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ppt

上传人:wuy****n92 文档编号:69724369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260.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ppt(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第一节第一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第二节第二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及选择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及选择第一节第一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的必要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的必要性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联系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联系 (一)政策总体目标的一致性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都是通过对社会资金的分配实现的。社会资金的统一性和社会资金各部门之间的相互流动性,决定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总体目标的一致性,其实质都是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的关系。如果两大政策目标不统一和不

2、协调,必然造成政策的相悖,从而造成宏观经济运行的失控。(二)两种政策调控同为货币调控 在现代宏观经济管理中,货币政策属于货币调控是无庸置疑的。即使是财政政策,本质上也是属于货币调控。因为无论是财政收入的集中,还是财政支出的运用,都是借助于货币的运动进行的,都是货币的集中和货币的转移,是货币运动的效应,只不过财政政策是以政府的方式来进行的。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 (一)政策主体不同 货币政策的主体是中央银行,财政政策的主体是政府与立法机构。由于中央银行相对独立于政府,因而货币政策受政治的影响一般较小。财政政策受政府政治决策和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就较大。政府在执行职

3、能时所采取的态度,必然要直接影响它的财政活动,甚至要借助于财政政策实现它的政治目的。(二)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 1、货币政策调控总量,财政政策调控结构 宏观经济正常稳定地运行,须以总供求的平衡为条件。总供求的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两个方面。货币政策应以总量调控为主,财政政策则应以结构调整为主。因为货币政策直接决定着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又决定着社会对商品的总需求。总之,总供求的平衡实际上是货币的均衡。只要能够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总量,实现货币的均衡,也就基本上实现了总供求的平衡。对于财政政策,无论是它的收入机制,还是其分配机制,在调控货币资金流向调控货币资金流向上都有很大的自由度。财政可以通

4、过自身的收支活动,把一部分货币资金引导到新兴产业和薄弱产业上去,从而达到优化经济的供求结构和产业的技术结构的目的。2、货币政策侧重物价,财政政策侧重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侧重于对物价稳定的调节,给经济增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财政政策则更多地侧重经济增长,这种侧重并不是以赤字财政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而是主要依靠它对经济结构的调节作用,通过使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技术结构的不断改进,来推动经济增长。3、货币政策着重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财政政策着重经济利益公平分配 虽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控的都是货币资金,但它们调控的资金性质却不同,因而调控的重点也就不同。货币政策主要调控的是具有偿还性质的借贷资金,这就决

5、定了货币政策调控更为注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资金的使用效益的提高必然使整个经济的运行更富有效率。财政政策调控的主要是无偿性资金,通过对货币资金的无偿集中和使用,调节着经济利益在社会各阶层的分配,这种利益公平分配的作用是货币政策调控所不具备的。(三)政策调控机理与时效不同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是依靠货币供给机制来进行,货币供给是借贷资金的运动,具有一定的偿还性和交易性。因此,货币政策是以非指令性的间接调控方式,通过一系列的市场活动,对宏观经济发生影响与作用,其调控的时效长,调节效果显示较慢。财政政策主要运用财政收入和分配机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调控。由于财政收支是直接依靠政权的力量进行的

6、,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无偿性,从而决定了财政政策是利用行政和法律的手段,直接从利益分配环节入手,对经济实施调控,调控的时效短,对经济的影响直接而迅速。(四)政策调控中的货币流向不同 货币政策对货币的调控,主要是使货币在各经济主体之间作横向流动,通过这种横向流动改变货币在各个经济环节中的分布状况。财政政策对货币的调控,主要是使货币在各经济主体之间作纵向流动,政府通过税收形式将部分货币资金自下而上地集中起来,然后再通过各种形式支出,自上而下地使资金流向某些经济部门。(五)政策的可控性不同 货币政策通常需要通过操作工具的传导来实现最终目标。这中间需要有一个传导过程,并且可能出现偏离最终目标的情况。财政

7、政策可以由政府通过直接控制和调节来实现。总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存在着功能上的差异,这就要求只有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分工配合,才有利于在保持通货基本稳定的同时,合理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以实现宏观调控的总目标。第二节第二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及选择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及选择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 政策配合 方式货币政策(膨胀政策)货币政策(紧缩政策)货币政策(中性政策)财政政策(膨胀政策)“松财政松货币”政策“松财政紧货币”政策“松财政稳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紧缩政策)“紧财政松

8、货币”策政“紧财政紧货币”政策“紧财政稳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中性政策)“松货币稳财政”政策“紧货币稳财政”政策“双稳健”政策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的选择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的选择(一)“松财政松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1、政策工具 财政工具:主要是增加支出,减少税收。货币工具:采用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调低再贴现率,或在金融市场上买入有价证券等,向市场投放货币。2、适用范围 (1)经济处于严重萧条时,可以强有力地作用于社会总需求,使其扩大,从而促使经济复苏。(2)在经济中存在着大量没有被充分利用的人力、机器设备等资源时,可以增加社会总需求,刺激投资,从而

9、促进经济增长。(二)“紧财政紧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1、政策工具 财政工具:主要是减少支出,增加税收;货币工具:采用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调高再贴现率,或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等,从市场上回笼货币。2、适用范围 (1)经济处于严重通货膨胀时,可以强有力地抑制社会总需求,从而促使经济回落。(2)经济过热、需求旺盛和通货膨胀压力很大时,可以起到压缩社会总需求,稳定物价,从而调整经济。(三)“紧财政松货币”政策 在财政赤字较大与总需求不足并存时采用该政策组合。“紧财政”政策指采取增加收入、减少支出等措施,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控制经由财政渠道而增加的货币供应量,以抑制总需求,防止经

10、济过旺和制止通货膨胀。“松货币”政策指采用放松性的措施,适当增加货币供给,扩大社会总需求,以促使经济的适度增长。此时中央银行就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货币供给的总量,有效地控制货币的流向,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经济运行的效率,避免宏观经济的失控。(四)“松财政紧货币”政策 在经济增长减缓以至于停滞而通货膨胀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或者经济结构失调与严重通货膨胀并存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政策搭配模式较好。“松财政”政策采用减税或扩大开支等较为宽松的措施,刺激需求,充分发挥财政支出定向供给货币的功能,增大对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瓶颈产业的投资,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这对克服经济增长减缓或经济停滞较为有效;而且适宜解决经

11、济结构失衡的问题,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紧货币”政策采取提高利率收紧银根,严格控制货币供给,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五)“稳健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稳健政策追求基本的平衡,包括财政预算收支的平衡与货币供给的平衡。即尽可能减少对市场运行的干扰,不主动刺激或收缩经济,既不追求膨胀效应,又不追求紧缩效应,努力维护总供求的内在均衡关系。这种政策一般出现在两个过渡时期,一是从“扩张”到“紧缩”的过渡,另一个是从“紧缩”到“扩张”的过渡。总之,无论采取哪一种政策组合模式,取决于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及其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一般来说,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小于社会总供给,就应采取松的政策措施,以扩大社会总需求;而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大于社会总供给,就应采取紧的政策措施,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其余的情形是,在总需求与总供给只要不是明显不平衡的情况,由于会有一些部门的产品供给大于需求,另外一些部门的产品供给小于需求,如果单纯采取紧的或松的政策进行调节,都不能达到最佳效果,可以考虑采用松紧搭配或稳健的政策。因此,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