、树、桥、 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 深
4、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的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 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形成鲜明对照。作者寓情于景,借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这些有形、可感的事 物来寄托无形、抽象的羁旅之思、思乡之愁。第二单元第5课秋天的怀念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 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假设琴弦务虚笔记,散 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其中,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人。作品风格清新、 温馨,富有哲理,属于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
5、 就奖。写作背景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史铁生二十一岁 的时候,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双腿瘫痪。在精心照顾他的第六个年头,年仅四十九岁的 母亲因肝病早逝。他在许多作品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可以说,他的成长之路,是母亲以生 命为代价铺就的。秋天的怀念便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主题概括秋天的怀念讲述了一位身患重病的母亲忍受着病痛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 双腿瘫痪的儿子的故事,歌颂了伟大,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地怀念之情和愧 疚之情,以及正确面对生活的残缺遗憾,勇敢地“好好儿活”的决心。写作特点L深沉含蓄,细节感人。作者内心的情感本是汹涌澎湃、痛彻肺腑的,
6、但文章的表达语 调却显得平静内敛,没有直接抒情、咏叹呼号的句子,文章的感人力量全来自那些不事渲染、 本色呈现的细节。从文中诸多细节可以看出,作者的母亲,不仅疼爱孩子,无比细心地呵护 孩子,想方设法为病痛与绝望中的“我”寻找宽慰,而且深深地理孩子。她以强大的毅力克 制自己内心加倍的痛苦,耐心地等待儿子走出心灵的阴霾,获得面对生活的力量。作者虽然 也有脾气暴躁、极不耐烦的表现,但内心深处仍然能够感受到母亲的关怀,比方知道母亲“” 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时过境迁,更为自己当时“一直都不知道母亲 的病情,“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而悔恨不已。通过这些,不仅表现了伟大、无私 的母爱,
7、也表达了儿子对母爱的深切感怀。2.张弛有度,富有节奏。文章第1段详写了一个激烈的场面;第2段情绪陡然一落; 第3段又是一个略微轻松的节奏;第4段独句成段,紧承上文,让前文的情绪戛然而止;第 5、6段用最简洁的表达,讲出心中最深、最痛、最不愿提及的诀别;第7段那么是在痛定之 后再回味反思,意味悠长。文章营造的张弛节奏,与作者内心的情感状态到达了和谐一致。第6课散步作者简介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名:周平安、章大明。1982年 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著有小说集诗礼人家(曾获四 川文学奖)、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写作背景散步选
8、自198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作者写此文之前,确实有一次全家三辈 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里面的真人真景及局部真事也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但作者当时并 没有产生创作动机。1985年,作者从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在美国人 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而在美国这是不可想象的。作者听 后感慨不已:我们的传统美德被外国人如此看重。于是,作者开始重新审视这份看起来很普 通的浓浓亲情表达出的价值,写作的念头就此产生了。主题概括散步主要讲了祖孙三代一家四口人初春在田野散步的事情,生动地展示了这一家人 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表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9、。写作特点1 .选取平凡小事,以小见大立意。选取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常的题材,来表现具有深刻社 会意义的主题,这种写法就是以小见大立意法。散步写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 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者选取“散步”这一生 活侧面,表现出那种对人类社会的繁衍、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道德、情感,用的是“以小见 大”的写法。2 .语言朴素亲切,却又精心营构。除了两处景物描写,本文没有多少形容词和细致描摹, 多用短句,仿佛拉家常;但假设干语句简约而耐人咀嚼。例如第2段:“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 点头
10、,便去拿外套J这几个短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充分显现出来,母亲的老迈、顺从, 儿子的诚恳、孝顺,跃然纸上。3 .散步一文语言的另一特点,表现在多用对称句上。例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 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个句子把母子关系回溯到几十年前,幼童的柔弱乖顺、 老人的孤弱依赖、生命的轮回之感尽在其中,令人读来不能不为之动容。本文的语言,还有 大词小用中见幽默的特点。第7课散文诗二首金色花作者简介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作家。1913年,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亚洲人。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长篇小说沉船戈拉,诗集吉檀 迦利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剧本摩吉多塔拉
11、邮局红夹竹桃等。泰戈尔 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于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写作背景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郑振铎译,略有改动。金色花是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是他中期的作品。20世纪初的几年, 是泰戈尔个人生活中最不幸的时期。1902年,他的妻子逝世。后来,他的一双儿女又相继 天亡。正是在这悼亡伤逝的悲哀日子里,他怀着对孩子深厚的慈祥,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和对 “理想世界”的追求,凭借对儿童心理深刻的理解与善于用儿童无邪的眼睛和心灵来观察自 然,感受生活的特点,写出新月集这部充满童稚的想象和纯真的情感的诗集。主题概括金色花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
12、生发想象,描绘孩子与母亲嬉戏的画面,表 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爱,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写作特点1 .想象丰富,富有情趣。金色花是以一个活泼、淘气、可爱的孩子的口吻写的。一 开始这个孩子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为什么要长在树的高枝上呢? “为 了好玩。”这样的回答完全符合儿童的逻辑。当母亲寻找他时,他“暗暗地在那里匿笑”,竟 “一声儿不响”,顿时,一个顽童形象便跃然纸上了。最后,当母亲询问他到哪里去了时, 他说:“我不告诉你,妈妈。”也只一句,就将孩子的淘气描写得淋漓尽致。2 .以花喻人托,物言情。托物是手段,言情才是目的。这首散文诗借助丰富的想象,把 儿童想象成一
13、朵金色花一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按时间顺序叙写了一天里孩子与母亲的三 次嬉戏,在亲热的气氛中,使读者感受到的是纯真的母子之爱。本文就是借“金色花”(孩 子的化身)来表现神圣的母子之爱。那金黄的色彩,正映射着母爱的光辉。荷叶母亲作者简介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散 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等。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 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写作背景荷叶母亲选自往事(一)一一生命历史中的几页图画(冰心全集第一册, 海峡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作者用副标题“生命
14、历史中的几页图画。 准确地概括了往事(一)的内容。往事(一)内容丰富多彩,从细微处落笔,抓取生 活中的片段,表现了 “母爱”“童真” “自然”三大主题。荷叶母亲就是一首很典型的 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主题概括荷叶母亲由雨天里荷叶荫蔽着红莲,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与关爱,歌颂了伟 大的母爱,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激。写作特点1 .托物“言情”,联想、想象丰富。写雨中荷叶遮蔽莲花,作者受到触动产生联想,想 起母亲保护儿女的情景。托莲花抒真情,表达了对母亲保护儿女的感激之情。2 .语言朴素亲切,却又精心营构。作者以清丽的笔调,描述了雷雨之日的一朵红莲被风 雨打得左右倾斜,红莲旁的一个大荷叶倾
15、侧覆盖在红莲上,无惧无畏地守护着红莲,正如母 亲呵护着儿女一般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由衷的感激和爱恋之情。平实中蕴含真情,让人回 味无穷。第8课 世说新语二那么咏雪作者简介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文学家。自 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土,组织编写了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六 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主题概括咏雪借谢太傅在家中与子侄辈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镉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 时也透露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写作特点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文章开头短短十五个字,却涵盖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可 谓精练之
16、至。咏雪只是客观地将谢家儿女咏雪一事的始末写出,作者并没有直接说明自 己的态度,只是在结尾处补充交代了谢道福的身份,而作者的意图就蕴于这简洁的表达之中。陈太丘与友期行作者简介陈太丘,即陈庭(shi) (104186或187),字仲弓,东汉颖(ying)川许县(今河南 许昌东)人。曾任太丘长。太丘,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北。“期”是“约定”的意思。 标题的意思是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概括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主题概括陈太丘与友期行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驳斥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的故事, 表现出陈元方小小年纪就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时告诫人们做人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写作特点1 .剪裁合理,详略
17、得当。本文在情节安排上剪裁合理,详略得当。文章有意省略了陈太 丘等待友人的经过,重点记叙了元方与友人的对话,刻画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有力地表 现了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文章的主旨。2 .语言精练,形象鲜明。文章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面对父亲友人的 “骂父”,陈元方据理反驳,有理有据,毫无畏怯之态。最后元方“入门不顾。一个动作, 就将他率真、正直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三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 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
18、石。19271935年期间的杂文,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 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代表作有小说 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热风 坟且介亭杂文等。写作背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 北平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 邀请而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他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 写下了这篇散文。文章最初发表在1926年1
19、0月10日莽原半月刊上,副标题是:“旧事 重提之六: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文章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本散文 集中。主题概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对自然 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活泼、自由快乐的心理。写作特点1 .思路清晰,层次清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分为“百草园局部”和”三味书屋 局部”,中间用第9段过渡,文章思路清晰,层次清楚。例如,写百草园中的景物,从整体 写到局部,从春夏秋写到冬,或按空间顺序,或按时间顺序,使景物多而不乱,多姿多彩。2 .语言准确,生动传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语言特点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形 容词运用得贴切,动词
20、运用得精妙,句式运用得精当。如用“碧绿”修饰“菜畦”,用“光 滑”修饰“石井栏”,用“高大”修饰“皂荚树”,用“肥胖”形容“黄蜂”等都表达了形容 词运用得准确贴切。又如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这一系列连贯的动词,准 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从捕鸟的过程中透露出儿童捕鸟的兴奋、惊喜之情,显示了 动词运用的精妙准确。第9段中,用“我不知道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总而 言之”这一句式,既起到了过渡作用,又表现出少年鲁迅告别百草园时的依恋心情,体 现了作者句式运用得十分精当。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作者简介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1964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 章”
21、。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故事走出黑暗等。写作背景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李汉昭译。海 伦凯勒一岁半时患了一场重病,失去了常人与生俱来的视觉和听觉,甚至无法说话。从此, 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寂静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海伦凯勒能够走出黑暗,并有那么 高的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顽强毅力外,与她的老师莎莉文的悉心教导是分不开的。为了表 达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恩和怀念之情,海伦凯勒写下了此文。主题概括再塑生命的人通过表达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事物的过程,表现了莎莉文 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表达了 “我”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和敬爱之情。写作特点1条理清晰,过渡
22、自然。作者巧妙地运用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使文章结构流转自如, 疏密有致。“我”的活动贯穿全文,以“我”的感受来刻画人物,展开描写,行文自然流畅。2.语言质朴,感情真挚。作者以朴素的语言写出了莎莉文老师对自己一生的影响,表达 看似平实,却让读者感受到了字里行间涌动的深情。文章几乎看不到作者直接抒情的内容, 但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对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第11课 论语十二章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限(zo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 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圣人”。他 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得春秋加以
23、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 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主题概括这十二章语录主要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意在启迪我们: 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定、理想远大。写作特点1 .语言简洁,生动传神。每一章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但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 辞手法,使用“乎” “矣” “也”等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于人的神 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句式的变化也很生动:有的是排比、反向句,对弟子进行耐心 的启发;有的是对偶句,从正反两方面道出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有的是以感叹句来说明自己 的志向和追求。2 .思想深刻,富有哲理。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谦虚
24、好学、求学为乐的学习态度,温故知 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老实守信、厚道重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影响至今,成为现 代人做人和学习的基本准那么。这十二章的各章语录都可以算作格言,这些格言具有简练晓畅、 寓意含蓄、富有哲理的特点。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成就比较高:“乐府双璧”人称赞(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建安文学推“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田园鼻祖是陶潜,“采菊”遗风见节操。史记 首开纪传体,号称“无韵之离骚”;班固承续司马懿(司马迁),汉书断代创新招;贾谊 雄文过秦论,气势酣畅冲云霄;“出师”二表真名世,桃花源记乐道遥。辞赋盛行多 空洞,张衡二京似惊涛。文学批评也兴起,文心雕龙真高超。骈文
25、追求形式美,小 说初期尚粗糙。3 .唐代文学。唐代鼎盛气如山,“初唐四杰”不平凡:王杨卢骆创格律,律诗、绝句要记全。浪漫 诗人推李白,一路高歌蜀道难。现实主义有杜甫,“三吏” “三别”不一般。乐天倡导 新乐府,“琵琶” “长恨”留名篇。田园诗派有王孟,高、岑诗歌唱塞边。中唐李贺多奇丽, 贾岛“推敲”传世间。晚唐崛起“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此后衰败如尘烟。韩柳古文 创新体,阿房宫赋唱千年。唐代传奇已成熟,代表作推柳毅传。4 .宋代文学。宋代文学词泱泱,分成婉约与豪放。柳永秦观李清照,风花雪月多感伤。苏轼首开豪放 派,“大江东去”气昂昂;爱国诗人辛弃疾,“金戈铁马”势高扬。三苏王曾欧阳修,继承
26、韩 柳写文章;范公作品虽不多,岳阳楼记放光芒。南宋诗人陆放翁,示儿犹念复家邦; 人生自古谁无死?后世感怀文天祥。编年通史第一部,资治通鉴司马光。梦溪笔谈小 百科,作者沈括美名扬。5 ,元明清文学。元代散曲分两种,小令、套数各不同。杂剧代表四大家,成就首推关汉卿;窦娥悲剧传 千古,人物形综最柱明;目余二家知马口(关光祖、马致远.口木朴)还有西困留拿 名。明清戏剧称传奇长生桃花牡丹亭。长篇都是章回体,“三水西红”是高峰。儒林外史 不能忘,聊斋志异多流行。尚有短篇拟话本,编订“三言“冯梦龙。方苞开创姚幕继, 散文流派叫桐城。清末大家龚自珍,己亥杂诗劝天公。三、纵横结合法。古今作家生活时代不同,从而形
27、成纵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又有各自的.特点,从 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将这些纵横联系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在脑中形成几条线或几个面,是 一种快速而牢固的记忆方法。如果能据此自己动手制作几张图表,印象就更加深刻了。如对 考查频率较高的鲁迅作品,就可以按作品发表先后为序纵向列表,然后对每篇再做横向的了 解。四、特征记忆法。即抓住文学常识在外部的共同特征进行快速记忆。1 .关于“最”或“第一”的,如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最早的散文集尚书,最早的诗人屈原,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等。2 .关于“数字”的,如明末凌濠初的“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明末冯梦龙
28、的“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四书”:论语、孟 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六书”:象形、指事、 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建安七子”: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场和刘桢;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又如“九歌”、 “九章”、“十天干”、“十二地支”、“十三经”、“二十四史”等。五、归纳记忆法。即在分类的基础上把某些有相同点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L按标题归纳,如有“记”字的文章按时间先后可归纳为:桃花源记、小石潭记、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登泰山记、病梅馆记。3 .按题材
29、归纳,如范进中举、孔乙己都取材于受封建科举制度迫害愚弄的日知识 分子。4 按文体归纳,把同一体裁的作品,不管古今中外,初中高中,全部集中在一起复习, 既有利于文体知识考试,又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各类文体的写作特点。5 .按流派归纳,中学课本中涉及的文学流派主要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另外,诗 词方面,也出现了 “婉约派”、“豪放派”等流派。6 .按作家字号、别称、官职归纳,如白香山、柳河东、杜拾遗、诗仙、诗圣、太史公、 异史氏等。六、修辞记忆法。常用的有谐音、双关、比照、押韵等方法。如比较司马光和司马迁,可加深认识二人的 生活时代与作品;比较秋声赋和秋色赋,一篇写“声“,使人想起欧阳修与小童夜里
30、 听秋声之情景,另一篇绘“色”,使人想到峻青对所看到的美景的描述。比较祥林嫂、林道 静、繁漪,比较李逵、鲁达、张飞,比较鲁四老节、赵太节、赵贵翁,比较葛朗台、泼留希 金、夏洛克等,会让人发现许多有趣的东西,还何愁记不住他们呢? 七、重点记忆法。有的文学常识关键在某一要点,抓住要点,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教材所选鲁迅的 假设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假设记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都出自呐 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八、轶事记忆法。不少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或留下有趣的轶事。如程门立雪、屈原投江、曹植七步 诗、王安石变法、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高尔基当面包师傅等,如记住这些颇有趣味的材
31、料,其作家的生平也就容易掌握了。九、联想记忆法。如提到荀子,就联想到韩非子、孟子、墨子、庄子、老子、孙子和列子;由战国策的国别体联想到史记的纪传体和资治通鉴的编年体;复习鲁迅作品,就联想到论 鲁迅、鲁迅的精神、唐强的琐忆。考点梳理考点:文学常识第1课春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其散文朴素缜密, 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真情实感,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 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著有诗文集踪扫码识作著迹, 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散文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写作背景春选自朱自清全集第四卷
32、(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略有改动。1927年 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一一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 “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能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 作者写此文时,已没有创作初期淡淡的哀愁情调,而是鲜明地表达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 绪。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春描写并讴歌了一个蓬勃的春天,对春天进 行田园牧歌式的抒情,是当时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主题概括这篇写景抒情散文,以优美的语言,细腻地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迎春图五幅图画,描写出春回大地的景象,表现了春天里自然万物勃发的生命力,表达了对
33、 春天、对生活的热爱。写作特点1 .诗情画意,情景交融。作者描绘春天,先是粗笔勾勒背景,然后用细致的笔触,工笔 细描春天的景物。草、花、雨、人,形色态势各异,作者信手拈来,让读者倍感赏心悦目。 即使是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作者也能妙笔生花,从触觉、嗅觉、听觉等方面,写出其声其 味,饱含喜爱和赞美之情。2 .语言生动,修辞多样。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如为了防止抽象表达,不说“春天来了”, 而说“春天的脚步近了”,变抽象为具体。文中大量运用比喻,有的突出景物的色彩,有的 强化动感,都很精彩。还运用拟人、排比、引用,反复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第2课济南的冬天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
34、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有“人民艺术家” 之称。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 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风气及运用的群众语言,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主要作品有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 辈子,短篇小说断魂枪等。写作背景济南的冬天选自一些印象(四、五、六、七)(老舍全集第十四卷,人民文 学出版社1999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略有改动。老舍1930年7月来到山东,先后在济 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七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 二故乡二本文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
35、任教时写成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 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发表在齐大月刊第一卷第六期(1931 年4月出版)。此文虽是节选,但能独立成篇。主题概括这篇写景抒情散文紧紧围绕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主要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山、水 景色,呈现给读者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暖的济南特有的动人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 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写作特点1.层次清晰,中心突出。作者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以“温睛”为线索贯 穿全文。开头通过比照总结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紧扣“温睛”这一特点,分写 济南冬天的山、水;最后总结全文,抒发喜爱、赞美之情。这样布局使得文章层次清晰,中 心突出
36、。2,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有 时直接抒发感情,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蕴含着“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 济南”的情意。有时创设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 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等,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时虚 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等, 不但写出了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之情。3,抓住特点,妙用修辞。本文在写景中,抓住了济南冬天山水的独特之处,多用比喻、 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意味无穷。比喻,如把济南周围的
37、小山 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 水晶”,无一不小巧秀丽,用来比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处的。拟人,如 把济南老城说成是“暖和安闲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 得很有温情,“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把夕阳斜照 下呈粉色的薄雪,比较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说“把终 年储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 儿呢”等,这些都表现出了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第3课雨的四季作者简介刘湛秋,193
38、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诗人,翻译家。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 手法新颖洒脱,立足于表现感觉与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著有诗集生命的快乐 无题抒情诗人爱情风景,散文诗集遥远的吉他,论文集抒情诗的旋律,译 著普希金抒情诗选等。写作背景雨的四季选自散文1989年第4期。略有改动。刘湛秋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 被海内外文坛誉为现代山林文学的代表。他的文字自然、亲切、优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 一色一声,他都能轻松道来。雨的四季是作者的精心之作,也是新时期的散文名篇。 主题概括雨的四季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对四季的雨进行描绘,展现了四季的雨 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
39、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与礼赞。写作特点1 .语言精练,灵动感人。雨的四季的语言非常精练,寥寥数语就使景物的特点跃然 纸上。如写春雨时,“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写出了春雨的润泽,让人一下 子想到春雨过后树芽萌发、清新迷人的景致。写夏雨时,“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身上的 干爽,可光头浇、洗个雨澡更有滋味”,一个“浇”字写出了夏雨的磅礴、迅疾,读来让人 觉得酣畅淋漓。作者说秋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将秋雨沉静、端庄的独特魅 力描写得细致入微。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让文中景致更加真实可感。2 .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文章开篇点题,直抒胸臆,总写“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 雨,我
40、都喜欢,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概括了雨 的总体特征一一美。接下来作者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对雨进行了分别描绘: 春雨清新、润泽、甜美,夏雨热烈、粗暴、奔放,秋雨端庄、沉静、深情,冬雨自然、平静、 纯洁。最后,以一句“啊,雨,我爱恋的雨啊”再次抒发对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同时也照 应了开头。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这条感情线索贯穿全文,思路特别清晰,“总一分一总”的 结构非常严谨,可谓行文之典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ao)县人(今安徽省亳b6州),东汉末年政治家、 军事家和诗人。其诗气势雄浑,慷慨悲壮,是文
41、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蓄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写作背景观沧海选自曹操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 章。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剩余 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主题概括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自 己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写作特点1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全诗没有直接抒情的诗句,而是把情完全包含在景物描写中。 描写海上实景,写出了大海的辽阔与壮美,透露出诗人对大海的赞美;
42、写虚景,通过奇特的 想象,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诗人句句写 景,又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将高潮放在诗 的末尾,含蓄且具有启发性,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2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诗人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以沧海自 比,将运行不息的日月和星光灿烂的银河都包蕴其中,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感情奔放。这既是全诗的高潮,也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人雄浑苍劲的感受,给诗 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
43、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 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 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其诗构思奇特、情感强烈、想象丰富,意境奇伟瑰丽,语 言清新明快,风格飘逸豪放。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 写作背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版)。据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即生活小节失 于检点。唐诗笺注卷八载有王牧郭的话:“本传言少伯不护细行,或有所为而云。”究 竟“所为”指的是什么,已难考察,可能是欲加之罪,也不算什么大问题。王昌龄在英蓉 楼
44、送辛渐一诗中,就曾巧用鲍照白头吟的妙喻一一“一片冰心在玉壶”以言心志,表 明自身光明磊落、廉正高洁的操守。李白在东南地区漫游期间,得悉王昌龄这次的不幸遭遇, 深表同情和关切,当即写了此诗,遥寄给他,以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主题概括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对暮春时节景物的描写,借明月表达了对友人不幸 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友人的关切之情。写作特点1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人写景,独取飘忽不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 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的情境,融情入景,因此诗句于景中见情,虽不着悲哀 之语,而悲哀之意自现。2 .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诗人和友人王昌龄天各一方,不能当面向
45、他倾诉关怀之情,于 是突发奇想,把明月当作能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托付明月把自己的关心和同情带给远方 的友人,想象新颖奇特。次北固山下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土, 曾任荥阳主簿、洛阳尉。现存诗不多,其中较知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另著有奉使登终 南山奉和贺监林月清酌等。写作背景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王湾作为 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 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王湾此次出行,应是经镇江到江南
46、一带去,诗人舟行至北固山下,目睹潮平岸阔,残夜归雁, 触发了心中无限的思乡之情,于是吟成了这首诗。主题概括次北固山下通过描绘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旅途中对家乡亲人 深切的思念之情。写作特点寓情于景,景中含理。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几句寓情于 景,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哲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 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 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天净沙秋思作者简介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 家、散曲家。曾任江浙行省属官,不久即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与关汉卿、王 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代表作有汉宫秋青衫泪等。写作背景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1年版)。这是马致远“二十年漂泊 生涯”时的作品之一。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聚散依依的哀婉, 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朝廷的哀伤联结在一起。天净沙秋思情调虽然消沉,但却反映了 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主题概括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表达了游子漂 泊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