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齐桓晋文之事》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2《齐桓晋文之事》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基本巩固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齐桓晋文之事(节选)孟子齐宣王问日:“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日:“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 *日:“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日:“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日:“可。”日:“何由知吾可也? ”日:“臣闻之胡龊日: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日:“牛何之?”对日:将以 衅钟。”王日:“舍之!吾不忍其禽殳解,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日:“然则废衅钟与? 日:何可废也? 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日:“有之。”日:“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日
2、:“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段稣,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 也。”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日:“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日:“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 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王说,日:“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日:“有复于王者日: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 王许
3、之乎? ”日:“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 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1.下面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道:述说 *B.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王:君王C.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向D.则王许之乎许:相信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J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
4、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 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 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迁移延伸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日:“夫鲁,坟寡所 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 “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 请行,孔子许之。遂行,至齐,说田常日:“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池狭以浅,其君恶而不 仁,大臣伤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
5、伐吴。夫吴,城高以厚,池广以深,甲坚 以新,土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日:“子之所难,人 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 ”子贡日:“臣阅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面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巨,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迭,臣骄则争, 是君上与主有隙,下与大巨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日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 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故,下无民人之过,弧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日:“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
6、 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子贡日:“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 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选自史记钟尼弟子列传,有删改)(注)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卑:矮小。不与: 不在其中。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B.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C.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7、。D.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弟子”指门徒、徒弟;接受他人教导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人。“门弟子”指孔子门下的学生。A. “二三子”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诸位”“你们”。文中是孔子对自己门徒的称呼。B. “甲兵”本来指铠甲和兵器,后来也泛指装备、军事。文中“甲兵之事”意为“准备作战武器”。C. “大夫”,古代官名。先秦诸侯中,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土三级。“明大夫”指贤明的大夫。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常想要作乱,但忌惮高、国、鲍、晏
8、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就想带兵去讨伐鲁国,名为伐鲁,实为取 得军队的控制权。B.当鲁国即将遭受齐国进攻之时,孔子的三言两语,就突出了他关心鲁国,号召,激励弟子为国排忧解难 的动人形象。C.子贡的说辞,指陈利害,纵横樨阖,道理奇特而切中要害,充分体现了子贡口齿伶俐、巧于辞令、胸有 韬略和极能游说的特点。D.田常之所以改变主意,同意攻打吴国,是因为赞同子贡所言;吴国比鲁国强大,攻打强大的国家,他自 己才会真正受益。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2)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5 .阅读全文,说说子贡劝说田常不要攻打鲁国的
9、理由有哪些。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坚以新,土选以饱以:连词,而且B.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封:受封赏*C.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过:过错D.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存:使保全*一、【答案】1. B 2. C 3. A4 . (1)因此您对上使国君产生骄纵的心理,对下使大臣们放纵无羁,想要因此成就大业,太难了。(2)虽然如此,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从鲁国撤军转而进兵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5 .鲁国的国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们虚伪而无用,鲁国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仗的事。忧患在国内的, 要去攻打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国家。田常要攻占
10、鲁国来扩充齐国的疆域,若是 打胜了,田常的国君就更骄纵,占领了鲁国土地,田常国家的大臣就会更尊贵,而田常的攻劳都不在其中。6. C【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可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 的先断开,然后再根据句子中的主谓语或动宾关系,名词作主语或宾语以及文言虚词等标志性词语断句。 题中,“臣”是“请往使吴王”的主语,二者意义相连,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 “君”是“因以兵迎之” 的主语,二者意义相连,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项。2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 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
11、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 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 作答。题中C项,“文中甲兵之事意为准备作战武器”错,原文“其土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 与战”的意思是“它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仗的事,这样的国家不可以和它交战”,可知“甲兵之事”在文 中指“打仗的事”。故选Co.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 间、地点、人物、事件、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A项,“就想带兵去讨伐鲁国” “实为 取得军队的控制权”错,原文“故移其兵欲以伐鲁”的意思
12、是“所以想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可 知是想转移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并非亲自带兵,选项曲解了 “移”的 词义;“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于文无据。故选Ao.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 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题中重点字词:(1)上,对上;骄, 使动用法,使产生骄纵;下,对下,恣,使动用法,使放纵无羁。(2)虽然,虽然如此;力口,开 赴;去,撤军;之,进兵。3 .本题考查理
13、解文本内容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做此类题时,回归原文,按照题干要求,如本题“说说 子贡劝说田常不要攻打鲁国的理由有哪些,锁定答题区域,结合文本内容,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归纳,语 言要简洁准确。从“其君恶而不仁,大臣伤而无用,其土民又恶甲兵之事”可分析出“鲁国的国君愚昧而 不仁慈,大臣们虚伪而无用,鲁国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仗的事”;从“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可 分析出“忧患在国内的,要去攻打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国家”;从“今君破鲁以 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可分析出“田常要攻占鲁国来扩充齐 国的疆域,若是打胜了,田常的国君就更骄纵,占领了鲁
14、国土地,田常国家的大臣就会更尊贵,而田常的 攻劳都不在其中”。4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 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 排除法。题中C项,“过:过错”错,“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的意思是“在上没有强臣对抗, 在下没有百姓的非难”,“过”应译为“非难”。故选C。【参考译文】田常想要在齐国叛乱,却害怕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力,所以想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 国。孔子听说这件事,对门下弟子们说:“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是我们出生的国家,我们的祖 国危
15、险到这种地步,诸位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 ”子路请求前去,孔子制止了他。子张、子石请求前去救 鲁,孔子也不答应。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孔子答应他。子贡就出发了,来到齐国,游说田常说:“您攻打鲁国是错误的。鲁国,是难攻打的国家,它的城墙 单薄而矮小,它的护城河狭窄而水浅,它的国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们虚伪而用,它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 仗的事,这样的国家不可以和它交战。您不如去攻打吴国。吴国,它的城墙高大而厚实,护城河宽阔而水 深,铠甲坚固而崭新,士卒精良而精神饱满,可贵的人才、精锐的部队都在那里,又派英明的大臣守卫着 它,这样的国家是容易攻打的。“田常顿时忿怒了,脸色一变说:“你认为难,人家认为容易;你认
16、为容 易的,人家认为是难的。用这些话来指教我,你是什么用心? ”子贡说:“我听说,忧患在国内的,要去 攻打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国家。如今,您的忧患在国内。我听说您多次被授予封 号而多次未能封成,是因为朝中大臣的有反对你的呀。现在,你要攻占鲁国来扩充齐国的疆域,若是打胜 了,你的国君就更骄纵,占领了鲁国土地,你国的大臣就会更尊贵,而您的攻劳都不在其中,这样,您和 国君的关系会一天天地疏远。这样,对上,您使国君产生骄纵的心理,对下使大臣们放纵无羁,想要因此 成就大业,太困难啦。国君骄纵就要无所顾忌,大臣骄纵就要争权夺利,这样,对上您与国君感情上产生 裂痕,对下您和大臣们相互争夺
17、。象这样,那您在齐国的处境就危险了。所以说不如攻打吴国。假如攻打 吴国不能取得胜利,百姓死在国外,大臣率兵作战朝廷势力空虚,这样,在上没有强臣对抗,在下没有百 姓的非难,孤立国君专制齐国的只有您了。“田常说:“好。虽然如此,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 现在从鲁国撤军转而进兵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力、? ”子贡说:“您按兵不动不要进攻,请让我为您 出使去见吴王,让他出兵援助鲁国而攻打齐国,您就趁机出兵迎击它。”田常采纳了子贡的意见,就派他 南下去见吴王。子贡一挺身而出,就使鲁国得以保全,使齐国产生内乱,使吴国被打败,使晋国强大越国称霸。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回答下列小题。文帝议佐百姓诏刘恒
18、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 与?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何以致此?将百官之奉养或费,无用之事或 多与?何其民食之寡乏也?夫度田非益寡,而计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犹有余,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无乃百姓之 从事于末以害农者蕃、为酒醪以靡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众与?细大之义,吾未能得其中。其与丞相、列 侯、吏二千石、博士议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远思,无有所隐! (注)诏书: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专用文书。末:末业,工商业。二千石:官员的一级俸禄,这 里指汉代郡守以上的官员。博士:掌管书籍文献,通晓古今,为
19、当政者出谋划策的官员。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刘启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夫饥 寒并至熊泰韭盍一晏美。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 繇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强毋攘弱,众毋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今岁或不 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或诈伪为吏,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县丞,长吏也,奸法与盗 盗,甚无谓也。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职!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注)纂组:赤色丝带。粢(C1)盛(ch6ng):古时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1.下列语句中加
20、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度田非益寡益:利益B.有可以佐百姓者佐:帮助*C.欲天下务农蚕务:从事*D.素有畜积,以备灾害备:防备*.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其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议之农事伤,则饥之本也*.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为长者折枝*C.以口量地以奉宗庙粢盛、祭服D.其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议之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职3.对下列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句是() A.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近来连续几年农作物欠收,又有水灾旱灾瘟疫疾病之灾,我非常担忧B.无乃百姓之从事于末以害农者蕃、为酒醪以靡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众与?
21、恐怕是百姓从事工商业以致损害农业的地方很多、做酒浪费的谷子很多,禽畜吃掉的粮食很多吧?C.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有人说今年收成不好,人口又减少得很厉害,罪责在哪里呢?D.县丞,长吏也,奸法与盗盗,甚无谓也县丞是县吏之长,执法徇私,像盗贼一样抢掠,很不应该4 . “夫饥寒并至,而能无为非者,寡矣”,这句话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 (填写原文中的一句话,意思要相对完整)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这个道理是_O5 .面对同样的问题,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应对措施分别是什么?请概括说明。6 .用给下面文段断句。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 不交故也,士
22、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 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刘邦高帝招贤诏)二、【答案】1.A 2. D 3. C4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保障人民的衣食住行,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5 .汉文帝面对这个问题找不到原因,于是他颁布此诏书,希望能够和各位大臣和有志之士一起协商。而汉 景帝与汉文帝不同,他直截了当地指出官吏们的问题,打算整顿吏治,而且首先要求二千石高级官员各修 其职,并让丞相进行监察管理。6 .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
23、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刘邦高帝招贤诏)【解析】1.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 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A项,“夫度田非益寡”意思 是“计算田地没有更少”,“益”是“更加”的意思。2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A项,前一个“之”,代词,这件事;后一个“之”,助词,的。B 项,前一个“为”,动词,做、成为;后一个“为”,介词,替。C项,前一个“以”,介词,按照;后一 个“以”,连词,表目的,来
24、。D项,两个“其”都是表祈使的语气,应当,要。故此题答案为D项。3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可根据语境大致翻译选项所给句子,然后一一对比选项中给出 的相应翻译,找出答案。C项,“今”指今年;“岁”,收成;“不登”,不丰收;“民食”,人民的口粮;“咎”,罪责;“安在”,宾语前置,在安,在哪里。“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 ”正确的翻译 为:今年收成不好,人民的口粮很少,罪责在哪里呢?4 .本题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干中给出句子的含义,然后回忆齐桓晋文之事的相关内容,找出意思相近 的句子即可。“夫饥寒并至,而能无为非者,寡矣”意思是“饥寒同时出现,而能不做坏事的人是很少的”, 在齐
25、桓晋文之事中有相同意思的句子是“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齐桓晋文之事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稳定不变 的思想,只有士人能做到。至于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随之就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如果没有稳定不变 的思想,就会胡作非为,坏事没有不干的了。本文中的句子和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句子都说明了要保障 人民的衣食住行,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道理。5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时可先通读全文,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 总结。由原文“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大之义,吾未能
26、得其中。其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议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远思,无有所隐”可概括出汉文 帝是颁布诏书希望和各位大臣一起协商,找到办法。由原文“或诈伪为吏,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 牟万民”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职!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可总结出汉景帝直接指出官吏们 的问题,打算整顿吏治,而且具体做法是先要求二千石官员各修其职,由丞相来监管。6 .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贤士大夫”是名词;“定”是平定的意思;“天下”是名词;“以为”是 固定结构,可译为“使之成为”;“宗庙”是名词,“世世奉宗庙”意思是“世世代代奉祀宗庙”;“矣” 一般用于句末;“乎”与“可”连用,一般用于句末,
27、意思是“可以吗”;“者”用在句中可表停顿,根据这些信息,再结合上下文可推断出需要断句的部分的大意为我靠上天之灵,贤士大夫跟我一起平定了天 下,使之成为一家,并想要天下长治久安,世世代代奉祀宗庙,永不断绝。贤士大夫既然已经跟我一道平 定了天下,而不跟我一道治理天下,享受国泰民安的利益,这怎么能行呢?贤士大夫中有肯跟我一起做事 的,我一定要重用他,使他官高名扬。根据句意就可以正确断句了。【参考译文】(-)文帝议佐百姓诏刘恒近来连续几年作物欠收,又有水灾旱灾和疾病成灾,我非常担忧啊。我愚而不明,不知道导致(这些) 问题的原因。我想,我的政策有过失因而执政有过错吗?是天道有不顺、地利或许没有得到、人事
28、大都失 去了和睦、鬼神被遗弃没有祭祀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养官的俸禄是不是太多了,没用的事是不是做得太 多了?为什么民众的粮食会匮乏呢?计算田地没有更少,统计民众人口没有增加,按照人口来算田地,那比古人还有多余啊,但吃的东西 非常不足的,它的根源在哪里呢?难道是百姓从事商业损害农业的地方很多,还是做酒浪费的谷子很多, 禽畜吃掉的粮食很多吗?大大小小的道理,我没能明白它的主要原因,要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 们讨论这个问题,有可以帮助百姓的办法,用心大胆地广开思路,不要有所隐瞒!(二)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刘启在器物上雕镂花纹图形,是损害农业生产的事;编织精致华丽的丝带,是伤害女工的事。农业生产受
29、 到损害,就是饥饿的根原;女工受到伤害,就是受冻产生的根原。饥寒同时出现,而能不做坏事的人是很 少的。我亲自耕种田地,皇后亲自种桑养蚕,为的是给祭祀祖庙时提供谷物和祭服,为天下人民作个先导。 我不接受进献的物品,减少膳食,减少老百姓的徭役赋税,是要天下人民努力种田和养蚕,平时就有积蓄, 用来防备灾害。要使强大的不要侵犯弱小的,人多的不要欺凌人少的;使老人能长寿而终其天年,小孩和 孤儿们能顺利地成长。今年收成不好,人民的口粮很少,原因在哪里呢?是不是有些奸诈虚伪的人担任了官职,官吏用财物 作交易,掠夺百姓,侵害人民?县丞,是县吏中的首领,他们借着执法的机会做坏事,助盗为盗,这样实 在是失去了朝廷
30、设置县丞的用意。命令郡守们各自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对于不忠于职守、昏昧不明的郡 守,丞相把他们的情况报告我,要请求治他们的罪。特把这道命令宣告天下,让大家明确知道我的意图。(三)据我所知做王的中没有超过周文王的,称霸的没有超过齐桓公的,而他们都是依靠贤人的帮助成就了 功名。现在,天下的贤人也一定会有智慧才能,难道仅仅是只有古代的贤人有智慧才能吗?问题就在于人 主不同他们交接,他们哪能有机会入仕呢?我靠上天之灵,贤士大夫跟我一起平定了天下,使之成为一家, 并想要天下长治久安,世世代代奉祀宗庙,永不断绝。贤士大夫既然已经跟我一道平定了天下,而不跟我 一道治理天下,享受国泰民安的利益,这怎么能行呢?
31、贤士大夫中有肯跟我一起做事的,我一定要重用他, 使他官高名扬。兹布告下天,让大家清楚地了解我的意思。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李严字正方,南阳人也。少为郡职吏,以才干称,建安十八年,严率众降先主,先主拜严裨将军。二 十三年,盗贼马秦、高胜等起事于鄢,合聚部伍数万人。到资中县,时先主在汉中,严不更发兵,但率将 郡上五千人讨之,斩秦、胜等首,又越隽夷率(指越隽的少数民族首领)高定遣军围新道县,严驰往赴救, 贼皆破走,加辅汉将军,领郡如故。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 葛亮并受遗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四年,转为前将军,以诸葛亮欲出军汉中
32、, 严当知后事,移屯江州。严与孟达书日:“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亮亦与达书日: “部分(指部署处理政务)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其见贵重如此。八年,迁骡骑将军。以曹真欲 三道向汉川,亮命严将二万人赴汉中。亮表严子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典严后事。亮以明年当出军,命严以 中都护署府事。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篇喻 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严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 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严违错章灼。严 辞穷情竭,首谢罪负。于是亮
33、表严日:“自先帝崩后,严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 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严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臣知严鄙情欲因行之际 逼臣取利也是以表严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严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严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 汉室倾危,伐严之短,莫若褒之。然谓平情在于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若事稽留,将致祸败。” 乃废严为民,徒梓潼郡。(节选自三国志蜀书李严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知严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以表严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严至之日/都委 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严之厚也/B
34、.臣知严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以表严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时之务/严至之日/都委诸事 /群臣上下皆怪臣待严之厚也/C.臣知严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以表严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严至之日/都委 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严之厚也/D.臣知严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以表严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严至之日/都委 诸事群臣/上下皆任臣待严之厚也/.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民族或中原以外各民族的称呼,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句, “四夷”指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B.尚书令是古代官职
35、名称,始于秦,最初为掌管文书奏章,在后来的不同朝代,其职权地位并不相同,明 朝废除这一官职。C.将军是古代官名,战国时为武官名,汉代有大将军、骤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 将军等,张衡传中有“大将军邓鹭奇其才”句。D.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而且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的“死”亦有不同的讳称,天子、皇后之死称崩、薨、 驾崩等,土人死称不禄,一般人死称涅槃、圆寂、仙逝,仙游等。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严归降先主,讨贼有功。他归降刘备后,被任命为副将军,盗贼马秦、高胜聚人马闹事,李严率本郡 士兵五千人讨伐贼人,斩杀了贼首。B.李严辅佐后主,受到重用。他与
36、诸葛亮一起接受先主遗诏辅佐刘禅,做了中都护,负责内外军事指挥, 后又做前将军,深受信任和重用。C.李严履职不力,玩弄心计。他负责督办运输事务时,军粮中断,他假传圣旨,让诸葛亮退兵,亮退兵, 他又说军粮充足,为何退兵,欲摆脱责任,嫁祸于人。D.李严因亮上表,被废为平民。诸葛亮拿出确凿证据揭发了李严的错误后,又上表后主,历数李严种种问 题,陈述自己的一些做法,后主接受亮的建议,废李严为平民。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严驰往赴救,贼皆破走,加辅汉将军,领郡如故。(2)然谓严情在于荣利而已,不意严心颠倒乃尔。若事稽留,将致祸败。三、【答案】1. B 2. D 3. C4. (1)李
37、严飞速赶来救援,贼人全被打败逃走。加封辅汉将军,像以前一样兼任郡太守。(“驰往”“破 走,“领”)(2)然而原以为李严不过想求荣取利罢了,没想到他竟然如此颠倒是非。如果这种事情拖延下去,将导致B.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D.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其皆出于此乎 *3 .下列句子中“之”作为宾语前置标志的一项是()A.莫之能御也B.臣未之闻也C.何陋之有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孟子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的话推
38、掉了,把行霸道之事撇开而转入了谈论行王道之事。B.孟子利用“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齐宣王“吾不忍其毂解”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C.孟子用启发式解决了宣王心理上的疑难和矛盾,宣王因此对孟子说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话表示衷心悦服,从“于我心有戚戚焉”可知宣王的内心感到有所触动。D.孟子以精彩的比喻说明了 “不为”与“不能”的根本区别,指出齐宣王没施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这些比喻十分精当生动,体现了孟子长于比喻的特点。4 .翻译下面的句子。(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一、【答案】1
39、. B2. A3. C 4. C5. (1)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2)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解析】1.王:动词,统一天下.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B.副词,表示判断,是/副词,表示转折,竟然。C.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D.代词,它们的/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2 .其余三项“之”都是代词.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话并非孟子所说。“夫子之谓也”应理解为:(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祸端失败。(“意”“乃尔”“稽留”)【解析】1.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 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
40、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 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 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捕一 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的意思是:是想要趁出兵的机会,逼迫臣来得到他的私利。句中欲因行之际”作状语,“逼作谓语,“也”是句末语气词。该句意完整, 语法合理,故中间不应停顿,这样就排除A项、D项。“待严之厚也”的意思是:对李平太优厚了。故应 在“特”之前停顿。排除C项。据此推断B项正确。文言断句后,语意要符合文意。疏通语意为:
41、我知道 李平鄙俗的心思,是想要趁出兵的机会,逼迫臣来得到他的私利,因此臣上表奏请任命李平的儿子李丰统 帅主管江州,提高他的待遇,来求得解决一时之急。李平达到的时候,所有的事务都交给他负责,群臣上 下都责怪臣对李平太优厚了。2 .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 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 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D项,“涅槃、圆寂”称佛教徒、道教徒之死,仙逝、 仙游一般称受人尊敬的人的死。3 .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 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 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 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假传圣旨”“嫁 祸于人”与文意不符。所以选C项。4 .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 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 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
43、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 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驰往H 飞速前往,破走被打败逃跑、领H 兼任官职。第二 句关键点:“荣利”;“求荣取利”;“意”:“料到、想到”;“颠倒乃尔”:“如此颠倒是非”;“稽留”;“拖延”。【参考译文】李严字正方,南阳郡人。年轻时任郡吏,以有才干著称。建安十八年,李严带领部众投降刘备,刘备 任他为裨将军。建安二十三年,马泰、高胜等盗贼在鄢县起兵造反,纠聚起数万人的军队。打到了资中县, 当时刘备正在汉中,李严没有另外增加兵力,只率郡中士兵五千人前去讨伐,平定了盗贼,斩杀了马泰、 高胜,又越隽夷率(指越隽的少数民族首领)高定派遣军队包围了新道县,李严飞速
44、赶来救援,贼人全被 打败逃走。加封辅汉将军,像以前一样兼任郡太守。章武三年,刘备病重,李严与诸葛亮一同受刘备遗诏 辅佐少主刘禅;以李严为中都护,统领朝廷内外的军事,留在永安镇守。建兴四年,转任前将军。因为诸 葛亮准备出兵汉中,李严应当处理后方事务,便转移屯兵驻到江州。李严给孟达写信说:“我与诸葛孔明 一起受先帝委托,忧虑深而责任重,希望得到很好的同伴。”诸葛亮也给孟达写信“处理公务就像流水那 样顺畅,果断地决定取舍,没有滞留,这就是李正方的天生优点。”他就是这样地被人看重。建兴八年, 李严迁为骡骑将军。因为曹魏大将曹真要三路进攻汉川,诸葛亮命令李严率二万人赴汉中。诸葛亮又上表 推荐李严的儿子李
45、丰为江州都督督军,主持处理李严走后留下的公事。诸葛亮因为第二就要出兵,又任命 李严以中都护的身份处理丞相府的事务。建兴九春,诸葛亮屯军祁山,李平负责催促都督后方运输。到了夏末秋初的时候,正赶上大雨久下不 停,后方的粮食运输供给不上,李平派参军狐忠、督军成把这个意思告诉诸葛亮,请他撤军。诸葛亮听从 了李平的意见撤军。李平听说军队退了回来,却又装成一副吃惊的样子,说“军粮非常富足,为什么撤回 来了”,想用这个办法开脱自己办事不力的罪责,显示是诸葛亮不进军的责任。又向后主上表,说“我军 是假装撤退,想以此引诱敌人出来再战”。于是诸葛亮把李平前后亲笔写的书信全部拿出来,李平的过错 就很明显了。李平理屈
46、词穷,只好低头认错,担当罪责。于是诸葛亮上表弹劾李平说:“自从先帝逝世, 李平在任上治理自己的家产,喜欢使用小恩小惠,只求自身安全,沽名钓誉,不对国家的事担忧尽力。在 我将要北伐曹魏的时候,想得到李平的兵力镇守汉中,李平想法设法推辞抵制,丝毫没有要出兵的意思, 反而要求再给他五个郡让他当巴州刺史。去我准备西征,想让李平主持都督汉中的事务,李平称说司马懿 等人设置官署征召官员。我知道李平鄙俗的心思,是想要趁出兵的机会,逼迫臣来得到他的私利,因此臣 上表奏请任命李平的儿子李丰统帅主管江州,提高他的待遇,来求得解决一时之急。李平达到的时候,所 有的事务都交给他负责,群臣上下都责怪臣对李平太优厚了。只
47、是由于国家大事尚未安定,汉朝面临倾覆 危亡,批评指责李平的不足,不如褒奖勉励他。我只是以为李平的私念在于荣誉利益而已,没料到他竟会 这样颠倒是非。”如果再让他继续留任,必然招致灾祸。”于是就废黜李平为平民。调到梓潼郡。 四、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一)陈亢问于伯鱼日:“子亦有异闻乎? ”对日:“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诗乎?,对日:,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礼乎?,对日:,未也。,不学礼,无以 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日:“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二)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
48、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是我国第一部 O1 . “五经”中除去诗、礼,还有的是:()A.孟子B.大学C.国语D.春秋2 .古人姓名称谓有许多规范,陈亢称孔鲤为“伯鱼”是为了 o. “尝独立”的主语是; “趋”在文中的意思是o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迩之事父,远之事君4 .举诗中的一例,解读划线句。四、【答案】1.诗歌总集. D2 .表示礼貌和尊敬.孔子小步快走3 .近处讲,运用其中道理侍奉父母;远处讲,运用其中道理服侍君上。4 .黍离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每读此诗,都会被吟唱者心中那股浓浓的忧郁 哀怨所感染,一唱三叹的语式又让感伤的情绪显得格外深沉、强烈。对国家,对百姓生活疾苦的了解,深 深的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