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932890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docx(4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附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精神,具体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 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确定的“自主创 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围绕纲要 确定的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集成全国优势科技资源进行统筹部 署,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在原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的基础上,设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下简称“支撑计划”)。支撑计划是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 将按照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 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和重大任务,明确十

2、一五总体思路和发 展目标,并进行相关任务部署。一、形势与需求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以下简称攻关计划)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 探的技术瓶颈,以有效推动资源储量的增加;以复杂难采和难处理 矿利用为目标,强化采选冶重大关键技术与装备的自主研发,提高 资源综合利用的效率;加强水资源合理调配、海水利用及节水等重 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危机局面。发展目标:开发一批资源开发重大关键技术与装备,促进资源 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突破制约我国重点资源勘探领域 的技术瓶颈,发现34处大型矿产后备基地,发现一批危机矿山 接替资源;突破一批复杂难采矿开采和难处理矿综合利用的关键技 术,形成矿

3、产开发技术与重大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采选冶综合回 收率提高10%15%;突破石化等重点耗水行业节水关键技术,工 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80%,建立重大河流用水工程可持续运行 的技术支持系统;突破海水利用关键技术,形成单机5万吨/日海 水淡化和10万吨/时海水循环冷却成套技术及装备的自主设计制造 能力。重大项目:(1)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研究与示范。自主开发单机5万吨/日低温多效蒸储海水淡化、单套1万吨/ 日反渗透海水淡化成套技术与装备以及热膜耦合海水淡化系统技 术,形成10万吨/日核能海水淡化示范工程设计;发展10万吨/时 海水循环冷却成套技术与装备和大生活用海水利用技术以及海水 预处理

4、技术;开发海(卤)水钾、镁、溪提取与综合利用技术,完 成年产5万吨海水直接制取钾肥等示范工程,促进海水利用产业链 的形成。(2)中西部大型矿产基地综合勘查技术与示范。重点围绕着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摸清三江地区等十大中西部 重点成矿带的成矿规律,开发并集成适合中西部典型成矿区带和不 同景观区的综合勘查技术系列及勘查模式,并开展示范应用研究, 提交大型矿床远景靶区2530处,可供商业勘查的铜、铁、铅、 锌等大型找矿基地1015处,提交铜类储量200万吨、富铁1亿 吨、镒6000万吨和铅锌180万吨。(3)复杂金属矿采选冶关键技术与装备。攻克20项复杂难处理矿采选冶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大型采选 冶成套

5、装备,使我国复杂难采金属矿石损失率降低20%30%,开 采成本降低15%20%;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8%10%,生产能 耗降低10%15%;扩大利用金属资源量1520亿吨。主要研究 内容包括:松软破碎矿体和地下残留矿体开采技术、水下矿床和露 天转地下开采综合技术、高价值软破矿体开采环境再造高效开采综 合技术、微细粒级致密共生伴生金属矿的高效分离技术、低能耗还 原焙烧技术、复杂难处理金属矿石全新选冶综合技术及工艺、大型 采矿与选矿成套设备设计制造技术等。3 .环境。发展思路:我国生态系统持续退化,区域性污染日趋严重,自 然灾害频发,对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已产生重大影响,严重制约着经 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

6、续发展。“十一五”期间,以资源循环与再生利 用为突破口,强化废弃物资源化、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共性技 术的研发,提升环保产业技术水平,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紧密结 合国家重大生态治理工程,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的技术研发 与示范,通过集成创新形成适用于不同区域和生态类型的综合治理 技术与模式;以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为目标,通过监 测、预测预报和应急管理关键技术的突破,有效地为我国防灾减灾 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科学研究,提升我国应对全 球环境变化的科技支撑能力。发展目标: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突破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关 键技术、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

7、技 术,建立典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模式及相关政策与管理体 系;突破10项左右典型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关键技术,建立具 有代表性的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模式及系统技术;围绕气象、地震、 海洋、洪水和地质等重大自然灾害,突破一批监测、预测预报关键 技术,稳步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准确率,提高灾害应急响应 能力;预测未来全球环境变化的发展趋势及影响,研究制定适应和 减缓全球环境变化的技术对策。重大项目:(1)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重点突破1520项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重污染行业清 洁生产关键技术和工艺以及绿色产业链构建技术,开发30项大宗 工业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关键技

8、术及关键装备,选择57个典型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工业技术示范,为建立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节水、节能、 分离、生物催化、生态材料和绿色化学工程等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 绿色设计技术,化工、冶金、轻工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关键技术与 工艺,固体废弃物高效分选、不同废弃物优化组合综合利用技术, 废物低值热量利用技术,有机废弃物高温处理与能量利用技术,废 旧产品拆解与再制造技术,大型企业与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总 体设计技术。(2)典型脆弱生态系统重建技术及示范。针对典型脆弱生态区存在的突出生态问题,开发10项脆弱生态 系统综合治理技术与模式,进行脆弱生态系统重建技术集成与

9、示范, 加强技术和模式推广;建立脆弱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库和信 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开展脆弱生态区生态综合评估与技术评价 体系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典型脆弱生态系统生态环境评价所 必需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典型脆弱生态区天然植被保育与恢复技术、 典型脆弱生态区生物与工程防治技术、典型脆弱生态区水资源及土 地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技术、重大工程沿线生态保护系统技术。4 .农业。发展思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 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重大任务。针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艰巨 任务,农业环境恶化的趋势,食物安全、生态安全正

10、面临的日益严 峻挑战,迫切需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解决“三 农”问题的一项根本措施。“十一五”期间,把增强农业科技的自主 创新能力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 节,把加快农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增加粮食产量、改 善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益放在突出位置,通过高新技术 带动传统农业技术升级;加快畜牧、水产、奶业、海洋农业等产业 技术的发展和升级,开发农林生物质技术,培育生物质产业;加快 开发食品加工技术、绿色供应链技术,延长农业产业链,开拓农民 增收和就业的新空间;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技术,减少污染,提高水、 土、肥、药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农业环境

11、保护与退化环境修复, 保障食品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加快发展农村饮水安全、农村高效 清洁能源、农村社区景观设计与环境治理等相关技术,改善农村居 民生活质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发展目标: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高产动植物新品 种,实现新品种更新换代;粮食单产年均增长率达到2%以上,畜 禽水产的产出效益提高60%以上,海洋农业产值在“十五”基础上翻 一番;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提高到40%以上,使食品工业总产值与 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提高到1.5:1以上;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后损失 率降低到5%以下,水、肥、药等农业投入品的利用率提高10个百 分点以上,饲料转化效率提高10%以上,秸秆综

12、合利用率达90% 以上;主要农业区农田地力等级普遍提高12级,农林重大生物 灾害的暴发频率和致灾强度降低5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损失和畜 禽死亡率降低到15%以下,农业面源污染区域综合治理率达到50% 以上。在此基础上,农业资源、生态环境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农业生态安全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建立起具 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能 力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自我发展环境显著改善。重大项目:(1)农林生物质工程。以充分利用我国农林生物质材料、促进循环农业发展为目标, 以农作物秸秆、林业采伐及加工剩余物、畜禽粪便等农林剩余物及 能源植物为主要原料,重点

13、研究高活性糖化酶和纤维素酶制造、共 代谢基因工程菌构建、非相变产物分离、分子合成、接枝共聚、生 物可燃气高效转化、低成本农林生物质集储、专用能源植物培育等 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农林生物质转化过程中降解与改性、分离与合 成、能源和材料转化等环节的技术瓶颈,构建农林生物质转化创新 技术平台。选择重要农林生物质进行深度加工和技术集成、工程化 开发及产业化示范,研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80100项,形成燃 料酒精、生物柴油、生物质材料、生物质固化燃料等农林生物质产 品,实现年生产能力60万吨以上,申请农林生物质转化利用发明 专利100项,制订生物质产业技术标准、规范50项。通过研究, 大幅度提高我国农林生

14、物质的利用效率和产业化水平,为生物质产 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2)农林动植物育种工程。围绕主要农作物、蔬菜、畜禽、林果、水产和花草,创造育种 新材料,培育优质专用新品种、超高产新品种和功能型新品种。重 点研制杂种优势利用新技术,建立多性状聚合标识技术,完善群体 改良、轮回选择等常规技术,制定新品种繁育与推广技术,加快新 品种的推广应用。通过项目实施,全面构筑我国主要动植物育种创 新体系,整体提升育种水平。形成100150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专利技术,在动植物杂种优势利用、性状标识选择、常规育种等 技术集成应用方面取得新突破;培育新品种650700个,获得品 种保护权200300项

15、;主要农作物和林草新品种推广10亿亩以上; 畜禽新品种示范规模达到4000万头(只)以上;水产新品种养殖 面积达200万亩以上,新增经济效益1000亿元以上。(3)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以主要农产品的大量转化、深度加工、综合开发、循环利用和 节能高效为基本内容,立足自主创新,重点围绕分离、修饰、包装 材料、加工装备和质控等食品加工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深 入研究,为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示范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立足集 成创新,重点开展大宗粮油、果蔬、畜禽和水产品加工领域主要农 产品的大量转化和工业化关键工艺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示范,为我国食品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16、;整合已有优 势科技和产业资源,构建粮、油、果蔬、畜、水产品5个特征明显、 开放、高效的集产学研于一体的技术创新平台。重点突破12项重 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制开发10种食品加工关键设备;突破4050 项食品加工新技术;建立100条产业化示范线,培育1020个优 势品牌;申请100120项专利,创建5个技术创新平台,使我国 食品加工技术总体上达到21世纪初的水平。(4)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以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为重点,以水稻、小麦、 玉米三大作物为主攻目标,重点攻克农作物一熟吨粮技术模式、小 麦玉米两熟以及双季稻周年单产超1500千克技术模式,以及配套 的节水节肥简化低成本栽培管理技术。开

17、展三大平原粮食作物丰产 技术集成研究与区域性大面积示范,三大作物超高产理论与技术模 式研究、农田肥水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技术研究、粮食主产区高效 低耗新型耕作制度研究,三大作物自然灾害与有害生物防控技术、 作物产后减损增效、农户储粮与储运减损增效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 范,以及三大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创新平台、粮食安全预警与战略 研究平台研究。按照不同粮食区域的“品种组合+丰产技术+节本技 术+生态技术进行科技创新与大面积转化,优化集成组装出一批实 用高产高效丰产技术模式,累计示范面积达到5亿亩以上,平均单 产提高10%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 力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5)奶业

18、发展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针对我国奶业发展的区域特点和资源特点,以及奶畜单产水平 低、饲料饲养粗放、疫病比例偏高、原料奶质量低和乳品加工业落 后等制约我国奶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因素,重点开展不同区域奶牛及 地方奶畜良种选育体系,培育出特色新品系;建立奶畜现代营养需 要参数体系,开发营养高效调控技术;筛选适合不同区域的优质高 产饲草和饲料作物新品种,并进行产业化开发;提出奶牛场重大疫 病检疫技术标准和疫病防治技术体系;开发乳品加工新技术和新型 乳制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乳制品质量和安全控制、检测标准及相 应技术体系。培育优良种公牛300400头,改良全国奶牛400 500万头,使奶牛的良种覆盖率提高

19、到50%以上,研制开发出20 项奶业生产、加工综合配套技术和新产品,建立规模化、集约化奶 牛生态养殖模式,全面提升我国奶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 带动我国奶业总体发展速度提高23个百分点,奶业发展科技贡 献率提高到2个百分点。(6)林业生态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依托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开展东北、西南天然林封育恢复与经 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优化配置和华北土石山区植被快速恢复、 三峡库区和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滩地抑螺防 病林、西南石漠化生态治理等技术组装配套、集成创新与试验示范。 重点开展退化天然林结构调整与景观恢复、天然林生态采伐与生态 系统管理、抗逆植物材料筛选与快繁技

20、术、困难立地造林及其配套 技术、防护林体系结构优化技术、防护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生态公 益林经营技术、森林固碳技术与碳计量方法、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构 建及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营建、生态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技术等研 究。通过研究,筛选工程所需的优良抗逆植物材料3050种;提 出困难立地造林配套技术20项、生态公益林经营技术35项;建立 10个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区;申请专利3050项、编制技术规程30 40个,为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提供系统、适用、先进的技术体系和 试验示范。(7)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重点围绕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等重大动物疫病,从共性 关键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集成示范和创新

21、能力建设等方面入手, 加强病原生态学与流行病学研究、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研制与开 发、阻断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猪链球菌感染人防控技术的研究, 并开展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以及重大动物传染病防控技术创 新平台建设。自主研发5065种禽流感等重大动物传染病新型疫 苗及诊断试剂,申报3040种新兽药证书;研制46种人禽流感 新型疫苗及快速诊断试剂;建立5060个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病综 合防治与净化示范基地;培育4个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创新平 台;申请100150项专利,全面提升我国重大动物传染病防控能 力与水平。(8)现代农村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以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缩小城乡间信息鸿沟为目标

22、, 重点开展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及溯源系统、林场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系统和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共性软件系统等重大应用系统的研究以 及种业信息化软件、农民智能交互式学习软件等新型农业信息产品 的开发;通过加强农业信息网格技术、农村空间信息技术以及农村科技计划,自1983年实施以来,集中攻克了一批对产业技术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有重大带动作用,对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实现社会 可持续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取得了一系列 重大成果。特别是杂交水稻、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秦山核电站建设 工程、大型乙烯工程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科技 实力和民族自信心,显著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但是,多年来

23、攻关计划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从定位上更 多突出了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特别是投入增长缓慢,导致对关系 社会发展的重大公益技术支持不够,而在支持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 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研制等方面也更显薄弱。攻关计划作为与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科技计划,其有效作用的发挥 已经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制约。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 目标的提出和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 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和部署,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 求。尤其在缓解能源、资源、环境等经济发展重大瓶颈制约,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人

24、民 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健康与全面发展;以及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提 高公共安全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显得更为迫 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提高我 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已迫在眉睫。纲要确定了未 来15年我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了 低成本信息化解决技术等现代农业信息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示 范,建立适合新农村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体 系;依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组织类型、产业类型,建设1015 个示范区、50个示范基地;完善农业信息化标准,提出农村信息 化发展战略,全力提升我国农业与农村的信息化水平。5 .材料。发展

25、思路:材料是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的基 础,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主要发展和突破 材料清洁生产技术、高效低耗制备技术、高性能化技术、资源节约 型材料和绿色材料制备技术,开发综合性能高、资源消耗少、环境 负荷低的重大材料及工程化技术,突出系统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 收再创新,实现传统材料产业的改造与升级,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发 展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对关键材料的迫切需求,支撑社会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发展目标:围绕国民经济发展中资源、能源、环境等对基础材 料的重大需求和钢铁、有色、建材、化工、轻工和纺织等行业的共 性关键技术,重点开发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与装备、全氟离子

26、膜工程技术、农药创制工程、建筑材料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等,提高 基础原材料性能,实现材料的低成本、高性能、高效、绿色制造技 术,建立典型大宗材料的生态产业链模式和示范工程以及共性支撑 技术平台。重大项目:(1)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与装备。以循环经济为核心,自主创新集成具有钢铁产品制造、高效能源转换和消纳大宗社会废弃物的我国新一代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 解决我国钢铁工业资源消耗大、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和部分高附 加值产品依赖进口等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高效化生产高品质 板带钢材的工艺技术与装备、钢铁企业的二次资源与能源的循环利 用技术、熔融还原炼铁技术和过程煤气的能源转换技术与装备等。(2)全氟离子膜

27、工程技术研究。发展低成本、高性能全氟离子膜材料,提升我国含氟高分子材 料整体技术水平,满足我国氯碱工业和燃料电池工业迫切需求,保 障国民经济安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氯碱工业全氟离子膜产业化 技术,低成本燃料电池全氟离子膜电极先进制造技术,电缆级FEP 树脂规模先进制备技术。(3)农药创制工程。研究开发新化合物优化设计、高效合成、高通量筛选等关键技 术,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与重要中间体共性关键技术,研 究农药安全性评价与质量评价GLP体系,开展创制新农药工程化 开发,实现我国首批10个以上创制农药品种的产业化。6 .制造业。发展思路:我国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 关键成套

28、装备、科学仪器设备和关键材料仍主要依靠进口,产品附 加值低,资源消耗大,国际竞争力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满 足经济建设、国防安全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十一五”期间,要围绕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工程需求,以装备制造为突破口,以绿 色制造为导向,以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为支撑,加强自主开发,改 善重大成套装备、高技术装备、科学仪器设备和关键零部件主要依 赖进口的局面。发展目标:实现制造业若干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若干行业的 成套高技术装备、关键基础件与通用零部件具备自主设计开发制造 能力,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比重。实现若干高效、 节能、绿色制造工艺,多数行业资源消耗、环境负荷、产品质量

29、与 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部分行业的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 进行列,竞争力明显提高。攻克连铸成型、精密成型模具和快速制 造技术。重大成套装备、高技术装备、关键基础件与通用零部件基 本立足国内。进一步推进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在重点行业逐步实现 设计、制造、管理的集成,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攻 克一批科学仪器设备关键技术和关键部件,大幅度提高仪器设备技 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培育一批分析仪器设备研究开发平台和产 业化基地。重大项目:(1)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开展以创新设计、敏捷制造和协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制造业信 息化集成应用并选择10个企业进行应用示范;开展以中小企业集 群信息化应用为主的

30、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建成10个,支持一批自 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与产品的客户化与集成应用开发 和推广,建成20个信息化软件产品产业化基地,培育510家系 统集成商和信息化中介服务机构(2)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面向我国制造业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和突破国际绿色 贸易壁垒的迫切需求,突破一批绿色制造、绿色建材产品重点关键 技术及装备,并实施若干绿色制造示范工程,提高我国绿色制造水 平,国际绿色壁垒造成的贸易额损失显著减少;并推动绿色制造相 关的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选择典型行业研究绿 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回收处理与再制造等一批重点关键技术, 开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具有

31、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化新型干 法水泥、浮法玻璃、墙体材料等成套工艺与装备,实施汽车拆解回 收、家电产品和电子信息产品绿色设计和回收处理一批绿色制造技 术应用工程;开发并推动形成废旧产品绿色回收处理、绿色再制造 等绿色制造相关的新兴产业。(3)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与开发。围绕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以及我国经济、 社会发展的需求,自主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仪器设 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攻克质谱串联技术、电子透镜像差校正技 术、核磁勘探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35项在原理或技术上 有重大突破,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重大精密科学仪器设 备(装置);攻克高稳定性光源、高分辨率分光器

32、件、高性能检测器 等关键部件20余项,提升国内相关分析测试仪器产品的整体质 量和水平;攻克高通量、高灵敏度检测技术,研究开发5-10种 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生命科学仪器;面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发展和 公共安全分析测试的需求,攻克实时在线、微量快速、复杂体系以 及原位、无损等检测技术,研究开发一批现场检测监测仪器。建立 能源、材料、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社会发展急 需的计量基标准。7 .交通运输。发展思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交通运输的运量、流向和质 量要求发生新的变化,对运输能力、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出新的 更大的挑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解决交通运输供给能力不足、综 合交通体系建设滞

33、后、交通能耗过高、交通事故频发、大城市交通 拥堵和污染严重、技术与装备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突出问题。“十 一五期间,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促进交通产业升级和结构 调整的中心环节,不断提高飞机、汽车、船舶、轨道交通装备等的 自主研发能力;以提供顺畅、便捷的人性化交通运输服务为核心, 发展交通系统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加强高新技术成果的吸纳和应 用,提高运网能力和运输效率,实现交通信息共享和各种交通方式 的有效衔接;促进交通运输向节能、环保和更加安全的方向发展; 攻克建设和养护中的关键技术。发展目标:在交通基础设施建养、运输装备现代化、一体化运 输、交通安全和交通环保节能技术等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

34、自主 创新能力有明显提高,能够满足我国交通建设发展需要;建立适应 近期发展需要的综合交通规划和管理体系,增强我国综合交通运输 的协同性和智能化水平,促进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和智能运输产业的 快速形成;通过集成应用示范,实现特大型城市、区域综合交通系 统交通信息服务的个性化、交通控制的可视化和运输组织的智能 化;提高交通设施利用效率,为社会和公众提供通畅、便捷、安全、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运输服务。重大项目:(1)高速磁悬浮交通。研究开发500公里/小时高速磁悬浮车辆、悬浮导向控制技术、 牵引控制技术、运行控制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等全套技术、设备和 部件,建立高速磁悬浮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技术和标准体系,

35、建设 一条3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中试线,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定 型化工业试验。实现高速磁悬浮交通三大控制系统的国产化,掌握 系统集成技术,降低车内外噪声、改善供电系统性能、实现制动能 量反馈、优化线路技术要求、开发新型轨道结构,降低系统造价, 达到工程应用水平。在高速磁悬浮车辆、牵引控制、运行控制、系 统集成及综合试验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获得自主知识产权。(2)智能交通技术集成应用示范。以提升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 安全和面向公众与社会服务水平为目标,突破广域交通信息获取与 处理、大范围交通指挥与控制、交通综合信息服务、交通资源配置 等关键技术;研制相关核心装备

36、;建立北京奥运、广州亚运会、上 海世博会交通信息服务等三大应用示范工程;构建面向高速公路、 铁路、海运和国防交通运输的信息服务平台;探索和实践智能交通 信息服务的新机制;制定相应运输行业综合交通信息服务标准;形 成若干个具有竞争力的交通信息服务企业,培育一批智能交通高新 技术产业群;建立智能交通技术支撑、核心设备自主研制、交通信 息综合集成应用、交通信息运营增值服务构成的国家智能交通可持 续发展的创新体系。8 .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中国已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第二大国,但 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品基本依赖进口,自主发展能力不足,不 仅制约了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影响了现代服务

37、业的发展,而 且对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构成严峻挑战。“十一五”期间,将围 绕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以获 取自主知识产权为出发点,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装备及产品开发 为重点,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 拓展我国信息技术应用的广阔市场;建设以自主技术为主的综合信 息基础平台;突破集成电路设计、关键元器件、大型应用软件等核 心技术,加强集成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制造业及服 务业技术基础和标准体系;发展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建立有中国特 色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发展目标:突破一批核心技术,推动以我为主的相关国际标准及若干新的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

38、,初步形成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支撑 体系,提高我国在信息产业核心技术方面的自主开发能力和整体水 平,初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信息技术集成 创新与应用,开发一批重大产品和系统,培育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 开发一批支撑和带动现代服务业的技术和关键产品,促进我国信息 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重大项目:(1)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工程。突破现代服务业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建立现代服务业共性及应 用服务技术支撑体系,创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 服务标准、规范,推动以第三方服务为主的服务模式与运营机制的 建立,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媒体、数字教育、数字区域协 同、数字医

39、疗协同、数字旅游、电子金融报务等领域实施一批应用 示范工程,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龙头示范企业,促进传统服务业升 级与现代服务业新业态的形成,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缓解就业 压力。(2)国家电子政务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突破一批电子政务共性关键技术,建立典型应用示范系统,带 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的应用,国产化产品不低于 50%,增强国家宏观管理和决策指挥能力、部门间的协同工作能力、 提高行政效率和执政能力。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突破跨系统应用整 合的分布式授权管理、资源整合等技术瓶颈,重点解决跨部门统一 信任体系和面向服务的协同办公、并联审批系统集成平台的关键技 术问题等。9 .人口与健康。发

40、展思路:我国人口总量大,出生缺陷率高,老龄化超前,性 别比失衡,面临着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重大挑战;艾 滋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和多发常见病的 健康危害严重,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已成为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严重威胁。“十一五”期间,依靠人口与健康科技 创新能力的持续增强,突破计划生育与优生优育、重大疾病防治、 中医药现代化等关键技术,是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保障国民健康的 必然选择。要以控制人口数量为基础,着力提高人口质量;以临床 需求为主线,突出重大疾病防治,注重常见病、多发病防治技术集 成创新;以提高疾病防治能力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优先建 立重

41、大疾病防治技术体系,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器械和医用材料; 防治重点前移、下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中医药的优 势和特色,注重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的有效结合,大力推进中医药 产业现代化的发展。发展目标:初步建立重大疾病防治技术体系,提出一批重大疾 病、常见病诊断和综合防治技术方案,研制开发一批高效的疾病诊 断、治疗设备和避孕节育、生殖健康和出生缺陷诊断技术和产品, 有效遏制重大疾病发病率、死亡率上升趋势,提高治愈率、降低发 病率和死亡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质。加 快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建立较为完善的中医药自主研究开 发体系和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我国传

42、统医药产 业的持续发展,力争在中医药走向世界方面有所突破。重大项目:(1)心脑肺血管疾病防治研究。明确我国心脑肺血管病发病趋势,突破810项心脑肺血管病 早期预防及临床救治新技术;优化48项治疗方案;实现年均降 低心脑血管病死亡率2%o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代谢综合症、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疾病早期检测、诊断、预防和综合控制研 究;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先心病、脑动脉硬化、缺血性卒中、 蛛网膜下腔出血、肺栓塞、肺动脉高压的综合治疗及诊治技术规范 化研究等。(2)常见恶性肿瘤预防、早诊及综合治疗研究。通过危险因素控制、早诊和综合治疗等研究,使肝、胃癌接受 预防干预的肿瘤发病率下降幅度达1

43、0%以上,乳腺、食管和肺癌高 危人群早期癌的诊断率提高20%以上,胰腺癌的高危人群早期癌的 诊断率提高10%以上,乳腺、肝和肺等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 5%以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肝、胃癌危险因素干预研究;乳腺、 肺、胰腺癌早期发现方法研究;胃、肝、结直肠、乳腺癌筛查方案 研究;肝、鼻咽、子宫颈癌与食管癌早诊早治方案研究;肺、肝、 胃、结直肠、乳腺、鼻咽癌的综合治疗研究等。(3)重大数字化医疗设备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科技“支撑发展”的重要思想,突出了科技支撑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十一五是全面落实纲要的开局阶段和关键时期,与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日俱增的形势相适应,大力加强科技对经济社 会发展的支

44、撑作用,应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因此,按照纲 要的指导方针和总体要求,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面临的突 出问题与紧迫需求出发,在原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基础上,设立国家 科技支撑计划,进一步加大对重大公益技术及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 支持,全面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是具有历史意义 的重大举措。二、思路与目标(一)总体思路。支撑计划作为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重点解决经济社会 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的国家科技计划,“十一五”期间将以落实纲 要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的任务为目标,以重大公益技术及产业共 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为重点,结合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开 发,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

45、再创新,重点解决涉及全局性、跨 行业、跨地区的重大技术问题,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突破瓶颈制 约,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支撑。支撑计划实施的基本原则是:需求牵引,突出重点。支撑计划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为导向,重点支持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具有重大 战略意义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公益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突破2030项关键技术及核心工艺技术,开发10-15个常规 装备产品及核心部件,争取35个重大专利产品进入市场,培养 一批投入和创新为主体的骨干企业,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 能力建设,提升我国医疗器械自主创新能力。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低成本CT、高性

46、价比磁共振成像系统、数字化X射线机、全数字 彩超等数字化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和系统研制;高强度超声肿瘤治疗 装置、微创介入激光治疗设备、微创白内障治疗系统、帕金森病脑 起搏器、多功能呼吸衰竭治疗装置、图像引导外科手术导航系统等 新型治疗设备研究;生命信息实时采集分析技术装置、全自动生化 分析仪器及生物医用材料等研究。(4)重大出生缺陷和遗传病的防治研究。建立我国常见重大出生缺陷综合优化干预模式,提高结构异 常、功能异常、发育缺陷等重大出生缺陷的早期诊断准确率,使我 国重大出生缺陷率降低30%。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根据出生缺陷和 遗传性疾病三级预防策略,从孕前(一级预防)、孕中(二级预防) 和出生后(

47、三级预防)三个时期,研究孕期主要环境危险因素、重 大出生缺陷产前筛查、诊断和干预、严重先天畸形早期诊断、规范 化治疗方案等,减少出生缺陷和遗传病的发生、出生和致残。(5)重大疑难疾病中医综合治疗研究。研制810种具有中医药疗效优势和特点的重大疑难疾病和 优势疾病的诊疗方案和方法,在肺癌、冠心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 的治疗方面达到先进水平,形成一批疗效确切的中医药治疗现代难 治病方法;为社区和广大农村筛选提供一批疗效确切、操作简单、 价格低廉的中医药诊疗方案、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非小细胞 肺癌、冠心病、中风、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中医药综合防治研究; 重症肌无力、帕金森氏病、痴呆、更年期综合征、类

48、风湿关节炎等 难治性疾病中医药干预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常见病中医临床诊疗 规范推广应用的示范研究;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的研究;中医药临床 研究能力建设。10,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发展思路: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期,但城镇化与城市发 展面临宏观规划失衡、生态负荷超载、城市功能紊乱、人居环境恶 化等四大突出问题。依靠科技创新突破制约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瓶 颈技术,是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居住适宜的新型城镇,促进 城镇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展有关城 镇化与城市发展政策、标准和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城市系统功能运 行和综合管理能力;以城市、村镇区域科学规划为重点,促进城乡 协调发展;

49、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城市综合利用水平。发展目标:以城镇区域规划与监测监控、城市空间利用与综合 管理、城市功能提升与运行保障、城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为重点, 形成城镇区域规划和建筑设计成套技术;构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 地下空间开发关键技术平台,开发城市生命线、基础设施保障先进 适用技术;集成城镇人居环境、建筑节能等绿色建筑创新技术,形 成城市污水、垃圾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的自主开 发能力,扭转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为推进城乡统筹、区域协 调的城镇化发展和构建和谐城镇、完善宜居环境提供科技支撑。重大项目(1)村镇小康住宅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重点研究生产、生活兼容等村镇住宅设计关键技术,住宅结构 体系技术,材料性能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