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长春十一高中,吉林一中,四平一中,松原实验中学)五校高三上学期联合模拟考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上传人:学****享 文档编号:6974353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307.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长春十一高中,吉林一中,四平一中,松原实验中学)五校高三上学期联合模拟考语文试题含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3届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长春十一高中,吉林一中,四平一中,松原实验中学)五校高三上学期联合模拟考语文试题含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届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长春十一高中,吉林一中,四平一中,松原实验中学)五校高三上学期联合模拟考语文试题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长春十一高中,吉林一中,四平一中,松原实验中学)五校高三上学期联合模拟考语文试题含答案.pdf(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东北师大附中长春十一高中吉林一中四平一中松原实验中学2023 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科试题语文科试题考试时间 150分钟,本卷满分 15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材料一: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一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

2、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

3、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包括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疼爱与尊重,以及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尊重-这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阿克塞尔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

4、在的盲区。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阿克塞尔霍耐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一道德意义。因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阿克塞尔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一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家”不再是宗法式的共同体,“家”作为专制温床的时代,也早已过去。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

5、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连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

6、范状态。(摘编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材料二:“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若合符节;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 20 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一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

7、,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其次,“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摘编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1.下列

8、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也就是“家 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B.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扩展到整个社会,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C.“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常常成为人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例证之一,认为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导致了政治上的专制。D.20 世纪初以来,由国外传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传统家国关系受到挑战,“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他文明要研究中

9、国文明,必须认识到“家”是中国人情感与生命意义的承载,是现代中国人情感需求的港湾。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C.由儒家文明发展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D.“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3.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在材料一作为论据的一项是(3分)A.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B.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融彻于心。”C.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D.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

10、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4.材料一有哪些论证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5.对于“家”,选文两则材料以及下文三者的认识有什么不同?(6分)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文本一:北中国萧红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不远就有一段

11、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滚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上房的门喀喀的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

12、,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的倒念着:中华抗日英雄耿振华吾儿收父字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清雪还照旧的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的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那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的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

13、。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可

14、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的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的睡着。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清醒的时候,他

15、就指挥着伐树。“伐呀,不伐白不伐。”把树木都锯成短段。“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所以自从他一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

16、来似的。耿大先生死了。1941.3.26文本二:好的作家在具体的文学创造中,会采用很多策略加强时空叙事的张力和粘合力,使叙事中的时间进程和空间拓展趋于复杂化,丰富文本的审美意蕴,萧红的小说擅于在单一故事情节发展中蕴涵隐性情节,把时代风云变化的隐性情节隐藏在具体平实的小人物日常生活遭遇的表层情节发展中,让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一方面可以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另一方而也丰富和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这样处理不仅能够揭示时代特征,还能巧妙地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作家的主观意图。(摘编自楚金波论萧红短篇小说的时空叙事策略)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

17、一项是(3分)A.小说中耿少爷走后音信渺茫,连死讯都只是传言,写出了动荡时局中投身抗战的东北青年辗转不定的处境。B.耿大先生年青时也参加过革命党,小说以此将两代人的青春关联起来,展现了不同时期青年同样的担当精神。C.小说写耿少爷离家之后家中环境日益破败、人心散了,预示着家庭最终败落的命运和耿大先生的悲剧结局。D.从“一字不提”,希望他“碰了钉子”,到称儿子为“抗日英雄”,这体现了耿大先生对儿子前后矛盾的态度。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一段的场景描写,展现了侵略者占领之下的小城单调压抑的日常生活图景,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B.耿大先生梦见儿子率军归来收复

18、家园的景象,与梦醒后儿子已不在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故事的悲怆色彩。C.小说结尾耿大先生被幽禁园中,孤愤难言,他的死是时代的悲剧,也与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有关。D.小说从当前耿大先生的病写起,以耿家为中心,将家国浮沉、两代人的故事凝聚一处,体现了构思的匠心。8.小说中“树”多次出现,富有意味。请分析这样写的用意。(4分)9.请从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的角度,对画线处耿振华母子的对话进行评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成祖永乐元年三月,沈阳中屯卫军士唐顺言:“若开卫河,距黄河百步置仓廒,受南京所

19、运粮饷,转致卫河交运,则公私交便也。”上命廷臣议,俟民力稍苏行之。九年春二月己未,命工部尚书宋礼开会通河。洪武中,河岸冲决,河道淤塞。故于陆路置八递运所,岁久民困其役。永乐初,屡有言开河便者,上重民力未许。至是,济宁同知潘叔正言:“浚而通之,非惟山东之民免转输之劳,实国家无穷之利也。”于是遣侍郎金纯发山东、直隶、徐州民丁,并力开浚。命宋礼总督之。十年春正月,巡按山东御史许堪言:“去年卫河水溢,河岸倒塌。”命工部尚书宋礼相度措置。夏四月,尚书宋礼奏:“今开河泄水以入旧黄河,则至海丰大沽河入海。”上命俟秋成为之。宣宗宣德七年,置吕梁漕渠石闸。初,陈瑄以吕梁上洪地险水急,漕舟难行,奏令民于旧洪西岸凿

20、渠深二尺,阔五丈有奇,夏秋有水,可以行舟。至是,复欲深凿,置石闸三,时其启闭以节水,庶几往来无虞。事闻,命附近军卫协成之。世宗嘉靖七年,通惠河成,粮运从河入,省轻赍银一十一万,诏给军三之一。初,弘治中,议定折耗银曰轻赍,凡轻赍之银官给之。漕抚李蕙请赍余贮库,听来年缺者贷偿之。上可其奏,著为令。嘉靖初,河漕总兵杨宏奏:“轻赍随军人,缓急有济。若贮漕库,非法也。”大学士费宏言:“卫军终岁勤劳,给京军幸有羡,宜与之。”诏皆给军,军欢然。神宗万历七年,复筑高堰。隆庆中高堰废淮水坏民田至是议复筑之堰成淮水复由清口会黄河入海而黄浦不复冲决。谷应泰曰:漕河之底绩,古今之明德也与!(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河漕转运

21、)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隆庆中高堰废/淮水坏民田/至是/议复筑之/堰成/淮水复由清口会黄河入海/而黄浦不复冲决B.隆庆中高堰废/淮水坏民田/至是/议复筑之/堰成/淮水复由清口会/黄河入海而黄浦不复冲决C.隆庆中高堰废淮水/坏民田/至是/议复筑之/堰成淮水/复由清口会/黄河入海而黄浦不复冲决D.隆庆中高堰废淮水/坏民田/至是/议复筑之/堰成淮水/复由清口会黄河入海/而黄浦不复冲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俟民力”中的“俟”指等待,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以俟君子”的“俟”相同。B.递运所,明朝重要的运输机

22、构之一,主要负责粮食的运递,也负责军饷的运输等。C.山东,古时候多指崤山、函谷关以东地区,明朝多指黄河下游、太行山以东的行省。D.御史,古代执掌监察的官员,明朝称派到各地察吏政、修水利等的御史为巡按御史。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军士唐顺谏言疏通卫河,认为此举公私两便,明成祖下令群臣商议,商议后决定待民力逐渐恢复后再施行;后来卫河河岸倒塌,皇上便让宋礼立即着手疏通。B.洪武年间,会通河河岸被冲垮,河道堵塞,运输被迫改为陆运,百姓劳役负担加重;永乐年间,明成祖听取臣下开河的建议,派金纯征调多地民丁合力开浚。C.原先,吕梁上洪地势险恶,水流湍急,船只难行,陈瑄奏请让

23、百姓开凿水渠以便行船;宣德年间,陈瑄计划深凿河道,明宣宗听奏后命令附近军卒协助修建。D.弘治年间,李蕙建议由官府统一管理多余轻赍银;嘉靖初年,杨宏认为将多余轻赍银贮存在漕库并不合理,如果交给卫军,就可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发挥作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置石闸三,时其启闭以节水,庶几往来无虞。(2)卫军终岁勤劳,给京军幸有羡,宜与之。14.明朝的河道治理取得了哪些成效?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题。致酒行李贺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

24、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注】主父:汉书载:“主父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马周:旧唐书载,马周投宿新丰被旅店主人轻视,后至长安做中郎将常何的门客。贞观五年,他代何条陈多事皆合上意,后被授监察御史。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本诗一二句总写劝酒场面,客人对酒兴怀,主人举杯劝酒。寥寥数语,奠定了全诗感伤不平的基调。B.“主父”两句与“吾闻”两句,使用典故。前者从对面落笔,通过家人望眼欲穿突出久羁异乡之苦,后者则采用夸张表现困守的狼狈。C.“空将”两句中

25、的“空”,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之“空”相同,写出了诗人对马周那种凭借几行文字就得到皇帝恩泽的行为不屑一顾。D.“我有”两句写出了诗人心情的变化。虽然灵魂无所归依却仍旧执着不改,对个人志向能够受到皇帝赏识充满希望。16.这是一篇劝酒歌,李白也写过一篇劝酒歌-将进酒,在歌中诗人都寄寓了怀才不遇的痛苦但又有不同。请对比两篇劝酒歌的最后两句分析其情感的不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古人创作时,常常借鉴前人妙语,写出自家新意,如魏征在谏太宗十 思 疏 中 就 借 用 了 荀 子 的“水 则 载 舟,水 则 覆 舟”,阐 明“_,_”

26、的治国道理。(2)平常事物一旦被赋予独特的意蕴,就会获得非凡的生命力,达到“言近旨远”的艺术效果,这就像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屈原文辞的评价“_,_”。(3)“窗”具有诗意的美学功用。在古诗词中,“窗”有助于表情达意,如“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小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_的文学艺术家。那么,文艺工作者如何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呢?我年轻时曾下乡务农。寒冬腊月的池塘边,见老农从刺骨的水中摸出一条鱼,一会

27、儿又是一条我好生奇怪,也学着摸。胳膊伸入水中,缓慢移动,碰到成群的鱼儿,它们并不逃跑,而是围着散发热度的手掌打转。此时,你只需和鱼不断接触亲近,逐渐拿捏到鳃后的恰当位置,慢慢上提,快出水时用力抓紧,全不费工夫。文艺创作就如这水中摸鱼。前些天我翻阅乔叶的长篇小说宝水。这是一部对乡村转型走文旅路线的每一个脚步,对旧传统与新生活的每一次纠缠,对本村人与外来客面对新农村巨变产生的种种心理波动都有深切体察、深刻感悟和生动描绘的展示乡村振兴的出彩之作。何以能如此?乔叶说:“对乡村的架空判断很像是_的论文,只有走到乡村内部去仔细端详,你才会知道,它蕴藏的其实是一部怎样丰沛丰满的小说。”总之,与山河大地相依相

28、偎,与人民大众同心同行,创造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这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广大文艺工作者_的努力方向。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进行简要分析。(4 分)(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小题。中国画有“山水画”这一门类,“山水”是人格化的图像,其重点是借用自然的形态,_。中国绘画的精髓不在于形似而在于传神,_:一是画家描绘出所画对象的精神,二是画家通过描绘对象表现出自己的精神,三是画家通

29、过描绘的对象及运用的笔墨表达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所以,在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标准中,_,重要的是通过造型元素的组合来表达画家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理想。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写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就是赞扬画家曹霸的绘画充分表现了其内在的精神气质。21.下列句子中的“丹青”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丹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 分)A.唐代陈子昂江上暂别萧四刘三旋欣接遇:山水丹青杂,烟云紫翠浮。B.晋书文苑传顾恺之:尤善丹青,图写特妙。C.宋代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D.史记李斯列传: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

30、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 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上”者上进,“止”者知止,“正”者守正。“上”“止”“正”这三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包孕着国人从古至今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这三字也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深蕴待人处事之道。上述材料能给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2 0 2 3 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答案2 0 2 3 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

31、文答案1.(3 分)选C.A 项,因果关系颠倒,材料一第一段为“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一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B 项,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五段“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可知,原文是“家的价值观念”,选项扩大了范围;根据“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可知,选项理解错误。D 项,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中“即使2 0 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代官职,御史的一种,隋朝设置,职能是视察地方行政监察官员,并不

32、负责兴修水利。1 1)(3 分)选D.D 项,“明朝称派到各地察吏政、修水利等的御史为巡按御史”错误。巡按御史,中国古项。“由清口会黄河入海”指从清口汇入黄河流入大海,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项。1 0.(3 分)选A.动词“废”“坏”的主语分别是“高堰”“淮水”,应在“淮水”前断开,排除C、D 两命运表现时代主题的审美追求。(每点2 分)平实的对话,暗示了抗日斗争的艰辛,凸显了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这样处理反映了作者以小人物的9.(6 分)说弟弟们尽念日本字,隐含了北中国已沦陷的现实,这解释了耿振华离家的原因。母子间石俱焚的决心。(每点1 分)传承的重视;伐树隐喻了家庭命运的转折、家败人亡的悲剧

33、;焚树表现了沦陷区人民不屈的信念和玉8.(4 分)榆树是家园环境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养树、惜树象征对家园的热爱,对血脉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那就糟了。7.(3 分)选C.C.“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是错误的。周围的人把耿大先生幽禁园中,是害怕钉子”,称之“抗日英雄”皆出自深沉的父爱,前后并不矛盾。6.(3 分)选D.D.“体现了耿大先生对儿子前后矛盾的态度”是错误的。“一字不提”,希望他“碰了薄的“差序格局”。(每点2 分)港湾。乡土中国揭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性,即以“己”为中心、以家庭为本位,关系向外渐次淡认为“家”是“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是中国人

34、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是现代中国人情感需求的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举例论证,如“西方的宗教改革”例证;引用论证,引用大学自由的权利以及阿克塞尔.霍耐特的观点,更具权威性,有说服力,有针对性;对比论证,将传统文化中和现代社会中对“家一国”关系的理解加以对比,使论证更充分。(每点2 分)5.(6 分)材料子强调“家”的教化作用,在现代社会有积极意义。材料二强调“家”对于现代中国人的意义,“家”的价值观对现代世界的重大意义。关系受到诟病和挑战,接着从积极层面理解“家”的作用,破解西方社会认识“家”的盲区,最后论证论证结构:层进式。首先论证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之本在家”,然后提出现代社会中“家国”同构性4.

35、(4 分)树木有根一样,不可忘本”,这句话是说人不能忘本,不是说家国同构关系,不能作为材料一的论据。才不愧是我的儿子”,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D 项意思是“人们都有祖宗,就像流水有源、展规律,都要在心中融会贯通”,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C 项意思是“在社会上尽力尽责项意思是“天地、百姓、万物,都与自己息息相关,理应勇于承担责任;时间、空间、过去、未来的发不要谋划得到它;如果利益天下享之,就一定想办法得到它”,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B3.(3 分)选D.材料一论述的是“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A 项意思是“如果利益只有你一个人享受,去”而不是“难以进入公共领域”。

36、去”,“家”是在“生存论”上和“修齐治平”层面上“处于核心地位”,是“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法绝对。材料一第一段为“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二家”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2.(3 分)选D.D 项,“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说法错误,“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说其他思想的依据”可知,“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而且“家”是“重建”这些思想的依据。灼其华(1)上进不可止,守正需创新(2)感悟“上”“止”“正”,做有为青年9 7 2:睡知正等且,P 挥的2 3.4(6 0 分)参考立意:2 2.表达自己的理想和精神境界这里的传神可以有三个层次形似并不重要(每点2 分)可做颜料。2 1.(3

37、分)选B.原文“丹青”指“绘画”A.指绚丽的色彩;B.指绘画;C.指史籍;D.指丹砂和青腹,感知时代脉搏的跳动。(每点2 分)者的创作理念:文艺创作者不能只在局外看表象,主观揣摩,而是要潜入生活、亲近人民,这样才能真切2 0.(4 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生活比作水流,文艺创作过程比作摸鱼。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波动。(每点1 分)深刻感悟了旧传统与新生活的每一次纠缠,生动描绘了本村人与外来客面对新农村巨变产生的种种心理一类卷(5 4 6 0 分)作文评分参考一类卷(5 4 6 0 分)作文评分参考刻。表达精彩,亮点突出。书写工整优美。的关联,很好地完成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

38、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分析深鉴别分析上进、知止、守正的优劣,具有思辨性,有鲜明的取舍,突显青年身份意义,突显身份与启示间行文中明确阐释“上”“止”“正”图片及上进、知正、守正的含义,淮确理解其价值,见解深刻。能深入二类卷(4 7 5 3 分)二类卷(4 7 5 3 分)点。书写工整。辑性,内容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较明确,论证充分,分析较深刻,表达较精彩,有亮深入鉴别分析上进、知止、守正的优劣,有较鲜明取舍,有青年身份意义,有身份与启示间的关联,有逻行文中对“上”“止”“正”图片及上进、知止、守正的含义有阐释,准确理解其价值,见解较深刻,能较三类卷(4 0 4 6 分)四类

39、卷(3 5-3 9 分)三类卷(4 0 4 6 分)四类卷(3 5-3 9 分)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逻辑简单,有观点,论证较充分,语言表达通顺,书写认真。析了上进、知止、守正的优劣,行文中有取舍的意思,提及青年身份,有身份与启示间的关联。内容较符行文中有“上”“止”“正”图片及上进、知止、守正的含义的体现,较准确理解其价值,有见解,鉴别分行文中只完成部分情境和任务要求,无逻辑性。语言表达偶有不通顺。卷面不够整洁。补充细则2.每个错别字扣1 分,重复的不计。1.试题要求“自拟标题”,缺标题者扣2 分。3.作文平均分4 5 左右。4.残篇评定(6)只写标题的,给1 分或2 分。(5)只写

40、一两句话的,给1 分或2 分。(4)2 0 0 字以下总分不超过2 0 分;(3)4 0 0 字以下总分不超过3 0 分;(2)4 0 0-6 0 0 字总分不超过4 0 分;(1)字数6 0 0-8 0 0,每少5 0 字扣一分;分,答出三点即可)1 4.(3 分)疏浚河道,消除水患;方便各地物资转运;减轻百姓负担;节省朝廷开支。(每点1句意】分)(2)(4 分)卫军终年辛勤劳苦,供应京军侥幸有些盈余,应当发给他们。(“勤劳”“给”“羡”各1 分,各1 分,句意1 分)1 3.(1)(4 分)设置三道石闻,适时开关用来调节水位,希望船只往来没有忧患。(“置”“庶几”“虞”皇帝命令等秋天庄稼成

41、熟后再动工,并不是“让宋礼立即着手疏通”。皇帝在得知“卫河水溢,河岸倒塌”后,只是让宋礼“相度措置”,宋礼经过调查后提出解决方法,然后1 2.(3 分)选A.A 项,“皇上便让宋礼立即着手疏通”错误。由“巡按山东御史俟秋成为之”可知,参考译文:参考译文:礼总管督察此事。有极大的益处。”(明成祖)于是派遣侍郎金纯征调山东、直隶、徐州的民丁,合力开掘疏通河道。命令宋这时,济宁同知潘叔正上奏:“疏通河道,不只是可以免除山东的百姓辗转运输粮饷的劳苦,实在对国家被这种差役困扰。永乐初年,经常有人上书认为疏通河道是有利的,明成祖因担心民力困乏没有准许。到通会通河。洪武年间,河岸被冲破决口,河道淤积堵塞。所

42、以在陆路设置了八处递运所,时间长了,百姓此事,决定等到民力逐渐恢复后再兴建这项工程。永乐九年春二月己未日,(明成祖)命令王部尚书宋礼疏接收从南京运送过来的粮食和军饷,再改由卫河运送,这样于公于私都便利。”明成祖命令朝中大臣商议明成祖永乐元年三月,沈阳中屯卫军士唐顺上奏:“如果疏通卫河,在距黄河百步远的地方修建仓库,今来最显著的!口汇入黄河流入大海,黄浦就不再冲决堤岸了。谷应泰评说:(明朝)治理漕运河道所取得的成绩,是古往堤堰。隆庆年间,高堰塌毁,淮水毁坏民田。到这时,朝廷商议重新修筑高堰。高堰筑成后,淮水又从清应当发给他们。”明世宗下诏书全部调拨给军队,军中上下都非常高兴。明神宗方历七年,又建

43、筑高大的救济。如果贮存在漕库,是不合乎法度的。”大学士费宏说:“卫军终年辛勤劳苦,供应京军侥幸有些盈余,皇上准许子他的奏请,发文成令。嘉靖初年,河漕总兵杨宏上奏道:“轻赍银应随属军队,紧急之时可以由官府供给。漕抚季蕙奏请将剩余的轻赍银都贮存在官府仓库中,等到第二年缺少银两时再借贷给他们。世宗诏令供给军队其中的二分之一当初,弘治年间,商议决定将折耗银两称为轻赍银,凡是轻赍银两都卒协助修建完成这件事。明世宗嘉靖七年,通惠河开凿完成,粮饷运输从河道出入,节约轻赍银十一万两,道),设置三道石闸,适时开关用来调节水位,希望船只往来没有忧患。(明宣宗)听到奏报,命令附近军河西岸开凿了一条深二尺、宽五丈多的

44、水渠,夏、秋两季有水时,可以行船。到这时,又想深深地开凿(河置了吕梁运河石闸。当初,陈瑄因为品梁上洪地势险恶水流湍急,漕船难以行进,上奏朝廷让百姓在旧运旧河道,那么河水流到海丰大沽河进入大海。”成祖下令等秋天庄稼成熟后再动工。明宣宗宣德七年,设部尚书宋礼前去视察并酌情安排处理。夏四月,尚书宋礼上奏道:“现在开辟河道排泄河水让它流入黄河永乐十年春正月,巡按山东御史许堪上奏道:“去年卫河河水泛滥,河岸倾倒塌陷。”明成祖命令工1 9.(4 分)这是一部展示乡村振兴的出彩之作,它深切体察了乡村转型走文旅路线的每一个脚步,1 8.(3 分)德艺双馨德才兼备)枯燥无味(干瘪无味)孜孜以求偏知春气暖,虫声新

45、透绿窗纱)(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晴窗细乳戏分茶(小轩窗,正梳妆)(守着窗几,独自怎生得黑)(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今夜1 7.(6 分)(1)载舟覆舟。所宣深慎(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3)矮纸斜行闲作草现了诗人在感伤不平之后积极进取、充满雄心壮志。分析诗句1 分,情感2 分)致酒行中“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年轻人应当有凌云壮志,不能总是唉声叹气,表析诗句1 分,情感2 分)美酒,让我和你一起痛饮来排遣这万古同愁,表现了诗人在怀才不遇的愤懑中纵情享乐、慷慨豪迈。(分1 6.将进酒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大声呼唤僮仆拿出“五花马”、“千金裘”去换极进取,并非不屑一顾。1 5.(3 分)选C.这里“空”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不同,意为“只,仅仅”;另外这里是借典故来表现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 2023届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长春十一高中,吉林一中,四平一中,松原实验中学)五校高三上学期联合模拟考理科综合试题含答案.pdf2023届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长春十一高中,吉林一中,四平一中,松原实验中学)五校高三上学期联合模拟考理科综合试题含答案.pdf
  • 2023届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长春十一高中,吉林一中,四平一中,松原实验中学)五校高三上学期联合模拟考英语试题含答案.pdf2023届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长春十一高中,吉林一中,四平一中,松原实验中学)五校高三上学期联合模拟考英语试题含答案.pdf
  •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长春十一高中,吉林一中,四平一中,松原实验中学)五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联合模拟考试文综试题(含答案).pdf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长春十一高中,吉林一中,四平一中,松原实验中学)五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联合模拟考试文综试题(含答案).pdf
  •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长春十一高中,吉林一中,四平一中,松原实验中学)五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联合模拟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pdf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长春十一高中,吉林一中,四平一中,松原实验中学)五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联合模拟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pdf
  •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长春十一高中,吉林一中,四平一中,松原实验中学)五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联合模拟考试试题(含答案)(五科试卷).pdf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长春十一高中,吉林一中,四平一中,松原实验中学)五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联合模拟考试试题(含答案)(五科试卷).pdf
  • 2023届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长春市十一高中、吉林一中、四平一中、松原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联合模拟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2023届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长春市十一高中、吉林一中、四平一中、松原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联合模拟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 解析:2023届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长春市十一高中、吉林一中、四平一中、松原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联合模拟考试英语试题.docx解析:2023届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长春市十一高中、吉林一中、四平一中、松原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联合模拟考试英语试题.docx
  • 2023届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长春市十一高中、吉林一中、四平一中、松原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联合模拟考试英语试题.docx2023届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长春市十一高中、吉林一中、四平一中、松原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联合模拟考试英语试题.docx
  • 2024届吉林东北师大附中、长春十一高中、吉林一中、四平一中、松原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1月联合模拟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pdf2024届吉林东北师大附中、长春十一高中、吉林一中、四平一中、松原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1月联合模拟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pdf
  • 吉林东北师大附中、长春十一中、吉林一中、四平一中、松原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月联合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pdf吉林东北师大附中、长春十一中、吉林一中、四平一中、松原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月联合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