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第1-24课知识点总结(按课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第1-24课知识点总结(按课梳理).docx(6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第124课知识点总结第一课.春一、作者介绍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 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 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 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 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二.词语解释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朗润:明朗润泽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
2、似的,越来越浓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 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_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 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 者博大的胸襟。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壬的壮丽景象, 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 景的
3、轮廓。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反映 了他“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 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 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
4、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情句)。1、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选自李太白全集2、背景: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 示慰问。3、词义:左迁:降职。杨花:柳絮。子规:杜鹃鸟。五溪:五条溪水名。4、译文: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 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 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5、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6、赏析要点:诗中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 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
5、的基调。“杨花” 漂泊无定,暗写王昌 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 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1、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 析。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 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 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2、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答: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 合。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
6、朋友见月如见作者。3、“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 又是为什么?答: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7、艺术手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或随狂风,或随明 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三、次北固山下1、作者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2、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客路”点明自己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己 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7、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 端端正正地高挂着。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 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 连夜行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 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 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 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 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
8、态度。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 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乡书”、“归雁”与首联的 “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 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3、中心思想: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壮丽画面,写出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漂泊之情,并流露出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真挚情 怀。次北固山下必须掌握的内容: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是在描绘长江景色。2、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新事物孕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 表
9、达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3、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见雁思亲,表现了淡淡的思乡愁绪。4、这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都是对偶句。5、你还能想起另外- -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一“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四、天净沙秋思1、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后 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 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 写下了天净沙秋思一-被 称为“秋思之祖”。2、题目解说:“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里的思念。 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
10、了全曲内容。3、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 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 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 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 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 “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 “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 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4、此曲描绘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 凄苦愁楚之情。第二单元5.秋天的怀念史铁生一、文学常识.秋天的怀念体裁:散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作者:
11、史铁生,北京人, 当代作家。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 集我与地坛。1 .作者与背景史铁生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 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 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因突发脑出血逝世。史铁生自称 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 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散文我与地坛更是鼓励了无数的 人。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 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集病隙碎笔等。其中我的遥远的 清平湾奶奶的
12、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本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史铁生21岁时,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 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 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笔耕不辍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 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 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 最为动人的诗篇。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二、字词残疾焦躁不安憎恨(zeng hen)暴怒无常砸碎 墙壁沉寂瘫痪(tdn hudn)侍弄(shi nong)捶打 整宿 翻来覆去憔悴(q
13、ido cui )三.词语解释:1 .瘫痪: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活动能力。2 .憔悴:形容人脸色不好。3 .整宿:整夜,整个晚上。4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o.絮絮叨叨(xU xu dao ddo):形容说话等连续不断。三、问题巩固(一)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试结合上下文做具体分析。1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解析: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 宽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2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
14、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 好儿”解析: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尽其所能地劝抚、安慰“我”。“扑”“抓” 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的强烈;“忍住哭声”说出的话语,字字沉重,句句贴 心,读之令人怆然。3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解析:“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般的神色”见出母亲的耐心、慈 祥。即使“暴怒无常”的“我”,也不由得为之感动了。4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 ”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解析:仅仅因为“我”勉强同意出游,母亲就“喜出望外”,展开话题,提起“我” 儿时的趣闻逸事,
15、她有些“忘情”,忘乎所以,暂时忘记了眼前的烦恼,直到她 突然意识到犯了 “禁忌”,才从“梦”中惊醒。母亲“忽然不说了”,她意识到 她说多了,因为现在的“我”,完全丧失了 “跑”和“踩”的能力,母亲怕又勾 起“我”的烦恼。“她比我还敏感,说明她的内心比“我”还沉重。(二)“我”的“暴怒无常”有哪些表现?对此应该怎样理解?解析:“我”的暴怒无常,主要表现在不能以欣悦或者平常的心情接受本来美 好的事物。外出赏花,不能唤起“我”对生活的热情。其本质是面对自己的不幸, 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因而丧失了生活的信心,自然也不能理解母亲的 苦衷。(三)找出文中直接表现“我”懊悔的语句,体会其深层意思。解
16、析:第2自然段“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为自己 没能关心母亲的健康而难过。第5自然段“我没想到她已病成成那样。”为突如 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的“暴怒无常”而懊悔。“我”正是在这样的反 思与醒悟中变得成熟了。(四)找出第1段中的叠用词语,说说其表达效果。叠用词语: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 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解析:两个“悄悄地”,描写母亲来去时小心谨慎的动作,其中包含了无限的宽 容和忍耐;“偷偷地”,表现了母亲不忍打扰“我、
17、不想激怒“我”,耐心等 待“我”安静下来的心理和情态;(眼边)“红红地”, 含蓄地表明母亲刚 刚哭过,面对“我”的不幸,她比“我”更为痛苦,又无可诉说;“去走走”极 为口语化,看似不经意的话语,掩饰不住高度紧张的期待心情,因为对这样的提 议,“我” 是不容易响应的;“好好儿活” 口语化表达,朴实而真切,万千 牵挂与不舍,尽在不言中。四.理解主旨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文中通过典型的事例和传神的细 节,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同情和关爱,说明了母爱的博大深沉、崇 高无私,表达了人世间的母子亲情,令人感动。文中两处提到“好好儿活”,第一处是母亲对残疾儿子勇敢地面对现实,顽强地生存下
18、去的期望,第二处是 多年后儿子对母爱的理解,对生命本质的感悟。五.写作特色.抓平常小事,事事真情。“我” 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母亲为了 “我”隐瞒病情;母亲央求“我” 看 花;母亲的临终嘱托。“母爱” 的内涵、“爱母” 的思绪,在平常小事中显 露出来。1 .简淡厚重、朴实丰美的语言。如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又 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表现了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 贴。再如“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 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 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 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这里有两个词用得特别
19、好,但它们又很容易被疏忽,一个 是“挡”,一个是“央求”。母亲为什么要“挡” ?就是因为看着窗外的树叶刷 刷拉拉地飘落”,怕儿子见落叶伤心,所以挡在窗前,而故意说北海的菊花开 了,想让儿子见花开的颜色。“央求” 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前辈,可这 里却是母亲对儿子,足见母亲对儿子的诚恳与耐心,仁慈与博大。把握重点.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不好。(1)“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 有关。(2) “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3) “秋 天”也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人生象征。1 .结合文章中心,你是如何理
20、解“好好儿活”的含义的?“好好儿活” 出现了两次,体现的是要勇敢面对生活,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 拥有的人生态度,这也是文本的社会意义所在。第一处是妈妈说的“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是“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的。“好好儿 活”让人感受到母亲的坚忍和母爱的深沉无私,感受到生命的不屈力量。第二 处出现在文章结尾,菊花在秋风中开得烂漫,在萧瑟之中尽显热烈和深沉, “我” 明白了生命的真谛。这里的“好好儿活”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的嘱 托,又是“我”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寻与思考,即永不放弃,顽强执着地活出 有意义的生命。8.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一、文学常识: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
21、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 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二、内容及中心: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 的故事, 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 得到别人的尊重。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镉儿时过人的才华。三、通假字:尊君在不? “不” 通“否”,放在句末表疑问,相当于“吗”。四、古今异义1、儿女:古义:泛指小辈;今义:自己的亲生儿女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 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三、文本研读1、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1)盼春(反复和拟人的修辞)第二部
22、分(2-7)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第三部分(8-10)赞春(三个比喻)2、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用了什 么修辞?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清新活泼的感情基调。运用了反复和拟 人的修辞,表现了对春天到来的急切盼望和喜悦之情。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偷偷地” “钻”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 写出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之感。这样写是无意识、 无感情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感情。4、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六个动词的连 用,表现了人们在草
23、地上的活动和感受,侧面写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5、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拟人。写出了春花争春比美、竞相开放、互不相让的动态。6、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2、去:古:离开;今:到什么地方去。3、文义:古:诗文;今:文章意思。五、一词多义1、顾: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如相顾一笑,瞻前顾后)相顾惊疑。顾:看。(如顾野有麦场)将军宜枉驾顾之。顾:拜访。(如三顾茅庐)2、信:则是无信。信:讲信用。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必以信。信:实情。六、敬辞与谦辞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2、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七、其它关键词1、寒雪日内集。集:聚会2、白雪纷纷何所
24、似。似:像3、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速(暴风骤雨)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5、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比不上。因:趁着、随着。6、相委而去(太丘舍去)。委:丢下。 舍:丢下、舍弃。去:离开。7、下车引之引:拉8、乃至:(友人)才到。乃:才。9、公欣然日。欣然:高兴的样子。10、差可拟。差:差不多。拟:相比。八、句子翻译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 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丕见那朋友来,太丘丢下他先离开了。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译文:您跟家父约好正午(一 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
25、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文: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表 示歉意),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4、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译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 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5、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译文: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 撒在空中差不 多。”.6、未若柳絮因风起。译文:不如比作柳絮随风吹飞舞。九、理解问答:1、内咏雪-文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答:(1)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2)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开发孩子智力。2、
26、为什么“公大笑乐” ?、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公 大笑 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答: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盟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 赞赏道镉的才气。3、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 能说出古诗中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答:“撒盐”一喻好,很好地做到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 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 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用前一喻好,后一
27、喻不好。“柳絮”一喻好,重在神似,有深刻的意蕴,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 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一一 “撒 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O “柳 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 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形容飞雪的比喻句:(1)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2)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李商隐对雪二首(3)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4、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从本文中你在做人方面得到什么启发?答:(1)陈元方是一个聪敏,
28、懂礼的孩子,有家庭教养的人。而友人是言而无信,不守信 用,缺乏修养,知错就改的人(2)没有失礼:客人失信、无礼在先,元方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 人钦佩,对于年仅七岁的孩子我们不能求全责备。(3)失礼:客人已有悔意,应该给对方致歉的机会,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若元方能更大 度些,则更令人钦佩。启发:做人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29、杂文集: 坟、热风等。整体把握1.你从课文的标题中能看出什么?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即分别记叙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经历;文章是按照时间、 空间的变化顺序来写的;作者对于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经历极为怀念 2.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从哪些地方 可以看出来?百草园中的景物充满生趣;美女蛇的传说充满惊险、神秘;冬日的捕鸟带来游戏的乐趣。3 .鲜明的对比是本文的写作特色。请概括指出本文的三处对比,并说明其作用。三处对比: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对比书屋和书屋后小园对比;先生读书和儿童 偷偷做游戏。对比作用: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己愉快生活的心理,同时表达了对束缚儿童身 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第
30、1自然段.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确凿”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起使用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似乎:不确定,好像;确凿:确实,实在,表示肯定。不矛盾,因发生事件与现在相距很远,记忆模糊,所以用“似乎”;2但百草园留给“我” 太多的快乐,因而用“确凿”,这样的表达更能突出百草园是“我”心中的乐园。4 .第1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哪个词?第一段在文中具有 怎样的作用?“乐园”。内容上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体现作者对百草园的热爱、怀念之情;结构上领起 下文。5 .第二段文字写了 “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哪几件有趣的事情?听虫鸣、遇娱蚣、按斑螫
31、、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6 .第二段中依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景的?“不必说” “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不必说”“也 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第2段写景的文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排比(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拟人(低唱、弹琴)、比喻(木莲像莲房,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7 .赏析文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低唱、弹琴使用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地展现出油蛉、蟋蟀的叫声在孩子心中的动听、有趣,表现出“我”对此的喜 爱之情。8 .赏析第2段中的“碧绿”、“光滑”、“紫红”、“肥胖”、“伏”、“轻捷”、
32、“窜”、 “臃肿”、“牵连不断”等词语。碧绿: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菜畦颜色很鲜,很有生趣;光滑:细致而形象生动地写出石井栏的古老;紫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桑意熟透了,很诱人;肥胖:生动而又风趣地写出了黄蜂体形大,很可爱;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肥胖的黄蜂紧贴在菜花上,懒洋洋的,很可爱;轻捷:准确而生动地写 出了叫天子动作的轻盈与快速;窜:生动地写出了云雀飞得又快又突然;臃肿:形象而又风趣地写出了何首乌根的粗大;牵连不断: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何首乌根很长,又缠绕在一起。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悦耳。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中的“
33、伏”能否换成“停”,为什么?不能,“伏”体现了黄蜂肥胖的特点。“停”字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像小 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所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覆盆子的形状。16.”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结构 上起过渡作用。总括百草园的特点。本段的中心句。第7自然段11 .辨析:“罩” 字能否改为“盖”字?不可以,因为“罩”更生动、准确地写出了鸟儿在竹筛下上下左右都无处可逃, 又有一定的活动空间。“盖”字没有这样的效12 .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的作用是什么?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 细致)连贯、生动地写出了捕鸟的过程。写出了雪 后捕鸟的
34、乐趣。13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与什么相比较说的?是和夏季百草园相比较.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什么?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下雪后捕鸟。14 .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23.文中加 点的“久已”照应前面的哪个词语?一两天。3 .课文记叙“冬日雪地捕鸟”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作者写百草园冬天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再次暗点“乐园”,表现儿童热爱大 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中心。三味书屋部分25 .原文中怎样描写三味书屋的环境?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
35、画着- -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 古树下。26 .对先生外貌是怎样描写的?他的品格怎样?外貌: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品格: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作者回忆了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哪些有趣的事?到书屋后的小园玩;大家热热闹闹地读书;在老师读书时套纸盔甲做戏,画画。27 .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有怎样的形象(先生有哪些特点? “我”对他的态度如 何?方正、质朴、博学(第11段“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 人;(22-23段,先生读书不仅读得懂而且极为入神);教学严谨(16段,老师对“我”的要求不断提高);有些守旧、古板(“我”问“怪哉”时不愿回答而且
36、有些生气);比较宽容、慈爱(默许孩子们去后园玩耍,不常用戒尺和罚跪的规矩)。“我”对 先生是十分敬畏的。第9自然段30 .课文第9段是从怎样的心理角度去写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全文中起什么 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从儿童的心理去猜测为什么去三味书屋的原因,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起承 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达了对百草园的眷恋,对去书塾的不情愿.31 .第9段为什么要写三个“也许”?用反复疑问和猜测的语气,表现了 “我”告别百草园时在心里引起的震荡、依恋 和无可奈何的感情。32 .第9段为什么要在“蟋蟀”、“覆盆子” 与“木莲”前后加上“我的”和 ,们”?“我的”表明“我”已经把百草园的
37、快乐生活当成我生活的一部分,“们”表明 “我”与百草园中的动、植物已结下了朋友般的感情,我舍不得,但又不得不离 开他们。第4自然段.33 .找出长妈妈讲的故事的六要素。时间:先前.地点:古庙里人物:入读书人美女蛇老和尚;故事的发生:读书人看见一个美女蛇朝他笑,并唤其名而后隐去;故事的经过:被和尚识破机关,送给他小盒子防身;故事的结果:、飞娱蚣治死了美女蛇。34 .选出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35 .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乐作者与背景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幼年时患病而失聪失明,后在家庭教师安 妮.莎莉文的悉心帮助下,先后就读于剑桥女子学校
38、和拉德克利夫学院。大学期 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活的故事,主要叙述自己如何战胜残疾、战胜自我的过 程,此书给世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她先后在美国各地、欧洲、亚洲发表演讲,比喻、排比。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7、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甜”从味觉上写出了花的香味儿。想象,由实写到虚写,由眼前的春花想到 秋实。8、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从侧面衬托出春花的竞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其中, 一个“闹”字不仅写出了声音,也写出了情态,可以使人联想起蜜蜂嘤嘤嗡嗡, 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忙碌着采蜜的情景。渲染百花争春的气氛,给人们呈现
39、一幅春 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9、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引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春风和煦的特点。“抚摸” 一 词巧妙地表达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这是从触觉的角度写春风的柔和。10、“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 薄烟。”比喻、拟人,写出春雨的细、密、多的特点。“斜织” “薄烟”形 象的写出了轻盈、迷蒙的特点。渲染了春雨的轻柔、湿润。11、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写出雨中植物新而亮的特点, “逼你的眼”突出草之青,激发读者的想象。12、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 小路上,石
40、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这二句将视线由植物转到人,从白天写到傍晚。动静结合,有动景, 有静景。“静默” 一词最妙,运用拟人修辞,烘托出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营造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13、“一年之计在于春” 为残疾事业和慈善机构筹集资金。1964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1965年被 评为世界十大杰出妇女之一。著作有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假如给我 三天光明等。本文选自海伦凯勒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能够走出黑暗,而且有那么高的学术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顽强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师莎莉 文的循循教导是分不开的。莎莉文老师把自
41、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海伦,是她丰富了 海伦的情感世界,再塑了她的生命,所以,海伦凯勒对莎莉文老师充满了感激 之情。海伦.凯勒为了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恩与怀念,写下了此文。知识积累.1 .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之间毫无共同之处。截然,界限分明的样子。2 .感慨gGn kdi:有所感触而慨叹。3 .搓捻(cuO nian):用手指搓、转动.小心翼翼:形容非常小心。5 .怦怦:形容心跳的声音。8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求理解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读书、学习只懂 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9 .争执:争论中固执己见,不肯相让。10 .混为一谈hin wdi yi tdn: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
42、的事物.恍然大悟:忽然醒悟的样子。11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12 .悔恨莫及:悔恨也来不及了。13 .譬(pi)如:比如。14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灿烂绚丽的景象。15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16 .企盼:盼望。理解主旨.本文叙述了 “我”在莎莉文老师的教导下学会了很多字,对生活充满 了信心,真诚地表达了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理清结构“我”-一焦急等得一学会拼写一-井房经历再塑生命的人老师一拥我入怀一送“我”灶址-教识水、杯打开希望之门写作特色.选材精当,中心突出。本文着重叙述了莎莉文老师利用特殊的教学手段,让“我”认识了许多事物,对
43、 生活充满了信心的故事,反映了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无私的爱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表达了 “我”对老师的感激与崇敬之情。作者着重选取了老师利用手指游戏,通 过触觉来教“我”感知事物的典型事例来表现这一中心,让我们看到一位可敬可 爱的老师形象。1 .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本文主要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中间包含有议论、生动细致的描写和感情强烈的 抒情。如第一段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强调了莎莉文老师的到来对“我”人生 的重大影响;第三段写莎莉文老师到来时的季节,对景物的细致描绘烘托出“我” 期待新生的心情,暗示“我”人生的转折即将到来;抒情的句子如结尾”啊!世界 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用反问强调了 “我”
44、内心浓烈的幸福感。多种表 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准确地展现了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帮助及海伦对莎莉文老师 的感激之情。把握重点.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的莎莉文老师?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海伦凯勒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 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要发生。她站在台阶上等待。后来,“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 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一一安妮莎莉文老师。1 .文中的“我”和莎莉文老师分别是怎样的人?“我”是一位好学、聪明、坚忍不拔而情感丰富、热爱生活的人。莎莉文老师热爱海伦,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
45、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开启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可以说, 莎莉文是出色的教育艺术家。2 .本文的标题“再塑生命的人”有怎样的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在我 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 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她就是重新给了我生命的人。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3 .作者说,井房的经历“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快乐和自由”。联系 全文内容和作者生平经历,想-想:作者为什么这么说?海伦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
46、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 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由于对外部世界无从知晓, 脾气也变得古怪,她经常扑倒在地上,发出阵阵尖叫;起床后拒不洗脸;吃饭时调 皮捣蛋,关于小时候的这段经历,海伦写道:那时,我仿佛感到被一只无形的手紧 紧地抓着。于是,拼命想挣脱这种束缚。关于这一点,本文也有描述:“当时的 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井房的经历,不仅让海伦 懂得“水这个字表达的具体内容-作者写出了她当时的恍然大悟一一“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这是海伦首次 获得了事物的概念,这是思维的一次飞跃。所以,作者充满深情地
47、说:“井房的 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 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 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坏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 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 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12 .论语十二章-、文学常识1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 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 下”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春秋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思想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 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联合国称为“世