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 教学设计+测评练习+教学反思公开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鸿门宴 教学设计+测评练习+教学反思公开课.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身份”捆绑下的英雄悲歌鸿门宴教学设计温州五十一中 李铮铮教学设想鸿门宴选自苏教版必修三”寻求文言津梁”专题中的第二板块“仔细理会”。按照 专题的要求,这个板块需要在文本的细读的基础上,“寻找学习文言文的津梁”,“汲取古 代经典的智慧”。鸿门宴节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本纪本应记载帝王之事,但是司马迁 将项羽归入本纪之中,这正体现了他先进的史观。历来多数人有“成王败寇”的思想,却忘 了项羽的悲剧并不仅仅体现在其失败的结局上,而是体现在其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却想要谋求 需要权术的帝王之业上。这种在“身份”捆绑下的英雄悲歌才是项羽这个人物之所以穿越千 年仍为人动的根由。史记中记载“鸿门宴”情节的片段
2、一共有三处,另外两处分别散落在史记高祖 本纪和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但是三处记载中,唯有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极 尽各种文学笔法来描写鸿门宴的经过,借以表现项羽的性格特征。因此,在两个课时的教学 设计中,我试图引导学生在文本细读的基础匕辅以互文阅读,了解司马迁人物群像塑造法、 品读细节描写的精妙之处以及体悟作者精心挑选虚词和实词对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在 对人物性格的品评中,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在君王身份的束缚下,一个拥有赤子之心的人是无 法成就帝王业的必然悲剧性事实。鸿门宴的情节在后世不断被演绎和改写,而这一内容教学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的 是不同的文学体裁(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学)来表现同一段历
3、史的不同呈现方式。这堂课的 深度挖掘中,我仅选择“书写立场”作为其中的一个切入点,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我 选择鸿门宴影视片段和史记文本本身两种不同文本的书写立场,让学生了解司马迁 “不虚美、不隐恶”的史记笔法,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当代人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培养学生基 本的历史智识。学情分析浙江省温州中学高一(4)班是计算机实验班,作为这所省一级重点中学的佼佼者,该 班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在预学单的反馈中,学生基本能够结合注释和词语手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任何一个具体的文本都是一个“个案”,阅读“个案”的意图是唤起 学生阅读“全貌”的渴望,那么教学的意义就达到了。六、板书设计鸿门宴司马迁
4、项羽君王f 一凡人悲剧七、测评练习测评练习一、夯实基础(一)辨析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不同意思。1 .因:项王即日口留沛公与饮寿毕,请以剑舞,目击沛公于坐,杀之.如: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杀人如不能举.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旦日不可不蚤白来谢项王乃令张良留谢.意:今者项庄拔剑舞,其尊常在沛公也然不自尊能先入关破秦(二)填写下列表格,注明例句属于什么特殊句式,然后在课文中至少找出一 处与下列句式相同的句子,填写在例句下面。示例:句式例句判断句此天子气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亚夫者,范增也。/句式例句句式例句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
5、非常也。沛公安在。句式例句若属皆且为所虏。句式例句因击沛公于坐。句式例句竖子不足与谋。二、整合建构1 .写上出自于课文的成语,并写上它们的含义。2 .请杳找资料,写上出自于史记项羽本纪其他片段的成语,并写上它们的含义。三、表达交流阅读下列材料,谈谈你的观点。材料一: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 绝根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 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司马迂史记高祖本纪材料二: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 思考:通
6、过鸿门宴的学习,你如何看待上述刘邦和陈平的观点,你可以从用人标准、团 队建设与事业成败的关系等角度谈谈你的观点。八、参考文献川赵翼:廿二史札记校正M,中华书局,2013。2钱穆:中国史学名著M,三联书店,2013。3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上)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o朱东润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5张大可:史记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6汉司马著:清王又扑编选,凌朝栋整理:史记七篇读法M,商务印书馆,2013。中国史记研究会:史记教程M,商务印书馆,2011。梁启超、王国维等:史记二十讲M,华夏出版社,20090钱穆:秦汉史M,三联书店,2005,10司马迁撰
7、,裴朋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M,中华书局,2009oII张世俊、任巧珍译注,汉书选译M,凤凰出版社,201 U12张大可,史记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o”3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M,重庆出版社,2008o14崔适,史记探源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15王冉冉,史记讲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o1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世界图书馆出版公司,201 lo口7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8陈来,古代思想与文化的世界M,三联书店,2009。附录一:预学单鸿门宴预学单班级:姓名:一、疏通文意:1.结合课下注解和词语手册,疏通文意,在空白处写.上你们
8、不懂的字、词或句子。二、阅读初感.阅读文本,想象你生活在鸿门宴发生的年代,并且你有机会成为项羽或者刘邦阵营中的一 员,你愿意加入哪个阵营,并谈谈你的理由。1 .读完鸿门宴后,你还有什么感悟,你可以就任何话题谈谈你的观点。附录二:教学随笔(一)鸿门宴备课札记今日备课鸿门宴。为人师后,时常感慨中学教材选文之精良。然学生时代未曾以之为然。昨口今日,重读史记项羽本纪。千年前诸位英勇豪杰似在目前。今日思考点如下:其一,为何鸿门宴之剧情,司马迁放置于项羽本纪中大书特书,而非高祖本纪。其二,都言司马迁独爱项羽,因而特放其入本纪,然,缘何一开篇就含贬义。其三,史记通篇,精于描写,且有神话色彩(如高祖之头上祥云
9、),不类史书,更 似文学,为何史记能够成为后二十五史之范本?其四,史家所谓拒绝主观评判,而需以客观冷静之笔触记载历史,始于何时?其五,侯、王等职位于彼时处于何位置.?继续查阅资料如下:其一,“鸿门宴”之后的文学演绎。其二,名师之古文课堂实录(如谢澹)。其三,学生先前之古文基础(尤其是对史学著作的了解)。其四,查阅最新的学术著作。其五,今FI已购得清人赵翼之什二史札记校正、仍然需要查阅樊树志之国史十六 讲,阅读汉书项籍传,阅读史记(三家注版本)。以上书籍,须在清明之前完成。另,有备课思路如下:史记高祖本纪中有关于“鸿门宴”整体事件之略写。可先放片段于学生,让学生 熟悉其大体。此一部分文章,三次出
10、现曹无伤,可见此人乃本事件之关目人物。可引导学生 阅读原文,由曹无伤者,看项羽刘邦之个性特征。如:项王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可另学生思考,何问题可以引发项正此方回答。进而对照原文,发现原文沛公所言如下: 今者有小人直言,令将军与臣有郤。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却将项王之安插间谍轻易倒出,由此可见,项王之粗与沛公之细。 常有人言沛公怯懦,胆小;实则乃大智慧也。以上是为今日之思。(二)“不了解”谁之过学情了解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一步。在备课鸿门宴前,我选择了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 解学生的阅读情况。问卷调查非常简单,只有两问,如下:1 .您读过史记吗?(读完全文;阅读过一部分;从未读过;其他 )2
11、.您了解的刘邦和项羽吗?你觉得他俩分别是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里得到这样的印象 的?(如果是书籍,请注明什么书。)结果学生的反馈让我大跌眼镜。这次问卷的发放为五十一中的四个班级。高一a班和b班各随机抽取一个班级;高二文 理班也各随机抽取一个班级作为问卷调查班级。结果收到的结果是近于98%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刘邦和项羽,更有甚者以为这两个人物 是来自于西游记或者为三国时代的人物。高二学生已然学过鸿门宴,但是对于这两 个问题的回答竟然和高一学生趋同。“不了解”、“没听过”、“不知道”难道真的是 学生的错么?作为老师,我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有一部分学生即便在上过鸿门宴后,仍然对这 两个人物亳无认知呢?当然
12、不排除部分学生源自于堕怠,不愿意书写问卷。另外一个现象需要关注的是,在表示从来没有看过史记的部分学生中间,仍然有很 多人能够说出而刘邦和项羽的印象。如一个学生写着“刘邦足智多谋;项羽有勇无谋”;“刘 邦小流氓;项羽自大,力气大”;“项羽刚愎自用;刘邦不了解”学生称这些印象来自他人的议论,电视剧、电影,还有三个学生称来自电视节目百家 讲坛。由此观之,学生距离鸿门宴的文本着实有十万八千里。但是学生的学情反馈如此,到底是谁的错?我想,某种程度上,教育者难逃其咎。老师没有将文本中的精华部分教授于学生,同他 们一起体悟其秒;亦没有激发其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文献的兴趣:以至于一篇课文,读过就罢, 只要假以时日
13、,必然消失于脑海之中。想起晚自习和学生所提起的一事。月考将至。我说:“说书人、金岳霖先生,某些班级没有上过,所以不在考试 范围内。”学生竟异口同声:“那么我们学了干嘛?”路曼曼其修远,教书育人之路果然漫长而又寂寞啊。(三)鸿门宴备课札记二清明假期三日,读书两日。于市图借书十数本,或细读,或略读,备课札记如下。其一,钱穆:中国史学名著M,三联书店,2013。所收获主要为做学问之方法。钱公乃言,“学问要看四面,要能学亦能问,“能 疑”,“懂得疑”。如,“为何了有尚书,隔了五百年乂有孔子的春秋?为何乂隔 了五百年有司马迁太史公的史记呢?这里至少是一番史学的演进。”(P67)又如,“中 国人尊经,但为
14、什么后起的史学,不尊尚书,不尊春秋,不尊周公孔子,而尊司马 迁的史记呢? ” (P67)其二,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上)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关于沛公之名,吕先生称他“自立为沛公”。关于项羽之名,吕先生称他“自立做西楚新王”。另,樊哙乃吕后的妹夫。想来古之成大事者,其言行中便可知其野心。另,都道项羽之不能知人善任,项羽之亲 信多其亲属耳。其三,关于“项羽为何入本纪”之问,多方解读如下。朱东润:按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体例,“本纪”经帝王当国的事。项羽虽未成帝业, 但秦亡汉兴之间,他在一个时期内发号施令,权威同帝王一样,所以也把他列入“本纪”。 (朱东润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
15、2006: 31.)张大可:按史记体例,本纪载朝代与帝王,项羽未成帝业,名止霸王,司马迁为之 作本纪,是一篇破例的本纪,表现了司马迁卓越的历史观。究其旨趣,要点有三。一曰纪实。 项羽灭秦,分封十八王,“政由羽出”,故定名本纪以纪实,用以表彰项羽的灭秦之功。二 曰通变。秦楚之际,变化剧烈,项羽是一中心人物。为项羽作本纪,编列在秦始皇、汉高祖 之间,既符合“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序列,又是“见盛观衰”的一个关节点。因项羽是秦始 皇者流,以惨酷并天下,以强力霸诸侯,故人心不附而骤兴骤亡。三代以德治天下,传世久 远。汉行公德,卒并天下。始皇、顶、刘三人本纪蝉联并列,上承三代,下启刘汉,构成强 烈的对照和转
16、折,用以说明残暴政治是不能持久的。三曰刘项对比。楚汉相争大事,项刘两 纪,详此略彼,互见互补。项刘两人品格、功业、成败、兴衰,因蝉联而成强烈对比是十分 鲜明的.(张大可:史记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0、41.)其四,汉司马迁著,清王又扑编选,凌朝栋整理:史记七篇读法,商务印书馆,2013。王氏称“此篇是太史公自出手的第一篇用心得意文字。(P4)本书颇受启发,如以下 几个条目:首先,项羽败绩,其中一个原因乃其失去人心。备课之余,余尝思为何项伯为本家,为 何要“背”项王。从王文中得知楚人爱慕项梁,秦将章邯杀项梁,但是项羽却封其为王。“忘 仇”、“弃亲”,由此以一小事,可见“项氏之判羽
17、者固己多矣。”(P7)表面楚人从项, 实质上是“从楚也”。“梁以楚将得人,羽以沙楚怀王而失人。” (PI0)其次,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再次,羽不以仁亲为宝,而以财货为宝。“珍宝尽有之”之怒,“献璧”可以见出。 另外尚有史记教程、史记二十讲、钱穆之秦汉史,皆多收获也。(四)鸿门宴备课札记三今天是第四次磨课。磨课的过程很折磨,但是感觉思路在一点点清晰起来。细细想来,每个学期确实需要这 样一次打磨。不得不承认,在没有接到这个任务之前,我对史记的印象近乎于概念化。之后开始找到中华书局出版的那么一长串的墨绿色的原著,看文言读专著,对秦朝末年 的历史慢慢清晰起来。但是随后我乂陷入了一个泥潭,项羽本纪可阐释
18、的东西太多了。司马迁史记笔法之 微言大义,每句话似乎都可以细细咂摸。尤其是阅读了古往今来众多大家的评述,大家似乎 都己经把这篇本纪肢解到底,甚至可以到写几篇博士论文的地步。那么,如何在两个课时之 内,让学生了解史记的魅力呢?我们都说,一篇具体的文本,事实上打开的是一扇窗,学生需要走进去,咂摸它的妙处 一二,再后来的,就需要靠他们自己了。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激趣,就显得极为 重要。在前三次的磨课过程中,我一心想要找寻一个可以一以贯之的核心问题,于是抛出了一 个“谁人英雄”的问题。于是前两个班,在文本还不熟悉的情况下,纷纷回答“樊哙”;而 第三个班级在梳理了文本内容以后,又一致认为是“项羽
19、”。现在想来,每个人的英雄观本 身就不一致。若要以“是非成败论英雄”那么项羽是万万不能入这个行列的。况且在学生读 完之后,很容易被樊哙的新气所吸引,确实会讲出其为英雄。但是,这个问题却有其明显的弊端,那就是,它的导向会混淆学生的眼球,而忘了这篇 文章是出自项羽本纪,所以其核心问题必然是围绕“项羽”而谈的。所以第四稿,我把 核心问题改成“项羽为何入本纪”。以下谈谈今天磨课的反思:其一:梳理文本部分过浅,是否可以在预学案中完成。其二:如何体现文言色彩。其三:如何找到一个一以贯之的核心问题,但是又没有太强的预设。其四:如何以生为主导。其五:我的座次思路是否有逻辑漏洞。课堂过程为:如何坐?你以为哪里是
20、尊位?学生 纷纷觉得项羽会坐尊位,进而得出项羽是一个自大的人。可见在逻辑关系上,学生早己认定 项羽为一个自大的人了,所以这个问题似乎成了一个无意义的问题。倒是这里提醒我们,学 生对项羽早已有了自己的判断,那么在课堂上我们实际上要解决的,就是学生的这些认知, 是否存在误读。其六:反思整个备课过程,我事实是因为教学目标过于模糊,所以才导致教学设计的琐 碎化。第四次上课以后,思路慢慢开始清晰。今日反思到此,开始备课第五稿。2015.4.15(五)鸿门宴备课札记四今日第五次磨课。我的思考是从宏观而往微观的。思路如下。其一,史书存在的意义?(以史为鉴,劝诫后人。)其二,司马迁作史记的意图?(究天人之际,
21、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三,项羽入本纪的理由?(实录、通变、司马迁之个人偏好。)其四,鸿门宴情节,史记记录者三,为什么详细记于项羽本纪而非其他?(作 为一个想要成就“帝壬”事业的一个人,他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特质,而项羽身上是否具备这 样的特质?这些特质是否应该成为被诟病的对象,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其悲剧性将会更 加深重,从中也可以看出司马迁的英雄观。)想起先前和后君兄聊这堂课,他谈了三个核心问题: 其一,刘邦集团为什么会成功?项羽集团为什么会失败?其二,司马迁怎么看待刘邦?司马迁怎么看待项羽?其三,“互见法”,为什么此一情节高祖本纪要略写?第三个问题略去不谈。深究第一则核心问题,目前较多研
22、究者都以为,鸿门宴由盛转衰 是因为项羽性格之优柔寡断,刚愎自用。但是导致一个军事集团的失败的因素纷繁复杂,如 果只视为“这一点”,其因果联系是否过于简单粗暴?另外由项羽失败之结果再倒推其先前 行为是否埋下了失败的因子,这样的逻辑思路是否存在牵强附会?问题二,司马迁怎么看待 项羽?史记的笔法,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实则暗含褒贬,但是就鸿门宴情节,司 马迁到底持褒贬,着实难下判断。现在在备课的过程中,困扰我的还是“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对“人物的鉴赏”, 尤其是结合对“史记笔法”(互见法、文学性特征、微言大义等)去品读司马迁如何塑造“项 羽”,肯定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教学目标。但是下一个台阶跨越向
23、何方,始终成为困扰我 的终极问题。(六)鸿门宴备课札记五前口与心艺姐聊鸿门宴,获得新鲜灵感。如下:其一,历史的文本体裁。当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时候,会有历史学和文学的文本要求影响他们写作。作者在书写一 段历史(episode)的时候如何开始,如何挑选或者剔除情节、人物、重心,都会有他写作 上的考量,这些实际上已经属于文学的范畴。如果同一段历史,我们对比史记和另一个 作者写的历史,你会发现他们的写法是不一样的。这时候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历史的真实性 究竟在哪里?书写历史的意义何在?心艺姐的观点是,历史其实就是文学,只不过它对真实性的要求与虚构性的文学不太一 样。其二,历史题材的演绎方式。不同文本样式去
24、演绎同一段历史,它背后有什么不同的区别。如文学本文、影视文本、 戏剧文本等等。受众的不同,演绎方式的不同,对矛盾的处理方式也应该不同,对某个历史 细节的深度加工也应该有所不同。其三,不同时代的历史观察。不同时代时代对同一段历史的理解存在区别,这和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审美趣味有关系。 比如荆轲刺秦王,心艺姐的老师以为这背后有政治隐喻。那么这种理解是不是会被称为 过度阐释呢?心艺蛆以为,同一段历史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卜.阅读和理解可以非常不一样。历 史的意义是动态的,它的意义产生于各个时代与每个时代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阅读。历史记 录(史记)的意义,在作者写出来之后,就必然产生作者无法控制的意义延伸的自发
25、力 量。这点反观到文学理论之中,已经成为了一个定论,文本在诞生之后,将会脱离起原本的 作家本位意图而产生新的更多的读者本文的理解。关于鸿门宴,心艺姐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进行思考。文本内容(历史人物和价值观)、历史体裁的写作(与文学文本的关系)、跨艺术形式 的演绎、横向纵向的阅读(对阅读与解读这一行为本身的探讨、跨时代背景与跨文化理解)、 作为读者的能动性和应该遵守的条例等等。晨读汉书数页。序言谈班固编著汉书之意图。“除了他的家学渊源和个人志趣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适应东汉统治阶 级的需要。东汉政权在农民起义的激烈斗争中产生,为巩固封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就需 要总结西汉的历史经
26、验。”(P4)班固在叙传中只说了两个原因。“一是司马迁贬损刘邦的公德,在史记中给他 排列的位置不当;一是武帝以后历史出现空白,需要继补。”但还有一个理由是“给东汉统 治者提供一部前朝兴衰成败的历史。”(P5)注: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张世俊、任巧珍译注,李国祥审阅:汉书选译M, 凤凰出版社,2011.(七)鸿门宴备课札记六昨日重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其中引论部分极为动人,亦可以作为备课教学之反 思材料。钱先生所言“中国最近,乃为其国民最缺乏国史智识之国家。”何为“国史智识”,先 生进而条分缕析地解释了几个核心概念。其一,历史为“我民族国家以往全部之活动”。其二,历史材料为“经历记载而流传
27、以迄于今者”。其三,历史智识“贵能鉴古而知今”,能“为未来精神尽其一部分孕育与向导之责也”。另外,钱先生还谈到了 “民族主义”。谈至IJ “人类常情,必先认识,乃生情感。 人之于国家亦然。”想来,我们所见到的鸿门宴文本,不过历史材料耳,而在阅读历史材料中如何获得 历史智识,可以成为我这堂课最后的收束。此外,项羽之所以入本纪,也是因为司马迁“认 识”乃生“情感”的原因吧。(八)鸿门宴备课札记七今日第一次双连节上鸿门宴。出于对文本的解读,听从了先前老师的建议,以及自 己对文本的思考,把课堂的框架大致改为以下三个部分。其一,对预习的反馈和对项羽的印象。其二,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待司马迁的笔法。其三,读
28、者应该具备的历史智识。我把教学的重点都放置在第二个部分,试图让学生跳脱出来来看待这个文本。但是事实 发现,这个部分对学生来讲太难,根本无从下手。自习思考,主要问题出于以下几个原因。其一,忽视了学生的预习工作,学生对文本没有细致的阅读的习惯,课堂上的进度不可 能加快。其二,把“怎么写”概括为几个“文学理论”式的词语,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太过抽象。 其实其根由是对待文本过于贪心,想要把所知道的观点全数灌输给学生,导致的结果是学生 无从下手。如何“单刀直入”,切点小而切中要害,便成为我这堂课仍然要思考的核心内容。闲话几句,这次摩课最大的感慨是,身边的同事都太有爱了,我的不成气候是对他们关 爱最大的伤害,
29、所以我要十分努力地思考如何努力。(九)鸿门宴课后反思备课鸿门宴,前后历时一个多月,看着自己慢慢如何学会构建一堂完整的课,是我 最大的收获。教学不同于简单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它需要教师时刻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通过这 堂课学生可以获得什么,在这堂课后学生也许会去做些什么。教师通过何种方式可以更好地 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教师讲授是不是定是不好的。而学生讨论是不是定是最好 的方式。卡夫卡笔下的城堡,目标已在,却费尽心思都找不到通往目的地的路途。教学在某 种程度上也是这种摸索的过程。只是作为教师,你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选择其中最有 效的一条路,带领学生走入知识的殿堂。再次感谢帮助我的诸多师长
30、同侪。于三库湿地册,疏通文意。但是还有很多同学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仅限于表面化。很多学生不是借助文本来陈述自己 的观点,而是受影视作品、历史故事、讲座等结论性观点的影响,而对人物的理解有了刻板 印象。另外,班级已有几个同学懂得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辩证地看待刘邦和项羽的成败,还有 两个同学谈到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如何从项羽失败中获得经验和教训。这就是钱穆先生 在国史大纲中提到的“历史智识”。除了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教材中出现的陈涉世家外,全班没有学生阅读过史记 的其他篇章。学生在初中学生的基础上,基本了解了一些关于史记的常识,但是尚且不 够了解史记擅长塑造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形象和注重剪裁详略得当的文
31、学手法。教学目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学生说出项羽的性格特征,并且学会司马迁通过人物群像塑造法来 衬托传主的写作手法。1 .通过互文阅读,学生学会鉴赏“利用细节描写、炼字等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艺术 手法。2 .在把握项羽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学生能够理解项羽的性格的悲剧实质。3 .在鸿门宴电影片段和文本的对比阅读中,学生基本理解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 史学笔法。重点难点.(重点)司马迁的写作手法:人物群像塑造法、细节描写、炼字。1 .(难点)项羽性格的悲剧实质。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入情入境,整体感知.导语设计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I可到历史现场,聊聊两千多年前的这场惊世骇俗的鸿门宴。
32、阅读 历史,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者能够把自己投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可顾课前布置的这个问卷调查:幻灯片:想象你生活在漓门宴发生的年代,并且你有机会成为项羽或刘邦阵营中的一员,你愿意 加入哪个阵营?1 .初读文本(学生活动:概括表达)请一小组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选择和理由。【设计意图】由这个问题,让全班了解学生间对于项羽和刘邦的情感态度的判断。课堂 初始,构建师生对话分享的氛围。幻灯片:班级学生的选择:项羽17人;刘邦18人。明确:全班同学选择刘邦或项羽的人数几乎势均力敌。从大家陈述的理由来看,你们的 认知也基本达成了共识,我们来看看大家在预学单中出现的两组关键词。幻灯片:项羽:直爽
33、豪迈、真男人、惜才、光明悬落、血气方刚、重情重义、真性情、温柔的心、 大度、有足够的野心和实力刘邦:鸿门宴上从容淡定、深谋远虑、顾全大局、能屈能伸、不拘小节、敏锐的眼光、 知人善用、随机应变、隐忍、项羽脾气暴躁【设计意图】由小组口头分享,到呈现全班同学的选择,既是激趣,又是暗示学生思考 为何会出现对立的观点。二、文本细读,走近人物幻灯片:想象你生活在潮门宴发生的年代,并且你有机会成为项羽或刘邦阵营中的一员,你愿意 加入哪个阵营?文本细读:请大家在文中至少研读揣摩一处细节,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设计意图】群像塑造法是司马迁创作史记的重要艺术手法,他塑造一个个鲜活的 人物形象,用来反衬传主的性格特征
34、。虽然其他人着墨较多,却达到了烘云托月的效果。因 此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对出场人物的细节的研读和揣摩,可以更好地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 同时,也可以从中探求传主行为的合理性。预设几处重要的细节:1 .细节一:项羽大怒。(学生活动:朗读体悟)学生揣摩项羽说话的语气,探求项羽这种语气的缘由。明确:直接原因: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间接原因:对于怀王不公正指令的不满。(教师补充)历史背景:当年项羽随叔父在会稽起事抵抗暴秦,一路骁勇善战。后楚怀王约定“先破 秦入咸阳者王之。但是楚怀王却派项羽北上救赵,派刘邦向西攻打兵力尚弱的秦国。项羽 集团经过艰苦的“巨鹿之战”灭
35、掉了泰国的主力。在巨鹿之战后,史记描写“秦军项羽召见 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可见当时项羽的威慑力之大。待他挥师西向 时,却发现刘邦早已攻下咸阳,驻军霸上,同时还派兵镇守函谷关。于是项羽第一次“大怒”, 派兵攻下了函谷关,率兵来到了戏西。局势到此业己非常紧张。【设计意图】由“项羽大怒”这一细节切入对于背景资料的补充,是为了暗示学生,任 何行为都不能凭借表面的反应而轻易为一个人贴标签。预学单中就有好几个学生陈述自己想 要加入刘邦阵营的理由为“因为项羽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却不懂得其“暴躁”的真正理 由还有项羽对于秦王指令的不满。2 .细节二:刘邦之言行。(1)刘邦之言A.预设:
36、为之奈何? /吾得兄事之。/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 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 郤。 “为之奈何”一一让学生找找全文共有几处“为之奈何”(三处);也可以利用对 比的手法,将他和项羽简单粗暴地下命令做对比(充分听取下属意见和个人专断)。明确:谋大事者,宜小心谨慎。“吾得兄事之。/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一一让学生注意寻找行为合理性,强调伏 笔的作用。明确:刘邦懂得笼络人心。也是为后文项伯”亦拔剑起舞”埋下伏笔。“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 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
37、军与臣有郤。”提醒学生思考刘邦的言语中的潜台词 以及这样说的目的。明确:潜台词(叙旧一论眼前一否定“王关中”一归罪小人),目的(以屈求伸,平息 项羽的愤怒,保存实力以图争霸。)B.对比阅读,注意虚词和某些被忽略的实词对于语意的影响:幻灯片:对比:臣与将军戮力平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芳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信圣见将军于 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臣与将军戮力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见将军于此。今者 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学生活动:朗读体悟)朗读幻灯片片段与原文;对比阅读,品味原文与修改版本语意 的区别。明确:由语言中的“而”、“然”两个虚词,“得复”
38、两个副词,看出刘邦之深谙人的 心理。“而”,语意重点在前,强调戮力,充分表明自己没有异心;“然”表转折,语意重 点在后,强调“不自意”,“得复”修饰“见”,均为贬低自己的功劳。C.对比阅读,注意不同标点对于语意的影响:幻灯片:对比: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史记中华书局)1959/2009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史记中华书局)1982(学生活动:朗读体悟)朗读两个片段;品味不同标点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参考:省略号:可能性一,刘邦话未完,项羽直接打断他的话;可能性二,刘邦话己完,但言 有尽而意无穷。句号:可能性,刘邦话已完,等待刘邦表态。两处不同标点,虽然都可以看出项羽单纯直
39、率,刘邦工于心计,但是其表现的程度不一 样,所唤起读者想象的情境也不一样。学生言之成理即可。(2)刘邦之行预设:乃令张良留谢。(学生活动:表达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分享学生预学单的解读。幻灯片:从“刘邦乃令张良谢”中感受到了刘邦的确是一个适合称霸天下的人。他不似项羽那般优柔寡断、刚愎自用,也不似他那般血气方刚。他怕死,惜命,为了安 全从鸿门宴上走脱,他差遣张良留下,但是他不顾谋士的死活,是对生命的漠视。从人性与 道德的角度讲,刘邦是一个软弱怕死的人。他因为自己怕死,就拿别人的生命当档箭牌,这 种行为实在令人唾弃。一个真正的明君(无论是帝王还是将相),都应该体恤下臣。刘邦虽然善于御人,令各
40、方之上都惟他命是从,却不擅长惜人。我想西汉建成后张良辞官隐居,除了有对“飞鸟尽, 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预知,也是因为刘邦用人却不爱人的失望吧。【设计意图】鸿门宴虽然选自项羽本纪,但是实际上关于项羽的言行着墨不多。 司马迁是通过群像塑造法而反衬出传主的性格特征的。在“刘邦之言”的预设环节中,我引 导学生重视虚词、某些容易被忽略的实词(特别是副词)、标点等对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 在“刘邦之行”中,我选择“乃令张良留谢”这个细节作为重点。因为这个细节,班级有学 生给予了非常精妙的理解,因此我将原文附在幻灯片上。3 .细节三:范增言行。(学生活动:对比发现)细品鸿门宴以及其后范增的一系列动作、称谓
41、的改变(君王、 竖子)、语言的改变(“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来品味此刻范增内心的 情感。明确:强烈的不满(“竖子”)以及表达对想要称王的项羽的失望(“吾属”、“今”、 “矣”)。借范增之口,言项羽无远见。【设计意图】范增的笃定要杀刘邦和项羽的犹豫不决是文中鲜明的一组对比。若学生以 范增的言行作为重点研读的细节,那么可以提醒学生关注范增鸿门宴前后的情绪的变化,由 此反衬出项羽的性格特征,同时亦可以提醒学生思考范增和项羽不同选择的理由。4 .细节四:樊哙闯帐的言行。(1)樊哙之行A.入情入境,想象闯帐幻灯片: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
42、披 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咯之。史记项羽本纪引导学生想象见到“樊哙闯帐”的反应,对比项羽当时的反应,由此探求项羽有此行为 的缘由(英雄惺惺相惜)。B.对比阅读,探究写法幻灯片: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史记高祖本纪(樊哙)乃持铁盾人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账下。哙即饮酒,把剑切肉食, 尽之。”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史记项羽本纪详写樊哙的动作。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西向 立”这个细节。明确:西向立而引出座次问题,可见樊哙粗中有细。史记群像的塑造法。塑造一个 鲜活的人物形象,用来反衬传主的性格
43、特征:同时,对于细节描写的专注,也是为了传主行 为的合理性埋下了伏笔。(2)樊哙之言(学生活动:合作探究)同桌合作探讨,选择恰当的潜台词。幻灯片:请在“()”用文言文填写樊哙之言的潜台词。“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 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日: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人成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泰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参考:大王效暴秦,其果亦然。然沛公无王之心。沛公若王关中,义也。此乃小人之过也,愿大
44、王明鉴。【设计意图】这一板块为这堂课的重心,其总问题表面上是让学生寻找细节来佐证自己的判断(愿意 加入谁的阵营),实则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的细读,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司马迁的写作 手法。在学生活动上,我拟采用学生朗读、同桌合作交流、学生寻找文本相关内容互为印证、 教师提供背景资料、教师引导学生互文阅读、教师提供史记不同版本的改编等方法,试 图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学会品读文本的方法。三、追本溯源,悲剧实质文本细读可以让我们对人物的认识变得丰满,走出先前概念化的总结。然而这样一位西 楚霸王,为何终究“失天下”?幻灯片:项羽重情重义,是真汉子,真英雄。但,英雄注定悲剧,在这乱世中,他注定笑不到最 后
45、,因为他重情重义的性格迟早会葬送了他自己。(徐政)感觉当时略显稚嫩的项羽并不是刘邦的对手。年龄、阅历的差距使得刘邦沉稳内敛,懂 得怎么样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但项羽这篇中给我看见他的不成熟和血气方刚,他生在 这个时代,陨在这个时代令我叹息。他若不出生于此,必另有一番作为。(林泽)大家是否认同这两个同学的观点?为什么乱世中容不得真英雄 ?你又如 何看待这样的“真英雄”?(学生活动:思考表达)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幻灯片: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 苏轼范增论刘瑜: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刘瑜另一种高度参考: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帝王”的身份和“君子”的身
46、份往往是对立的。“帝王”必须 使用权术才能够保证统治的长久,但是项羽却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当身份和行为不对称的时 候,其结果的失败显而易见,那么这个人身上的悲剧性就更加深重了。乱世如此,盛世也许 亦然。人往往因为身份的束缚而不得不放弃性格中纯真和率性这些美好的品质,这是当下我 们所要思考的。【设计意图】在学生把握项羽的基本性格特征后,再呈现学生预学单中对于“乱世容不得真英雄”的 探讨作为切入点,带领学生思考项羽性格悲剧性的原因,意在打破学生的刻板印象。学生对 于一个人物的看法,往往受道听途说的结论性的观点的影响,而产生了难以根除的刻板印象。 学生只有初步探索到了一个人物悲剧性的实质,才能真正地产生或者悲悯或者感动的情愫, 也才能够真正引发他们思考关于人性关于当下的诸多问题。四、横向拓展,史记笔法因为史记给予我们这样个具有丰富面向的项羽形象,所以后来人总是对这段历史 情有独钟,直到现在我们也能看到艺术家们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来演绎这段历史。播放电影鸿门宴的片段(1分15秒)。幻灯片:【电影台词】我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