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土地利用结构演化规律与模型探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村镇土地利用结构演化规律与模型探析.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村镇土地利用结构演化规律与模型探析陈 芳,毛 锋?(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871)摘要?介绍了村镇土地利用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分析了我国村镇土地利用结构现状,采用相关数据,利用回归分析和统计软件,构建了全国范围内 6类用地结构随经济发展的演化模型,利用演化模型对我国各省份农用地结构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可用于评估特定地区村镇土地利用的结构合理性,可为村镇土地利用规划预测提供参考。关键词?村镇土地利用;演化规律及模型;回归分析中图分类号?F32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0)12-06373-06D iscussion on t
2、he Evolution Laws andM odelofUse Structure ofV illage and Town LandCHEN Fang et al?(College ofEnvironmentalScience and Engineering,Pek ingUniversity,Beijing 100871)Abstract?The co mmon la w s ofthe structure evolution ofthe village and to wn land usewere introduced.The structure situations ofvillage
3、 andtown land use in Chinaw ere analyzed.Using the related data,the structure evolvingm odels of6 kinds of land usew ith the econo m ic develop?m ent in the whole nation w ere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the statisticalsoft w are.Using the evaluation mode,l the ration?ality of a
4、gricultural land structure in differentprovinces ofCh inawas analyzed.The results sho wed that themodel could be used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rationality ofthe land use structure in specific areas,wh ich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prediction of village and to wn landuse p lanning.Key wo
5、rds?V illage and to wn land use;Evolution law and m ode;l Regression analysis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作者简介?陈芳(1984-),女,广西柳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规划。收稿日期?2010?01?07?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载体,土地资源是支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长期以来,在人口压力和发展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我国对土地资源采取了粗放经营和过度开发并存的利用方式,加之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保护措施,致使多数村镇的土地利用结构长期处于失衡状态。土地利用结构失衡及其与人口和生产力
6、空间格局的不匹配,既是我国广大村镇地区土地退化、生境恶化和用地紧张的重要原因,亦是村镇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桎梏,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对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因此,通过研究村镇土地利用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土地利用结构演化模型,可为我国村镇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指导。1?村镇土地利用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土地利用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不断演化的。我国幅员辽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然属性和适宜特点迥异的土地资源类型;在人类长期利用和改造土地资源的过程中,产生了复杂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可分为农用地和非农用地两大类。农用地是直接用于农业生
7、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1,其内部结构主要取决于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条件;非农用地的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村镇的发展完善伴随着非农用地比例的增加而演化,因而其用地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空间配置由混杂无序到合理有序不断演替。村落从形成到成熟一般会经历以下过程:首先在地势相对平坦、交通便利的地方建立散落的居民点,随着人口增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凝聚、管理功能的增强,人口群居的自然村和具有更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行政村乃至中心村便应运而生。在土地利用方面,最初只有少量居民点用地和直接用于种植或养殖的农用地,伴随人口增多和经济发展,居民点用地和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
8、业设施等用地规模迅速增加。但在国家节约土地政策的引导和土地集约程度不断提高下,居民住房由初始的平房独院向小高楼和公共院落转化,因而居民点用地规模的持续增速渐趋减缓。此后,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计生政策效用的显现,以及农村居民外出打工或向附近城镇迁移的人数逐步增加,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甚至出现负增长。就小城镇发展而言,最初是由于商品交换的需要产生了集镇,并辐射多个村落,其格局主要呈前店后厂形态,居民点用地、工矿用地和商业用地混杂,尚未分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扩张,一些集镇逐渐发展成为建制镇,专业化、规模化的工矿企业取代了小作坊,住宅和工商业
9、用地分离,建成区面积迅速增加,非农业用地在总用地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城镇规划的日益成熟使得小城镇的居民点和工矿用地分布更趋合理有效,并且随着公用设施用地、交通用地等的增加,小城镇的土地利用结构逐步由混杂无序向模块化、专业化发展。在城市附近的小城镇由于城市的扩张而渐变为新城区,但在一些城市密度较小的地区,小城镇具有发展成为县城或县级市的潜力。2?我国村镇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由于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区村镇的土地利用结构具有各自的特点。按照地域空间(东、中、西部地区)和地形(平原、丘陵、山地)2种分类模式,对我国不同区域村镇土地利用结构的现状进行剖析。2.1?不同地域空间
10、的差异性?由于地理区位、自然条件和社会基础不同,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经济差异。目前,东部地区省份占据了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前 8位,中部地区省份基本居于中等水平,而西部地区除内蒙古和四川外,基本处于全国的下游 2。因此,与经济紧密相关的村镇土地利用结构在三大区域内部具有一般共性,而在区际间则存在明显差别。2007年东、中、西部地区村镇基本情况如表 1所示。安徽农业科学,Jour nal ofAnhuiAgr.i Sc.i 2010,38(12):6373-6378责任编辑?马卫鹏?责任校对?卢瑶表 1?2007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村镇比较Table1?Comparison of v
11、illages and towns in t he eastern,central andwestern regions ofChina in2007地区A reas土地面积万 km2Landarea农用地比重?%Thepropor?tion ofagricul?tural land人口数量万Population城镇化率?%U rbani?zationrate小城镇数量?个Thenumberof smalltowns小城镇密度个/?105km2Density ofs malltowns村密度?个/100 km2V illage density600人以下Lessthan 600600 1 00
12、0人Between 600and 1 0001 000人以上More than1 000农村居民住房面积m2/人The housingarea ofruralresidents人口密度人/k m2Popul?ationdensity东部地区106.687.050 412.255.46 62662.050.010.06.1035.6472.8Eastern region中部地区167.192.543 701.541.65 80934.847.67.83.9030.9261.5Central region西部地区684.397.937 822.237.06 8149.911.61.40.6727.
13、255.3W estern region?注:数据来源于参考文献 3 5;农用地不包括未利用地。?Note:The data are from reference 3-5.The agricultural land did not include unused land.?由表 1可知,东部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城镇化水平和村镇密度最高,人口数量最多,非农业人口及非农业用地比重亦均较高。相应地,居民点用地、交通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等土地类型较之中西部地区完善和合理,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单位面积产值均较高。但由于农村建房成本低,基本无地价费用,因此,与城市高密度的建筑空间结构相比较,农村居民点
14、依然较为分散,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以广东省为例,农村居民点用地为 65万 hm2,占全省村镇非农用地面积比例的 41.8%,农村居民居住平均占用的土地面积为城镇居民的 2.45倍 6。东部地区的农用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现较为紧缺,未来可开发潜力有限,因此提高农村居住用地的集约度是未来土地规划的重点。中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和村镇密度均低于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和非农业人口比重比西部地区高(表 1)。与东部地区相比较,中部地区的村镇发展水平还较低,城镇工业体系较为松散,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城乡差距依然显著。因此,未来中部地区亟待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使各级城市和小城镇达到合理规模;同时应合理规划布局
15、,提高土地集约化程度,以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西部地区由于通达性差、相对封闭,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非农产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农民的收入结构比较单一。其小城镇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普遍很小,远达不到产业集聚的效果,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在土地结构方面,西部地区的难利用土地面积比例高,非农用地比重很小。因此,在加快西部大开发和积极拓展二、三产业进程中,应着力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农村劳动力和消费人口就近向小城镇转移,以减少农村居住用地,增加生产和生态建设用地,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2?不同地形的差异性?我国幅员辽阔,地貌类型复杂多样,自然条件迥异,土地利用结构也存在显著差
16、别,按地势特点可分为平原、丘陵和山地。2007年中国平原县、丘陵县和山地县的基本情况如表 2所示。表 2?2007年中国平原县、丘陵县、山地县基本状况Table2?The basic information ofplain county,hill county,andmountain county in China in 2007县名Countyname行政区域面积?万 km2Adm inistr?ative area县份数量?个The nu mberof counties建成区面积比重?The proportionof built?up area总人口万人Totalpopul?ation平均
17、人口规模万人/个A veragepopulation非农业人口比重?%The proportion ofnon?agriculturalpopulation人口密度人/km2Populationdensity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m2/人The housing areaof rural residents平原县261.46452.8237 66558.418.5144.131.3Plain county丘陵县203.45311.7228 70154.117.9141.127.1H ill county山地县431.88941.5930 73134.415.971.234.2M ountain
18、county?注:数据来源于参考文献 7。?Note:The data are from reference 7.?就自然环境条件而言,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和农业生产水平高,是经济发展条件最好、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同时通达性好,基础设施完善,工业和第三产业发达,非农业用地所占比重较大且增长趋势明显,县域经济对人口的积聚效应较为显著。丘陵地区内部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地势较为平缓、交通便利地区的村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非农用地增长较快;而环境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的村镇,发展状况更接近山地村镇。山地地区的通达性差,与外界交流难度大,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稀缺,导致其村镇的发展水平较低,县域经济
19、的人口积聚能力很弱。因此,建成区面积比重、县域平均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非农业人口比重等指标由大到小依次为平原、丘陵和山地,具体数值如表 2所示。就农村居民点分布而言,平原地区人均收入较高、交通便利和建房条件优越,农村居民住宅以低层楼房、平房为主,居民点分布相对集中;丘陵地区地形较为复杂,各类农业用地常混合交错分散经营,为配合土地耕作丘陵地区的农村居民点通常散布于各家承包地附近;而山地地貌复杂,适合居民建造房屋的土地面积有限,聚落选址困难,导致住宅分布主要向垂直方向发展,形成明显的地带性特征。由表 2可知,农村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山地地区最大,平原地区次之,丘陵地区最小。这是由于山区住房条件相对简
20、陋,建筑材料易获和廉价,且人口密度最低,仅为平原和丘陵地区的 1/2,6374?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因而人均住房面积较大,但农村居民点用地在总农用地中所占的比重低于平原和丘陵地区。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和保障耕地资源的基本需求,依据各地形区的上述特点,进行村镇规模的合理扩展、布局和土地利用结构的适配调整势在必行。3?我国村镇土地利用结构推演模型构建与分析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土地利用结构有序演绎下的村镇健康发展颇受国人关注。因此,借助模型手段定量、定性、定位揭示村镇土地利用结构演化规律,有利于探析未来村镇的有序聚落和土地利用结
21、构的合理调整。3.1?数据来源?各类土地面积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2002 2004年的?全国土地变更调查资料?和国土资源部的?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相关经济指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等统计资料。3.2?用地分类?参照?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中的全国土地分类方法并综合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农用地、建制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农村道路用地和乡镇交通用地 6类。3.3?演化趋势的模型揭示?一般而言,应利用连续 15年以上的时序数据进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分析。但是由于我国村镇一级用地自 2000年后才有较为详细的统计数据,因此无法进行时序上的土
22、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鉴于我国国土辽阔,东、中、西部地区在自然资源、地形地貌、区位特征和经济基础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依据?空间代替时间?原理,选取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各地区土地利用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土地利用结构随经济发展而演化的规律,推演未来的变化趋势和探寻相应的对策方略。村镇土地利用结构的变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关联,因此经过事理分析和多项指标的相关性计算尝试,最终选择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指标。其依据为:?反映区域产业结构状况。农业是高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投入主要用于购买种苗、化肥和农业机械、设备等。单位面积的资本投入最低,产值亦最低。工业的单位面积资本投入大
23、幅增加,产品经多次加工后,产值远高于农业。以金融保险业、高级服务业及高科技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用地较少和投入?产出效益较高,其单位面积产值又显著高于工业。因此,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能够较好地体现某区域的产业结构状况。?反映区域工业化、城镇化的水平。不同的产业分布具有明显的城乡差异。金融保险业、高级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工制造类工业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而小城镇的主体产业是初级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因此,不同产业类型的地域集聚程度既映示着一定区域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也体现于单位面积产值的高低。?彰显区域的人口集聚程度。一个区域的人口密度通常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
24、,单位面积能够供养的人口越多,土地资源的集约程度越高。此外,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意味着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就业机会越多,公共设施服务、社会保障制度等越完善,更易于吸引人口迁入该地区。因此,单位面积产值能够彰显人口的集聚程度。3.4?村镇用地结构演化模型与分析3.4.1?全国村镇用地。根据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20022004年?全国土地变更调查资料?,将除西藏、港澳台外全国1 400余县(不包括县级市)的农用地、建制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面积作为样本数据,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计算各类用地在总用地中所占的比重,并将其作为纵坐标;计算各省村镇的平均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
25、8,将其作为横坐标,绘出全国各省份 6类用地随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变化的曲线图(图 1)。由图 1可知:?整体而言,随着经济增长,用地结构呈现农用地减少、非农用地增加的趋势。农用地在用地结构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而在非农业用地中,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比重最高。?当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低于 45 000元/hm2时,农村居民点用地在非农业用地中增长速度最快。其中,产值在 30 000 45 000元/hm2时,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增幅逐渐减缓,并在45 000 60 000元/hm2达到峰值,此后缓慢下降。?在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低于 45 000元/hm2时,农村道路用地所占比重缓慢增长,并高于建制镇用
26、地、独立工矿用地和乡镇交通用地。当产值超过 45 000元/hm2后,农村道路用地比重基本不变。?在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低于 20 000元/hm2时,建制镇用地和独立工矿用地基本同比增长。此后,独立工矿用地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并且随着单位面积产值的增长而加速增长。产值超过 50 000元/hm2后,独立工图 1?6类用地随经济发展的结构变化情况Fig.1?The struct ural changes of 6 kinds of land with t he eco?nomic development矿用地比重超过农村道路用地。?建制镇用地和乡镇交通随着经济发展变化趋势相似,均呈现近似线性的增
27、长趋势。结合相关数据,利用 SPSS软件得出 6种用地回归方程及其检验结果(表 3)。由表 3可知,各方程均能通过回归方程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其中,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与农用地、建制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和乡镇交通用地的拟合优度分别达到了 0.874 8、0.940 5、0.925 2和 0.950 6,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农村道路用地的拟合优度相对较低,分别为 0.740 4和 0.676 6。因此,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能够较好地反映各类用地结构随经济增长而变化的情况。?6类用地随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有所差别。农用地比例随着经济增长先是以较快速度下降,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下降速度减缓。这
28、是由于经济发展早期以粗放经营为637538卷 12期?陈 芳等?村镇土地利用结构演化规律与模型探析主,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迅速;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之后,非农用地集约程度显著提高,加之国家保护耕地等政策的出台,农用地比重减小速度放缓。农村居民点用地所占比重随经济增长的变化率经历了一个先增加后减小的过程,当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甚至出现负增长。这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通常人口密度也较大,因而居民点用地比重大;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在土地集约程度增加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求减少。独立工矿用地比重随着经济增长呈加速增长的趋势。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工矿用地与单位面积产值
29、基本呈线性关系;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工矿用地扩张速度加快。大城市周围的小城镇由于受到城市经济辐射作用,以及接受城市工业转移,其独立工矿用地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小城镇。表 3?6种土地类型回归方程Table3?The regression equation of6 types of lands土地类型Land type回归方程及拟合优度The regression equation and R2F检验F testt检验 t testb0?b1?b2?农用地Far mlandy=1.900?10-9x2-3.301?10-4x+98.473R2=0.874 8F=9
30、0.826Sig.F=0.000t=182.177Sig=0.000t=-7.508Sig=0.000t=3.632Sig=0.001建制镇用地Towns landy=1.830?10-5x+0.069 22R2=0.940 5F=426.616Sig.F=0.000t=2.666Sig=0.013t=20.655Sig=0.000-农村居民点用地Rural residential landy=-2.587?10-9x2+3.078?10-4xR2=0.740 4F=148.512Sig.F=0.000-t=12.833Sig=0.000t=-7.493Sig=0.000独立工矿Indepen
31、dentm ining and industryy=3.758?10-10 x2+1.862?10-5xR2=0.925 2F=266.335Sig.F=0.000-t=3.655Sig=0.001t=5.289Sig=0.000农村道路用地Rural roadsy=-5.486?10-10 x2+6.491?10-5xR2=0.676 6F=124.984Sig.F=0.000-t=11.825Sig=0.000t=-6.944Sig=0.000乡镇交通用地Towns traffic landy=1.190?10-5x+0.149 9R2=0.950 6F=519.636Sig.F=0.00
32、0t=9.803Sig=0.000t=22.796Sig=0.000-?注:b0为常数项;b1为一次项系数;b2为二次项系数。?Note:b0,constant item;b1,Monom ial coefficien;t b2,Quadratic coefficien.t3.4.2?模型修正。由表 3可知,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农村道路用地与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性较差,这是由于我国各省地形、地貌条件差别显著,而地形对于这 2类用地的比例具有较大影响。为了辨识不同地形地区 2类用地与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性,将全国划分为平原、丘陵和山地省份9,依据上述资料分别绘出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农村道路用
33、地随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变化的曲线图(图 2)。利用SPSS软件求出各类型曲线的回归方程及检验结果(表 4)。图 2?不同地形省份农村建设用地比重与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关系Fig.2?Correlation bet ween the proportion of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and output value perunit land area in different terrain provinces表 4?不同地形省份农村建设用地回归方程Table 4?The regression equation of rural construction lan
34、d in different terrain of provinces农村建设用地Rural constructionland分类Categories回归方程及拟合优度The regressionequation andR2F检验F testt检验 t testb0?b1?b2?农村居民点Rural Rural resi?dential sites平原省y=-3.390?10-9x2+3.803?10-4xR2=0.926 9F=214.439Sig.F=0.000-t=13.741Sig=0.000t=-7.564Sig=0.000丘陵省y=2.654?10-4x+0.496 6R2=0.9
35、08 0F=131.661Sig.F=0.000t=3.515Sig=0.003t=11.579Sig=0.000-山地省y=-4.644?10-10 x2+9.504?10-4+1.565R2=0.818 5F=81.405Sig.F=0.000t=7.184Sig=0.000t=5.275Sig=0.000t=-2.228Sig=0.038农村道路Rural roads平原省y=-7.000?10-10 x2+7.918?10-5xR2=0.953 0F=389.058Sig.F=0.000-t=18.371Sig=0.000t=-10.017Sig=0.000丘陵省y=5.305?10-
36、3x0.538 1R2=0.833 2F=131.661Sig.F=0.000t=2.456*Sig=0.026t=7.648*Sig=0.000-山地省y=0.012 0 x0.4152R2=0.771 5F=131.661Sig.F=0.000t=3.418*Sig=0.002t=9.203*Sig=0.000-?注:b0为常数项;b1为一次项系数;b2为二次项系数;*为系数 t检验值;*为指数 t检验值。?Note:b0,Constant item;b1,M onom ial coefficien;t b2,Quadratic coefficien.t*stands for t test
37、 vale of coefficien;t*stands for t test value of index.6376?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由图 2可知,农村居民点和农村道路用地具有非常相似的分布。平原和山地省份在地区生产总值低于 45 000元/hm2时,2类用地比重随经济发展持续上升,在高于 15 000元/hm2后,平原省份的增长速度显著高于山地省份。当地区生产总值超过 45 000元/hm2后,平原省份的用地比重开始下降,而山地地区宅基地有限,且道路和公共设施等占地面积通常较少,即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北京县域的 90 000元/hm2,其相应用地比重仍低于平原省份仅为 30 000
38、元/hm2的地区。丘陵省份均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数据点集中在产值低于 15 000元/hm2的区间内,且2类用地比重随经济发展均呈快速增长态势。由表 4可知,将农村居民点用地按地形分类后,平原、丘陵和山地省份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与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依次为 0.926 9、0.908 0和 0.818 5;将农村道路用地按地形分类后,平原、丘陵和山地省份农村道路用地比重与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依次为 0.953 0、0.833 2和 0.771 5。山地地区由于地形复杂,地区间差异明显,拟合优度低于平原和丘陵地区。3.5?村镇土地利用结构演
39、化模型构建?根据表 3和 4各类型用地曲线相关回归方程,构建相应的回归模型如下所示。表 3和 4中回归方程的拟合结果是各类型用地在总用地中所占的比重,而下列模型所求的结果是各类用地的面积。Sa=ST?(1.900?10-11x2-3.301?10-6x+0.984 7)Sto=ST?(1.830?10-7x+6.922?10-4)Srp=ST?(-3.390?10-11x2+3.803?10-6x)Srh=ST?(2.654?10-6x+4.966?10-3)Sr m=ST?(-4.644?10-12x2+9.504?10-6x+0.015 65)Si=ST?(3.758?10-12x2+1.
40、862?10-7x)Stp=ST?(-7.000?10-12x2+7.918?10-7x)Sth=5.305?10-5STx0.538 1St m=1.200?10-4STx0.415 2Str=ST?(1.190?10-7x+1.499?10-3)式中,Sa、Sto、Srp、Srh、Sr m、Si、Stp、Sth、St m、Str和 ST分别为全国村镇农用地,建制镇用地,平原、丘陵和山地省份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平原、丘陵和山地省份的农村道路用地,乡镇交通用地和总用地面积(hm2);x为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元/hm2)。该回归模型能够映像我国各省份村镇土地结构的演化趋势。根据该模
41、型,当已知某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将之与利用回归模型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就可以了解该地区的用地结构所处的发展状况,并通过实际值与计算值的偏移程度来判别其合理性,从而可为村镇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在使用过程中,农村居民点用地拟合方程的选择视地区具体情况可适当调整,其他 4类用地方程的拟合结果较好,因此可以使用统一的方程。4?各地区非农用地结构合理性分析4.1?东部发达地区与日本、韩国的比较?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的发展接近 1966 1973年日本和 1977 1987年韩国在经济发展黄金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人口密度、生活方式等比较相似。据资料统计,日本 1966、1973年城
42、镇化率分别为 67.80%和 73.90%,非农用地比重分别为 14.76%和16.30%;韩国 1977、1987年城镇化率分别为 51.60%和68.50%,非农用地比重分别为 10.26%和 11.69%10。将东部地区的用地结构和城镇化水平与日本及韩国当时的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可以了解目前东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状况,以便为未来发展规划提供参考。?据统计,日本和韩国在其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单位土地承载人口水平迅速提高,人地矛盾突出。与日本和韩国相比较,作为直辖市,北京、上海和天津人口高度密集,非农用地比例和土地集聚程度较高;辽宁、浙江、福建和广东 4省城镇化水平较高,但由于山地多、平地少的
43、地貌特点,非农用地的比例较低,城镇用地紧缺;江苏和海南 2省的人口城乡结构与非农用地比例关系比较适宜,生活舒适度较高;河北和山东 2省城市化水平较低,但因非农用地比重较大而使土地利用效率较低(表 5)。表 5?2008年东部地区省份分类Table5?Classification of eastern provinces in 2008%地区A rea城镇化率U rbanization rate非农用地比重Non?agricultural land类型Type北京 Beijing83.6220.99高度集聚上海 Shanghai89.0937.69天津 Tianjin75.1130.01辽宁 L
44、iaoning58.7010.52用地紧张浙江 Zhejiang56.028.81福建 Fujian47.304.89广东 Guangdong60.689.32江苏 Jiangsu50.1119.94结构合理海南 Hainan45.209.38河北 H ebei37.6911.47效率较低山东 Shandong45.0016.53注:数据来源于参考文献 10。?Note:The data are from reference 10.4.2?各省村镇非农用地结构合理性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应当与人口分布相适应,若小城镇人口聚集程度与其用地结构不适宜,城镇化发展就可能效率不高或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资源造
45、成较大威胁。参考郭文华等的建设用地评价指标 11,建立 2001 2003年我国各省县以下村镇土地利用指数(LU I)和人口村镇结构指数(PSI)的对应关系(图 3)。由图 3可知,北京、天津、上海和海南等地区村镇土地的城镇化程度最高,浙江、福建、广东和青海次之。利用 SPSS软件对 LUI和 PSI 2组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发现,R2=0.534,在 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从整体而言,村镇土地利用结构与人口结构的匹配度还不高。根据图 3结果进行差异度聚类分析,结果如表 6所示。由表 6可知,I III类省市村镇土地结构与人口结构适宜度较高,土地利用结构较为合理;I V类浙江、福建、青海 3省
46、村镇土地利用结构与人口结构差异较大,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不高。就 V类省市而言,两者差异更为显著,这是由于北京、天津、上海和海南的中心城市发展水平虽然高,但对其周围的村镇并未起到良好的经济辐射作用,反而由于马太效应成为其人口增长的阻力,造成了村镇人口结构落后于用地结构的现象。就土地利用结构而637738卷 12期?陈 芳等?村镇土地利用结构演化规律与模型探析图 3?各省村镇土地利用指数和人口村镇结构指数Fig.3?The land use index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index of vil?lages and towns in differentprovince
47、s言,人口城镇化水平越高,非农产业土地面积所占比例应当越大。但是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非农用地不能无限扩张。因此,调整优化非农用地内部结构,提高城镇建筑的平均容积率,以及增加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度是未来村镇土地利用规划的正确方向。5?结语村镇用地规模和结构变化是当前村镇土地利用规划的重点和难点所在。笔者构建的村镇土地利用结构演化模型,可以减少目前土地利用规划的盲目性,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优化、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提供直观且有效的辅助决策工具,并可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表 6?全国各省村镇土地结构与人口村镇构成聚类分析Table6?Clustering analy
48、sis of land structure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of villages and towns in differentprovinces类别Indexcategory取值LU I-PSII 0.4北京,天津,上海,海南参考文献1 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 2006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2 李建平,李闽榕,高燕京.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7-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 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4 国家统计局.
49、中国统计摘要 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5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综合财务司.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 2007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东农村统计年鉴 2005M.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5.7 张淑英.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 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8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2-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9 张淑英.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 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10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
50、06.11 郭文华,郝晋珉,覃丽.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建设用地评价指数探讨 J.资源科学,2005,27(3):66-72.(上接第 6366页)明水体受到一定污染。2.2.6?粪大肠菌群。大肠菌群数一般指示水体受到粪便污水污染程度,一般为当地居民粪便污水直接排入水体所致,特别是在 1#和 2#断面处,由于有渔民经常在江面上捕鱼,可能有些粪便直接排入水体引起5。3?讨论制糖、酒精、淀粉生产企业排放的不达标废水是左江河水主要污染源 6。花山岩画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区,调查期间水质较好,花山岩画区域水质除高锰酸盐指数为?类以外,所调查的其他指标均为?类水体标准。建议加强上游污水排放的管理,强化污水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